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奎;吕访贤;覃万年;梁国洪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因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四肢乏力、懒言、纳差、睡眠差、多梦,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5%葡萄糖250ml,脉络宁20ml静滴.患者带药来我院门诊注射,护士询问无药物过敏史后,即给予静滴,滴速60滴/min.前2d用药后,无任何不适.第3天在静滴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约50ml时,患者感颜面发热、胸闷、心慌、呼吸困难.
作者:李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心灵关怀对老年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癌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另外采取综合性的心灵关怀措施,帮助患者度过住院期间的焦虑状态,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和护理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灵关怀对老年癌症患者住院期间焦虑状态的康复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作者:谭慧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前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已普遍应用于诊断,在PTC的基础上可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以达到胆道减压引流的目的.除导管可进入梗阻端或狭窄段近端胆管进行引流外,导管尚可通过梗阻端或狭窄段进入远端胆管或十二指肠进行内引流.笔者在PTCD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15例后一种引流,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1年5月维持性血透患者中57例死亡患者的死因并与同期透析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比较.结果:心血管并发症、脑血管意外和感染是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透析间隙体重增长过多、营养不良、高血压是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建立个体化的充分透析治疗方案,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对患者进行血透知识的健康宣教是降低血透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菁华;周龙珍;董一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做好妇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为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对妇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俞淑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活跃期人工破膜对产程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2010年9-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孕妇88例为观察组行活跃期人工破膜,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产程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破模组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平均缩短1h50min(P<0.05),总产程平均缩短2h15min(P<0.05).破膜组新生儿窒息率为4.55%,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破膜可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防止羊水粪染,减少新生儿窒息,有利于分娩结局,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陈巧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患者肠造瘘术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性,旨在寻求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本院胃肠外科结直肠癌肠造瘘术后的患者1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66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和特定护理干预,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SF-60和SCL-90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和心理状况评定.两组均采用SF-60和SCL-90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和心理状况评定.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术后各项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心理状况评定数值较术前均有所减小,表明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有所改善,但干预组患者的心理改善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笔者认为特定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作者:骆菊英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食管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以往其检查方法主要是钡餐造影和食管内窥镜检查.笔者收集了2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的螺旋CT检查资料,探讨其螺旋CT检查价值.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周相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之一.癌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要承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易产生恐惧、抑郁和厌世情绪甚至自杀.自杀是一种由于自身意识的动作或行为所造成的死亡[1].癌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群体,有资料显示癌症患者自杀死亡率1%~25%不等[2].癌症患者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患者长期受到疼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了信心,性格孤僻,一旦失去生活乐趣,就可能产生自杀心理.
作者:张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众多医生认为,心电图的ST-T改变(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伴有或不伴有T波低平),就是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所致.随着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冠脉造影已成为诊断冠心病(CHD)的金标准,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性受到质疑,本文对36例心电图有ST-T改变的病人行18导联心电图(标准12导联加V7~V9,V3R~V5R)、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ST-T动态改变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作者:徐新诒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前入路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对21例颈椎骨折前入路内固定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经术前心理护理、呼吸功能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术后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脊髓神经功能观察、正确的功能锻炼,患者均治愈和基本治愈出院.结论:颈椎骨折前入路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对预防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启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改善颈椎损伤病人的呼吸功能,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高病人预后,减少病死率.方法:对18例颈椎损伤的病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进行食管及气管推移训练,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术后加强环境的管理及呼吸道护理,采取加强呼吸肌功能训练,雾化排痰、体位引流.结果:18例颈椎损伤病人中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17例均接受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无呼吸道并发症.结论:加强对颈椎骨折围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董秀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总结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32例患者均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术后症状即改善,全部治愈.结论: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微创穿刺术,简化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
作者:陈彦龙;徐召理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提高急救指挥调度接警效率的方法和路径.方法: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多年来对急救指挥调度接警流程摸索,总结出<泉州市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接警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而对中心调度员调度接警流程进行规范,比较<接警流程>实施前后的调度台受理时间、中止任务率、空车率.结果:调度台平均受理时间缩短、中止任务率提高、空车率下降.结论:建立急救指挥调度接警流程,能规范调度程序,提高调度效率和调度质量,同时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作者:胡远扬;洪建芳;付丽琼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米非司酮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d,妈富隆组患者口服妈富隆,月经周期第1天起1片,连服21d.7d后再开始新的周期,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变化情况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患者在用药期间80例闭经.在停药后1个月有8例患者恢复月经.米非司酮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有88例患者绝经,停药后1个月有6例患者恢复月经.结论:患者每天口服妈富隆临床疗效肯定、使用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韩凌;吴忠慧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晕厥的基层医院急诊处理.方法:观察27例晕厥患者的基层医院急诊处理方法及结果.结果:27例患者大多得到积极有效的急诊处理,有1例第2次就诊才明确病因但未造成不良后果,有1例未能及时明确病因死亡.结论:对急诊晕厥患者要高度重视,遵守首诊负责制的同时要积极会诊,并做好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
作者:刘欢年;刘菊和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钛网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但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正确处理终板、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等可以降低下沉发生率.
作者:李华;佟磊;林岩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外伤患者行超声检查,回顾总结了经手术证实47例腹部闭合损伤的超声诊断资料.结果:本组47例病例,其中实质脏器损伤33例占70%,空腔脏器损伤10例,占21%,其他脏器损伤4例,占9%.结论:超声检查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爱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精密过滤输液器对减少静脉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收集输注静脉营养液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输液,观察两组使用静脉营养液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静脉炎发生率及静脉炎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发生时间明显延迟(P<0.01).结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能有效减少静脉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孙红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临床心电图特点,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方法:对我院53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3例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多集中在24~35岁这一年龄(41.5%).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40例(75.5%),ST-T改变28例(52.8%).心电图上可看出T波异常以倒置为主,窦性心律失常32例(60.4%),传导阻滞22例(41.5%),房室肥大18例(34.0%),Q波异常9例(17.0%),肢导联低电压6例(11.3%).结论:DCM心电图有多种临床表现,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的发生.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