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源性消化性溃疡48例临床分析

倪克乾

关键词:药源性, 消化性溃疡
摘要:对兴化地区48例内镜诊断消化性溃疡与药物相关的患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严密观察消化道症状,长期用药需监测血红蛋白及大便隐血,必要时可同服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以预防胃肠黏膜损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悬丝式血液流变仪的性能分析

    2007年7月29日~8月4日,卫生部临检中心在京举办全国血液体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培训班.

    作者:杨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麻黄素对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麻黄素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中对气管插管条件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位成人患者随机分成4组(n=20),分别为快速气管插管前1min静脉内给予麻黄素75 μg/kg(PE75)、100μg/kg(PE100)、150 μg/kg(PE150)或生理盐水(saline),诱导用丙泊酚2.0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双盲法评估气管插管条件,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5min内每min都记录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偏离基线20 %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视为有临床意义.结果 PE75组或PE100组能明显改善插管条件(P<0.05);而PE75组和PE150组与saline组相比能明显加快 HR(P<0.05);PE75组和PE150组、PE150组和saline组相比较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麻黄素无论是75μg/kg或100μg/kg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快速气管插管前用都能改善插管条件,但它不能有效防止低血压.

    作者:陈建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对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性进行分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8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另选健康体检者50名作对照.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脑出血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对预防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程;黄紫红;覃绍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ADA与γ-GT检测在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腺苷脱氨酶(ADA)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联合检测对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130例梗阻性黄疸和97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以及10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DA与γ-GT.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ADA 12.0±4.8,γ-GT 162.0±97.2,肝细胞性黄疸组58.3±23.3和138.9±83.3;正常对照组9.1±3.6和 22.2±13.3.方差分析各组均数差别非常显著(P<0.01).两组均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ADA梗阻性黄疸组差别显著( P<0.05);肝细胞性黄疸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γ-GT 2组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正常参考值ADA:4~18U/L,γ-GT:0~50U/ L;以上限为阳性界值,ADA和γ-GT对2组疾病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 %;ADA对2组疾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1.5%和96.9%,P <0.001;阴性预测值为46.5%和96.2%,P<0.001.γ-GT敏感性分别为96.9 %和86.6%,P<0.01;阴性预测值为96.2%和88.5%, P<0.05;表明ADA和γ-GT测定在疾病组间差异显著,梗阻性黄疸组ADA活力增高率明显低于肝细性黄疸组,而γ-GT增高率明显高于后者. 结论 ADA正常/轻度增高γ-GT显著增高为梗阻性黄疸,两项指标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作者:盛学清;向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1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各种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6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患儿入院后接受的机械刺激、药物治疗、食道调搏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其转复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机械刺激组转复率16%(8/50),药物治疗组转复率93.8%(45/48),食道调搏组转复率100 %,射频消融组转复率100%.结论 儿童PVST的治疗临床上仍应首先行机械刺激,无效则应选用药物治疗,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行食道调搏,对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学习者可予射频消融术进行根治.

    作者:王波;严文华;曹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血压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概况

    高血压是常见病,40岁以上的人群中15% ~20%受累,且随年龄而升高,不同种族存在差别.

    作者:何作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对2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对2例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脾肿大和左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瘤细胞CD45、CD20均弥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CD79a部分(+),CD30、CD3、CD45-RO、CD43均(-),脾边缘区淋巴瘤瘤细胞 CD79a、IgM(+),CD5、CD10、CD23、CD43、CD138、CyclinD1、κ、λ均(-).结论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类较罕见肿瘤,应与脾内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通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对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斌斌;郭凌川;康苏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佩尔地平与三磷酸腺苷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佩尔地平与三磷酸腺苷在动脉导管结扎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能.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行开胸导管结扎术的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为三磷酸腺苷(A)组和佩尔地平(B)组,每组20例.降压时A组缓慢静注ATP0.5~1mg·kg-1,B组缓慢静注佩尔地平3~ 5μg·kg-1.注药时每1、2、3、4、5、10、15min 分别记录SBP、DBP、HR.结果 2组降压效果均较好,但B组降压程度及时间均大于A组( P<0.05),A组降压过程中心率减慢较B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佩尔地平和ATP均适合用于动脉导管结扎手术中的控制性降压,而佩尔地平在降压过程中心率变化较稳定有一定的优点.

