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6例,采用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患者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476例患者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113例(23.78%),93例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41例(44.09%)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8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41例(51.25%)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73例溃疡斑患者中40例(54.79%)发生进展性脑卒中。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或无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8.9%的患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及溃疡斑等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临床预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
作者:李少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68例老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采取鼻镜下电凝或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前后鼻填塞,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与对照组的67.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9.85±3.06)min,与对照组的(10.36±2.69)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36±11.58)ml、(4.16±0.66)d,与对照组的(45.26±20.49)ml、(7.16±1.82)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再出血率分别为5.88%、23.52%,与对照组的23.52%、35.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镜下电凝及手术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闫完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应用效果。方法对90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表现、梗阻类型、肿瘤类型、临床分期、组织分型、发病部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等,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90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均因主诉腹痛、腹胀症状前来就诊(100.00%),其中结肠癌于脾曲远段发病率高达47.78%,癌种类型大多为溃疡型,占51.11%,80.00%属于腺癌,Dukes C1期占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达77.78%的患者实施 I 期癌肿切除吻合术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与未发生率(76.67%)、病死率(4.44%)与存活率(9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老年梗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疑似病例及时确诊病情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刘鑫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鼻窦冲洗在鼻腔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鼻腔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是否行鼻腔冲洗,其中对照组35例予以鼻激素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鼻窦冲洗,观察两组术后黏膜形态,记录两组黏膜水肿消失时间、鼻塞症状好转时间、术腔上皮化时间,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黏膜形态正常的概率为48.57%,显著高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黏膜水肿消失时间、鼻塞症状好转时间、术腔上皮化时间分别为(20.49±3.91)d、(16.14±8.35)d、(12.56±2.11)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窦冲洗能够改善黏膜形态,缩短术腔上皮化时间。
作者:赵跃庚;孔芳晓;宣素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急性大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急性大出血患者21例,予以 seldinger 技术的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栓塞,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恶性肿瘤患者同时予以局部灌注化疗。观察患者治疗后血管造影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栓塞治疗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均闭塞,肿瘤血管染色消失,且均无造影剂外溢。临床治愈17例(80.95%),有效3例(14.29%),无效1例(4.76%),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性大出血具有止血快、创伤小、疗效显著等特点,且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可作为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为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依据治疗药物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瑞舒组行瑞舒伐他汀治疗,阿托组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心功能、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瑞舒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00±0.62)mmol/ L、(1.41±0.70)mmol/ L]优于阿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均有良好的降脂、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作用,但前者降脂效果更明显。
作者:李芝兰;师宏丽;李晨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与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97例经多导睡眠监测后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三组:轻度组:5~15次/ h 32例;中度组:15~30次/ h 31例;重度组:≥30次/ h 34例。入院时检测所有患者空腹 hs-CRP、BNP,重度 OSAS 患者经3个月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重复检测上述两种因子。结果重度 OSAS 组 hs-CRP、BNP 与轻度组和中度组比较显著升高(P <0.001);重度 OSAS 组经过3个月 CPAP 治疗,hs-CRP 水平由(15.67±3.05)mg/ L 降至(1.35±0.34)mg/ L(P =0.0051),BNP 水平由(654.9±143.8)pg/ ml降至(43.5±27.3)pg/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hs-CRP、BNP 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病变程度有预测价值。
作者:张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重症肺炎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CT)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抽取72例明确诊断重症肺炎患者入院第1、3、5、7天的静脉血标本,测量 PCT 浓度,同时进行相应的APACHE Ⅱ评分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72例患者中死亡25例,存活47例;死亡组第5、7天血清 PCT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死亡组 PCT 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存活组 PCT 呈下降趋势;死亡组第5、7天 APACHE 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第5、7天评分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 PCT 与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动态监测 PCT 水平变化趋势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作者:李琼;张晚生;史加强;李雪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 NT-proBNT 和copeptin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尤瑞克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 NT-proBNT 和 copeptin 水平。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血清 NT-proBNT 和 copeptin 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实验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降低血清 NT-proBNT 和 copeptin 水平。
作者:丛永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抗滑重建钢板与外侧解剖钢板治疗 Danis-Weber B 型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 Danis-Weber B 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采用后外侧抗滑重建钢板治疗,25例患者采用外侧解剖钢板治疗,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4.6个月。观察术后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术后1年应用 Olerud and Monlander 系统对患者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成组设计的 t 检验,对两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结论两种内固定对 Danis-Weber B 型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
作者:王冰一;潘芋钢;吴学建;郑飞;孟祥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3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患儿均采用 VILP(长春新碱、去甲氧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完全缓解(CR)后行巩固治疗,然后再用 VILP 早期强化治疗。结果37例患儿均获完全缓解(100%),化疗完全结束15例(40.5%),其中无病生存期(ESF)≥6个月6例,≥3个月6例,≥1个月3例;14例(37.8%)仍继续化疗;8例(21.6%)死亡。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7例(18.9%),其中无病生存患儿4例,死亡3例。结论以去甲氧柔红霉素为主的联合方案是治疗儿童 ALL 复发患儿有效的方法,对复发患儿作为一线药物其远期疗效会更好。
