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果味型饮料厂实施HACCP前后微生物污染水平调查

谢茂慧;杨晓敏;马弋;吕斌;付洁

关键词:果味, 饮料厂, 微生物污染, 水平调查, 消费者, 生产者, 关键控制点, 消长规律, 污染问题, 危害因素, 危害分析, 控制措施, 调查研究, 安全饮用, 安全问题, 加工中, 资源, 营养, 应用, 卫生
摘要:果味型饮料由于口味纯正,营养和资源相当丰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和生产者青睐,但该类型饮料的卫生安全问题更受到消费者的关注.针对果味型饮料存在危害因素主要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方法,进行了果味型饮料在生产加工中微生物污染消长规律及其控制措施的调查研究,为安全饮用和生产该类型饮料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氟化物致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损伤

    应用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作为模型,研究氟化物毒性作用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的形态损伤,近年来文献中少见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培养的细胞,视野广,可观察到细胞簇的全貌及细胞表面的超微改变.笔者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在氟化物作用下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了氟化物致心肌细胞形态损伤的可能机理.

    作者:张德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某医院急诊科抢救危重病例8年变化趋势分析

    为探讨武汉市十二医院近年来的各种危重病例疾病谱和抢救成功率的变化,总结1995~1998年和2000~2003年两个时间段的各种危重病例,均符合危重病的诊断标准[1].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丹文;张昌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胰岛素基因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质粒在体外转染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壳聚糖转染法将重组的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质粒转染鼠成纤维细胞(NIH3T3),转染后72 h,经G418抗性筛选出阳性克隆并培养到第24 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岛素的表达,同时用ELASA法监测转染后24 d的细胞培养液的胰岛素水平.并将阳性克隆大量扩增,注射至糖尿病大鼠腹腔内,并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细胞比较,观察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胰岛素表达及对血糖等变化的影响.结果转染PCMV.INS的NIH3T3细胞培养液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组(P<0.01)及PCMV转染组(P<0.01),未转染组与PCMV转染组细胞培养液的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接受胰岛素表达载体细胞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明显下降,体重逐渐恢复.结论人胰岛素基因能成功转染非胰岛β细胞,并表达目的基因使血糖水平下降说明基因治疗有望成为1型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壳聚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胰岛素基因载体.

    作者:牛力;徐焱成;郭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化妆品卫生学评价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化妆品的安全性和美容护肤效果越来越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1987年我国颁布了《化妆品卫生标准》(GB 7916-87)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GB 7919-87),2002年卫生部制定颁布了《化妆品卫生规范》.多年来我国卫生监督机构按法规规范要求,对化妆品进行监督检测,以保障化妆品的安全性和某些功效的确切性.目前大量新型原料开始在化妆品中使用,如胶原、海藻提取物、动物腺体和胚胎提取物等动物性原料[1,2]和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茶多酚[3],这些成分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潜在健康危害.游玉娥等[4]报道了64例益生素霜引起皮肤过敏病例,这些都给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化妆品功效的细化也为化妆品原有评价方法提出了新的标准.为此,探索新的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方法和功效学评价方法是规范化妆品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美化生活的当务之急.

    作者:何瑞;沈峻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成因及防治

    自1967年Kelma[1]首次报道超声乳化技术以来,经过眼科医师的不懈努力,其技术日趋完美,已成为白内障手术常用的术式之一.该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等优点.但随之引起的并发症也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中角膜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就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角膜水肿的表现为内皮细胞减少,角膜厚度增加,透明度下降,有时合并条纹状角膜病变,即后弹力膜皱折.角膜失代偿为内皮受到严重损伤致功能严重失调,角膜上皮层及前弹力层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伴角膜基质水肿.其转归为视力障碍,终形成大泡性角膜病变.

    作者:晏颖;邢怡桥;艾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黄冈市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调查

    基层防治艾滋病专业人员是各项技术措施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措施实施效果.为了解基层防治艾滋病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条件,为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于2004年6月对湖北省黄冈市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戴本南;戴纯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44例治疗初探

    随着高血压病人数的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患者也相应增多.ISH的升高是心血管病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提高该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将中国农科院油科所44例ISH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科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儿科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微生物检验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儿科感染常见的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6.8%)、大肠埃希菌(占13.8%)、金葡菌(占12.6%)、克雷伯菌属(占10.9%)和志贺菌属(占8.9%);55.3%的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是革兰阳性菌为敏感的抗生素,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结论应重视儿科的细菌耐药性监测,随时掌握细菌耐药动态.

    作者:温中明;赖晓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县级疾控机构计量认证问题初探

    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疾控机构法定职责的主要体现,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990年湖北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1]开始了首次实验室计量认证工作,随后又经过连续两次的复核换证,为各地实验室建设和质量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4年各县级疾控机构精心准备,开展了新一轮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2]并于年底通过了省卫生防疫计量认证专业评审组的评审.虽然从形式上通过了评审,但在质量管理体系硬、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研究解决.

