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陈金玲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对30例长期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5年组和>5年组进行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对比研究.结果: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5年组比≤5年组显著要差,完成循环字母A删除测验两组间也有明显差异,手指敲击测验,左右手指敲击速度明显变慢,逻辑记忆自由联想两组间也有显著差异,在言语智商(VIQ)及延迟回忆方面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长期住院对患者认知功能有影响,住院时间越长认知功能损害越重.
作者:肖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诊断为AD的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与阿米替林组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结论:西酞普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抑郁疗效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秀丽;胡雄;李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对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对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患者67例,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合用组)和单用利培酮(单用组),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分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均有较好疗效,而以合用组起效较快、疗效较高.两组不良反应相仿.结论: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镁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有效.
作者:周刚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奎硫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9~15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患者,应用奎硫平治疗,疗程8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结果:奎硫平治疗量平均为(423±20)mg/d,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为体质量(体重)增加.结论:奎硫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丽;朱五星;孙群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CSF)内多巴胺(DA)、高香草酸(HVA)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CSF中的DA及HVA含量,并与32名健康人进行对照.患者组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组在治疗前CSF中DA和HVA含量分别为(3.23±0.36)μmol/L和(1.99±0.4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44±0.32)μmol/L和(1.41±0.37)μmol/L;患者组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2.49±0.35)μmol/L和(1.42±0.28)μmol/L.其治疗后降低值与PANSS总分的减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CSF内DA和HVA含量显著增高,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DA和HVA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DA功能亢进的假说.
作者:董占华;刘和祥;刘存强;马玉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观察激素替代与激素替代加抗抑郁药两种方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5岁以上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倍美盈,观察组用倍美盈加氟西汀.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绝经指数(KMI)评价围绝经期症状.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2.1%.HAMD第3周开始观察组迟滞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第4周时观察组的焦虑因子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开始后两组各时间点KMI基线分均显著下降,第6周末后观察组KM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加用抗抑郁药可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贺丹军;吴玉琴;王美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奎硫平治疗41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4、6、8周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奎硫平治疗8周末,以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显效率为61.0%,总有效率为82.9%,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兴奋和激越等.结论: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对体质量(体重)和内分泌影响小.
作者:杨勇超;马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和有关因素.方法:对843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自动出院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自动出院者239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区模式、性别、年龄、家属文化程度、费用负担、求医途径及患者家庭收入是患者自动出院的影响因素.经济困难是导致自动出院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轻疾病负担,是降低精神疾病未治率和提高治疗有效率的积极措施.
作者:熊祖伦;季益富;陶领知;夏海森;顾建华;董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介绍抗抑郁药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现状,认为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不可以联合抗抑郁药,但是应该掌握适应证.
作者:金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奎硫平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经氯氮平足量治疗6周疗效好转及以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和氯氮平组.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大体评定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和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疗程8周.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奎硫平组起效较快.在认知因子和阴性症状减分率方面,两组差异显著.奎硫平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奎硫平替换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作者:吴越;王晓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9-羟利培酮血清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5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治疗,于第2、4、6周末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和静坐不能量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库仑阵列电化学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与日剂量存在正相关;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无相关性;出现锥体外系(EPS)反应组的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显著高于未出现组.采用ROC曲线分析,9-羟利培酮浓度24.8 μg/ml,活性部分浓度26.1μg/ml可作为预测锥体外系反应的阈浓度.结论:增加利培酮日剂量会提高血药浓度,但不一定增加疗效;其活性部分的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王力芳;王传跃;翟屹民;蔡焯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OL)、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问卷(SF-36)进行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评估,并对影响生活质量的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PANSS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极显著差异,而两组同期相比差异则无显著性.治疗结束后,奎硫平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生活活力、社会功能4个因子分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嗪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程.结论: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生活质量影响优于氯丙嗪.
作者:仲崇丽;崔永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攻击行为与5-羟色胺能的关系;发现其与自杀、暴力行为等相关.
作者:周朝昀;张晓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选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组有效率79.5%,帕罗西汀组有效率80.0%,二者相仿.文拉法辛组起效较快,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文拉法辛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抗焦虑的抗抑郁药.
作者:陈云芳;张立勇;徐学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韦氏记忆量表(WMS)及自制不良反应观察表分别评定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总体疗效相当,但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二者对记忆均有影响,前者对记忆的影响在1~2周内恢复,后者持续2周以上.其他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方法,而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对有高度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率可能更高.
作者:潘能荣;杨小男;张承安;梅其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利培酮与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6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碳酸锂治疗,分别合用利培酮或奥氮平,疗程6周.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大体评定量表(GAS)、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价.结果:利培酮组与奥氮平组疗效相仿,不良反应有不同.结论:利培酮与奥氮平可作为治疗躁狂症的辅助药物.
作者:邓文;徐彩霞;马棠玉;朱进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阐述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机制:①精神分析学派;②心理防御机制;③存在主义学说;④人本主义学说;⑤行为主义理论;⑥认知行为理论.
作者:赵幸福;张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讨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疾病分类地位及鉴别.
作者:罗小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有研究报道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有一定疗效[1].为此,我们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04年3月至10月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病程≥5年,曾接受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抗精神病药辅以音乐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组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39.7±7.5)岁,平均病程(15.7±6.8)年,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367±29)mg/d.对照组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41.0±7.5)岁,平均病程(17.2±6.9)年,用药剂量折合氯丙嗪(344±21)mg/d.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王以云;王秋燕;成爱萍;李淑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以单相抑郁症患者79例,其中39例首发年龄≥60岁为老年组,40例首发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老年组伴有躯体疾病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HAMA评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治疗第2、4、6周HAMD减分率老年组均低于非老年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老年组为61.5%,非老年组为85.0%.结论: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治疗效果差于非老年期抑郁症.
作者:廖春平;高欢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