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毅;钱荣勋;王洪震
压疮已经成为影响疾病控制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压疮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马艳宏;张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在实体瘤化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化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肝功能.数据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在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中,在化疗前PAB下降群体中发生肝功能损害概率为72.2 %,而在化疗前PAB正常群体中为4.4%,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 前白蛋白是实体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预见性指标.
作者:王刚;季楚舒;胡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性进行分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8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另选健康体检者50名作对照.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脑出血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对预防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程;黄紫红;覃绍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并与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6例病例中,4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MRI上肿瘤实体相对于正常睾丸,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肿瘤信号多不均匀,多伴有出血、坏死信号,6例中4例有出血(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 3例有液化坏死(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为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病理证实3例成熟畸胎瘤、1例低分化畸胎瘤、1例胚胎癌、1例绒毛腆癌.结论 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有一定的MRI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徐菡;沈钧康;张博;孙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螺旋CT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34例甲状腺癌和30例正常甲状腺,甲状腺癌分为2组,乳头型腺癌组24例与非乳头型腺癌组10例;均做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动态增强时间- 密度曲线走势,评价强化峰值(PH)和CT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 2个恶性组与正常组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走势大致相似;在强化峰值(PH)统计学比较中,正常组与乳头型腺癌组有显著差异( P<0.05),乳头型与非乳头型腺癌组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螺旋CT动态增强能反映组织及病变内强化程度、血流动态变化过程,根据强化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甲状腺癌的不同类型进行判断,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
作者:钱兵;沈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以香豆胶为原料,首先进行酸降解,再以氯磺酸为磺化试剂,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磺化反应,获得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degraded fenugreek gum sulfate,DFGS).考察不同磺化条件对硫酸基含量的影响,确立较优磺化反应条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衍生物为新型酸性粘多糖.以低聚香豆胶磺化衍生物为净化剂,研究其选择清除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性能.结果 表明,在pH=5.11,净化剂浓度为1,500mg/L时,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下降60 %~65%,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75%~79%,纤维蛋白原下降近100%,而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浆总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
作者:杨光;方波;田学宝;王睿睿;陈晶晶;杜龙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麻黄素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中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位成人患者随机分成4组(n=20),分别为快速气管插管前1min静脉内给予麻黄素75 μg/kg(PE75)、100μg/kg(PE100)、150 μg/kg(PE150)或生理盐水(saline),诱导用丙泊酚2.0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双盲法评估气管插管条件,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5min内每min都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偏离基线20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视为有临床意义.结果 PE75组或PE100组能明显改善插管条件(P<0.05);而PE75组和PE150组与saline组相比能明显加快 HR(P<0.05);PE75组和PE150组、PE150组和saline组相比较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麻黄素无论是75μg/kg或100μg/kg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前用都能改善插管条件,但它不能有效防止低血压.
作者:陈建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腺苷脱氨酶(ADA)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联合检测对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130例梗阻性黄疸和97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以及10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DA与γ-GT.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ADA 12.0±4.8,γ-GT 162.0±97.2,肝细胞性黄疸组58.3±23.3和138.9±83.3;正常对照组9.1±3.6和 22.2±13.3.方差分析各组均数差别非常显著(P<0.01).两组均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ADA梗阻性黄疸组差别显著( P<0.05);肝细胞性黄疸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γ-GT 2组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正常参考值ADA:4~18U/L,γ-GT:0~50U/ L;以上限为阳性界值,ADA和γ-GT对2组疾病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 %;ADA对2组疾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1.5%和96.9%,P <0.001;阴性预测值为46.5%和96.2%,P<0.001.γ-GT敏感性分别为96.9 %和86.6%,P<0.01;阴性预测值为96.2%和88.5%, P<0.05;表明ADA和γ-GT测定在疾病组间差异显著,梗阻性黄疸组ADA活力增高率明显低于肝细性黄疸组,而γ-GT增高率明显高于后者. 结论 ADA正常/轻度增高γ-GT显著增高为梗阻性黄疸,两项指标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作者:盛学清;向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使临床实验室血细胞分析的速度大大提高,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及各省、市地区临床检验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各级医院也建立了血细胞自动分析的质控程序,使全血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明显提高.
作者:潘建玲;付桂华;刘方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用疏血通防治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作用.方法 选择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患者53例,血糖、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排除各类肾炎或尿路阻塞病史者,无明显心脑血管、肝肾等疾患.随机分成2组:缬沙坦组给与缬沙坦80mg/d口服(n=27),联合组给与缬沙坦80mg/d口服及疏血通6mL/d静滴(n=26);疗程15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血Scr、BUN、血钾、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两组血、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血脂、血流变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联合组与缬沙坦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血Scr、BUN 在治疗后也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缬沙坦联用疏血通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尿白蛋白,防止其进展.
