杨显东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损伤情况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护员工针刺伤登记表,对2009-2010年报告登记的43例针刺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各级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存在高度差异,其中实习生被针刺伤的人数多,其次是护理人员.拔除静滴时被针刺伤的构成比高,卫生工友对被针刺伤的处理不及时.结论:医院各级人员均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正确传递手术器械、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等措施控制锐器损伤的发生.
作者:王秀蕊;王明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对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方法,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40例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对症护理措施.结果:40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及时的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患儿康复的关键.
作者:杨霞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提高静脉采血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方法:选取360例患儿,年龄0~3岁,随机分成对照组(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和观察组(一次性头皮采血针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一次性头皮采血针股静脉采血.结论:选用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采血是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静脉采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宇;冯桂秀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比较一次法和多次法根管治疗对于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炎术后疼痛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80颗前牙,其中80颗为慢性牙髓炎,100颗为慢性根尖炎.80颗慢性牙髓炎随机分成两组:35颗用一次法治疗,45颗用多次法治疗.100颗慢性根尖炎随机分成两组:55颗用一次法治疗,45颗用多次法治疗.结果:慢性牙髓炎一次法与多次法术后疼痛率分别为17.1%和15.5%.慢性根尖炎一次法与多次法术后疼痛率分别为32.72%和15.6%.结论:根管治疗一次法不能完全取代多次法,可以用于慢性牙髓炎的治疗,但对于慢性根尖炎使用一次法的疼痛率会明显高于多次法,需慎重.
作者:王键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手术中怎样避免误伤喉返神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24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资料.结果:甲状腺手术中,采用显露喉返神经和颈丛麻醉的患者清醒状况下手术均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论:是否显露喉返神经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摸索探究,这样才能将甲状腺手术致喉返神经损伤降到低程度.
作者:王瑜;富晓敏 刊期: 2012年第24期
随着呼吸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治疗作用已受到重视.由于呼吸机可对生理功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重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于2006年7月-2008年11月对48例危重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于夕妍;孙卫英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504s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P504s和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前列腺癌及2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穿刺活检标本中的P504s和PCNA表达水平.结果:(1) PCNA 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强阳性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差异显著(P<0.01),且PCNA 蛋白的强阳性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2)P504s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P504s表达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3)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CNA与P504s蛋白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PCNA蛋白与P504s蛋白的表达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结论:P504s是前列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P504s与PCN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刘雪军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观察米咪宫内节育器放置后临床效果.方法:93例受术者均自愿选择米咪宫内节育器,其中经产妇90例,未孕妇3例,经妇科检查及阴道分泌物检查均无放置禁忌证.放置后1、3、6、12个月随防.结果:93例均放置成功.其中自然脱落率1.07%;带器妊娠率0%;因症取出率1.07%;1年续用率97.84%;月经异常及疼痛在放置后第1个月主诉率为65%.随时间延长及对症处理后逐渐减轻.结论:米咪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较好,适用于广大育龄妇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彦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经超细电子胃镜下行胃息肉切除的临床体会.方法:对胃息肉采取胃镜下活检钳夹除和圈套结扎电凝切除的方法进行切除,并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55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活检钳夹除13例,圈套结扎切除18例,电凝混切24例,无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经超细电子胃镜下行胃息肉切除,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经济方便,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和开展.
作者:刘万宏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90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按HbA1c控制标准分成达标组(HbA1c≤6.5%)43例和未达标组(HbA1c>6.5%)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发症以及死亡原因.结果:3年后达标组患者生存27例,生存率为62.79%;未达标组患者生存22例,生存率为46.81%;未达标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达标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达标组患者因感染死亡 12 例,占48.00%,心血管疾病死亡6例,占24.00%,脑血管疾病死亡2例,占8.00%,其他5例,占20.00%.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组的患者预后较达标组患者差,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DM透析患者是很有价值的.对于糖尿病透析患者,积极控制血糖,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冯辉亮 刊期: 2012年第24期
人工流产是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妊娠10周以内的孕妇.以往人工流产手术一般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会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人流综合征,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现在此类手术常采用多种麻醉方法.第1种是传统的人流术;第2种是药流;第3种是无痛人流术,我院从2011年用丙泊酚与芬太尼两种麻醉药物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珺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林氏乳癖方加减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临床体会.方法:对56例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用林氏乳癖方加减口服治疗,进行观察总结.结果:该组方在4周内总有效率达87.5%,8周内总有效率达94.6%.结论:林氏乳癖方加减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疗效好、效率高、恢复快,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邱舜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合理使用分娩镇痛,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在住院分娩的孕妇中,自愿应用分娩镇痛,个体化地应用非药物性和药物性分娩镇痛,统计阴道分娩率和剖宫产率.结果:分娩镇痛的合理应用,明显提高了阴道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结论:合理应用分娩镇痛可以明显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
作者:李彩霞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CT征象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2011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CT资料.采用SIMENS16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层厚及层距均为6mm.结果:28例中26例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部.18例肿块密度均匀,增强一致.6例可见钙化;胰管扩张18例,15例轻度,12例不规则扩张,8例穿过肿块;13例合并胆总管炎,5例胆总管内可见结石;肝外胆管扩张19例,16例轻度;肾前筋膜增厚12例;胰前脂肪层模糊6例.结论:胰头肿块型胰腺炎具有较可靠的CT征象,CT能对大多数的肿块型胰腺炎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张素琴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在输血前对3 536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3 536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9.27%;抗-HIV阳性率为0.056%;抗-HCV阳性率为0.93%;抗-TP阳性率为1.07%.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控制职业感染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必要措施,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魏晓玲;杨红英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调查邵阳市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特征,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大祥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 092人,入户调查老年人过去12个月跌倒的情况.结果:1 092人中,12个月中发生跌倒257人,跌倒发生率为23.5%;其中女性151人,发生率为58.8%,男性106人,发生率为41.2%人,女性高于男性(χ2=4.181,P<0.05).跌倒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2=10.232,P<0.01).跌倒的257人中,常见的受伤性质是浅表伤和骨折,分别占31.91%和28.01%.害怕再次跌倒者及导致日常活动减少者分别占62.65%和34.63%;产生过低落等消极情绪者占35.80%.结论: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需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岳月娟;赵亚珍;邓莉莹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联合避孕药口服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雌孕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雌孕激素联合避孕药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孕激素联合避孕药口服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AECOPD患者42例,随机分为噻托溴铵治疗组(对照组,n=21)和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1).两组患者均辅以吸氧、祛痰、静脉应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FEV1、FEV1/FVC、FEV1%预计值显著提高,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联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联合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噻托溴铵较单独使用噻托溴铵对AECOPD 患者疗效好,在肺通气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上改善更明显.
作者:余阗;王莹;李伟铭;杨炜 刊期: 2012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鉴别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前庭系统性眩晕的患者进行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有151例,异常率为79.9%.其中表现为内耳型30例,占19.9%,脑干型97例,占64.2%,混合型24例,占15.9%.结论:BAEP可作为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辅助诊断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定位价值.
作者:徐菲;金平;吴章松;张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导致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一般是不可逆的,预后差.在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时如何延缓其进展为尿毒症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口服肾衰宁胶囊与尿毒清颗粒剂结肠透析两者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一民;李菁华;周龙珍;李杰 刊期: 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