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玮;王小琴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探讨其临床意叉.方法:回顾分析234例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168例(右157例,左11例),锁骨下静脉41例(右38例,左3例),股静脉17例(右16例,左1例),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8例.结果:置管术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5例,皮下血肿8例,穿刺部位渗血4例.置管术常见远期并发症有:导管栓塞11例,导管相关感染10例,导管意外脱落4例,血流量不足(血流<180 ml/min)20例.带管时间8~283 d.右颈内静脉置管的导管感染发生率及导管栓塞发生率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明显低(P<0.01),以尿激酶封管治疗导管栓塞发生率下降明显.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技术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液通路的理想选择.
作者:吴立友;饶家珍;蒙向欣;黄智莉;练建红;赵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1992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合并ARF 20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理选择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0例IgA肾病合并ARF,占活检IgA肾病的3.8%(20/527).其中急性肾炎综合征4例,急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5例,以浮肿、少尿为主8例,以恶性高血压为主3例.病理改变上系膜增生性肾炎5例,新月体肾炎8例,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体肾炎3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4例.14例肾功能恢复正常,4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性透析治疗后行肾移植.结论: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发生率达3.8%,高于目前文献报道.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表现为多种病理类型.病理轻则预后好,新月体肾炎诊断治疗及时预后好,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因此早期及时肾活检对IgA肾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赵晔;杨艳艳;刘国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I))狼疮小鼠肾炎模型方法的建立及其T、B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将亲代BALB/C小鼠淋巴细胞经静脉途径输入(BALB/C×C57 BL/6)F1代小鼠体内诱导狼疮小鼠模型;(2)测定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及肾脏病理以检测模型是否成功;(3)用ConA刺激脾和胸腺T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成熟与未成熟T细胞对于丝裂原增殖转化能力.结果:(1)模型组血清中ANA均为阳性,而对照组均为阴性;(2)模型小鼠的肾脏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肾脏有明显的病理损害;(3)模型组成熟T细胞(脾脏细胞)和未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经ConA刺激后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减弱.结论:运用cGVHD方法诱导的狼疮肾炎模型,小鼠发病迅速,病理及临床表现与人狼疮肾炎相似,并且存在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为应用此模型研究狼疮肾炎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卢雪红;彭歆;李一;孙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的几十年来,降压药物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问题,一些回顾性研究提示高血压与癌症的发生互成正相关,尤其是肾细胞人群中更明显.
作者:张益民;李幼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1946年Fine等首次成功应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急性药物巾毒以来,腹透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但长期维持腹膜作为生物透析膜的有效性仍是人们所面临的难题,腹透时腹膜与非生理性的腹透液持续接触、腹腔反复感染以及长期腹透均可引起腹膜功能的减退,终引起腹膜衰竭使腹透无法长期进行.
