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侵袭上矢状窦脑膜瘤手术治疗93例

高明

关键词:矢状窦, 脑膜瘤, 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侵袭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方案,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9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上矢状窦的重建方案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71例(76.3%),Ⅱ级切除12例(12.9%),Ⅲ级切除10例(10.7%).术后随访1~2年,平均22个月,无手术死亡及复发患者.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侵袭上矢状窦脑膜瘤可明显减少术后严重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R)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抢救的27例失血性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休克得到不同程度纠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救治成功22例,约占81.3%,死亡5例,约占18.7%.结论 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及以失血为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对以失血为主的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作用明显;对限制性液体复苏适宜临界血压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郭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小针刀与针刺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目的 比较小针刀与针刺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局部松解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颈部推拿等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1%,优于对照组的77.67%(P<0.05);治疗组经颅多普勒检查中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加推拿等疗效.

    作者:王春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竭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诱发因素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6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并发低蛋白血症30例,产前贫血13例,严重水肿20例,双胎妊娠4例,扩容不当2例,并发肺炎1例,肾功能衰竭1例.1例死亡,其余3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本身或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多胎妊娠和呼吸道感染,是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掌握早期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扩容指征,可减少重度子痫前期心力衰竭的发生.

    作者:郭自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64例

    目的 探讨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在显微镜辅助下对64例垂体瘤患者进行手术,术中根据肿瘤与鞍膈、海绵窦、颈内动脉、视交叉、第三脑室的位置关系以及粘连情况来具体决定切除程度,对于不易全切的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结果 经术中观察和影像学证实,49例全切,15例次全或部分切除,出院后随访6个月~1年,能工作学习或生活自理56例,生活需照顾8例,无死亡患者.结论 在严格保护垂体功能的前提下,对于不易全切的垂体瘤,不盲目追求肿瘤全切,术后继续放疗(普通放射和伽马刀)和激素替代治疗,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徐耀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联合中药排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123例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联合中药排石汤治疗各类型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在肩胛下线和腋后线之间,12肋下或12 肋尖或11 肋间处为穿刺点,筋膜扩张器从 F6 隔号扩张到 F16~F18,留置相同大小的 peel-away薄鞘,输尿管镜(Wolf F8/9.8)经此通道进入肾盏肾盂并以气压弹道和(或)U100激光碎石.术后复查有小结石残留(直径1 cm以下)者予中药排石汤治疗1~2个月.结果 一期结石清除率为 85.37%(105/123),2~3个月后结石清除率为 95.12%(117/123).结论 MPCNL联合中药排石汤治疗各类型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残石率低、创伤小、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使绝大多数上尿路结石患者避免开放手术.

    作者:李文华;刘全明;徐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核素显像在活动性Graves'眼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 GO)也称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disease)、内分泌突眼,近年来倾向于称之为Graves'眶病.GO常见于Graves'病(Graves' disease, GD),一般可见于50%左右的GD患者,其发生时间与GD可不同步,且该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它以眶部炎症、水肿、继发性纤维化为特征,其早期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T淋巴细胞)、氨基葡聚糖(glycosaminoglycans, GAGs)沉积和组织水肿,晚期则表现为眼球后组织纤维化[1].GO的自然进程通常经历初始阶段、进展恶化阶段(活动期)、部分缓解阶段和稳定阶段.判断GO 是否处于炎性活动期对指导治疗方案、疗效评估都十分重要,本文就核素显像在活动性GO诊断及治疗评价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剑明;史蓉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斜裂积液在CR胸部正侧位片和DR胸部正侧位片的X线表现.结果 正位:三角形17例,其中10例为DR,7例为CR;片状5例,全部为CR;边缘清晰20例,其中10例为DR,10例为CR;边缘不清晰2例,全部为CR;密度均匀21例,其中10例为DR,11例为CR;不均匀1例为CR;边缘掩盖征8例,其中2例为DR,6例为CR.侧位:梭形22例;边缘清晰22例;密度均匀22例;位于前肋膈角分角线以下22例,上缘超过肺门14例,未超过肺门8例.结论 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吕贻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与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脑组织血流呈不同程度的低灌注状态.近年来,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被证实可以显示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逐步应用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理状态的评价[1].由于神经系统的大多数病变主要与微血管相关联,PWI能充分显示小血管的特点,可以准确、无创地评价脑组织内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实用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为脑缺血性疾病诊断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和掌握脑组织的血液供给情况.

