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奇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之一.癌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要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易产生恐惧、抑郁和厌世情绪甚至自杀.自杀是一种由于自身意识的动作或行为所造成的死亡[1].癌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群体,有资料显示癌症患者自杀死亡率1%~25%不等[2].癌症患者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患者长期受到疼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性格孤僻,一旦失去生活乐趣,就可能产生自杀心理.
作者:张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30岁,孕2产0,以停经40+6周,阴道分泌物增多而步行入院待产.产科检查:宫高34cm,腹围112cm,先露头,稍入盆,宫口未开,胎膜存,双下肢浮肿(+),估计胎儿体重4kg.待产过程中,血压升高,尿蛋白定性(+),可诊断为轻度子痫前期,且已孕41+1周,故建议终止妊娠.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后,孕妇及家属要求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李素英;李秀梅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米非司酮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d,妈富隆组患者口服妈富隆,月经周期第1天起1片,连服21d.7d后再开始新的周期,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变化情况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患者在用药期间80例闭经.在停药后1个月有8例患者恢复月经.米非司酮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有88例患者绝经,停药后1个月有6例患者恢复月经.结论:患者每天口服妈富隆临床疗效肯定、使用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韩凌;吴忠慧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由于该病病程长,患者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选择和服用药物的依从性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本文重点从糖尿病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方面进行阐释.
作者:包岳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门诊工作是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接触患者时间早、人数多、范围广的部门.医院门诊工作可以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门诊诊疗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门诊部是为组织门诊的医疗活动而设立的协调组织管理的行政部门.主要负责门诊全面业务活动的计划、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各科室的门诊工作,及时了解医疗动态及社会对医院诊疗方面的需求,使医院门诊工作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沈林玲;沈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我院体检警官糖调节受损(IGR)即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升高(IFG)的患病情况及与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长沙市健康管理中心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1 138例公安干警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调节受损患病率为12.5%.随着年龄的增加,糖调节受损的发病呈逐渐升高趋势.糖调节受损同时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与糖尿病相似,但明显大于正常血糖人群.糖尿病家族史、年龄、体质量指数、高甘油三酯等是糖调节受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倡导戒烟限酒、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将减少2 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王晓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前入路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21例颈椎骨折前入路内固定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经术前心理护理、呼吸功能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术后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脊髓神经功能观察、正确的功能锻炼,患者均治愈和基本治愈出院.结论:颈椎骨折前入路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启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Ho-MPCNL)的手术护理要点及经验.方法:对本院2007年12月-2011年2月配合完成Ho-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10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护理要点和经验.结果:96例一期取石成功,9例因术中出血较多而终止手术,留置肾造瘘管,二期成功取石.手术时间40~190min,平均100min.无1例转开放手术,术中诉发冷27例,其中6例出现寒战.术中输血3例,未发生与护理失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护理操作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彭传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010年8月-2011年7月我科15例行CABG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结果:本组术前均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注意低心排、心律失常、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加强基础护理.全组除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余14例经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CABG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作者:谢敏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提高急救指挥调度接警效率的方法和路径.方法: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多年来对急救指挥调度接警流程摸索,总结出<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接警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而对中心调度员调度接警流程进行规范,比较<接警流程>实施前后的调度台受理时间、中止任务率、空车率.结果:调度台平均受理时间缩短、中止任务率提高、空车率下降.结论:建立急救指挥调度接警流程,能规范调度程序,提高调度效率和调度质量,同时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作者:胡远扬;洪建芳;付丽琼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化疗的25例白血病患者进行心理反应评定,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负性心理反应情况和遵医嘱行为.结果: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负性心理降低,遵医嘱行为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白血病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孙彩凤;张秀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活跃期人工破膜对产程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2010年9-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孕妇88例为观察组行活跃期人工破膜,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产程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破模组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平均缩短1h50min(P<0.05),总产程平均缩短2h15min(P<0.05).破膜组新生儿窒息率为4.5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破膜可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防止羊水粪染,减少新生儿窒息,有利于分娩结局,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陈巧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检测轴突损伤,血浆C-tau是否可预测成人轻微脑震荡发生脑震荡后综合征.方法:从急诊科患者获得血浆C-tau;使用Rivermead脑震荡后综合征问卷(RPQ)和SF-36评估损伤后3个月的患者.结果:50例患者中,15例可检测到C-tau,10例CT发现异常,22例出现脑震荡后综合征.1/3检测到C-tau的患者以及14.3%未检测到C-tau的患者的CT结果出现异常(P=0.143),血浆C-tau在PCS患者中出现几率小于非PCS患者(包括全体患者,P=0.115,以及CT扫描呈阴性结果患者,P=0.253).结论:轻微外伤性脑损伤后,忽略脑部CT扫描,而单独依靠C-tau作为脑震荡后综合征预测指标不可靠.
作者:张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听力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之一,新的母婴保健法将听力障碍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之一.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0.1%~0.3%[1],我国局部地区围产儿听力损害发病率为0.952%[2],我国每年约有2 000万新生儿出生,如以国外的比例推算,我国每年有2~6万听力损伤的新生儿出现.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育,使语言交流困难、智能发育障碍.
作者:徐丽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5例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静脉麻醉检查胃镜,对照组实施传统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中、后心率、血压、SpO2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痛苦反应性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少,术后咽痛发生率低,患者接受率高.对照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检查中有所下降,血压、心率较检查前明显升高且与观察组检查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小剂量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具有安全、有效、无痛、患者舒适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张俊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膝关节骨挫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有明显外伤史,X线检查无异常,但有明显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结果:62例发生单处骨挫伤34例,两处骨挫伤22例,三处以上骨挫伤6例;单纯性骨挫伤13例,合并韧带损伤30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5例.结论:对于膝关节外伤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挫伤,还可以发现其他附属结构的损伤,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宋玉萍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全麻苏醒和全麻诱导一样是整个麻醉实施过程中的高风险阶段,规范的处理及护理人员积极的配合有助于患者平顺度过全麻苏醒期,反之,可能发生严重的意外和并发症.2010年6月-2011年1月我科采取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麻醉科医生全麻苏醒期气管拔管,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睿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护士锐器伤现状,并进行分析,探讨防范对策.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医院408名护士2009年1月-2010年12月锐器伤经历进行调查问卷,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伤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79.41%的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其中87.04%的护士是被针刺伤,针刺伤多发生在拔针、抽血、分离针头操作中.锐器伤发生率高的科室是外科,发生率为93.18%,其次是急诊科和妇产科,分别为92.59%、86.96%.防护具使用情况,平均得分为(54.5±14.8)分.伤后处理正确117人(36.11%).受伤前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占83.95%.结论:锐器伤的发生与工作环境、工作年限、操作技术熟练程度及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有关.应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护士标准化预防依从性,规范操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保障防护用具供应,以促进护士职业安全.
作者:辜丽江;胡玉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比较了PBL与LBL两种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探索和实践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模式,认识到PBL为一种总体的教学策略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它提高了学生的推理和沟通能力,但相应有一定的知识缺陷,基础知识弱于LBL教学者;而LBL教学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临床思维能力培训不够.为了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强化训练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引入双轨教学法.
作者:李建亚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32例患者均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术后症状即改善,全部治愈.结论: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微创穿刺术,简化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
作者:陈彦龙;徐召理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