作者:张修红;林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贫血、营养不良及左心室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微炎症组(hs-CRP3 mg/L)和非微炎症组(hs-CRP≤3 mg/L),检测91例MHD患者hs-CRP、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a)[Lp(a)]、血肌酐(Scr),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测定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前后径(LvD)、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WST)、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早期左室充盈峰速率(E)与心房收缩期左室充盈峰速率(A)比值(E/A)、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测不同时间5次血压并取均值,分析hs-CRP与上述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1)微炎症组Hb、Hct、Alb明显低于非微炎症组,LP(a)高于非微炎症组,有统计学差异;(2)微炎症组LAD、LVD、LVPW、IVST、LVMI明显高于非微炎症组,EF、E/A比值下降,有统计学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血清hs-CRP浓度与Hb、Hct、Alb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LP(a)呈正相关(P<0.01),与LVD、IVST、LVMI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与EF、E/A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4)hs-CRP、Hb、Hct、Kt/V、Alb、Lp(a)、SBP、PP是MHD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时hs-CRP升高,hs-CRP可预测MHD患者的贫血程度、营养状态,并可用来评价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且是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何正宏;陈西北;白云凯;李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替代所丢失的部分肾功能.随着人们对尿毒症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经验逐渐成熟.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少透析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然是从事血液净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微炎症状态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课题,本文仅就近年来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林启展;范立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黄芪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和血浆SOD、MDA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组及假手术组.黄芪组予黄芪水煎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予蒸馏水灌胃.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肾功能及血浆SOD、MDA.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大鼠Scr、BUN明显下降(P<0.05,P<0.01);血浆SOD明显升高(P<0.05)、MDA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黄芪能明显改善肾衰竭大鼠的肾功能,并能改善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
作者:戴芹;曲晓璐;唐咏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08年2月本院收治1例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重叠综合征,同时伴有继发性IgA肾病(IgAN)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志勇;董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以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纤维素样坏死性改变为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也可累及中等动脉,与肉芽肿形成无关,亦不同于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此病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病程进展迅速,易敛急性肾衰竭,预后不良.本人在临床即遇1例以咳嗽、咳痰、伴咳血为首发症状的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且致急性肾衰竭,导致患者死亡,现报道如下.
作者:焦宏丽;陶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时5/5肾切除大鼠肾皮质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影响,并探讨其肾脏保护机制.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余用5/6肾切除法建立慢性肾衰竭(eRE)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百令胶囊组(简称对照组)、PNS低荆量组(低剂量组)、PNS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与相应浓度和剂量的药物,实验期问测定大鼠的尿蛋白、肾功能,治疗12周后观察其肾脏病理改变,用半定量方法计算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和肾小管损伤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Ⅳ型胶原(ColⅣ)、纤连蛋白(FN)和肾皮质基质金属蛋白(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2)蛋白表达.结果:PNS能明显减少CRF大鼠尿蛋白的排出(P<0.05),有一定改善肾功能的作用;PNS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减轻肾小球硬化、肾小管损伤程度;PNS能下调TIMP-2蛋白表达,增加MMP-2活性,抑制了FN、Col Ⅳ在肾组织的表达(P<0.01),减轻ECM积聚.结论:PNS可能通过减少5/6肾切除大鼠尿蛋白的排出,增加肾脏MMP-2活性,降低TIMP-2表达,增加ECM降解,减轻肾小球硬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郭兆安;彭书玲;赵鑫;李敏;吴增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骨髓内异常浆细胞增生的恶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延诊、误诊.现将我院延迟诊断MM1例报道如下.
作者:朴雪梅;徐艳秋;顾向晨;张熙;王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原因和特点,并评价棓丙酯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痛患者内皮功能紊乱的防治作用.方法:设立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并建立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梧丙酯治疗前后应用血管彩超检测各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应用相关试剂盒检测患者氧化应激指标、一氧化氮、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尿白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明显减退,棓丙酯治疗后内皮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不论是微量白蛋白尿组还是大量白蛋白尿组,总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总体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桔丙酯可以减轻这两个时期患者的氧化应激程度,并达到显著降低白蛋白尿的作用,但对总体一氧化氮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梧丙酯能够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并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田少江;沈建明;王黎萍;李骏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克隆与表达人Renalase基因.