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ortisomol糊剂根充196例恒牙根管的临床观察

姜伟

关键词:Cortisomol糊剂, 根管充填, 临床观察
摘要:Cortisomol糊剂是一种新型的进口根充材料.我们采用了cortisomol加牙胶尖侧压充填196例牙齿,经1年的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乳牙恒牙多个缺失1例

    患者女,4岁.因多数牙未萌出于2005年11月来我院就诊.家属自述该患儿口腔内只萌出7颗牙齿,毛发稀疏无光泽,但智力发育正常.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遗传病史,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

    作者:魏绍莲;程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肿瘤术后口底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在肿瘤术后口底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一期修复肿瘤术后口底缺损8例.结果 7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坏死,术后1个月愈合.结论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容易成活,可提供适当面积的肌皮组织,适用于口底缺损的修复.

    作者:刘治慧;刘建华;吴求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Vitapex糊剂治疗恒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Vitapex对一些治疗困难或失败的根尖周病的消毒效果.方法 共治疗54个牙,包括根管治疗期间出现的行多次常规根管消毒后,患牙仍有持续的根尖周症状;或根管内有较多的渗液,不能短期内完成根管治疗;或治疗失败,均用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结果 Vitapex糊剂用于根管消毒(充填),术后患牙自觉症状消失,根管内的渗液减少,窦道封闭.结论 Vitapex糊剂有较长作用时间的抗菌性以及组织吸收性,Vitapex可作为解决根管治疗效果不佳的一种有效药物.

    作者:汪平;袁渝萍;姜永;王宇;范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环孢素对小鼠牙龈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环孢素(CsA)对小鼠牙龈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环孢素导致龈增生的机制.方法 CsA胃饲小鼠8 d后注射5-溴-2-尿嘧啶核苷(BrdU),在不同时间取小鼠牙龈及腭黏膜组织作BrdU染色,光镜下观察其上皮中阳性细胞的数目、分布以及完全代谢的周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实验组小鼠的牙龈上皮中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没有差异,但其生长周期比对照组长.其腭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周期较牙龈黏膜上皮细胞无明显延长,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CsA可抑制小鼠牙龈上皮细胞的凋亡,但对细胞增殖没有影响.

    作者:蒋春梅;孙卫斌;李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颌第一前磨牙变异根1例

    患者男,18岁.因正畸需要常规局麻下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感觉虽然已经松动,但不易取出,后经仔细颊舌向扭动方才取出.结果发现:牙冠外形虽是双尖牙,但根则是上颌磨牙的三根形态,近、远中颊根、腭侧根.其根长分别为:近中颊根12.5 mmn、远中颊根11.0mm、腭侧根12.5 mmn、冠长7.5 mm,长度与普通第一前磨牙无差异.

    作者:曹国萍;胡想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硝唑含片治疗牙周炎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甲硝唑含片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甲硝唑含片治疗牙周炎100例,并用华素片作为对照药物治疗70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甲硝唑含片组和华素片组有效率分别为73%和65.72%,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甲硝唑含片用于临床治疗牙周炎疗效与华素片相当.

    作者:熊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涎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7例涎腺腺癌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测定PCNA表达.结果 PCNA在涎腺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6.12±19.24)%,表达呈异质性.PCNA指数与口腔癌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与TNM分期无关.结论 PCNA可作为判断涎腺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李晓光;卢会青;高慎强;马桂芬;王延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山东地区正常(牙合)儿童颅面结构特征

    目的 比较山东地区正常(牙合)儿童颅面结构与上海、成都地区正常(牙合)儿童的颅面结构.方法 选取山东地区12~13岁正常(牙合)儿童50名,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临床常用的3种分析法进行测量,将其测量值与上海、成都地区正常(牙合)儿童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山东地区正常(牙合)儿童的测量值与上海、成都地区正常(牙合)儿童的测量值相对比,部分测量项目存在差异.结论 山东和上海、成都地区正常(牙合)儿童的颅面结构存在地区差异.

    作者:陈磊;谢琳;张君;潘联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复合全身损伤35例急救分析

    口腔颌面部损伤常伴有严重的全身损伤,我们总结了1988-2002年收治的35例口腔颌面部复合全身严重损伤患者的救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伟;高玉萍;毛永惠;杨长有;黄金莲;曹萍;陈粤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颌骨肿瘤中骨形成蛋白-2基因扩增的RT-PCR研究

    目的 探讨颌骨肿瘤中骨形成蛋白(BMP)-2基因的扩增与颌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9类87例新鲜颌骨肿瘤标本中BMP-2基因扩增结果.结果 含肿瘤性硬组织的全部42例颌骨肿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牙源性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化牙骨质纤维瘤)和部分颌骨成釉细胞瘤(27/31)均显示人BMP-2特异性扩增条带,而不含肿瘤性硬组织的其他颌骨肿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均未见特异性扩增条带.结论 颌骨肿瘤中BMP-2基因扩增存在差异,BMP-2基因扩增与肿瘤性硬组织的形成有关,与某些颌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平飞云;黄宏杰;彭加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周期性牵张应力下成肌细胞面积、周长的变化研究

    目的 基于成熟的细胞力学加载和细胞图像处理、分析方法,从细胞层次上定量观察成肌细胞周期性牵张应力加载后的面积、周长的时间改建效应.方法 通过4点加力装置给成肌细胞施与各种时间段的生理性牵张应力(0.1 Hz,2 000μstrain),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胞形态变化;借助计算机细胞图像处理和分析系统对成肌细胞形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加力组和对照组的成肌细胞面积、周长测量值在加力0.5、1.0、2.0 h后,两者差异不大,加力4 h后两者的差异开始出现,加力8 h后两者的差异变得明显;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加力组和对照组间细胞形态参数测量的差别越来越明显.而去除细胞力学刺激后,成肌细胞形态都出现回复趋势.结论 连续加力时细胞形态面积、周长变化明显,而停止加力后细胞面积、周长有回复的趋势.

