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发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对吕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98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98例KD中男62例,女36例,男:女为1.72∶1.<1岁20例,l~<3岁61例,3~<5岁13例,≥5岁4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冠状动脉异常32例(32.65%),其中冠状动脉内径正常,但冠状动脉壁增厚,回声增强5例(5.10%),冠状动脉扩张24例(24.49%),冠状动脉瘤3例(3.06%).结论 川崎病主要见于儿童,尤其3岁以下儿童,男多于女.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病例也较多.且两者均易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早期诊断、及时适当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孙平莲;李亚蕊;郭志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城市中医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有56例进行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56例完整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或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治疗效果优38例,占67.9%;良14例,占25%;中3例,占5.4%;差1例,占1.8%.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明显较少了骨折并发症的出现,是现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旭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致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子宫切除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10年间31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31例产后大出血子宫切除患者中,胎盘因素居子宫切除首位原因(51.61%),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子宫切除居第2位(29.03%).出血量在1000~6000 ml,平均4130 ml.31例患者均输血,输血量800 ~ 3800 ml,平均2280 ml.结论 子宫切除是治疗产后严重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措施;掌握子宫切除佳手术时机,对于减少后术并发症,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待霞;刘展;孙克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11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27例行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内固定,21例行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20例行双侧开窗髓核摘除,44例行单侧后路开窗髓核摘除.结果 1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术后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恢复,术中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13例,无神经损伤加重病例.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93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为97.3%.结论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的确定应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于年轻、单节段及旁侧型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单侧开窗或半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对多间隙、中央型突出髓核大者选择双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对严重椎管狭窄或合并椎间不稳者加椎间融合内固定.
作者:卢中道;杨勇;梅伟;范富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时心脏手术患者微循环功能改变情况.方法 抽取27例患者按年龄、病种及芬太尼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进行监测统计,并按t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诱导剂量10 μg/kg和18 μg/kg芬太尼时患者出现心率减慢,平均动脉压下降;气管插管时前者心率增快,后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变化.②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给予30 μg/kg芬太尼后,患者心率又减慢6%~10%,心排血量减少30%,心肌收缩性轻度抑制;部分患者纵断胸骨时应激反应明显,而大剂量(50 μg/kg)芬太尼患者的应激反应较中等剂量(30 μg/kg)时更为轻微.③对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注射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患者以心率减慢为显著,每搏量增加,心脏收缩指数不变,MAP下降,心肌收缩代偿性增强,纵断胸骨循环功能无明显变化,心电图上无心肌缺血改变.结论 大剂量芬太尼麻醉对循环功能的影响随着术前用药、剂量大小、注射速度以及是否伍用其他麻醉药物等有所差异,而对不同病种的患者其表现也并非一致.
作者:邢孝玲;毛光波;于秀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山西省临县卫生学校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并与同期单行剖宫产患者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81±45) ml及手术时间(75±10) 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恶露干净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的同时剔除子宫肌瘤减少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手术过程安全,手术是必要和可靠的.
作者:刘艳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周口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经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研究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23例,中转开腹手术5例,平均手术时间(60±20) min,平均住院时间(5±1)d,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成功率为96%.结论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凤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手术结束前静脉泵注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身麻醉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及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0岁,ASA 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行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四组,右美托咪定0.7 μg/kg组(A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组(B组),右美托咪定0.3 μg/kg组(C组),生理盐水组(D组).术毕前30 min静脉泵注相应药品,15 min内泵注完毕.观察并记录用药前(T0),拔管前(Tl),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肌耗氧量(MCO)及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不同时间点的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T2、T3时,与A、B组比较,C、D两组血压及HR、MCO均增高(P<0.05);A、B组间血压及HR、M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不同时间点的OAA/S评分,B、C、D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D三组比较,拔管和苏醒时间延长,OAA/S评分减少(P<0.05).结论 0.5 μg/kg右美托咪定使患儿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并能减少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增加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有利于患儿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
作者:王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脊髓功能改善、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Cobb's角的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平均随访18.7个月,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增加57.6%,Cobb's角由术前25.1°恢复到8.8°,无断钉及松动.对照组术后推体前缘高度比值增加48.6%,Cobb's角由术前31.1°恢复到1 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减少内固定物折断、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作者:庄冠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天门市IgA肾病患者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52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IgA肾病患者中20例(57.69%)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15例(28.85%)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5例(28.85%)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炎(Lee氏Ⅰ级),16例(30.77%)病理类型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Lee氏Ⅲ级).结论 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表现与病理类严重程度并不一致,应尽早行肾活检术确诊.
作者:孙治华;黄浩;袁舸;张叔伟;邵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早期检测对预测危重患者病情的临床意义.方法 ICU病房2011年1至12月危重病患者400例包括刚入院的和刚手术后的危重患者,采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进入ICU病房后2h内第一次抽血常规测定各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Ⅲ),观察各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单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组凝血功能明显异于SIRS (P<0.05);SIRS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于非MODS组(P<0.05).结论 危重患者凝血功能早期检测有助于SIRS患者早期病情判断,并有助于MODS的早期监测.
