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康复方法的效果研究

熊莺;黄文杰;李青;谢诗涓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置换术后, 康复方法, 效果研究, knee arthroplasty, total, Methods for, Different, 关节功能恢复, 改善关节功能, 膝关节粘连, 膝关节疾病, 疼痛, 屈膝畸形, 康复训练, 康复方案, 关节肿胀, 病人, 新技术, 腔出血
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晚期膝关节疾病病人解决病痛的一项新技术,术后优良率较高,能有效地解除疼痛、纠正重度屈膝畸形、改善关节功能[1].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出现关节腔出血,造成肢体尤其是膝关节肿胀、疼痛,进而使膝关节粘连挛缩,丧失部分功能.然而,目前的康复训练尚不够系统和科学,一些病人常应术后康复方案不当,而导致膝关节功能恢复欠佳,影响手术的预期效果.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床上布带圈操对腹部手术后病人疼痛和睡眠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床上布带圈操对腹部手术后病人疼痛和睡眠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床上布带圈操(1套8节)进行循序渐进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睡眠使用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床上布带圈操可减轻腹部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帮助睡眠,且省力、安全、简单、实用.

    作者:杨红莉;张志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难治性颞叶内侧痫痈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它是一种致残率高、临床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的疾病[1].其中,颞叶癫痫分为颞叶内侧癫痫、病灶性颞叶癫痫和颞叶外侧新皮质癫痫.颞叶内侧癫痫主要起源于内侧结构杏仁核、海马、钩回、海马旁回,占颞叶癫痫90%以上的病例.普遍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难治性颞叶内侧癫痫具有良好的手术适应证,术后效果较好.

    作者:薛愉洁;姜雪;陈素兰;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的配合护理

    显微手术一直以来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有效、彻底的手段.AVM的大小相差悬殊,巨大型AVM大径>6CM[2].由于病变过于广泛,彻底切除不仅技术上困难,而且有较高的手术死亡率和病残率[3].我院于2009年11月21日成功为1例左顶叶巨大AVM病人实施完整切除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党玉连;杜芳;谭蕾;赵玉玲;刘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提高孕妇对人文关怀式产前检查依从性的探讨

    定期产前检查是孕期监护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及胎儿异常,及早给予治疗和纠正,以保障孕妇及胎儿健康[1].但由于多种原因,孕妇真正按要求进行产前检查的依从性较低[2].为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我院于2009年6月开始,产前门诊由专人对来院孕妇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和指导,采取重视首诊,微机管理,个性化宣教,电话预约,孕情跟踪等一系列人文关怀式措施,大大提高了孕妇定期检查的依从性,降低了围产期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莉;刘喜荣;王爱爱;刘玉晔;杜月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安全分隔输液器与护士输液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缩短护士输液时间的方法.[方法]将20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分别使用普通输液器和安全分隔输液器,统一由监护室5名护士为病人输液.对其输液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完成1次输液准备时间分别为35.30s±2.53s和36.20s±1.27s;更换1次液体所需时间分别为34.68s±3.54s、8.07s±1.23s,两组比较,更换1次液体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安全分隔输液器可以有效缩短护士更换液体时间,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作者:林静;马姗;魏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心内科住院病人胃肠道症状的相关分析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病内科治疗中十分必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共同作用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目前常用方案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口服.

    作者:韩江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膀胱冲洗连接器的改良

    在膀胱冲洗过程中,导尿管和注射器的乳头管径不匹配,常发生冲洗液渗漏,污染床单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医务人员也受到病人体液的污染;另外护士需勤换床单.临床使用的膀胧冲洗连接器取材和操作程序复杂繁琐,费时、费力.鉴此,笔者改良设计了膀胧冲洗连接器,2008年3月使用以来,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邱宇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颅脑损伤后出现心理障碍是临床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用药物及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单纯的外科治疗并不能使病人的社会功能完全恢复,适当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防止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发生.我们通过对颅脑损伤抑郁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提高了颅脑损伤病人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光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自我管理教育在脑卒中心理社会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慢性病研究认为任何慢性病恢复过程为3条途径: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生物医学途径代表着疾病的生理过程,心理和社会途径代表着个体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相互感知,3条途径相互关联.脑卒中发作初几个月,残疾的程度会很明显,极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如果认识并充分满足心理社会需求,便能极大地促进生物医学康复.

    作者:李艳玲;杜小静;吕亚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电话随访对院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依从性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治疗根本、关键的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疗程根据病情及病人治疗的应答不同而定,至少6个月以上.随意停药可致病情反弹,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但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病人的较普遍现象,据报道乙型肝炎病人具有完全遵医行为的只有48.1%.

