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刊优先数字出版征稿通知

关键词:数字出版, 征稿, 论文时效性, 中国, 优质稿件, 相关协议, 出版期刊, 征集, 签署
摘要:为了提高论文时效性,吸引更多优质稿件,本刊已于2012年与“中国知网”签署相关协议,成为“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现面向广大作者征集优先数字出版稿件。
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医学》杂志关于作者署名的要求

    发表于《口腔医学》杂志的论文均应有作者署名。署名者仅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它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文末的“致谢”段。

    作者:《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先天缺牙家系基因芯片检测分析及FGF20基因的检测

    目的:研究一先天缺牙家系的遗传学特点并探寻其可能的致病基因。方法一先天缺牙家系3代共17人,在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下对全部成员进行临床检查和 X 线辅助检查,抽取其家系成员静脉血,提取 D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筛查,对可疑基因 FGF20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测序。结果该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家系为3代连续遗传,且没有性别差异,外显率为100%,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芯片检测提示 FGF20可能为该家族先天缺牙的致病基因,但经 PCR检测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先天缺牙的致病机制较复杂,可能是多基因联合控制的疾病;基因芯片技术在筛查牙齿先天缺失家系的致病基因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陈旭;朱姝;李畅;邱广蓉;郭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为了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和正常的出版秩序,本刊目前已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通过将投稿的稿件与已公开出版的专著、连续出版物、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等文献进行全面比对,检测出稿件中复制其它文献的详细内容、字数、比例及标注情况。若所投文章文字重合度过高,明显涉嫌抄袭或重复发表,将不予接受。本刊鼓励原创稿件,尊重作者的学术成果,反对任何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及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作者在给我刊投稿时,请采用原创撰写方式,必须引用其它文献的,要对引用内容、出处、时间、原作者等信息做出详细准确的标注。

    作者:《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光化合技术在牙周病学中的应用

    牙周病是人类常见的口腔疾病,其基础治疗已经发展了近百年,但由于传统器械在制作材料和操作使用中仍有一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牙周病治疗的效果。随着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已被证实。其中,光化合技术(也称光活化技术)是光动力疗法中的抗菌技术,它使用低能量激光光源,拥有非侵入性抗菌能力的优势,在牙周病学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已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光化合技术的作用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牙周病学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作者:胡淑澄;宋忠臣;束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Y-TZ P氧化锆植入体的推出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氧化锆种植体材料及新涂层处理方法对骨结合的影响,为该种植体系统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未加涂层的氧化锆试件、10%多孔涂层氧化锆试件,分别将其植入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股骨区,每侧股骨各植入2枚试件(分别为未加涂层和有涂层试件)(长度10 mm,直径2 mm)。采用推出实验评测试件-骨结合的程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骨之间的界面及其成分。结果4周(t=103.345,P<0.001)、12周(t=24.251,P<0.001)、26周(t=20.854,P<0.001)推出实验结果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试件与骨形成较好骨结合,并观察到经过表面处理的试件表面与骨组织间有类似“骨突”样结构。结论氧化锆种植体材料在实验动物体内能够获得稳定的骨结合,多孔涂层处理方法有助于促进骨结合形成。

    作者:孙伟;徐耀卿;李晶;吴琦;马冰;艾红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对口咽气道的影响

    目的: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气道容积差异,评估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其中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及非拔牙矫治各20例,采用锥形束 CT (CBCT)头影测量技术,就矫治前、后3个骨性测量项目、4个牙性测量项目及口咽气道大小进行测量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在矫治前(T0)与矫治后(T1)口咽气道容积差异,两样本 t检验评估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容积的影响。结果无论拔牙矫治组还是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后面中部长度及下颌骨有效长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0.01);在拔牙矫治组,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凸距及下切牙凸距均较矫治前减小(P<0.01);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前后口咽气道容积及气道窄处面积的改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组8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而非拔牙矫治组6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论拔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畸形,即拔除4个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并不影响口咽气道大小。

    作者:束嫘;周洪;邵文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氟化物对牙本质漂白深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氟化物对过氧化脲类漂白剂渗透性及漂白效果的影响。方法36颗离体牙样本使用标准茶溶液染色、VITA比色板比色后,12颗样本使用35%过氧化脲漂白,12颗样本 NaF处理后再行漂白,12颗样本放入去离子水中作为空白对照。治疗时间均为30 min。比色后分别从近远中向和唇舌向剖开,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比较其剩余染色面积。结果两组离体牙漂白后牙齿色阶改变无显著性差异;对比 NaF 漂白组和漂白组之间的近远中向剖面染色面积和唇舌向两剖面剩余染色面积,漂白组和 NaF漂白组对牙本质的漂白深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着色牙漂白术前局部应用氟化物并不影响漂白效果和漂白深度。