    作者:宋锦璘;李志华;陈扬熙;邓锋;樊瑜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铸造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铸造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根管充填完善、牙根形态正常、牙周组织健康的残根残冠经牙体、根管预备、取模、铸造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结果 治疗250例患者,共292颗牙.通过1~3年的随访观察,281颗牙修复体完整,咀嚼功能良好,成功率为96.2%.结论 铸造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效果良好.

    作者:牟夏萍;牟盛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中蛋白多糖的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中蛋白多糖各组分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骨关节病的关系.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用颞下颌关节上腔内注射3%基质金属蛋白酶-1 0.1ml的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于术后24h、1周、2周、4周、8周、12周各处死3只兔,切取颞下颌关节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和酸性黏多糖的阿新蓝(Alcian blu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髁突软骨蛋白多糖(PGs)中糖胺聚糖(GAG)、透明质酸(HA)在骨关节病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 注药后1周阿新蓝染液pH1.0染色见髁突软骨中GAG染色变浅;第2周GAG染色较1周时稍深,阿新蓝染液pH2.5染色见髁突软骨中HA染色变浅;第4周GAG染色不均,整体变淡,HA含量明显减少,仅见钙化软骨层散在蓝染;第8周髁突软骨全层GAG染色极淡.各层染色无明显差别.HA在髁突软骨几乎无染色;第12周GAG染色总体极淡,HA无染色.结论 蛋白多糖量和化学结构的变化是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变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蛋白多糖随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发展逐渐丧失,与骨关节的病变呈正相关.

    作者:王盛姬;殷新民;胡建;顾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左上中切牙双根管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8岁.因外伤左上中切牙折断1周,遇冷、热疼痛难忍前来就诊.检查(|_1)冠1/2横折,断面中央见横条形露髓面,余留牙冠向远中倾斜(4_|)为残根,其余牙齿无龋齿、缺失及牙周病.诊断:(|_1)外伤性牙折.处理:局部麻醉,用2~0#拔髓针拔根髓.在拔髓过程中首先在偏颊远中拔除一根新鲜完整牙髓.再看在髓腔近中舌侧仍见一露髓迹象,遂再次行拔髓术,接着又拔除另一根牙髓,稍短细于前一根牙髓.因当时断牙尚无叩痛、松动,牙髓新鲜完整,肉眼观无变色、变性、坏死迹象,立即行扩根、消毒并作牙胶尖充填根管,待观察.给予摄X线片,示(|_1)实有两个根管.观察2 d,冷热痛消失,根尖无病变,作临时修复.

    作者:和美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双侧下颌角肥大、突出行弧形截骨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8例下颌角截骨术患者,10例同时行颏部截骨加植骨,8例取颊脂垫,2例部分咬肌切除,观察疗效,分析探讨相关问题.结果 术后患者面形曲线圆滑,但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结论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术前应作阻生智齿预防性拔除,咬肌切除应慎重.

    作者:贾玉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致瘤作用及其与口腔癌的关系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近年来新分离出的对T淋巴细胞具有高度亲嗜性的DNA病毒,与人类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HHV-6具有致癌潜能的证据主要来自将HHV-6完整基因组或基因片断转染NIH3T3细胞引发裸鼠肿瘤及人上皮角质细胞癌变;其次为HHV-6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包括口腔癌.该文从HHV-6的致瘤作用及其与口腔癌的关系两方面对HHV-6转染细胞、引发癌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杨婕;朱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颞颌关节区巨大异物肉芽肿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左面部无痛性肿物2年于2002年3月26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面部长一蚕豆大肿物,并逐渐增大,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患者于1992年因膀胱癌行栓塞治疗,复查结果正常.

    作者:王贺忠;尉文华;吕正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中8种厌氧菌检出分析

    目的 应用16S rRNA-PCR技术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8种厌氧菌的定植情况,分析根管细菌与患牙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集23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样本,提取样本细菌DNA,用细菌16S rRNA引物通过PCR扩增细菌基因片段检测细菌种类.结果 23例样本均检出有细菌存在,待检细菌检出率达73.91%(17/23).其中检出率高的是中间普氏菌(39.13%),其次是牙龈卟啉菌(30.43%)和福赛斯类杆菌(21.74%),变黑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啮蚀艾肯氏菌均为13.04%,伴放线放线杆菌有1例检出,直肠弯曲杆菌未检出.中间普氏菌在有自发痛症状组检出率高于无自发痛症状组(P<0.05),其他细菌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以厌氧菌感染为主;根管内中间普氏菌感染与患牙自发痛症状相关.

    作者:闫培芳;梁景平;李超伦;朱彩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颌侧切牙双根管1例

    上颌侧切牙双根管畸形临床较为少见,我科于2003年7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夏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通根充剂改良注射法充填临床使用

    根管充填是治疗根髓病的主要办法,在过去根充剂的应用,国产根充材料均不能直接充填使用,一般都是液体加粉剂现调制适应稠度,再进行根管导入式充填,导入式充填是将根充材料用充填器或探针放在所需充填的根管口处,再用根管充填器,或是根扩针导入式充填,就是用螺旋状根充针进行分次充填,有时也很难能达到理想的根充位置,给远期根髓病的治疗效果带来很多隐患.用注射压力充填法代替导入式充填法,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光润;林云;林庆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