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军
目的:探讨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中准确掌握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值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将400例患者分为结核组和非结核组,2组患者在试验前均未接受任何抗结核治疗,并在同一时间内分别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并通过应用酶速率法来检测胸水标本中ADA的活性,比较2组的灵敏度。结果 ADA试验灵敏度(90%)较PPD试验(60.8%)明显高(P<0.05)。结论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值的准确掌握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尿液隐血的佳检验方法。方法分别运用显微镜和尿液分析仪对我院收住的68例患者尿液样品进行隐血检验。结果尿液分析仪检测出42例阳性标本,通过显微镜检测出32例阳性标本,无红细胞10例。尿液分析仪检测出26例标本为阴性,显微镜检测其中3例有红细胞,23例未见红细胞。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该将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两者的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对尿液隐血进行检测,镜检红细胞的检验应该尤为重视。
作者:刘建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肺癌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但是,手术切除患者的肺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和躯体功能障碍的风险。对于许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好坏是他们决定是否进行手术考虑的重要因素。评价手术的成功不再仅仅是彻底清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应包括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尤其是有些患者是经体检发现等。本文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所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检验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不合格血液检测标本产生的原因。结果经分析原因,采取规范采血操作流程,选择正确的采血时间及体位,严格掌握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加强检验科与护理部沟通,按照要求及时送检等措施后,血标本合格率占到99%。结论临床血液检测标本采集时要严格按照检验分析前操作流程和检验要求,运送要及时、准确,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丽芳;续桂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对慢性胃溃疡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368例慢性胃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4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184例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养护。结果对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溃疡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史芳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佳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6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护理、疼痛护理、切口护理等。结果6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终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均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作者:翟慧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缺血性脑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中断,引起该区域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软化,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有报道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1],病死率为15%~25%。临床以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脑局部病变为常见。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2]。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致力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自1997年8月-2011年8月14年间,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中风3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富来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冷冻切片是指借助低温条件对尚未固定的手术切除标本组织块快速冷冻,达到一定的硬度之后,进行切片的一种制片方法,属于组织学诊断方法。冷冻切片在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应用广泛,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的准确性。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冷冻切片出现质量问题,就会造成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甚至酿成医疗事故。而影响冷冻切片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较为复杂,这就要求病理切片技术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切片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要严格把好关,才能确保冷冻切片的质量。我院对425例冷冻切片进行调查,发现有194例出现质量问题,占比接近一半,可见对冷冻切片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杨国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一个好的内瘘是患者长期透析存活的保证。近些年来新增透析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差,动脉血管尤其是桡动脉血管的钙化不仅影响动静脉内瘘的制作,同时也影响动静脉内瘘的远期通畅率。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40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内瘘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以期为以后此类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积累经验。
作者:董德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92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48眼)患者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加妥布霉素(托百士)滴眼液治疗,2 h 1次,治疗5 d;对照组38例(44眼)患者使用阿昔洛韦滴眼液加妥布霉素(托百士)滴眼液治疗,2 h 1次,治疗5 d。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滴眼液用于治疗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疗效更加确切。
作者:武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B超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就诊的3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采用B超观察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腹腔情况,将超声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超误诊2例,与临床诊断相比,符合率为93.33%。结论超声对妇科急腹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已成为妇科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依据。
作者:冯玉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及救治。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72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临床抢救,68例患者休克症状明显改善,抢救成功率为94.4%;2例给予经腹子宫全切术,2例给予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死亡。结论给予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体位控制、有效止血、建立通路、纠正酸中毒、预防感染及补充血容量等抢救措施,能够改善休克症状,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漂浮”体位在三踝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1例踝骨折患者采用“漂浮”体位进行操作。结果术中对后、外、内踝均暴露充分,复位良好,内固定确切,术者操作方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96.8%。结论“漂浮”体位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更好地暴露三踝的骨折块和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并可靠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慧;景平生;靳江涛;李晓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过一组数字,在地球上,每10 s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而死亡,同时有2例新的糖尿病发生。据此计算,全球一年有300万人死于糖尿病。根据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它在悄无声息中吞噬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目前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达标率低,患者经常出现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甚至不断恶化的局面,导致这一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患者在预防、干预和治疗疾病的漫长过程中,存在着阻碍病情控制、康复的因素:说了,但未必听见;听了,但未必理解;理解了,但未必能接受;接受了,但未付诸行动;行动了,但未必能长期坚持[1],不能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了用药外,还应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2]。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具有全身性危害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现阶段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高危因素可以预防,但还没有完全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综合的改善生活方式和临床“五驾马车”治疗,积极消除多种高危因素,以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慢性疾病。煤矿社区与全国一样糖尿病也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积极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健康促进是一种见效快、投资少的方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和社会实践,我们总结了一系列科学、简单、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可极大地延缓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介绍如下。
作者:郭凤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临产孕妇PT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爱喘乐)吸入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6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分别给予在常规消炎、祛痰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应用(观察组)与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应用(治疗组)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可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通气功能,逆转病情继续恶化,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俊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晚期病变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X线表现及阳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利用高频超声对于软组织分辨力强的特点,能够早期分辨炎症所致的滑膜病变并检出骨侵蚀情况,能量多普勒超声还有助于显示病变区血流供应,从而区分活动性和非活动性关节病变,在疾病的早期诊断、随访、治疗效果监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3岁~9岁)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将200例3岁~9岁患儿随机分为单纯氯胺酮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B组),观察麻醉前、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术中(3次平均值)及苏醒期五个阶段的收缩压(SBP)、心率(HR)、呼吸次数(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2组患儿的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噩梦、幻觉、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处于较高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均比麻醉前高,但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B组在麻醉后各时段SBP、HR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及SpO2麻醉后与麻醉前及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清醒时间比较,B组比A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不良反应率比较,B组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麻醉效果确切,比单纯氯胺酮麻醉呼吸循环系统稳定,术后清醒快,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汪玉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2年8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经典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的发病机理、诊断特点,保守与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者全部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大多数患者门诊保守治疗治愈,只有少数波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不稳定骨折,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者才选择住院手术治疗。结论只有对桡骨远端骨折准确分型,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贵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瘙痒为主,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改变等各种继发性皮肤变化[1]。可以是局部(肛门、外阴、头面、外耳道及掌跖处,以小腿伸侧多发)瘙痒,严重时发展为全身性的瘙痒。在我国老年人患病率达10%以上,且病程长,治疗反应差,迁延难愈,易复发。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防治问题,现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江艳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