    作者:张文博;程敬亮;张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器腺样体切除术20例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腺样体切除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经口径路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腺样体切除术20例,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0.5~2 年,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器腺样体吸切术,手术直观,彻底,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褚玉会;罗大虎;张智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胃癌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胃癌低剂量螺旋 CT 扫描方案.方法 将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行不同低剂量胃癌CT扫描,以常规剂量的CT图像为参照标准,评价各级低剂量的图像质量.结果 在胃壁、胃壁增厚及肿块的清晰度显示上,低剂量80、50、30 mAs与常规剂量120 mAs 扫描比较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 mAs 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脏、脾脏等实质脏器的清晰度显示上,80 mAs 扫描图象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 mAs、30 mAs、24 mAs 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低剂量CT扫描的加权指数(CTDIw)分别减少33%、58%、75%、80%.结论 在胃癌筛查中,选择30 mAs剂量的CT扫描时,可获得与常规剂量相同的影像信息和图像质量,并可大限度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作者:肖戎;王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甲状腺单发结节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总结甲状腺单发结节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甲状腺良恶性单发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单发结节,对其CT表现包括周围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进行分析.结果 85例病变中,甲状腺癌28例,腺瘤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实质结构、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可见微小钙化,以及周围结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扫描恶性病变组实质部分强化峰值和强化幅度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组.结论 CT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有效和可靠的检查方法,掌握病变的CT影像特点能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能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马发鹏;任伟;蒋潇琳;冯文娜;王晋生;卢军;孔寒离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滑膜软骨瘤病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MRI特征.方法 对3例滑膜软骨瘤病患者的MRI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有X线平片.结果 1例为膝关节,2例为髋关节,均有不等量关节积液,2例关节腔及周围内见多发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显示滑膜不规则增厚并呈线样不规则强化,关节游离体不强化.结论 关节及周围低信号游离体、关节积液为特征性MRI表现,早期显示滑膜增厚、积液,难以与慢性滑膜炎鉴别,此病需与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鉴别.

    作者:申长义;侯淑华;林长平;杨璐璐;张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可行局部加压包扎加体位调节及药物应用,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或皮下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13例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中11例患者采取局部加压包扎,持续蛛网膜下腔的方法获得痊愈;2例患者因合并脑积水,高颅压症状,采取上述方法无效后,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10 d漏口愈合.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邓强;王树凯;段晓光;董留建;陈志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生化指标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生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体检者的生化指标低于脑梗死患者(HDL、FBG除外).结论 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判断有明显指导作用.

    作者:张红岩;王利军;崔光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两种梅毒螺旋体检测法结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分别使用两种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9年11月住院的 4233例患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查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33份标本中TRUST法检测阳性48例,经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46例阳性,相符率76.7%;ELISA法检测阳性61例,经TPPA确认60例阳性,相符率98.4%;TRUST检测阴性、ELISA检测阳性12例均经TPPA确认,TRUST漏检率20.0%.结论 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TRUST,与TPPA接近,且自动检测,重复性好,结果客观可靠,费用相对较低,可作为目前梅毒抗体检测之首选方法.

    作者:付少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诊断及预防的方法.方法 将我科开展的1700余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 例胆道损伤,其中行胆管损伤处修补+T管支撑引流者2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Y 吻合术、T管引流长臂通过吻合口2例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1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放置引流管引流2周,均治愈.结论 全新认识胆囊切除手术,选择适宜的胆囊切除术式可以降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加印;何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晚期肺癌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对6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本组61例患者共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179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完全缓解8例(13.11%),部分缓解40例(65.57%),稳定10例(16.39%),进展3例(6.49%).缓解率为78.68%(48/61),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30例有轻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胸闷等症状,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8.68%(48/61)、63.77%(45/61)、36.06%(22/61).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治疗中晚期肺癌可增加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张福红;魏铁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calcitonin, CT)前体物.正常情况下PCT mRNA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含141个氨基酸的前PCT进入内质网膜, 经糖基化和特异酶的作用, 生成PCT.产生PCT的主要部位在肝脏, 其他如单核细胞、脾、肺或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也可以产生.内毒素可刺激降钙素原的释放[1].PCT来自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11P15,4)的单拷贝基因,该基因由2800个碱基对组成,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基因全长Mr约7600.转录后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proprocalcitonin),包括N端84个氨基酸、活性降钙素(CT,32肽)和降钙蛋白(katacalcin,21肽)三部分,分别由2肽(2Lys2A rg2)及4肽(2Gly2Lys2Lys2A rg2)连接.降钙素原前体在内源多肽酶作用下剪掉nPro2CT端单一序列,生成116个氨基酸的PCT.PCT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 h,体内外稳定性较好,易于检测.在全身感染后4 h即可检测到,6 h急剧上升,并在6~24 h维持在该水平[2].C -反应蛋白(CRP)是由肝细胞所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3].

    作者:王会琴;徐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KD中19例为典型KD,7例为非典型KD,2例对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3例彩超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结论 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能快速改善KD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张云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异位妊娠184例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对不典型异位妊娠的诊断仍有误诊.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异位妊娠184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徐金焕;李如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