作者:闫莉梅;黄忠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FD)的症状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 按罗马Ⅲ标准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S)两组,设立对照组,入组者按标准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F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FD分型、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 ①FD组合并焦虑状态率为63.3%,抑郁率为70%;对照组合并焦虑状态率为19.2%,抑郁率为7.5%,FD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DS组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率分别是69.8%、73.6%,EPS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率为58.2%、6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所有患者分为无IBS组(81例)与重叠IBS组(39例),无IBS组无焦虑者占51.9%,合并焦虑率者占48.1%;无抑郁率为37.0%,合并抑郁率为63.0%.重叠IBS组无焦虑者占5.1%,合并焦虑者占94.9%;无抑郁率为15.4%,合并抑郁率为84.6%.重叠IBS组合并焦虑率、抑郁率均高于无IB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PDS组(53例)重叠便秘型IBS占33.9%,腹泻型IBS占1.9%,无一例混合型和未定型患者,无IBS率为64.2%;EPS组(67例)重叠便秘型IBS占7.5%,腹泻型IBS占20.9%,混合型占1.5%,无一例未定型患者,无IBS率为70.1%,PDS组与EPS组合并IBS亚型的构成比不同.结论 FD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率较高,PDS组和EPS组的焦虑抑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重叠IBS者合并焦虑抑郁率高于单纯FD患者;PDS组中重叠便秘型IBS的比例高于EPS组,EPS组重叠腹泻型IBS的比例高于PDS组.
作者:樊力红;林真真;梁普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将45例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ASA Ⅰ~Ⅱ)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Ⅰ组术前半小时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Ⅱ组术前半小时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Ⅲ组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观察患者术后1、2、8、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第1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从手术结束到患者对疼痛难以忍受要求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差)和术后48 h患者对镇痛药的需求量及使用镇痛药的比例.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需要镇痛药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使用镇痛药的量和比例也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均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控制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后的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量及使用比例,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根生;周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90例,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68例.结果 22例非手术治疗后,治愈19例,死亡3例.68例手术治疗后,治愈63例,死亡5例.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宜掌握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手术方式,以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冯志;郭志芳;王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2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UCBSC外周静脉血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IB)、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 UCBSC治疗2周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除ALT和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24周后TBiL明显改善(P<0.05),ALB及TP治疗过程中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乏力改善20例(76.9%),食欲改善16例(61.5%),腹水减少或完全消失19例(73.1%).治疗10周后有1例患者死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低热,不影响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现与细胞移植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UCBSC外周静脉治疗是短期内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海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动态监测宫颈管长度缩短率与早产的关系.方法 选择有早产症状的初产妇298例,每天经会阴测量1次宫颈管长度,计算宫颈管长度缩短率.然后观察不同宫颈管长度缩短率≤15%组,16% ~ 30%组,31% ~60%组,>60%组,第1、2周及第3周内的早产率的情况.并计算3周总的早产率.结果当宫颈管长度缩短率≤15%时,早产可能性极低.随着宫颈管缩短率的上升,早产率也明显增加,当宫颈管长度缩短率16% ~30%和31% ~60%时,早产率分别为3.4%和7.9%,两组早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宫颈管长度缩短率>60%组时,早产率为48%,与其他组早产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宫颈管长度缩短率越大,早产率越高.结论宫颈管长度缩短率可作为早产的预测指标,且宫颈管缩短率与早产率呈正比.
作者:张计华;王杏芹;马虹;杨京卫;孙玉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各期病程改变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轻、中度增殖前期(NPDR)加强随访,重度NPDR和增殖期(PDR)行视网膜光凝,合并严重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等行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全身情况影响病变发展,有效的光凝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结论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加强随访,早发现、早知疗对维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至关重要.
作者:罗纳丽;刘亚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m23-H1、MMP-2蛋白在5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3例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nm23-H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43.1%,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91.4%,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4.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MMP-2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m23-H1的表达与切端癌残留有关(P<0.05).nm23-H1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nm23-H1、MMP-2均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均可促进远处转移的发生;nm23-H1的表达缺失可能与切端癌残留有关;nm23-H1、MMP-2可作为判断食管癌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黄国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人婆罗双树样基因(SALL4) mRNA及其蛋白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急性白血病患儿及正常对照的单核细胞进行SALL4 mRNA表达测定,运用ELISA法同步检测惠儿血清中SALL4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AL组与对照组之间SALL4 mRNA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ALL和T-ALL之间的SALL4 mRNA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LL与AN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ALL组、T-ALL组、AN-LL组、正常对照组的SALL4蛋白表达量均数分别为:136±17、33±23、151±64、55±16.③各组中的SALL4 mRNA和外周血清中的SALL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31,P<0.01).结论 儿童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存在SALL4基因的异常高表达,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SALL4基因参与了儿童AL的发病.儿童AL中,SALL4 mRNA及其蛋白在B-ALL和ANLL中高表达,且呈正相关;而在T-ALL和健康对照中不表达,提示儿童AL中B-ALL和T-ALL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而B-ALL和ANLL可能存在同样的发病机制.
作者:吴爽;徐学聚;杨成胜;张园;刘玉峰;盛光耀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持续喘息与痰真菌培养阳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于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持续喘息组患者42例,COPD非喘息组患者40例.持续喘息组中38例(90.5%)痰真菌培养阳性,非喘息组中12例(30.0%)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真菌的菌种构成方面,持续喘息组痰真菌阳性患者中曲霉分离率为34.2%(13/38),非喘息组患者中未检出曲霉,曲霉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喘息组抗真菌治疗后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未抗真菌治疗者(85.2%比45.5%,P<0.05).结论 急性加重期COPD合并持续喘息与真菌,特别是曲霉在气道内定植感染有关.
作者:刘放;王冉;毕爱萍;冯学威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