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评价上下颌基骨矢状关系六项指标的对比研究

赵震锦;戚琳;张扬

关键词:头影测量, 上下颌基骨矢状关系, 评价指标,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 对六项评价上下颌基骨矢状关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以对其作出客观评价.方法 对东北地区100名成年人正常及64名成人错畸形患者(Ⅱ类33人;Ⅲ类31人)的侧位X线头颅定位片进行测量,以SPSS专业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结果 得出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及标准差;各项指标之间均有相关性( P<0.05),其中AFBF与FABA、PABA 与AppBpp可视为完全相关(r>0.9,P<0.01),除AmmBmm外,其他指标均与反映颅颌部垂直关系的指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P<0.01);各项指标在三组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进行判别分析筛选出PABA、AppBpp及AmmBmm三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上下颌基骨矢状关系,判断正确率为82.9 %,其中AmmBmm的单项判断正确率高,为77.4%.结论 AppBpp、PABA 及AmmBmm三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上下颌基骨矢状关系比较敏感,判断效率较高.AmmBmm是评价上下颌基骨矢状关系好的单项指标.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32例报道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经侧裂入路,清除32例高血压壳核血肿.结果 手术后32例病人预后,Ⅰ级(完全恢复)4例(12.5%);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11例(34.4 %) ;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 12例(37.5%);Ⅳ级(卧床, 意识稍醒)4例(12.5%);Ⅴ级(植物生存)1例(3.1%).结论 显微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再出血发生可能小,手术疗效好.

    作者:钱兴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及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及其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病情分为轻、中、重)血清hs-CRP含量,中型脑出血患者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组,于入院7d后复测hs-CRP.结果 hs-CRP含量为重型出血组>中型出血组>轻型出血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显著性( P<0.01).中型出血组,1周后并发感染者较入院1d时hs-CRP含量增高,未并发感染者降低(均为P<0.01);入院时hs-CRP含量虽无显著性差异( P>0.05),1周后感染者较未感染者hs-CRP含量显著升高( P<0.01).结论 血清hs-CRP含量反映急性脑出血严重程度,动态观察对了解有无合并感染的病情变化有帮助.

    作者:肖峰;王焱烽;刘艳菲;姚茂元;蒋苏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过度饮酒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在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和体检中发现,过度饮酒的男性居民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从乳糜血透视高血脂对血流变结果的影响

    目的 分析乳糜血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血脂检测采用日立10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采用赛科希德SA-6000型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结果 乳糜血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人群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 乳糜血血脂浓度增加,其全血粘度值亦增加.

    作者:李向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ADA与γ-GT检测在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腺苷脱氨酶(ADA)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联合检测对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采用速率法测定130例梗阻性黄疸和97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以及10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DA与γ-GT.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ADA 12.0±4.8,γ-GT 162.0±97.2,肝细胞性黄疸组58.3±23.3和138.9±83.3;正常对照组9.1±3.6和 22.2±13.3.方差分析各组均数差别非常显著(P<0.01).两组均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ADA梗阻性黄疸组差别显著( P<0.05);肝细胞性黄疸组差别非常显著(P<0.01);γ-GT 2组差别均非常显著(P<0.01).正常参考值ADA:4~18U/L,γ-GT:0~50U/ L;以上限为阳性界值,ADA和γ-GT对2组疾病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 %;ADA对2组疾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1.5%和96.9%,P <0.001;阴性预测值为46.5%和96.2%,P<0.001.γ-GT敏感性分别为96.9 %和86.6%,P<0.01;阴性预测值为96.2%和88.5%, P<0.05;表明ADA和γ-GT测定在疾病组间差异显著,梗阻性黄疸组ADA活力增高率明显低于肝细性黄疸组,而γ-GT增高率明显高于后者. 结论 ADA正常/轻度增高γ-GT显著增高为梗阻性黄疸,两项指标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作者:盛学清;向长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对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性进行分折,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住院患者68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另选健康体检者50名作对照.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脑出血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对预防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程;黄紫红;覃绍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骨科手术后卧床2周以上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术后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静脉滴注疏血通14d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参数,包括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等,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14d后检测上述指标.统计学处理数值.结果 疏血通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 P<0.05),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疏血通治疗后可以改善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的血液高粘滞状态,防止血栓形成.

    作者:郑红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ELAS综合征的主要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分析MELAS综合征CT、MR表现及其主要临床特点,提高对MELAS早期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MELAS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 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为其较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病变区CT表现为低密度,MRI平扫呈等或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急性期病灶DWI呈脑回状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肌组织活检GT染色检见红边纤维(RRF).电镜见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结论 MELAS综合征CT、MRI具有较为特征性表现,结合肌肉活组织学检查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作者:孙敬;沈钧康;张博;郭静;徐菡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的影响.方法 选取10例于整形手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仅保留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传一代后取相同数量的成纤维细胞再次进行培养,此时培养液中含不同浓度的 γIFN.观察应用γIFN后成纤维细胞表达的TGFβ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0U/mL的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表达无影响,100U/mL和1,000U/ mL的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表达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这两种浓度的抑制作用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γIFN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中TGFβ表达的细胞因子,也证明了它对瘢痕的抑制作用,从而说明其在治疗瘢痕增生时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且100U/mL的γIFN是这种作用的合适浓度.

