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目的:探讨童式女性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32例患有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并施行童式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采取相关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生理、心理护理及出院后指导.结果:经术后随访,32例患者均已治愈,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是术前准备、术中安全护理、术后的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这有助于手术的安全实施及达到良好的预后.
作者:方惠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SUAE)在难治性产后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明确3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原因、出血部位,采用SUAE栓塞止血.结果: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经SUAE治疗后一次性止血成功.结论:应用SUAE诊断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诊断明确、止血快、安全有效的特点.
作者:曹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解决大便失禁患者的肛周皮肤问题,以预防湿疹与压疮的发生.方法:将百雀羚护肤脂与呋喃西林扑粉联合使用,并配合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营养支持等.结果:可有效地预防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肤的湿疹、破溃,降低压疮的发生.结论:百雀羚护肤脂联合呋喃西林扑粉护理干预大便失禁患者的肛周皮肤,疗效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作者:张海霞;杜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价值.方法:对我市某院2005-2007年诊断的胎儿神经管畸形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在产前检查的10 854名孕妇中,经超声检出胎儿神经管畸形36例,并经引产和分娩后得到证实.结论:超声是诊断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首选方法,通过超声产前筛查早发现、早终止妊娠,可减少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作者:邹利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总结了近年来对黄芪的药理作用在实验、临床上的多方面研究,反应了黄芪在调节免疫功能、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独特作用.
作者:杨金泉;何海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特点.方法:通过对120例喉癌手术患者精心做好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结果:120例喉癌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感染,无心理障碍,康复出院,满意度达到95%.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的病情观察和正确护理、康复指导,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作者:宋瑞英;吕巧英;李曙华;刘先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顺产妇的会阴侧切及会阴裂伤采取不同缝合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对两组顺产妇的会阴侧切及会阴不同程度裂伤采用美容缝合和普通缝合,通过临床对比研究.结果:美容缝合可减轻产妇术后牵拉疼痛,使产妇在产后较短时间内下床活动,轻松采取坐式哺乳,而且切口或裂口疤痕小,外观美,不影响性生活.结论:美容缝合法运用到会阴侧切中效果显著,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深受广大产妇欢迎.
作者:高伟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长期服用对冠状动脉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近5年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病变堵塞<75%病例166例,随即分成通心络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口服药物治疗,通心络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河北以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粒(含量0.26g/粒),每日3次,分别在服药后半年、1年和2年进行3次冠脉造影,病变堵塞>75%为阳性,对比两组病人冠脉内径变化情况,了解通心络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影响.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内径变化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通心络可延缓冠状动脉斑块进展,对冠心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本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单纯使用咪达唑仑、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妇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组(M组,n=20),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组(MS组,n=20).腰硬联合阻滞选择L2~3穿刺,腰麻药为0.5%布比卡因2.5ml,硬膜外追加麻药为2%利多卡因,调整麻醉阻滞平面达T7.M组于消毒前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1mg/kg;MS组消毒前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06mg/kg和舒芬太尼0.2μg/kg.给药后10、30、60、90min记录患者OAA/S(改良警觉/镇静观察法)评分及遗忘程度.同时观察术中体动、恶心、呕吐、呃逆等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30、60min,M组OAA/S评分高于MS组(P<0.05);两组患者均能达到良好的遗忘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 M组中有8例患者在术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体动,需给予相应的处理;MS组所有患者在术中均未发生体动.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镇静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咪达唑仑,能有效地预防术中内脏牵拉引起的不良症状.
作者:傅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膀胱造瘘的临床优越性.方法:经皮微创膀胱造瘘术58例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86例比较.结果:前者经皮微创膀胱造瘘康复快,痛苦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流术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郑巍;汪全贵;聂志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比较氯沙坦和福辛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1、2级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沙坦组40例,口服氯沙坦50mg/d;福辛普利组40例,口服福辛普利10mg/d;两组疗程均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和血尿酸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降压效果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氯沙坦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福辛普利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除有较好的降压外,还有降低血尿酸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首选氯沙坦.
作者:谢永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鼻息肉和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变迁延难愈,复发率高而令患者及医师都倍感头痛,一直为鼻科医务人员所关注.
作者:权固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外伤患者中实施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了解不同外伤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来科处置的各种外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入室后进行常规护理和清创缝合手术治疗,观察组入室后除常规护理外同时进行心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入室前至入室后10min情绪无明显差异,随着心理干预的增加,两组患者情绪差异有明显性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84.6%.结论:对急诊外伤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可以改善其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使血压正常,呼吸平稳,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麻醉.
作者:宫佩芬;宫佩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TPN对消化道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病种配对将2005年6月-2008年5月间我科危重病患者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应用谷氨酰胺(Gln)强化的TPN,对照组应用常规TPN,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体质量、血浆总蛋白、血清白蛋白、CRP、淋巴细胞计数、IgA、IgG、肠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等.结果:2组免疫、炎症及营养相关指标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危重病人给予谷氨酰胺,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肠内微生态环境和预防肠源性细菌及内毒素易位,甚至减低ARDS和MODS发生率等方面,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时峰;王宏晋;陈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孔胃管留置长度多少才更合适临床进行胃肠减压、鼻饲食物及药物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按抽签法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留置胃管长度为病人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再加13cm,对照组采用教科书上要求的留置胃管长度为病人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两组病人早期行胃肠减压,一周后行胃肠内营养及胃管内注药.结果:病人发生食管内药物、食物滞留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食管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多孔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鼻饲食物及药物的病人置胃管长度应在常规长度上加13cm,可以使胃肠减压更充分,发生食管内药物、食物滞留(甚至食管堵塞)、食管炎情况少.
作者:代高英;李胜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对69例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出院指导、随诊.结果:患者痊愈出院、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加强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李菊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散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盲给药,疗程8周.结果:活血益气散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7.81%,明显优于对照组(54.05%);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药后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益气活血散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
作者:卢亚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不足[1].近年来,OSAHS发病率逐年上升.
作者:薛亚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剖宫分娩后,瘢痕子宫再分娩日益增多,对瘢痕子宫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对再次剖宫产者术中所见及第一次手术时的情况作一分析.
作者:盛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前,公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广泛,而在实践中却发现输液完毕留置针按传统的方法固定后,很多患者在自由活动时或夜间休息时,无意中将留置针拔掉,引起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作者:朱丽萍;姜勇;贾玉芹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