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FIB检测的临床分析

詹前美

关键词:糖尿病, 血流变学, 血小板聚集功能, 纤维蛋白原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血小板凝聚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升高,其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是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以上项目检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钛合金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围术期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损伤,临床特点为伴随疾病多见、复杂,常合并有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1].非手术治疗因需要长期卧床,易导致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2001年10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应用钛合金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84例,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凌云;余莉;严晓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2例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恢复良好生活能够自理86例,遗留一定神经功能障碍生活需要照顾6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9例,手术死亡率为15.9%.结论 早期及时手术,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孙二平;刘红章;周伟;田艳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28例妇科腹腔内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妇科腹腔内出血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见的病因有异位妊娠、卵巢黄体破裂所致内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一旦贻误诊治,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回顾我院近期收治的128例腹腔内出血病例,并探讨其发病因素,以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王玉萍;任太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例严重大面积烧伤伴多脏器损伤的救治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伴多脏器损伤的急救处理和诊治方法.方法 ①积极抗休克对症处理,开放呼吸道,行低流量持续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②立即开放深静脉,根据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时应用相关的治疗药物.③留置导尿管,根据尿量进行指导补液.④应用镇痛泵持续静脉镇痛.结果 经及时的诊断、抢救、治疗,病人病情目前稳定,氧饱和度(SpO2)>95%,CVP(6.8±1.9) cm H2O,心率(HR)(84±12) 次/min,MAP(80±9.6) mm Hg,白蛋白(26.8±9.4)g/L,血红蛋白(Hb)(116±22)g/L,血细胞比容(Hct)47.6%±3.9%;肾脏恢复泌尿功能,尿量逐步增加,尿色清亮,尿量在(86±20)ml/h,目前在烧伤监护病房应用红外线烧伤治疗仪,上翻身床继续治疗.结论 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急病救治处理、措施和诊治方法是挽救严重、大面积烧伤伴多脏器损伤患者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青;夏萍;秦凤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宫腔异物钳在困难取器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在B超监测下宫腔异物钳在困难取器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组86例均为经常规方法取器失败者,然后在B超监测下用宫腔异物钳行取器术.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取出IUD,包括断裂、部分残留的IUD 25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B超监测下使用宫腔异物钳取IUD具有经济、简单、安全和实用的特点.

    作者:孟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入住ICU患者所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 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15%,多见于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和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结论 积极采取有效的综合防范措施,是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赵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FIB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血小板凝聚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升高,其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是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以上项目检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詹前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病人感染性并发症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人感染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糖尿病病人的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细菌学及抗生素应用、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117例感染病人中年龄>70岁的45例(38.5%)、病程>10年的53例(45.3%)、合并糖尿病肾病的39例(33.3%)、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74例(63.2%)、血糖控制不佳的72例(61.5%);肺及呼吸道感染37例(31.6%)、足感染33例(28.2%)、泌尿系感染13例(11.1%);金黄色葡萄球菌(36%)、埃希氏大肠杆菌(15%)、霉菌(15%);头饱霉素应用80例(68%)、左氧氟沙星应用57例(47%);117例病人中因感染死亡9例,占所有病人的7.7%,其中肺部感染4例、足部感染4例、胆系感染1例.结论 高龄、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是感染的易患因素;肺及呼吸道、足是易感染部位,而且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作者:崔国敏;刘国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剂量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NVB联合DDP化疗3周期白细胞下降规律,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及小刺量G-CSF进行干预后情况.方法 第1周期第1、8天使用NVB 25 mg/m2,第2~4 天用DDP 30 mg/m2,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μg治疗,第2、3周期第1~5 天用NVB,第2周期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 μg治疗,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者第3周期化疗结束后48 h即予G-CSF 75μg干预.结果 NVB、DDP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强度高,常需延期化疗,5天给药法配合小剂量G-CSF干预能综合粒细胞缺乏时间,降低相关发热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结论 NVB第1、5天给药+小剂量G-CSF干预对粒细胞缺乏更为有利,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卓明;苏贞栋;杨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围术期整体护理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其中以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为主者,称为脊髓型脊椎病,也是严重的一种颈椎病,多需手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1].

