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中的作用

周渊;王汉东

关键词:自噬, 胶质母细胞瘤, 化疗, 耐药
摘要:胶质母细胞瘤是化疗耐药性强的肿瘤,其对诱导凋亡的化疗抵抗,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对诱导自噬的化疗较少抵抗.虽然很多化疗方案都参与调节自噬过程,但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目前,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中具体起什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作者对近年来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贲门及食管下段癌切除术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贲门癌、3例食管下段癌行经腹食管裂孔径路肿瘤切除术.结果 全组病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相应食管、胃残端切缘病理未见癌细胞.结论 经腹食管裂孔径路用于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创伤小,能充分满足所需切除食管的范围,亦能方便地清扫胃周淋巴结.

    作者:盛新;马耀磊;魏丛明;邹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直肠腔内双荷包缝合在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肠腔内双荷包缝合技术在低(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合理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直肠腔内双荷包缝合行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吻合口瘘发生,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3.2%),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6.5%),经保守治疗,恢复正常.排便功能术后24周基本恢复正常.1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直肠腔内双荷包缝合应用于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方式.

    作者:魏晓平;田大广;胡明道;于恒海;王秋虹;刁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RASSF1A抑癌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与不同的细胞机制有关,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RASSF1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该基因的失活在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基因缺失和点突变可引起基因的失活,但大量研究表明,该基因的失活与其启动子的高甲基化有关,此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使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并被证实为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论文就RASSF1A基因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陈谭根;李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关注恶性肿瘤患者家庭看护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肿瘤患者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但他们(尤其是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庭看护的心理问题往往被临床忽视.恶性肿瘤患者家庭看护的心理问题常比较突出,主要包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恐惧以及失落感.他们目睹亲人罹患癌症并接受包括手术在内的各种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经历像钟摆一样反复的大悲大喜的复杂情感.因此,护士不仅要护理患者,也要重视对主要家庭看护者的评估,给予同样支持和帮助,以提高看护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对患者的家庭护理质量.作者借助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隆巴迪癌症中心姑息治疗部Tami Borneman等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行姑息性手术的家庭看护的一项调查研究报道来诠释上述论点.

    作者:吕广梅;李筱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中的作用

    胶质母细胞瘤是化疗耐药性强的肿瘤,其对诱导凋亡的化疗抵抗,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对诱导自噬的化疗较少抵抗.虽然很多化疗方案都参与调节自噬过程,但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目前,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中具体起什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作者对近年来自噬在胶质母细胞瘤化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周渊;王汉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结肠贮袋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结肠贮袋在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加做结肠贮袋吻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做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5例做结肠贮袋-结肠永久造口(人工肛门)术.结果 全组术后排便功能满意,无吻合口漏或吻合口狭窄或便秘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加做结肠贮袋可明显改善术后排便功能.

    作者:金立;林擎天;侯宝生;邓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肠癌自发性穿孔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自发性穿孔的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例结肠癌自发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仅3例术前诊断明确,7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术中行肿瘤切除Ⅰ期肠吻合1例,肿瘤切除近端肠造瘘Ⅱ期吻合8例,单纯结肠造瘘1例.术后3例切口感染裂开,4 例肺部感染.经治疗,6例顺利出院,4例死亡.结论 结肠癌自发性穿孔病情危急,及时诊断、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恰当的术式选择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龚海;潘燕;俞一峰;姚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肿瘤相关基因N-myc、Fas、MTA1、nm23-H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N-myc、抑癌基因Fas、转移促进基因MTA1及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腺癌未转移患者及转移患者标本各30例中N-myc、Fas、MTA1、nm23-H1的基因表达情况,并行比较分析.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myc、MTA1基因扩增水平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as、nm23-H1基因扩增水平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转移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TA1基因扩增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nm23-H1基因扩增水平均低于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子宫内膜癌组织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中N-myc、Fas基因扩增水平均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myc、MTA1基因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增殖,Fas、nm23-H1基因能抑制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增殖;MTA1基因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的细胞转移,nm23-H1基因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的细胞转移.

    作者:黄守国;秦杰;陈瑾;程虹;蒙秋;张静;王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例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要点及临床治疗原则.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0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15例合并颈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切除+颈淋巴清扫术15例,患侧甲状腺切除+峡部+对侧大部分切除3例,甲状腺全切术2例.术后监测血清降钙素,发现1例局部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监测血清降钙素能及早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

    作者:冯凌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改良湿性疗法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湿性疗法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 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对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患者,应用改良式湿性疗法进行伤口护理.结果 18例患者伤口均痊愈.结论 改良湿性疗法能加速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伤口的愈合,避免了植皮手术,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作者:羊丽芳;程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erbB-2和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的表达与ER、PR受体及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8例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中C-erbB-2、P53的表达.结果 C-erbB-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2%、58.5%,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C-erbB-2、P53的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ER及PR表达有统计学相关性(均P<0.05).结论 C-erbB-2、P53与乳腺癌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转移、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作者:王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代谢综合征与乳腺癌的发生与预后