    作者:唐明睿;徐楠;韩思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体会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由于病史逐渐加长,因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极差,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临床上常使用机械通气来改善病人的症状,有些病人由于脱机困难,必须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此时患者就面临许多问题,如:心理问题、呼吸道管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等,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作者:韩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面神经轴浆快转运蛋白运输在术中对不同放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中放疗对面神经轴浆运输的影响,为临床术中放疗后面神经的恢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制作腮腺区面神经术中放射预防剂量13Gy、治疗剂量15Gy、组织细胞坏死剂量17Gy动物模型,利用面神经核内微量注射标记蛋白前体结合闪烁计数技术,测量兔面神经放射损伤后不同距离段的放射活性及同一距离段不同剂量、不同时期放射活性变化的脉冲值.结果 各组面神经轴浆转运蛋白放射活性脉冲值随距近心端的增加而下降,且实验组都低于对照组;在同一神经段的脉冲值:13Gy组术后4周恢复(P>0.05),15Gy组术后8周恢复( P>0.05),17Gy组术后未能恢复(P<0.01).结论 术中放疗影响神经轴浆运输,预防剂量及治疗剂量不影响面神经功能恢复,为腮腺癌手术保留面神经、术中配合放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韩思源;唐明睿;李荷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压疮的治疗预防及护理

    压疮已经成为影响疾病控制和恢复的重要因素,压疮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马艳宏;张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溶酶体与肿瘤的相关性及其在抗肿瘤中的意义

    溶酶体及其所含酶类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在细胞癌变过程中,溶酶体的位置及其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为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临床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赵江虎;秦正红;梁中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

    目的 分析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强度并与病理形态学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6例病例中,4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MRI上肿瘤实体相对于正常睾丸,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肿瘤信号多不均匀,多伴有出血、坏死信号,6例中4例有出血(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 3例有液化坏死(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为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病理证实3例成熟畸胎瘤、1例低分化畸胎瘤、1例胚胎癌、1例绒毛腆癌.结论 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瘤有一定的MRI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徐菡;沈钧康;张博;孙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对2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对2例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脾肿大和左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瘤细胞CD45、CD20均弥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CD79a部分(+),CD30、CD3、CD45-RO、CD43均(-),脾边缘区淋巴瘤瘤细胞 CD79a、IgM(+),CD5、CD10、CD23、CD43、CD138、CyclinD1、κ、λ均(-).结论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类较罕见肿瘤,应与脾内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通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对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斌斌;郭凌川;康苏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栓必灵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栓必灵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用冰水冷刺激加肾上腺素应激法建立大鼠血栓模型.观察栓必灵静脉给药45IU/kg、90IU/kg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结果 栓必灵明显降低大鼠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结论 栓必灵可有效用于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邓岩辉;张文杰;魏玉明;余秋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好的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订科学的护理措施[1].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莹;谢红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带锁髓内针锁钉的置入方法浅析

    随着骨折固定的理念从片面追求坚强内固定,发展到保护骨折周围的血运,带锁髓内针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其远端的锁钉置入仍然是手术的技术难题 [1].

    作者:武永刚;方礼明;郑继元;林华刚;王博;魏武;李金宸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牙周膜与周围组织微循环构筑及缓冲机制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牙周膜和周围组织微循环构筑的形态特征,探讨牙周膜微血管网的缓冲机制.方法 应用血管铸型法,沿4条成年健康杂种狗下颌骨的下牙槽动脉灌注合成树脂Mercox,一组样品在20%蛋白酶溶液中溶解软组织,保存牙槽骨,扫描电镜下观察牙周膜的血管网和牙槽骨的关系.另一组在10%盐酸脱钙,20%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解软组织,扫描电镜下观察牙周膜的血管网和周围组织血管网的关系.结果 在牙槽骨壁上有大小不一的Volkmann抯管开口,动静脉血管伴行通过,并与根间隔牙槽骨的血管网相交通;在根间隔的静脉呈扩张的窦样管状,静脉内未见静脉瓣;牙槽粘膜静脉血管网中可见静脉瓣.结论 根间隔中的窦样管状静脉网,可以暂时贮存血液,缓冲压力;牙齿间断性负荷可以促进牙周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作者:吴琳;荣小芳;钟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1),D-Dime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PT、APTT、Fbg及D-Dimer是急性白血病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静华;蔡应木;焦晓阳;方琳丽;昊映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