    作者:徐晓玲;王雅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阳泉市社区居民对压力性溃疡相关知识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PU)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老年病人,长期卧床和强迫体位的病人.目前,有关PU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医院内发生PU的治疗护理或其照顾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方面.而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和老年慢性病病人的不断增多,居家卧床病人的PU发生率在逐步上升.统计我院2008年-2009年的PU资料,院外带入PU高达81.48%.

    作者:梁海英;郭金凤;梁春风;石永华;朱媛媛;黄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近期再手术病人的手术室护理配合

    再次手术是指对经过手术处理后的外科疾病病人实施的再次或多次手术干预,以治疗前次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完成前次手术未能完成或未完全完成的治疗,或探查、治疗新发生的疾病.其中前次手术后1个月内再手术者称为近期再手术,也有学者将前次手术后21d内施行的再次手术定义为近期再手术.现总结我院2008年各科近期再手术的手术准备及手术配合工作,以期提高手术室护士的配合水平,增加手术成功率.

    作者:陈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糖尿病维持腹膜透析病人的血糖监测频率和血糖控制情况的调查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合并症之一,是发达国家终末期肾衰竭和接受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常见原因.我院腹膜透析中心自2002年以来,新入选的腹膜透析病人中糖尿病比例占35~45%.这是由于,糖尿病病人开始行腹膜透析后,因同时存在胰岛素清除变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含糖透析液的影响,每天60%~80%的葡萄糖溶液注入腹腔,并被吸收,相当于每天摄入100g~300g葡萄糖,所以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作者:冯玉秀;王欢;骆素萍;董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后糖尿病病人外周血白细胞峰值时间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糖尿病病人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后外周血白细胞峰值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100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糖尿病病人,每天在注射后的4个时间段采集血常规,观察不同时间的白细胞数值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白细胞峰值出现的时间第1天为注射后6h、9h;第2天~第4天为6h;男女无差别,不同G-CSF注射剂量峰值无差异.第3天、第4天病人不良反应相对集中.[结论]临床医师可参考病人注射G-CSF后白细胞出现高峰的时间进行外周血采集.

    作者:杨文娟;符雪彩;张丽艳;彭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循证护理与自我护理相结合在老年肾移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和自我护理对老年肾移植病人的影响.[方法]将行老年肾移植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时照组,各30例,实验组行循证护理和自我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疗效、并发症、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病人平均住院日、住院费及排斥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肾移植康复率、病人及家属满意度高于时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肾移植病人,循证护理和自我护理相结合优于与常规护理.

    作者:杨文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介绍一种长期吸氧病人吸氧管的固定方法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会有因呼吸困难而需要长期吸氧的病人.在给病人吸氧时传统的方法是将吸氧管用胶布固定在鼻翼或面颊处;或者用吸氧管本身带有的固定镶固定.对于长期吸氧的病人用第1种方法固定存在胶布过敏的因素,或者胶布痕迹不容易擦洗的问题,如面部水肿的病人贴胶布则容易损伤病人的皮肤.

    作者:李阳;乙苏北;王岩;李瑞花;姚洁然;马菲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性非创伤性腹痛分诊评估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急腹症是常见急诊之一,是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否则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死亡[1].因此分诊护士要掌握各种急腹症的疼痛部位、性质、体征及伴随症状等,在分诊过程中才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作者:牛丽姝;胡平;朱海霞;顾成冬;戴春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中信袋的制作与应用

    无菌治疗巾主要用于外科手术时建立无菌区域,在腹腔镜手术中将其折成一个大信袋,供手术医生临时放置腔镜器械,既方便医生随时取放器械,利于操作,同时也防止腔镜器械坠落污染或损坏.腹腔镜手术时,手术医生特点是注意力集中在显示器上,习惯双手持器械操作,且将频繁使用的器械放置手边方便自己使用,腔镜器械一般长40cm不易安全放置,在使用超声刀、腔镜吸引器有导线器械时,因连有导线器械也放置在病人身上,而且腹腔镜手术时要充分显露术野,

    作者:华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保护袖套的改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肿瘤化疗病人开辟了安全可靠的输液通道,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在PICC导管的携管过程中,维护尤其重要.但在夏季,病人洗澡频繁、出汗增多,使贴膜容易松动,易造成导管的滑脱和异位.

    作者:伍庆;李惠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冠心病是一种与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作者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危险因素中可控的行为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干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危险因素的控制对冠心病预防的影响.

    作者:李昱婷;郭青;李春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