    作者:赵辉;张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0例小儿唇裂、腭裂修复术的麻醉

    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30例唇裂、腭裂修复术,现将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聚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侧脑室引流治疗大面积小脑梗死17例

    小脑大面积梗死常压迫第四脑室及脑干引起急性脑积水;由于颅内压急骤升高,可形成枕骨大孔疝,预后极差[1].2004年至2006年,我们收治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17例,对其中16例采用锥颅侧脑室体外引流治疗(另1例由于高龄,昏迷时间长,家属拒绝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润生;高文俊;庞艳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肝脏纤维化的预测价值研究

    肝脏纤维化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诊断参数,肝活检是评价肝纤维化进展程度的金标准,但肝活检属于损伤性检查,并不适合所有病人.我们观察了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期望找到评价肝脏纤维化的方便、实用、价廉无创伤性指标.

    作者:孙玉红;和殿峰;冯红玉;郭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无症状与有症状胃癌的胃镜及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和比较无症状与有症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利用胃镜检查在发现胃癌早期中的作用.方法 将612例胃癌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组织的大小、部位以及病理分型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83.4%的有症状患者以上腹痛或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88.2%的胃癌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无症状组癌组织小于有症状组[(3.1±2.1) cm vs(5.5±3.3) cm];无症状组低分化腺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组,高分化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 无症状胃癌多为早期胃癌,有更多治疗机会;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作者:董彩红;张广平;李敏;段明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中间综合征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资料.结果 中间综合征发生于急性有机磷中毒后12~102 h,发生率为4.81%,其特点是屈颈肌、肢体近端肌、部分颅脑神经支配肌和呼吸肌无力以至麻痹.发生呼吸肌麻痹时需立即机械通气.结论 中间综合征应重点观察肌力的改变,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综合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作者:赵玉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阴囊根部隐切口术在小儿外科的应用

    目的 解决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术中寻找疝囊、鞘膜囊困难,减少医源性损伤,并满足切口美容的要求.方法 对182例小儿完全性腹股沟斜疝及46例鞘膜积液取阴囊根部隐切口手术.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提示隐切口手术简单、易行、美观,值得推广.

    作者:谷松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慢性肥厚性鼻炎四种术式对鼻黏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四种不同术式对鼻黏膜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行鼻内窥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A组),35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组),41例行下鼻甲微波治疗(C组),65例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D组),应用糖精试验法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的糖精清除时间(SCT),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A、B、C、D四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两组SCT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SCT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黄毅平;李卫东;张均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偏瘫社区康复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60例病程在15~40 d,首次在社区接受脑梗死偏瘫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康复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6个月,每日1次,由家属帮助训练.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无论康复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肢体瘫痪均有恢复,说明在6个月内基础治疗都有一定帮助.但两组相比对照组疗效不如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康复对防止脑血管病的继发性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晴尔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晴尔注射液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共72例,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晴尔注射液,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疗程14 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晴尔注射液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朱涛;陆相萍;张永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胺碘酮治疗小儿频发早搏40例

    目的 对胺碘酮治疗小儿频发早搏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对40例各类频发早搏患儿应用胺碘酮治疗3个月,并进行了0.5~14 年(平均2~3 年)的长程观察.结果 用药期具有显著的疗效,停药5周内多数均能保持疗效,停药8周后部分病例早搏复发,但次数有减少,2年以后大部分病例早搏消失.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甲状腺增大和Q-T间期延长为主,大都随停药后逐渐消失.结论 口服胺碘酮治疗小儿频发早搏疗效确切,虽副作用较轻,但仍需控制适当剂量.

    作者:王景全;陶家平;刘国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