方法:提取总RNA,RT-PCR获得Renalase c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42b(+)中,转染大肠杆菌BL21,采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获取融合蛋白,亲和层析纯化后,将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克隆到大小为1029 bp的Renalase cDNA片段,表达载体pET42b(+)-Renalase经测序证实为所需质粒.获得的融合蛋白经鉴定证实为重组Renalase蛋白.结论:成功对Renalase基因进行克隆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锋;向海燕;汪年松;吴乔木;吴恒兰;李军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G蛋白β3亚基(GNB3)C825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IeA肾病(IgAN)的发生与病情进展.方法:病例组为216例原发性IgAN患者,对照组为20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GNB3 825位点基因型.病例组分为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同时按基因型的不同将病例组分为TT组、CT组与CC组.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TT、CT、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76%、54.63%、23.61%与18.00%、47.00%、35.00%,两组TT、TC、TT+TC基因型与CC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49.07%vs 41.50%,P<0.05).(2)216例IgAN中,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TT、CT、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88%、49.31%、17.81%与16.09%、57.34%、26.57%(P<0.05).高血压组T等位基因频率较非高血压组明显增加(57.53%vs44.76%,P<0.05).(3)病例组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病理分级轻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病例组中不同基因型携带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尿蛋白排泄量(1 g/d)、血肌酐水平、血胆固醇水平及三酰甘油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T组高尿酸血症患者较CT组及CC组高.结论:(1)病例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果显示GNB3 825T等位基因可能与IgA肾病的发病有关,提示该基因可能与IgA肾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2)GNB3 825T等位基因能影响IgA肾病患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发生.GNB3C825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发病及病情进展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章建娜;许菲菲;王牡丹;陈必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人体血清磷浓度主要南肾脏、骨和肠道调节,对于止常骨代谢和细胞功能十分重要.钙磷代谢紊乱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 disease,(3KD),特别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大鬣的证据表明,CKE)时长期钙磷代谢紊乱除了引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尚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转移性钙化.包括肺、心肌、心脏瓣膜、血管等,这些病理牛理改变不仅引起CKD诸多的临床表现,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而且与CKD的病死率增加相关联[1,2].
作者:宦红娣;张景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价值及临床意叉.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20例.肾动态显像分别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尿β2-MG与尿mAl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程<5年的糖尿病患者血、尿β2-MG与尿mAlb增加;且GFR、ERPF也上升;与病程5年~10年和10年者比较,而GFR、ER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ERPF与β2-MG、mAlb联合检测对判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诊断及临床分期、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香玲;郭振涛;刘晓霞;张喜燕;肖青;谢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的总发病率已接近10%,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也正逐年增加,而肾移植规模显著萎缩,因此,靠维持性透析生存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人数将越来越多.目前基本的血液净化治疗手段仍是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必须依靠血液透析机(以国外品牌占绝对优势),故治疗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作者:袁发焕;周剑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慢性截瘫患者合并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引起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查阅原始记录、问卷调查、现场查体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收集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合并症及生化方面的指标,计算每位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将GFR 1~3期各为一组、4~5期各为一组,分别为RF1~RF4组,对各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84例中达到GFR 3~5期者达44例,占52.38%.RF4组截瘫病程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FR4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血糖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FR3组和FR4组高血脂病程明显长于其余两组(P<0.05);FR3组和FR4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均<0.05);褥疮和活动性褥疮的数目与肾脏损害关系较为密切(P<0.05);RF3组和RF4组尿路结石的病程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蛋白尿的多少有统计学差异,蛋白尿越多肾脏损害越重(P<0.05);各组尿检红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肾脏损害越重尿检红细胞越多(P<0.05);而各组在截瘫病因、截瘫程度、泌尿道手术史、肾脏病家族史、高血压史、尿路感染、生活行为习惯(如饮食、吸烟、饮酒、运动锻炼等)、肾毒性药物使用史、神经原膀胱、冠心病等方面差异不大.结论:慢性截瘫病人肾脏损害发生率高,肾脏损害的发生与截瘫病程、糖尿病、高血脂、肺部感染、尿路结石、褥疮和蛋白尿、血尿等有一定关系,临床应对危险因素加以控制.
作者:张维明;樊均明;冯锐;陈其伟;马泽伦;刘述静;万能力;伍尚平;宋明珠;苏白海;王桂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刖:素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国内由姚尔固首次报道于1987年[1].HIT患者约10%~88%病人町发生动静脉血栓形成,而有血栓形成者下肢截肢的危险性为20%,病死率为30%左右.
作者:王丽;饶向荣;张改华;占永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