作者:张弘弘;董吉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高半胱氨酸(homcysteine,HCY)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全自动免疫比浊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半胱氨酸浓度.据尿蛋白定性试验将糖尿病组分为尿蛋白阴性组(A组)和阳性组(B组).结果 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与B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血清半胱氨酸水平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敏感度优于尿蛋白常规定性试验.
作者:邵耀明;吴国荣;倪芳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复方鼠尾草注射液(褐毛甘西鼠尾及甘西鼠尾与三七的复方制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冠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复方鼠尾草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种鼠尾草注射液均能显著对抗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心电图ST段的抬高,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结论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相似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作者:苏彦宏;段为钢;李惠兰;张荣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国糖尿病发病率都逐年增加.
作者:刘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40例临床拟诊心脏X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干预,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的硝酸酯类治疗,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 40mg,每晚1次,随访12周后,观察临床情况.结果 他汀组疼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血清ET水平、血浆粘度和ET/NO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清ET-1水平及ET/NO明显降低,疼痛次数明显减少,血清NO明显升高;疼痛次数与ET/NO呈正相关.结论 辛伐他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有较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作者:谢雄伟;庄汉屏;唐凤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静华;蔡应木;焦晓阳;方琳丽;昊映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骨科手术后卧床2周以上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术后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疏血通14d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参数,包括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等,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14d后检测上述指标.统计学处理数值.结果 疏血通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 P<0.05),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疏血通治疗后可以改善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的血液高粘滞状态,防止血栓形成.
作者:郑红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热休克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损伤的抑制效果.方法 新西兰白兔54只,采用主动脉夹闭法,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 S组)6只;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24只;③热休克预处理组(HP组)24只.缺血再灌注后4,12,24,48h I/R组和HP组随机抽取6只兔,比较各组动物的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热休克蛋白70 (HSP70)的表达、病理学改变、脊髓匀浆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各个时间点上,HP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I/R组;HP组病理学改变明显较I/R组轻.HP组表达HSP阳性率远高于I/R组.SOD的活力HP组高于I/R组,MDA含量HP组低于I/R组.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管华清;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hilips Achieve l.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采用SENSE Flex Medium线圈,对20例患者进行DIR-T1WI、TSE-T2WI、TSE-PDWI、3D-TOF四个序列的扫描,获得不同序列的MRI图像,评价有无颈动脉狭窄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并对斑块进行初步分型.结果 MRI显示20例患者颈动脉管腔均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中度狭窄6处,重度狭窄2处,完全闭塞1处,余均为轻度狭窄.20例患者均有硬化斑块形成,其中9处延续性斑块,40处局限性斑块,按部位分类共62处斑块,包括颈总动脉19处,动脉分叉19 处,颈内动脉23处,颈外动脉1处.参照AHA分型斑块分为Ⅲ型15个,Ⅳ-Ⅴ型43个,Ⅵ型2个,Ⅷ型2个.结论 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及稳定性,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郭静;徐孝秋;郭建峰;王美芹;孙海涛;徐菡;孙敬;沈钧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总结鼻腔鼻窦砂粒体性骨化性纤维瘤(SNPOF)与鼻窦前颅底砂粒体型脑膜瘤(P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异同,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01年12月~2007年12月12例SNPOF和5例PM进行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用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中的砂粒体和纤维成分,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EMA、vimentin等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2例SNPOF,男9例,女3例,年龄10~41岁,平均年龄18.75岁.PM 5例,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平均年龄40.6岁.二者临床症状相似.CT示SNPOF呈高密度影,PM呈软组织密度影;MRI示 SNPOF 为T2低信号影,PM为等信号影.镜下SNPOF由砂粒体(砂粒样骨组织)和成纤维细胞、网织纤维、少量胶原纤维组成,PM由脑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或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大量砂粒体组成,两种疾病砂粒体的成分和结构相似,但分布不同.网状纤维染色、胶原纤维染色、McGee-Ruseell核固红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各有其特点.免疫组化染色SNPOF和PM vimentin均阳性,EMA:SNPOF11例阴性,1例阳性,PM3例阳性,2例部分区弱阳性.结论 SNPOF和PM在多数情况下通过常规HE染色即可作出组织学诊断,但在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相似的情况下,应注意砂粒体的不同,正确诊断需要病理学与临床和影像学的密切结合.
作者:李雪;韩一丁;杜江;卢志达;刘红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观察佩尔地平与三磷酸腺苷在动脉导管结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能.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行开胸导管结扎术的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为三磷酸腺苷(A)组和佩尔地平(B)组,每组20例.降压时A组缓慢静注ATP0.5~1mg·kg-1,B组缓慢静注佩尔地平3~ 5μg·kg-1.注药时每1、2、3、4、5、10、15min 分别记录SBP、DBP、HR.结果 2组降压效果均较好,但B组降压程度及时间均大于A组( P<0.05),A组降压过程中心率减慢较B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佩尔地平和ATP均适合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手术中的控制性降压,而佩尔地平在降压过程中心率变化较稳定有一定的优点.
作者:欧珊;周乐顺;白树荣;林露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