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东;徐玲玲;梁向华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特指伴有桡骨头和尺骨冠突骨折的肘关节后脱位,属于肘关节内复杂骨折脱位的一种类型.这类损伤均同时伴有肘内、外侧副韧带的撕裂,是肘部严重的高能量创伤,高处坠落和车祸是常见原因,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我科2005年5月至2008年4月收治了2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其中18例采取手术内固定治疗,经3个月至2年随访,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小平;胡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篇蓄为中医用于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的常用药材.文献[1]记载该药材产于全国各省区,该药材在国内仅此一个种.但作者发现新疆市场上现供应的商品篇蓄质量差异较大[2].为此,作者对新疆乌鲁木齐、阿勒泰、伊犁、乌苏、哈密、疏勒、柯坪、伊吾等产地(基本囊括了新疆的全貌)的该药材进行了考察,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忠杰;李新;李大金;马飞;郭玉层;贾耀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痫发病前于孕中期检测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血浆浓度预测子痫的价值.方法 孕妇在孕12周被纳入研究,并随访至分娩,根据其妊娠结局,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子痫组、先兆子痫组)和对照组,于孕12~16周及孕37~39周时采集孕妇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孕妇血浆前列环素、血栓素浓度,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300名孕妇中34例孕晚期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13例,先兆子痫21例)为研究组,而266名未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剔除流产、早产、妊娠期糖尿病等,剩余190名为对照组.孕中期子痫组血栓素B2水平明显升高,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明显降低,血栓素B2/6-keto-PGF1α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子痫组甘油三酯、LDL、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妊娠周数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脂增高,出现血栓素B2/6-ketoPGF1α的平衡失调,进而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结论 子痫患者虽然在孕中期血压正常,但已存在前列环素、血栓素血浆浓度变化,通过检测前列环素、血栓素血浆浓度可预测子痫发生.
作者:李巍巍;任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介入方法清除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操作技巧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于我院就治的血管内异物介入取出术的6例患者,6次操作,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2~69岁,平均47.3岁.2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PICC)落入肺动脉、1例腔静脉滤器未张开、1例鹅颈捕捉器头端断裂、1例支架推送器前端断裂及1例滤器回收钩断裂,采用弯猪尾导管、长鞘、鹅颈捕捉器、异物钳行异物取出术.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取出异物,总成功率达100%(6/6).2例采用猪尾导管及导丝袢成功取出断裂的PICC管,1例采用鹅颈捕捉器将下腔静脉内未张开的滤器移至股静脉,局部静脉剖开取出异物,1例采用异物钳成功取出滤器及断裂的鹅颈捕捉器,1例采用长鞘负压回吸的方法将胭动脉内的支架推送器断裂成功取出,1例因滤器回收钩断裂而放弃滤器取出.术中及术后未出现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皮血管内异物取出术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异物残留血管的难题,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可以作为临床处理血管内异物的首选措施.
作者:肖亮;申景;解世洋;魏东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本文报告10例无心肌梗死(MI)病史而平板运动试验诱发ST段抬高伴或不伴胸痛症状者与10例ST段压低者对比.并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章艳萍;干艳捷;张宏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临证时经常有这些用法:通泻大便而清泻燥热达到治疗肺热咳嗽之釜底抽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肝病实脾法;心火上炎,心肾不交而用补肾水之引火归原法;或脾病从心论治,或心病从脾论治,以及临床在治疗本脏本腑时,意想不到地出现它脏它腑病的痊愈等.
作者:李致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压力性尿失禁(SUI)在中老年女性中是常见病,而孕期和产后亦多见.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指继发于妊娠和分娩之后出现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其发生率常与妊娠和分娩所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损伤有关[1].
作者:张耀华;邓萍萍;江小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在临床标本实验室诊断中或做病原体分离培养、制备菌种过程中会因为样品的振荡、摇动,倾注、移液等操作,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直径<5 μm的气溶胶和直径5~100 μm的液滴,这些微粒中含有活性致病微生物,可以被操作者吸入并污染样品.