    阐述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高胰岛素血症或高血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与乳腺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中心性肥胖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且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及高血糖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特征,是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的潜在因素,且与乳腺癌不良预后相关.血脂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不同血脂成分对于乳腺癌预后的作用不同.高血压是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与乳腺癌预后关系尚不明确,但控制血压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生存.代谢综合征与乳腺癌发生、预后相关.通过多种途径相互作用.应通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调整防止个体代谢异常发生,从而减少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杨璇;高润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连素对125I粒子放疗肝癌的增敏作用与肿瘤血管形成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黄连素对125I粒子放射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增敏效应.方法 选取荷人肝癌HepG2细胞移植瘤的BALB/c雌性裸鼠2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A组:生理盐水+空心125I粒子;B组:黄连素45 mg /kg+空心125I粒子;C组:生理盐水+ 125I粒子;D组:黄连素45 mg /kg+125I粒子.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黄连素增敏系数(EF),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D组与其他组比较,VEGF和MVD的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且D组EF为1.84.结论 黄连素可能通过抑制VEGF表达、改善肿瘤血管形成情况以增强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王如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切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运用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治疗中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012年1月至3月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采用早期下床活动干预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处理的71例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肺部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仅1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住院时间11~21天,均痊愈出院.结论 食管癌切除术后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能加速患者的康复,加强护理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病床周转率,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孟莉;张伟;胡振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外科诊疗

    目的 分析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ie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MPMNs)的外科诊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能力、防止漏诊和误治,提高诊疗效果.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例MPMN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4、29个月死亡,另3例随访至今,生存时间分别为术后45、16、10个月.结论 对MPMNs的诊治只要认真分析和提高警惕,仍存在外科治疗的意义,使患者受益.

    作者:江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年收治的2例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鉴别诊断.结果 2例临床表现为单发的无痛性实性肿物,影像学为形态欠规则的实性肿物.2例均行乳腺肿块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大小较一致的梭形细胞短束状排列,胞浆弱嗜酸性,轻度异型,核分裂相少见,免疫组化表现为SMA (+)、Desmine(+)、MSA(+)、Vim (+)、CD34(+)和S-100(-),确诊为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临床较罕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良好,治疗以肿瘤局部切除为主,较少复发.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该类型肿瘤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作者:王辉;孙刚;马斌林;郭云泉;郑玉梅;任光辉;马斌;单美慧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4月至2007年4月诊治的3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原发小肠肿瘤患者术前误诊27例,误诊率79.4%.误诊病例中良性7例,恶性20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4例,回肠10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黑便、肠梗阻、腹块等.术前内窥镜、X线、B超及CT等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 误诊原因为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当临床症状与各种体查及辅助检查不符合时,应注意小肠肿瘤的可能.

    作者:王凯;林小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控尿功能的保护

    目的 探讨保护控尿功能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1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TNM分期为T1~2N0M0,行LRP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前期16例按标准术式完成手术,为标准组,后期40例在常规根治术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为改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尿管留置时间、控尿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比标准组少(P<0.05),而30天、60天、90天控尿率均高于标准组(P<0.05).结论 改良LRP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是安全、有效的,术中的精细处理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改善术后控尿功能.

    作者:吴凯;马晖;米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预后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在临床上为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血清肿瘤标志物、肿瘤部位、Ducks分期等11项相关临床指标,用SAS 9.2软件对5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和多因素非比例风险的COX模型分析.结果 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598例结直肠癌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9%、56.14%、21.89%;年龄、Ducks分期、病理类型、淋巴是否转移、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9-9、CA242)及肿瘤大小8个变量中各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的Ducks分期、年龄、病理类型、血清中CEA及CA242的含量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时,应该充分考虑Ducks分期、年龄、病理类型、血清中CEA含量及糖链抗原CA242等因素.

    作者:郭小泉;刘佳;杨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75例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 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5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75例中良性肿瘤251例(91.27%,其中左房黏液瘤237例),恶性肿瘤24例(8.72%).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共245例,占89.09%.27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完整切除258例,局部切除6例,8例因肿瘤无法切除仅行活检术.7例实性瘤体患者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同期行肺动脉瓣置换术,5例同期行经股动脉取瘤栓术.结果 术前死亡2例,术中死亡3例.术后随访230例(83.63% ),时间6个月~31年,死亡35例,其中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20例,4例复发(良性1例、恶性3例),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中左房黏液瘤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恶性肿瘤预后差.

    作者:王潇;王波;陶凉;陈涛;高思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江苏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