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坚英
病毒性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腺病毒(ADV)多见,这两种病毒使患儿免疫功能下降,而抗病毒感染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功能.笔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重组αIb干扰素(以下简称αIb IFN)治疗病毒性肺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琴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药物中毒患者利用胃管洗胃是急诊科常见病例.在排除洗胃禁忌症后,及时彻底清洗胃内毒物,是有效治疗药物中毒的基本措施.
作者:卫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胰岛素A细胞瘤样变或增生引起的内分泌肿瘤.1942年Beckr等首先描述本病.本病临床罕见,现收集我院及外院13例[1~11]总结如下.
作者:程黎阳;张玉新;李全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7年5月以来,笔者采用大剂量谷维素加硝苯地平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科在门诊开展液氮冷冻治疗血管瘤89例,手术操作简单易行,疗效确实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伯阳;李美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电图(ECG)演变者仅占(AMI)总发病率的1/3,而AMI主要猝死原因的心律紊乱,50%发生在发病初24h内,因此AMI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作者:王迎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支原体是迄今已知能独立生活的小微生物,其大小界于病毒和细菌之间.从人体分离到16种支原体,其中使人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尿素支原体[1].
作者:卓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例讨论式教学即在每次授课中,将选好的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一个寄生虫病的典型病例展示给学生,病例中包括对病人的初步实验室诊断,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分组讨论并做出对疾病的诊断,然后各组进行发言,说明判断的依据,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作者:邢杰;牟心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再加合并肝硬化及手术复发率高等原因,手术切除率很低.非手术治疗首选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1],然而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康复信心.
作者:陈晓红;赵世英;李远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人们对疾病概念的认识和对健康的新追求,全社会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护理的目的就是维护和增进患者达到佳的健康状态.因此,健康教育就是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一种护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
作者:黄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简称药物流产),但临床经验提醒人们,药物流产前后B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近1年要求药物流产者B超检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叶秋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1年2月,笔者从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脐带分泌物和血液中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颖;蔡晓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BAM)是偏头痛的一种特殊发作类型,临床并不少见.国内文献报告不多,目前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现将我院近3年来应用西比灵、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基底动脉型偏头痛64例作一临床分析与探讨.
作者:王保爱;刘峰;侯拉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并非罕见.但由于过去对本病缺乏认识,时常被误诊为颅内感染或败血症等疾病,从而延误治疗.本文收集我科近两年间收治的病历16例作一临床分析并加以讨论,以期引起同道们的重视.
作者:孟庆祝;沈英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科自1995年以来收治了多例手及腕部电烧伤病人,其中13例采用髂腰部皮瓣转移修复,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立新;黄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12岁,因摔伤致右季肋部疼痛5h入院.
作者:罗静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癫痫样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近年来有所报告,但为数不多.笔者在临床遇到癫痫小发作为主要症状的SLE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宪琴;马爱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锌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能够抑制细胞凋亡,也可以诱导细胞调亡.本文就锌与细胞调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毕伟东;王成艳;冯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烧伤病房的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以及各种消毒液的监测已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但对病房护工的手及病人长期使用接触多的暖瓶的清洁消毒和管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预防医院内感染极易被忽视的环节.
作者:毕庆霞;沙少华;孙芙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哮喘形成的病理基础是慢性炎症,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因此应重视抗炎和降低气道反应性的治疗.
作者:耿建忠;朱良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