    作者:欧珊;周乐顺;白树荣;林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异丙嗪佐治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加用异丙嗪佐治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患儿11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异丙嗪,并与对照组58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止吐、止泻、退热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异丙嗪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效果明显,并且费用低、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作者:华军;黄振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在实体瘤化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化疗前后测定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肝功能.数据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在接受化疗的实体瘤患者中,在化疗前PAB下降群体中发生肝功能损害概率为72.2 %,而在化疗前PAB正常群体中为4.4%,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 前白蛋白是实体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预见性指标.

    作者:王刚;季楚舒;胡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研究入院距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脑梗死及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监测入院后7d内血压变化,对病程中伴发疾病进行评分,对入院后血压管理的方式及干预时间进行登记.分别在入院时、14d、6月对入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在1月和6月行死亡登记.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入院时血压及入院后7d内平均血压与1月死亡率和6月死亡或残疾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差.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和舒张压在70~100mmHg预后较好,取中间值即血压在150/85mmHg时预后佳.(2)大动脉硬化型梗死及心源性梗死均在入院时血压(120~180/70~100)mmHg时预后相对较好,在入院2d内平均血压、入院7d 内平均血压不同血压段的梗死近期死亡率、远期死亡和残疾率无显著性差异,TOAST其它亚型脑梗死因样本量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在120~180mmHg,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较低,预后较好.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越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越低,预后越好.入院时、入院7d内平均舒张压与6月时死亡或残疾率无明显关系.(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伴发病评分、卒中后3d内加重、1d内DBP下降大于20%与6月时NIHSS评分正相关,入院后降压治疗与6月时NIHSS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呈U型关系,在(120~180/70~100)mmHg血压段预后佳.经卒中分类及梗死分型后分别进行研究,推断脑出血急性期的高血压宜平稳下降,脑梗死因病例数少尚不能得出结论.

    作者:沈明强;程庆璋;邵国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SHG-44胶质瘤动物模型建立及照射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 DCMRI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 用1.5T MR机对SHG-44胶质瘤动物模型及照射后正常区及肿瘤区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DCMRI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 将34只体重150~160g雄性Wistar大鼠分4组:A组为正常组7只(未照射);B组为右尾状核接种SHG-44细胞组10只(未照射);C组为接种SHG-44细胞后10只(行照射);D组为正常组7只(行照射);分别以10、15、20、25d进行MRI观察.A~D组与B~C组分别观察平扫和动态增强MR成像(DCMR)扫描的改变.在平扫T2WI上在照射侧和非照射侧肿瘤区、皮质区设定兴趣区(ROI),测定其信号强度(SI)值,计算R值=照射后SI值/照射前SI值,绘制R-Time动态曲线图.T1WI动态增强MRI,由计算机ROI PLOT软件描绘照射侧与非照射侧SI-Time曲线,自动分析其形态并定量测量曲线坪段指数.并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病理电镜检查.结果 A组:可显示正常大鼠大脑半球等结构.B组:接种后1周即可显示病灶.MRI(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可观察SHG-44鼠胶质瘤模型自然生长的动态过程变化.Wistar脑胶质瘤模型实用可靠;测量在体(in vivo)脑胶质瘤模型的潜在倍增时间(Tpot)为8.15d,平均有效倍增时间(Teff)为18.46d.C 组:灌注成像的脑瘤比B组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且与病理一致.当C组和D组分别照射40Gy时,R-Time动态曲线改变,峰值在25d左右.C组峰值更明显,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DCMR显示照射侧坪段指数较非照射侧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01).病理所见:内皮细胞内吞饮小泡数量增加,3周为4.8±2.3与正常组相比 P<0.05.结论 DCMRI可显示SHG-44鼠胶质瘤模型自然生长的全过程及放射治疗后MRI动态变化.同时,DCMRI作为非侵袭性的方法可定量监测BBB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评估BBB功能为放疗、化疗相结合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和佳方案.放射线早期损伤与照射后时间有关,主要以微血管损伤为主,表现为内皮细胞吞饮活动加强,紧密连接正常脑实质未见坏死.

