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萱;刘桂美;安茜;黄俊彦;孙艳;王雁飞;刘丽秋
目的:评估残余肾功能( RR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至少2年,共36例进入临床实验,连续7 d收集病人尿液以评估( RRF)。对营养参数包括体脂百分比,无脂肪参数,血清白蛋白浓度和标准化蛋白代谢率进行检测。结果:总共36例参试病人中,平均每周总尿素氮Kt/V为4.9,肾脏尿素氮Kt/V为0.7, RRF和血清白蛋白浓度显著正相关。随访1年后,按照残余肾功能将病人分为两组并对各种营养参数重新检测:残余尿量超过200 ml/d(平均650 ml;范围200~1500 ml),n=20为保留残余肾功能组;基本无尿病人(平均50 ml;范围0~200 ml),n=16为无残余肾功能组。在实验开始阶段,残余肾功能组病人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和平均标准化蛋白代谢率分别为3.88 g/dl和1.15 g·kg-1·d-1,显著高于无残余肾功能组病人(P<0.05),但是对于两组病人,总(肾脏+透析)尿素氮Kt/V基本持平。在1年的实验期间,两组病人总尿素氮 Kt/V无显著性变化。对于残余肾功能组病人,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增加至4.12 g/dl,但是对于无残余肾功能组病人,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显著性变化(从3.78~3.72 g/dl),同样,其他几组参数也观察到类似的趋势。结论: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仍有充分的残余肾功能,残余肾功能对患者整体营养参数产生有益的影响。
作者:钟波;韦加美;那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指突发(<7 d)和持续(>24 h)的肾功能突然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定义为48 h内血清肌酐( Scr)至少上升0.3 mg/dl,或7 d 内上升50%,和(或)尿排量<0.5 ml·kg-1·h-1达6 h。见表1。
作者:王志鹏;陈冬平;夏天一;王清华;高守红;陈万生;张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明确VEGF抗体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生长、增殖和迁徙中的重要作用,为VEGF抗体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高糖状态模型;(2)检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自分泌的VEGF;(3)观察VEGF抗体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生长、增殖和迁徙能力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低糖组比较,高糖组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VEGF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抗体,随VEGF抗体浓度升高,其细胞凋亡率、细胞增殖并非呈线性关系;(3)在人肾小球系膜细胞高糖状态模型中提取细胞,加入transwell上层小室,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抗体,VEGF抗体浓度一定范围内增高会降低系膜细胞迁徙能力。结论:(1)高糖引起的肾小球系膜细胞VEGF表达上调,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2)VEGF抗体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与迁徙能力。
作者:蒋晓立;陈学波;吴广宇;颜思诗;顾琼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研究显示,造影剂肾病( contrast - induced nephropathy, 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位病因[1~3],其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近年来造影剂肾病的定义、诊断、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鲍文芳;方路;施映枫;徐柳青;严海东;庄守纲;刘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糖尿病过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一个全球性威胁。据2015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预测,到203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达5.92亿,而大约30%的1型糖尿病和40%的2型糖尿病终进展为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hathy,DN)。 DN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球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 DN的发生机制包括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代谢因素,如血糖、血脂异常,系统性和肾小球内高压,RAAS系统激活,胰岛素信号受损等,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DN的发生、发展、分期、及其疗效评价,均需要合适的生物学标志物。目前我们常用的尿白蛋白在诊断和预测DN方面有其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非侵入性的生物标记物来对早期DN做出诊断,本文就早期DN尿生物学标记物作一简述。
作者:崔萌;孙建平;周丽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和解聚散方主要由生黄芪、当归、海藻、生牡蛎、穿山甲珠、熟大黄、熟地黄组成,本方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耀献教授根据自己多年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创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兹将和解聚散方的方解、组成的各单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周静威;王晓娜;王玉洁;王耀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肾小球滤过屏障可以阻止血浆蛋白进入尿液,由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和足细胞(足突)构成。而足细胞足突间的裂孔隔膜( slit diaphragm,SD)是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及功能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亦是限制蛋白滤过的关键部位[2]。近年随着对肾小球滤过屏障机制的深入研究,已发现多种重要的足细胞相关蛋白。本文就足细胞具有代表性的几类相关蛋白结构特征、功能做一综述。
作者:王娜;魏日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肾疾病( end-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1]。 DKD的发病机制较多,但高血糖所致的代谢异常进而引发的肾内细胞调节异常是导致肾组织不间断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产物参与了DKD的多种发病机制[3],提示在复杂的DKD发病机制中,氧化应激途径可能与其他途径相互作用,氧化应激可能激活其他发病途径,也可能直接引起损伤作用,而其他途径也可能经由氧化应激造成肾损伤。因此氧化应激可能是DK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甚至是中心环节,抑制氧化应激可能成为单独或协同预防和治疗DKD的重要方向。