    作者:潘利锋;安建平;周卫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间歇性完全鼻阻塞对幼年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幼年大鼠在双侧间歇性鼻阻塞情况下双侧髁突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尝试探讨间歇性鼻阻塞对张口呼吸儿童髁突软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只4周龄大鼠(Sprague-Dawley rat,SD rat)分为2组,A组:双侧鼻阻塞组,常氧条件下鼻孔双侧阻塞8 h(早晨8点至下午4点),持续35 d;B组:对照组,常氧条件下饲养。2组给予同样的饮食以及饮水,然后分别取出双侧髁突,用甲醛保存做成石蜡切片,同时进行 caspase-3以及 Bcl-2,Bax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在双侧鼻阻塞对髁突前斜面中上部软骨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以及双侧间歇性鼻阻塞情况下 Bcl-2基因家族的调控机制以及与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双侧鼻阻塞的未成年大鼠前斜面中上部髁突细胞 Bcl -2蛋白以及 Bax 蛋白,Caspase -3, Bax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Bcl-2蛋白表达数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表达减少,髁突软骨细胞凋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在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情况下,SD幼年大鼠双侧髁突软骨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作者:刘炯;陈金东;朱敏;聂萍;盛潇;赵彦惠;徐晓珑;陶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4种全瓷材料单层及双层结构颜色再现的差异性比较研究

    目的:对4种全瓷材料单层结构及双层结构颜色再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为全瓷材料的灵活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种全瓷材料:IPS E.maxPress、Vita In-Cream YZ 氧化锆、Cercon HT氧化锆、爱尔创Upcera ST氧化锆,分别为3例患者制作4种全瓷材料单层结构(M组)及双层结构(B组)的全冠,通过比色仪测修复体的 Lab 值及目测法评价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对单层及双层结构全瓷冠的颜色再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全瓷材料的结构对 L*、a*、b*值均没有影响;全瓷材料的种类对 a*、b*值有显著影响(P<0.001);全瓷材料的种类和结构的交互作用对 a*值有影响(P=0.040)。全瓷材料的结构和种类对目测评分均有显著性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目测评价的 SNK 结果表明 Vita -M组与 Cercon -M组与其他6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4种全瓷材料的双层结构修复体均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单层结构组的 Vita与 Cercon HT修复体不被接受而另两种材料的可以。临床上选择修复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的半透性、自然牙的通透性、颜色的分布、对修复体美学和强度的要求。在自然牙通透性低,颜色较单一,对强度要求高的时候可以考虑单层结构的修复体。

    作者:郭建徕;黄冬梅;黄琳惠;陆建志;覃媛;张天;廖红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钛片阻断下颌骨单侧骨断面的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钛片阻断下颌骨单侧骨断面的牵张成骨。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行单侧下颌骨截开,用钛膜覆盖一侧切开端整个骨面,延迟5 d,以每天0.8 mm、每天2次牵引8 mm,固定16周,分别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3只完成牵张,2只钛片与骨断端间有部分新骨形成。结论钛作为有可能的输送盘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学明;马露;王东苗;浦丽飞;储伟明;宋晓萌;李刚;吴煜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自制种植手术导板临床研究

    介绍一种制作导板以确定种植体的位置,避免种植体歪斜的新方法。方法对缺牙模型排牙后制作诊断导板。口内戴诊断导板进行 CT扫描,扫描数据输入诺保科种植牙软件进行三维分析。根据颌骨形态、邻牙牙齿长轴、咬合关系设计确定种植的方向及深度。制作手术导板,转移、复制种植体在软件中的设计位置。口内戴手术导板行种植体植入术。结果62例种植牙导板定位微创手术,种植体植入的深度、方向正确,没有造成伤及神经管、上颌窦、邻牙牙根、颌骨侧穿等并发症,植体长轴与牙长轴合一,植体位于人工牙牙合面中央。结论手术导板做种植体的预见性精确定位,种植体垂直于牙合面,不歪斜,避免种植方向的盲目性。

    作者:矫忻;刘海蓉;赵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过程中切牙牙根吸收的CBCT检测

    目的:通过 CBCT技术精确测量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过程中所导致的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11例患者全部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上颌两侧侧切牙和中切牙之间的牙槽骨上,各植入1枚微螺钉,每侧约0.98 N 压低上前牙。当龈缘距与微笑线基本平齐时,治疗停止,进入保持阶段。治疗前后拍摄 CBCT,在矢状位图像选取牙根长度长的轴面进行长度测量。结果所有患者露龈笑均有明显改善,平均减小(2.47±0.64)mm,切牙压入量为(2.81±0.62)mm。CBCT显示,治疗前后切牙牙根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其中中切牙的吸收量大于侧切牙,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会导致上颌切牙出现牙根吸收,CBCT能够定量测量根吸收的情况。