作者:丁婧;王叨;李白;刘玉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中可溶性 CD14(sCD14)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6月 NICU 40例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其中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组)18例,局部感染(局部感染组)22例。30例非感染患者为非感染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 sCD14、降钙素原(PCT)和 C-反应蛋白(CRP),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3项指标诊断新生儿感染的价值。结果感染组新生儿血清中 sCD14、PCT 和 CRP 与非感染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 <0.05),全身感染组血清中 sCD14与局部感染组比较明显升高(P <0.05),全身感染组血清中 CRP 及 PCT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血清 sCD14、PCT 和 CRP 诊断新生儿感染程度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6(95% CI:0.05~0.95)、0.495(95% CI:0.31~0.68)、0.456(95% CI:0.27~0.64),佳临界值分别为41.97μg/ L、0.95 ng/ ml、16.75 mg/ L。结论在诊断新生儿感染,尤其是全身感染中,血清 sCD14比CRP、PCT 更有价值。
作者:王丹丹;程秀永;郭宏湘;孙素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阴道不同微生态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156例孕35周以上的产妇行阴道滴虫菌、衣原体、细菌性阴道病(BV)等检查,评估阴道微生态情况,共筛检出261例阴道微生态异常,其中136例有自觉症状者作为症状组,125例无自觉症状者作为无症状组,选取110例病原体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阴道群异常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症状组以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为主,占43.38%;无症状组以支原体感染为主,占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症状组胎膜早破和产褥期感染的概率分别为28.26%、30.15%,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症状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症状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概率分别为30.88%、28.68%,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症状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与妊娠结局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有自觉症状者,应积极接受治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桑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乘积极限法进行“未发生率”分析(指 n 年后不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百分比),对 T2DM 患者的影响因素不同水平间“未发生率”差异用对数秩检验方法比较,Cox 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4例 T2DM 患者未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位时间为4.5年;1、3、5、10、15、20年未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者占观察例数的百分比(即不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分别为79.8%、62.5%、47.1%、20.2%、3.8%、0;Log-rank 检验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否异常、血脂是否异常4个因素不同水平间“未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7.629、26.359、5.098,P =0.040、0.006、<0.001、0.02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是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HR(95% CI)=4.052(2.022~8.122)],年龄和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性因素[ HR(95% CI)=0.660(0.437~0.997)、0.519(0.332~0.811)]。结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者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应尽快恢复正常肝功能,避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中青年和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性增加,要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宣教工作。
作者:李伟芳;王鹏;李华;李天艺;陈素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下称原发性甲减)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5例原发性甲减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50例和正常尿酸组55例,并用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对受试者进行腰椎骨密度(BMD)测量,比较不同组别间腰椎骨密度水平、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OP)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原发性甲减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05例患者中骨量减少39.0%,OP 为14.3%,骨量丢失达53.3%。血尿酸正常组伴骨量减少25.5%,10.9%伴 OP,即共36.4%伴骨量丢失,高尿酸血症组伴骨量减少54.0%,18.0%伴 OP,即共72.0%(36/50)患者伴骨量丢失,骨量减少及骨量丢失比例亦均高于 UA正常组(P <0.05)。105例患者中骨量丢失56例,血尿酸水平为(314.00±95.01)μmol/ L;无骨量丢失49例,血尿酸水平为(279.00±99.03)μmol/ L。结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 UA 水平增高与骨密度降低密切相关,对原发性甲减患者,特别是伴有高 UA 血症的患者,在治疗甲减与骨病时不可忽视高 UA 血症的治疗。
作者:谢亚争;吴文迅;谢亚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单铵 S 联合氯雷他定对慢性荨麻疹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复方甘草酸单铵 S 联合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结果复方甘草酸单铵 S 组症状缓解时间快,停药4周后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效果较单纯治疗组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反复发作、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以采用复方甘草酸单铵 S 联合氯雷他定的方法治疗。
作者:徐继鹏;姜其学;张晓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IgH/ IgK 基因重排在 B 细胞淋巴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实验组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50例淋巴瘤患者病理石蜡组织标本,选取12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组。从石蜡切片组织中提取基因组 DNA,通过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 DNA,利用异源双链技术对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检测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IgH/ IgK 基因重排的发生与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 LDH 水平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淋巴瘤患者有45例重排阳性(90%),对照组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基因重排均为阴性(P <0.05),IgH/ IgK 基因重排阳性患者 LDH 水平升高率为91.1%,阴性患者水平升高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因重排可作为淋巴瘤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且与患者血浆 LDH水平有相关性。
作者:曾军杰;郝新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雷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化疗+安慰剂组(对照组)、雷利度胺加化疗组(实验组)。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采用 DA(3+7)方案,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 及 bFGF 等的表达及变化情况。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9%和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 VEGF 与 bFGF 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实验组治疗后血浆 VEGF 与 bFGF 下降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10)。结论雷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及抗新血管生成作用,联合化疗可提高缓解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可能通过下调血管新生因子 VEGF 及 bFGF 等的表达而抑制血管新生,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作者:杨学文;马利敏;赵小强;阮林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伴发呼吸衰竭的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2年呼吸衰竭哮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综合治疗后59例患者完全缓解,占78.7%;13例病情明显好转,占17.3%;2例治疗无效,占2.6%;死亡1例,占1.3%。结论对哮喘患者伴发呼吸衰竭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张淑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根治性放疗+外科挽救手术对扁桃体癌晚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50例晚期扁桃体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手术+放疗治疗,观察组行根治性放疗+外科挽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1、3、5生存率分别为84.0%、64.0%、40.0%,与对照组的88.0%、68.0%、44.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咀嚼评分[(78.6±25.4)分 vs(62.1±21.8)分]、交流评分[(92.0±18.2)分 vs(92.0±18.2)分]及总分[(696.1±90.8)分 vs(631.4±9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根治性放疗联合外科挽救手术与手术联合放疗综合治疗晚期扁桃体癌5年生存率类似,但前者相对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查潇逸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