    作者:周爱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03例乙脑疫苗变态反应文献分析

    乙脑疫苗的变态反应往往累及多系统和多器官,严重危害接种者的健康,并且有可能造成集体癔症,因此了解乙脑疫苗的各种变态反应的表现及规律非常必要.笔者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初步了解乙脑疫苗各种变态反应的表现及规律,为疾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郑文新;汪文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浸润性突眼的护理

    浸润性突眼,即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是一种难治性内分泌疾病,可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共存,也可以单独存在.GO在临床上可分为炎性活动期和静止期,处于炎性活动期的GO患者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好.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内分泌科对2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炎性活动期GO患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万菊;蒲卉明;胡海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胃癌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胃癌(gastric carcinoma)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武汉地区313例胃癌和313非胃癌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有乙型肝炎病史者发生胃癌估计危险性为7.606(95%CI为3.679~15.722).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cAg、HBcAb阳性者应高度重视,定期复查全面查体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彭飞;陈冬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黄体晚期服米非司酮对生育调节的影响及LIF在子宫内膜的表达

    目的探讨黄体晚期给予米非司酮对生育调节的影响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300例育龄妇女随机分为5组,每组60例.A、B、C组预期月经来潮前3天口服米非司酮,总量分别为75 mg、50 mg、75 mg,其中A、B组服米非司酮48小时后加服米索前列醇(米索)400 μg;D、E组预期月经来潮前5天口服米非司酮,总量为75 mg,其中E组服米非司酮48小时后加服米索400 μg.观察各组服药的妊娠率、月经变化,电镜下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用逆转录PCR方法半定量检测白血病抑制因子信使核糖核酸(LIFmRNA)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黄体晚期应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组织中LIF表达的影响.结果5组黄体晚期应用米非司酮对月经周期无影响,各组继续妊娠率分别为6.25%、36.4%、55.6%、8.3%、10.0%.LIFmRNA在正常月经周期卵泡期、黄体早、中、晚期表达的相对量依次增高,黄体晚期应用米非司酮,LIFmRNA表达水平为0.61±0.05.结论米非司酮于黄体晚期应用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LIF表达可能是其抗生育的机理之一,能有效达到避孕目的.

    作者:林爱丰;夏良斌;冯淑芝;潘伯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湖北省医疗设备专业展出市场战略分析

    湖北(武汉)国际先进医疗设备仪器展览会自1985年开办以来,一直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展览会通过供需双方的有效互动,实现了交流技术、促进贸易、增进了解的多赢格局,以其专业观众多、技术含量高、产品集中、种类齐全而受到业内人士称赞.已经逐渐成为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医疗卫生界具规模的传统盛会,是推动我省医疗卫生科技进步的重要交流平台.

    作者:李陕生;周幼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大好形势下,联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实际,科学认识卫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刘昌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糖尿病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分析

    目的探查糖尿病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1 d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过程.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50例糖尿病亲属的糖耐量正常者进行连续72±7小时血糖监测.结果平均血糖值5.3±0.5 mmol/L;1 d内血糖的峰、谷值分别为7.8±1.4 mmol/L、3.9±0.7 mmol/L;血糖漂移>7.8 mmol/L占64%;血糖漂移<2.8 mmol/L占22%.血糖漂移于2.8~7.8 mmol/L的时间比例达99%.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较为详细地认识糖尿病亲属糖耐量正常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并对探讨糖尿病诊断的分割点及血糖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萍;邓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一起由福氏志贺氏y变种引起学校痢疾暴发的调查报告

    2004年5月22日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乡镇卫生院电话报告,称该镇某中学发生以发烧、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流行.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确认是一起由福氏志贺氏y变种引起的痢疾暴发疫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芳;李高波;蒋冰;刘小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老年性白内障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调查中老年性白内障的致病因素,为中老年性白内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武汉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中随机选择115例接诊的白内障患者及109例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多因素问卷调查及率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眼部疾病、眼屈光不正、眼部手术以及全身性疾病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的联系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白内障的防治工作应从多个方面立体展开.

    作者:邱晓华;郭天南;谭娟;赖玲玲;鲁文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565名农民工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分析

    为落实市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武汉中原医院2005年为外省市地区来汉打工的农民工进行免费体检活动.检验科对1 565名自愿接受乙肝病毒(HBV)标志物检查的农民工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湖北省2004年性病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湖北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点,指导全省性病防治.方法用性病疫情管理软件和Excel对2004年湖北省77个地(市)、县上报的性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湖北省累计报告性病病例22 921例,较2003年下降了3.97%,发病率为38.867/10万.其中男性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0.33%,女性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9.67%,男女病例数之比为1.52:1.20~岁组占33.91%,30~岁组占37.33%,40~岁组占17.04%.0~岁和1~岁两个年龄组占0.87%.结论2004年湖北省性病疫情与2003年相比虽有所下降,但艾滋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预防和控制性病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患者主要集中在20~岁组和30~岁组两个年龄组.儿童患者的数量有明显的升高.性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青壮年和婴幼儿人群.

    作者:李玲;李旺华;詹发先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