    作者:吴碧蓉;骆英;王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成人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6例恒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成人病例,应用舌侧固定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成人病例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上切牙唇倾度的减小,软组织的变化表现为鼻唇角及上下唇角的增大。软硬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成人患者,使用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治疗后,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作者:陶李明;刘昕;周易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自撑式石墨烯水凝胶诱导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价本课题组制备的自撑式石墨烯水凝胶(self-sustaining graphene hydrogel,SGH)的骨诱导性能。方法(1)将人脂肪干细胞(hADSC)接种于 SGH 和玻片表面,采用荧光显微镜图像计数检测 ADSC 在材料表面粘附能力;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本身的表征及细胞在 SGH表面生长的形态;(2)SGH 组加入普通培养液作为实验组,玻片组加入成骨培养基作为诱导组,玻片组加入普通培养液作为对照;通过实时定量荧光 PCR、ALP 活性检测和茜素红半定量测定钙沉积评价各组 hADSC 的分化及成骨能力。结果 hADSC 能以等同于在玻片表面的粘附效率和正常的形态在 SGH 表面生长。实验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ALP 活性以及钙盐沉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略低于诱导组(P <0.05)。结论自撑式石墨烯水凝胶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材料,具有较强的诱导人脂肪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作者:吕成奇;陆家瑜;于佳;邹德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上颌骨及眶底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头面部肿瘤及创伤引起的上颌骨及眶底缺损所造成面部畸形,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带来严重打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其修复经历了简单赝复体、生物学材料、自体骨移植等阶段,而各种修复方法存在不同的利与弊,该文就近年来关于上颌骨及眶底缺损修复的各种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张俊;许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中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 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CMCI、VIP、CBM、WANGFANG数据库中关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 RevMan5.1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研究,腮腺区域性切除术(PSP)组1111例和腮腺浅叶切除术(SP)组10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SP术式能减少手术时间(MD=-28.55,95%CI:10.43-14.78;P<0.00001),降低术后暂时性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OR=0.27,95%CI:0.20-0.35;P<0.00001)、(OR=0.20,95%CI:0.13-0.32;P<0.00001)、(OR=0.29,95%CI:0.15-0.55;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低术后永久性面瘫的发生率(OR=0.34,95%CI:0.11-1.05;P=0.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术后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OR=1.23,95%CI:0.54-2.81;P=0.62)。结论 PSP 术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可靠,可作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作者:熊艺辉;李运安;余和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Ihh-PTHrP信号轴介导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改变的调控研究

    目的:探究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与静压力下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响应的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髁突软骨细胞,100 kPa 静压力条件下,分别对 P2代髁突软骨细胞进行0、1、2、3、4 h 的加压处理;采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比较分析髁突软骨细胞 COL2A1、Ihh 和 PTHrP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 RT-qPCR检测分析静压力对 Ihh 和PTHrP基因水平表达的影响;选取0 h和3 h 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 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estern印迹实验发现:压力加载3 h后,COL2A1出现明显高表达;Ihh蛋白表达在0~2 h内逐渐升高,在2~4 h内却逐渐降低;PTHrP在0~2 h内蛋白表达逐渐升高,并在2~4 h内维持着一个较高水平的表达。RT-qPCR检测发现Ihh在压力加载1 h时出现明显高表达,而PTHrP则在2 h时出现明显高表达。100 kPa静压力加载3 h后,髁突软骨细胞突起增多、变长。结论兔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宜的静压力可以提高髁突软骨细胞的成软骨能力;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参与髁突软骨细胞对压力微环境改变的适应性改建过程。

    作者:黄林剑;李辉;谢千阳;张旻;黄锦梅;杨驰;蔡协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治疗探讨

    目的:评估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8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保守治疗22例,治疗方法为口服激素联合平阳霉素注射、口服普萘洛尔;手术治疗9例,其中3例曾行保守治疗。结果22例保守治疗患儿19例治愈,9例手术治疗患儿均治愈。结论保守治疗可以有效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治疗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作者:张继斌;刘军;陈松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自体颗粒状肋软骨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自体颗粒状肋软骨移植于鼻背皮下后不同时间段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15只3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的肋软骨切成约1.0 mm ×1.5 mm ×1.5 mm的颗粒状并移植于各自鼻背皮下,于术后2、4、6个月分别处死5只,取出移植物制备组织切片,通过 HE 染色和 Masson Trichrome 染色观察软骨活性、骨化程度。结果颗粒状肋软骨未见明显吸收,周围结缔组织包裹,融合成一个整体,术后2、4、6个月有核软骨细胞占总软骨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8.16%、50.41%和43.38%,3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阶段软骨组织骨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72%、45.10%、48.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留软骨组织基质异染性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29、2.22、2.6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颗粒状肋软骨能与周围组织很好融合并形成一整体,无明显吸收,软骨活性、骨化情况相对稳定。

    作者:朱志超;万林忠;许波;乔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修复楔状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龈壁齐龈缘或位于龈下≤1 mm楔状缺损患者20例(90颗患牙),排龈组使用#00Ulrapak排龈线排龈,联合流动复合树脂和自酸蚀粘结剂修复楔状缺损,而对照组直接充填,不排龈。修复后1年复查,以美国公共卫生署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结果1年后复查,排龈组成功率为100%,高于未排龈的对照组(成功率为86.7%),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排龈组 A 级达40颗(88.9%),而对照组 A级仅21颗(46.7%),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排龈技术联合流动复合树脂、自酸蚀粘结剂修复龈下楔状缺损获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金菊;卜寿山;查伯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