作者:李强;安英;隋春红;王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 DN)患者肾活检组织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与肾小球及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4年9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行肾穿刺活检并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DN的患者90例,其中病理分型为Ⅰ型+Ⅱa型14例,Ⅱb型13例,Ⅲ型58例,Ⅳ型5例。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累积光密度评估肾组织中AT1、AT2及MAS受体表达情况。比较各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肾脏AT1、AT2及MAS受体表达,并评估后者与其他肾小球损伤病理指标(缺血肾小球百分比、球性硬化肾小球百分比及新月体百分比)和肾间质损伤病理指标(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评分、肾间质炎症评分及小动脉玻璃样变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肾小球AT1受体表达与缺血肾小球百分比和球性硬化肾小球百分比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病理分型为Ⅲ型的患者肾小球和肾间质的AT2受体表达均显著高于Ⅱb型患者,且肾小球AT2受体表达与缺血肾小球百分比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DN患者肾组织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与肾脏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深入了解RAS在DN病理损伤过程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琳;陈少霞;高红梅;邹古明;卓莉;李文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慢性肾病( CKD)早期即可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SHPT),晚期SHPT表现损伤全身血管、骨骼等各系统,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血管和心瓣膜钙化,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加心血管死亡率[1]。因此在CKD早中期即给予骨化三醇常规治疗,晚期如SHPT严重则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疗效显著。但骨化三醇价格较昂贵,有潜在的毒性和高钙的副作用,故开发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采用降浊解毒胶囊联合骨化三醇治疗CKD 3~4期SHPT患者10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霍亚平;宋杰;张宏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保证。对于血管条件差,不能制作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具有操作简单、迅速、成功率高等特点[1],故常常被应用。由于左侧颈内静脉与左锁骨下静脉汇合后形成左头臂静脉向右侧弯曲,容易受损[2,3],故临床常采用右颈内静脉置管。右颈内静脉置管误入纵膈是一个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我科近期对TCC右颈内静脉置管误入纵膈进行了有效处理并且成功保留了原导管作为其血管通路,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昌伟;李波良;张全军;王宝福;谢席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聂莉芳教授系我国著名中医肾脏病专家,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肾脏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她在慢性肾脏病的遣方用药,特别是药味的配伍上,颇多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聂氏对药。笔者有幸跟随聂师学习多年并成为其学术继承人,兹不揣浅薄,总结如下。
作者:孙红颖;王卫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时细胞凋亡影响。方法:将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C组)、急性肾损伤组( AKI组),盐酸戊乙奎醚干预组( PHC组)。采用甘油肌注法建立横纹肌溶解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速率法检测血清BUN、Cr水平;HE染色法观测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行肾小管损伤评分;TUNEL法检测肾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PTEN蛋白表达。结果:AKI 6 h、24 h组血清BUN、Cr水平高于C组(P<0.01);PHC 6 h、24 h组血清BUN、Cr水平低于AKI组(P<0.05、P<0.01)。 AKI组各时点肾小管损伤评分高于C组(P<0.01);PHC组各时点肾小管损伤评分低于AKI组(P<0.05、P<0.01);AKI组各时点肾细胞凋亡率高于C组(P<0.01);PHC组6 h、24 h肾细胞凋亡率低于AKI组(P<0.05、P<0.01)。 AKI组各时点肾组织PTEN蛋白表达强于同期C组(P<0.01);PHC组各时点肾组织PTEN蛋白表达弱于同期AKI组(P<0.05、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通过下调PTEN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周婷;吴广礼;黄旭东;赵维;张静敏;吴超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邹云翔教授是孟河医派的临床大家,从事医、教、科研七十春秋,铸炼成一代名医、现代中医肾病学大师。在老年病、妇科病、儿科病、疑难杂症和温热病治疗中也有独特临床经验。1954年筹建江苏省中医院,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28年,并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医师30年,担负着国家党、政、军领导人的保健工作。邹云翔学识渊博,医术高超,活人无数,誉满神州,堪称“仲景功臣”,为我国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人于1978年进入邹老领军的中医肾病团队,1983年正式考上邹老中医肾病学博士生,跟随邹老学习及持续在临床从事肾病学研究至今。现从以下十个方面简要论述一代名医邹云翔教授为中国中医肾病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领步医林,勇敢挑战肾脏病;(2)发现虫草,治疗尿毒症及肾结核好疗效;(3)温肾化瘀,创建治疗肾脏病新的大法;(4)创用大黄,带领肾病研究组抢救尿毒症;(5)药毒伤肾,比国际上早十余年提出;(6)辨析新证,创新运用“疏滞泄浊法”治疗肾病激素副反应症候;(7)勇于探索,创立肾炎发病内因肾气学说;(8)维护肾气,治病求本整体调摄;(9)创新病名,提出“肾劳”、“补肾元”、“益气养阴”大法,传授“保肾甲、乙丸”、“黄蛭益肾胶囊”秘方;(10)与时俱进,开发邹氏肾病诊治与教学电脑软件。