作者:张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时可出现如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等多种非特异性自身抗体[1,2],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自身免疫的关系,将有助于探讨HBV发病机制,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ANA、AMA、SMA的检测,比较其与HBV-DNA含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特征.
作者:王云萍;张琳;赵华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我院1999年9月至2008年3月成功完成67例活体供肾肾移植,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7例受者中男性29例,女性38例;年龄14~45岁,平均27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尿毒症;血液透析时间1.5~27个月,平均9个月.供者67例中男性26例.女性41例;年龄45~73岁,平均54.6岁.母亲给儿子7例,母亲给女儿32例,父亲给儿子25例,奶奶给孙女1例,丈夫给妻子1例,妻子给丈夫1例.
作者:李国毅;赵学义;徐勇杰;李德谦;何明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发病率持续增高的少数几种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城市肺癌发病率居常见恶性肿瘤首位,在农村居第4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作者:贺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传统意义上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肥胖(超重),其中营养不足是由于热量和蛋白质不足而导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PEM),即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患者体质量指数(BMd<18.5 kg/m2.神经科住院患者出现营养不足情况非常常见.
作者:边美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们采用传统和改良的逆行岛状皮瓣,同时修复37例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巩大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分析不同年龄组亲属肾移植供体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69例亲属肾移植供体术前、术后血肌酐(Cr)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捐赠者平均年龄45.3岁,≥60岁7例,50~59岁24例,30~49岁29例,<30岁9例.术前总体血肌酐平均值为(64±14)μmol/L.<30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3±11)μmol/L,术后第1天为(90±15)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82±12)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但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30~49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6±16)μmol/L,术后第1天为(100±22)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904±20)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50~59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3±12)μmol/L,术后第1天为(103±29)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87±19)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60岁组术后第10天与第1天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后血肌酐会出现明显增高,并随年龄增加,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术后第10天即可缓慢下降,30~59岁捐赠者下降明显.②30~59岁捐赠者肾脏代偿能力优于60岁以上或30岁以下的捐赠者.
作者:王强;李晓利;石炳毅;钱叶勇;李州利;许亮;蔡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增生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是目前治疗的好治疗手段,多能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控制视网膜出血、保存当前视力,但单纯光凝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部分患者光凝后仍有黄斑水肿,视力恢复缓慢,同时光凝本身就可引起视网膜水肿.
作者:刘真;刘玉岭;于东珍;赵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疼痛是非愉快的感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通常在发生或引起各种组织损伤及至继续组织损伤的一种特殊表现.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作者:孟艳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微波理疗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十分普遍,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我科72例腹部手术伤口进行局部微波理疗并观察,治疗效果满意,分析如下.
作者:贾英韬;张俊川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牙根吸收是局限在牙周膜区的凝固性炎症过程,是正畸牙移动常见的病理性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牙根吸收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力值、不同加载时间与牙根吸收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张昀;刘双云;张红霞;马钢;杨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常发生于25~35岁妇女[1].
作者:胡秀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Twist蛋白、上皮性钙黏蛋白mRNA及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喉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上皮性钙黏蛋白mRNA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wist蛋白、上皮性钙黏蛋白分别在80例喉鳞癌、30例不典型增生和20例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Twist蛋白和上皮性钙黏蛋白与喉鳞癌TNM分期、甲状软骨受累、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无关(P>0.05),但上皮性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P<O.05).②Twist蛋白和上皮性钙黏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17,P<0.05);上皮性钙黏蛋白mRNA和上皮性钙黏蛋白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7,P<0.05).结论 ①联合检测上皮性钙黏蛋白mRNA和上皮性钙黏蛋白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指标.②对Twist蛋白和上皮性钙黏蛋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肿瘤转移的发生机制,进而促进肿瘤的防治.
作者:黄勇;张华东;李宏伟;胡海霞;熊正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