    作者:沈海林;王晓慧;陈建新;沈纪芳;秦颂兵;周菊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骨科手术后卧床2周以上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术后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疏血通14d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参数,包括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等,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14d后检测上述指标.统计学处理数值.结果 疏血通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 P<0.05),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疏血通治疗后可以改善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的血液高粘滞状态,防止血栓形成.

    作者:郑红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静华;蔡应木;焦晓阳;方琳丽;昊映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液高黏度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相关分析

    目的 研究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等原发病引起的血液高黏滞和无原发病性血液黏度升高(单高黏症)等血液高黏度综合征(BHVS)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临床常规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以上4组BHVS患者全血黏度( 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聚集指数(IEA),分析各组间上述指标变化的差异性及η P、Hct、IEA与ηb的相关性.结果 经与60例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各BHVS组上述指标多有异常(78%),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0.01.各BHVS组中Hct、IEA、η p与ηb的相关分析表明引起ηb 增加的主要因素是Hct和IEA.结论 存在BHVS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分析BHVS患者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为临床针对性治疗高黏滞因素、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循证依据.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李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脾切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脾切除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6年~2007年内科治疗无效的58例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l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109/L)者45例(77.6%),术后2月随访总有效率82.7%(48/58).术后50例获随访>6月,总有效率为80%(40/50),10例复发.结论 对内科治疗无效或复发的ITP脾切除治疗有效,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者预后较好.

    作者:王波涌;孙权;雷道雄;艾中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及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及其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病情分为轻、中、重)血清hs-CRP含量,中型脑出血患者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组,于入院7d后复测hs-CRP.结果 hs-CRP含量为重型出血组>中型出血组>轻型出血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显著性( P<0.01).中型出血组,1周后并发感染者较入院1d时hs-CRP含量增高,未并发感染者降低(均为P<0.01);入院时hs-CRP含量虽无显著性差异( P>0.05),1周后感染者较未感染者hs-CRP含量显著升高( P<0.01).结论 血清hs-CRP含量反映急性脑出血严重程度,动态观察对了解有无合并感染的病情变化有帮助.

    作者:肖峰;王焱烽;刘艳菲;姚茂元;蒋苏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方法 依据多导睡眠仪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HI<5)、轻度OSAS组(5≤AHI<20)、中度OSAS组(20 ≤AHI<40)、重度OSAS组(AHI≥40),对各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hsCRP进行检测.结果 轻度OSAS组hsCRP高于对照组;中度OSAS组的hsCRP、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OSAS组hsCRP、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sCRP、SaO 2<90%所占百分比、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与AHI呈正相关( r=0.326;0.458;0.353;0.410).结论 OSAS患者的hsCRP升高,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与OSA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晓玲;李飞;谷德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单次推注用于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为术后镇痛提供一种新的配伍方法.方法 选择经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组(A组)和常规吗啡组(B组).A组术毕硬膜外腔注入含高乌甲素8mg加吗啡1mg的生理盐水5mL,B组注入含吗啡2mg的生理盐水5mL.术毕6、12、24h 记录VAS评分,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B两组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9.3±4.8)h和(19.4±5.2)h,两组无差异(P>0.05),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高乌甲素复合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用于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小.

    作者:王耀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带锁髓内针锁钉的置入方法浅析

    随着骨折固定的理念从片面追求坚强内固定,发展到保护骨折周围的血运,带锁髓内针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其远端的锁钉置入仍然是手术的技术难题 [1].

    作者:武永刚;方礼明;郑继元;林华刚;王博;魏武;李金宸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