作者:王钢;邹燕勤;邹孚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比较观察没食子提取物( turkish galls extract,TGE)对IgA肾病( IgA nephropathy,IgAN)大鼠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功建立IgAN大鼠后随机分为TGE高、中、低剂量组(300 mg/kg、150 mg/kg、75 mg/kg),设正常组及IgAN未干预组作为对照,每组各20只。应用尿沉渣镜检法测定各组大鼠尿红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尿液IL-6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肾组织IL-6表达;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IgAN组大鼠尿红细胞、尿液及肾组织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gAN未干预组相比,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IgAN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肾组织病变,以高剂量组病变轻微。结论:TGE可以减少尿液及肾组织IL-6的表达,减轻肾组织病理改变,起到保护肾脏作用。
作者:刘衍杰;李静;王婷;桑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 lupus nephritis,LN)患者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病情况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肾脏科LN患者共210例,计算MS的发生率,以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本组LN患者中MS的发生率为41.90%。存在MS的患者颈动脉斑块比例(28.41% vs 17.21%,P<0.05)和IMT值[(0.74±0.25)mm vs (0.64±0.18)mm,P<0.01]显著升高。随着MS组成病种数的增加,颈动脉IMT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P<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证实年龄(β=0.026,P=0.033)、病程(β=0.057,P=0.025)和MS(β=0.074,P<0.001)是影响颈动脉IMT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患者中MS的发生率较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提示筛查MS对于LN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璐瑶;张敏芳;戚超君;曹励欧;钱家麒;倪兆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IgA肾病大鼠外周血C1GALT1及Cosmc mRNA表达,探讨其对IgA糖基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六味地黄汤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采用运用牛血清白蛋白+脂多糖+四氯化碳方法建立实验性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4周。将各组大鼠外周血分离的PBMC悬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1GALT1及Cosmc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IgA含量,凝集素亲和 ELISA 法检测IgA1异常糖基化程度,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C1GALT1mRNA表达量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Cosmc mRNA表达中,六味地黄汤组及雷公藤多苷片组表达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但六味地黄汤组表达较雷公藤多苷片组低(P<0.05);在各组大鼠IgA含量及异常糖基化程度比较中,六味地黄汤组较模型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可以上调Cosmc mRNA表达,增加C1GALT1活性,改善IgA1糖基化异常,从而下调体内IgA1含量,避免进一步沉积肾脏,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作者:彭亚军;李旭华;何泽云;廖春来;何雅琴;胡淑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樊均明教授是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主任医师,樊教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衰竭基础和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治疗特点有一定的心得,辨治用药灵活,疗效显著。樊教授结合中医古代文献资料,提出慢性肾脏疾病/肾纤维化应属中医“脏痿”范畴,从“肾痿”论治慢性肾衰竭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樊教授强调早期是关健,整体是要领,通过调气血,畅肾络,化痰瘀,散癥结,起痿废。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感触颇深,现将樊教授从肾痿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孟立锋;樊均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我国血液透析患者数量巨大,增长迅速。据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数据,我国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数量由2011年底的23.4万余人增加至2014年底的33.9万余人,增长率44.9%为世界快,患者总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高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据美国2007年肾脏病早期评估计划( KEEP)数据和1999年~2006年美国国家健康营养调查数据( NHANES )显示, eGFR <30 ml/min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96.4%和98.2%[1]。但我国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率(以透析前血压<140/90 mmHg 为标准),2011年~2014年间分别为42.4%、42.6%、44.4%和44.5%。如何合理地选择降压治疗方案,有效地控制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本文结合国际临床研究结果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希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作者:孙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胱抑素C(CysC)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早期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NA)组20例,ACR≤30 mg/g;微量白蛋白尿(MA)组20例,30 mg/g0.05)、NA组与MA组比较尿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患者尿NGAL、血和尿CysC水平与eGFR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2,-0.787,-0.716,P<0.05)。(3)DKD患者尿NGAL、血和尿Cys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0.79和0.734。结论:DKD患者尿NGAL与血和尿CysC,与eGFR均具有相关性,且尿NGAL较血和尿CysC更为敏感,尿NGAL可作为早期诊断DKD的敏感指标。
作者:郝林涛;韩凌;邹作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