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社芬;郑宪玲;田学华;张瑞清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总结22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的护理资料.[结果]治愈16例,显效5例,无效1例,止血有效率达95%.[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柯彩霞;成守珍;陈玉英;刘琼慧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方法之一,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作用.临床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和组织脏器的损伤.因此化疗病人的护理是完成计划的重要保障.我科制定一系列护理措施,实施全方位的综合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庞海燕;陈小丽;邓改芳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母乳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适合婴儿生长发育,而且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能增长婴儿的抗病能力.母乳喂养有利于增加母子感情,促进婴儿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然而由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切口的疼痛,给早吸吮及母乳喂养带来了困难.特别在产后5 d内.腹部切口的疼痛不适、输液管的插入、体位受限,常使产妇对母乳喂养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信心.有资料显示:剖宫产产妇纯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产妇.为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我院从2006年开始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体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改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我科应用金纳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显著.
作者:景喜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脑瘤病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脑瘤病人在放疗期间出现颅内高压、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等情况,并探讨应用脱水药、消毒隔离、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饮食指导和口腔、皮肤护理指导的效果.[结果]4例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1例白细胞<1.0×109/L、2倒白细胞<3.0×109/L.2例出现浅Ⅱ度放射性皮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放射性口炎发生,全组病人未因并发症而中断治疗.[结论]放疗常引起各种并发症,但通过认真的观察与积极的治疗和护理,能有效缓解各种症状,使治疗顺利完成.
作者:陈金姣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大多是不会表达自己情感的婴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疾病的折磨、穿刺的疼痛,他们是那么的无助,只能用害怕、恐惧、焦虑、大声啼哭、反抗行为来应对这些压力.如何帮助患儿减轻病痛.缓解压力,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使疾病早日康复,沟通与交流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笔者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羊云霞;华燕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体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只有掌握了每位病人的心理特点,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达到佳心理状态,配合手术和护理,为手术后恢复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手术室护士怎样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术前访视,在广泛了解术前病人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手术病人同类性质或共同特征的心理问题,并制定了一套规范化指导语,以利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来解除病人术前焦虑情绪,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淑琴;林素燕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肌肉骨骼运动系统损伤的调查及原因剖析,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安全和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指导护理人员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危险因素,提升护理人员的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并提升服务素质.
作者:陈文清;邓晨晖;郭苇航;梁少红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探讨PCA用于术后镇痛时肠道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妇科腹部手术病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硬膜外持续镇痛.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镇痛剂.观察病人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排尿情况、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呕吐、睡眠、呼吸等情况.[结果]病人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为51.43 h±5.08 h,对照组为34.47 h±4.20 h(P<0.001).术后排尿畅否及有关尿潴留两组比较,P<0.05,第1次下床后活动时间及呕吐、睡眠、呼吸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应用PCA镇痛对病人肠功能和膀胱功能的恢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加强国术期的护理及宣教,以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于志伟 刊期: 2008年第27期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导致护士的工作服被污染,不能有效的保持整洁,这不仅影响护士的外在美形象,还有可能导致病人对护士工作的不信任,因为卫生工作人员连自己的衣服都不能保持整洁,还谈什么干好其他工作呢?而工作服容易弄脏的地方就是工作服的前半部分.经观察发现.致使工作服不能保持整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工作服染上有颜色的消毒液如碘伏等.②工作服染上有颜色的药物如刺五加等.这些原因常常是由于护士在治疗室使用有色消毒液或加有色药物时不小心喷溅到工作服上造成的.
作者:郎静 刊期: 2008年第27期
休克是机体受到多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以血压下降和血流动力学紊乱为主要表现,以微循环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失血量常超过总血量的30%~40%.
作者:张秀英;何力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观察应用改进后的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方法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7月-2006年6月在内科实习的全日制实习护生设为对照组,对其进行传统的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由老师全程进行基础护理操作示范.将2006年7月-2008年6月在内科实习的全日制实习护生设为实验组,对其应用改进后基础护理操作的培训方法.[结果]两组实习护生平时基础护理操作成绩及基础护理操作考核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培训方法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
作者:蔡金辉;成守珍;关锦美;梁碧宁 刊期: 2008年第27期
作为临时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中心静脉导管由于插管适合大多数透析病人,可在多部位留管.广泛用于急、慢性肾衰竭病人、中毒抢救病人、腹膜透析病人临时性血液透析治疗等,不换需反复穿刺血管,插管的置入和更换简单易行并可保留相当长时间.我科现有血液透析病人95例,其中中心静脉置管40例,占透析病人的42.1%,临时性导管37例.长期性导管3例.置管病人中锁骨下静脉置管20例,颈内静脉置管17例,股静脉置管3例.短保留1周,长14个月,其并发症也相对较高.因此规范的静脉置管护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春红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目的]通过护理程序对地震后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及时解决病人现有的心理问题,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病人身心的旱日康复.[方法]运用护理程序,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提供全面的心理护理.[结果]病人能适应新的治疗环境;焦虑时有相应的应对方式;感觉再次经历受伤经过的症状有所减轻,愿意谈起地震时的情况.[结论]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可以明确护理问题、护理目标,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病人心理问题改善明显.
作者:王若婧;许红璐;国宁;罗莉娟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病案是有关病人健康状况的文件资料,包括病人本人或他人对病情的主观描述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客观检查结果及对病情的分析、诊疗过程和转归情况的记录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依据,是医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原始资料,也是评价和衡量医院技术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
作者:樊娣 刊期: 2008年第27期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脑卒中复发导致病人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并使病死率明显增加.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高的阶段,在脑卒中病人中有近50%为复发病人[1].所以在脑卒中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通过健康教育进行干预,以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
作者:任红梅 刊期: 2008年第27期
1 护理文书中存在的问题1.1 护理记录相符性差医护记录不相符:如在同一时间护士记录病人呼之不应,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而在医生的记录中则是意识不清楚,或者医护记录死亡时间不一致,医护间沟通少,护士与医生的记录就会出现差异,从而使病历所具有的法律依据作用大打折扣.医嘱开具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相符:医嘱是护士对病人实施治疗的法律依据,有时由于医生疏忽将时间开错,护士又忽视了医嘱开出的具体时间导致与事实的不相符[1].又或是在执行临时医嘱时,护士执行签名时间和医生下达医嘱时间相隔过长,超过临时医嘱在15 min内给病人用上的要求.
作者:周轶伦 刊期: 2008年第27期
由于小儿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健康教育在儿科病人整体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贯穿于儿科病人护理的全过程,而且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增进人类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积极有效地对儿科病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科整体护理及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院儿科根据小儿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形式,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荷英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对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蒋莉 刊期: 2008年第27期
通过对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灾害后造成的大批量伤病人在医院做辅助检查时的护理实践与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队伍在批量伤痛员做辅助检查时的应急能力及与辅助科室医生的配合进行探讨,为今后应对突发灾害伤病人在医院行辅助检查时的护理模式奠定基础.
作者:杨俊华;蒋文春;何述萍 刊期: 200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