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CT与MRI对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

满延军

关键词:CT, MRI(核磁共振), 脊柱外伤, 诊断方法, 诊断价值,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对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脊柱外伤治疗的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实验纽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例各45例.其中实验组采用MRI即核磁共振技术对患者进行脊柱外伤检查,对照组则采用CT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使用效果,判断实际病情的诊出率.结果:MRI在脊柱外伤诊断中对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和椎体损伤等诊出率较高;而CT技术能更精确的诊出脊柱、椎体特殊部位的无形变裂纹骨折和骨折片的移位.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CT与MRI(核磁共振技术)作为脊柱外伤诊断两种主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各具优势,要有效提高脊柱外伤诊断精确率,可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减少误诊.[1].
特别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患者,共计例,纳入标准:(1)患者年领确定为65以上;(2)经诊断,确定为老年肺炎.在案例选取中,排除精神患者或者对药物过敏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对照组男31例,女9例.结果:通过固定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治疗老年肺炎,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贺永强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探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究慢性肾衰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56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常规组,双号为研究组,每组患者各28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纽则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遵医行为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还能够提高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建议推广.

    作者:张文琼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血常规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究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情况.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社区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4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样本采集,并对其进行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静脉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稍低于末梢血,同时Hb、红细胞以及Hct的水平显著高于末梢血,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采血部位对相关指标有一定影响,因此,临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样本的合理采集,从而全面提高临床检验的可靠性.

    作者:周龙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蒙药珍珠通络丸治疗脑梗塞67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蒙药珍珠通络丸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3)例.对照组给予曲克芦丁片,观察组蒙药珍珠通络丸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91.2%)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8.8%),具有明显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蒙药珍珠通络丸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哈斯布和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方法与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02月间我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常规纽患者给予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予以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研究组术后V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pilon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以及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庄文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断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研究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0例为(AIH)自身免疫性肝炎,20例为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选取同一时期20例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与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对GP-210(抗核糖核蛋白抗体)、PML(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SP100(抗核点型抗体)、M2-3E(抗三联融合蛋白抗体)进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ASMA(抗平滑肌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进行检测,研究其结果.结果:PBC组患者GP210、PML、SP100、M2、AMA-M2以及ANA等自身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HBV组;AIH组患者的SM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纽、HBV组与PBC组.结论: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断的有效性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尹春琼;包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浅析医疗风险及其预警系统

    近些年来,我国医疗安全事件频发,有些甚至升级成为医疗暴力事件,给整个医疗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因此,医疗风险防范成为全球医疗界共同探索的热点.本文结合医院开展医疗风险管理的实践,对医疗风险的概念、特点及成因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提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旨在健全与完善医疗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医院安全、健康发展.

    作者:贾运乔;郭赏;王晨雪;张瑞芬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基于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风险沟通与决策研究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聚集地,而大量的人群也极易产生公共卫生事件,一旦有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势必可能感染到很大一批人,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所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场所,学校必须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风险沟通,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决策研究.

    作者:王绘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占主要地位,因其掌控了所在地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预防环节、预警环节、处置环节和协调环节.想要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和预防工作,需充分了解该地区中极易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响应.导致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受到局限的原因有很多,如:该地区的人力和财力等,这些原因均可影响疾控中心的正常运行.通过分配一些有利条件来凸显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停中表现出来的优势,给予实施有效的策略,为以后疾控中心的正常使用做铺垫.

    作者:王绘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经皮热消融治疗的近期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与监测下经皮皮热消融治疗法在甲状腺节性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超声引导状态下,分别使用ECO-100C型冷循环微波针和ECO-100AI3单针微波消融针进行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和治疗,共计甲状腺结节性病变433枚,观察经皮热消融治疗后病变和病患的近期变化和并发症等.结果:433枚结节在该治疗方法下均被灭活,其中部分结节获得病理细胞学诊断结果,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无滤泡结构坏死物质,治疗后6-12个月跟踪观察结果为结节缩小率达到100%,并无并发症发生,其中需要二次消融的结节仅为2枚.结论:在超声引导状态下,经皮热消融法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微小、并发症出现率低、术后恢复迅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孟少达;李莉;杨昆宪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胸外科禁食患者经外周静脉高营养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胸外科禁食患者经外周静脉高营养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短时间内需要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50例.形成外周静脉通道,并注射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高营养治疗,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护理工作,对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留置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有2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通路阻塞的情况,需要对留置针进行更换.还有3例出现静脉炎.其余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和静脉炎.平均的留置时间是(3.06±1.69)天.结论:胸外科禁食患者经外周静脉高营养支持,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减轻患者的负担,使患者更加满意.

    作者:彭瑞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简单,快速、敏感,特异,试剂稳定,危害性小等的优势,在白血病诊断领域具有广阔潜力,为白血病的早期诊治、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带来新的契机.本文就白血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园园;徐琳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探讨

    目的:探讨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急诊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纽则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急诊手术过程当中,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置换关节脱位的护理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对策及其应用效果.方法:抽取98例在我院行全髓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换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訚盼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与干预措施

    作为现代医院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医院感染正在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手卫生室控制医院感染基础的环节,由医务人员的手而造成的感染占30%,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通过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可直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30%-40%.1.手卫生现状及原因分析1.1 医务人员认识不到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在接触患者后,在无菌操作后均分别高于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医生,手卫生依从性在主观努力下是完全可以提高的.

    作者:王德红;刘静;李淑桂;周凤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综合心理护理在不孕不育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综合心理护理在不孕不育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6年10月期间前来我科就诊的104例不孕不育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即一般护理组(52例)与综合心理护理组(52例),一般护理组患者行临床常用的一般护理,综合心理护理组患者除行一般临床护理外,还进行定期综合心理护理.结果:一般护理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综合心理护理组,综合心理护理组患者护理后再妊娠率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结论:综合心理护理能大大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提高不孕不育症患者再妊娠率,加强患者对临床的认可.

    作者:林彩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城乡居民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与遵医行为的调查研究

    目的:分析城乡居民患有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及遵医行为情况,为患者的治疗及病情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地区2015年1月至8月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城乡居民160例开展研究,对所有患者的高血压进行分级,并分析不同分级患者的疾病知晓情况、控制情况及遵医行为,并进行观察.结果:在160例患者中,1级患者为81例,2级患者46例,3级患者为33例,其中,3级患者病情知晓率高,1级患者知晓率低.此外,1级患者控制率高,3级患者控制率低.结论: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病情知晓率、控制率及患者的遵医行为情况均较差,医护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开展科学性档案管理及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

    作者:李健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干预对孕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国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干预对孕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孕产妇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实施产时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分别为77.5%、22.5%,与对照组的55.0%、44.0%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明显更短,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助产士整体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产程进展,降低非必要性剖宫产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川峡;黄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舒适型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便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作用于在骨折卧床患者的护理中,对于降低其便秘发生的积极作用.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采用双盲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型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便秘发生率及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上比较,观察组均占据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对骨折卧床患者实施舒适型护理,能够有效控制其便秘发生率并提升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方法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推广.

    作者:张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维生素C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泼尼松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情况、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6.54±15.45)d相比于对照组的(69.98±36.12)d,观察组明显要更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46%,死亡率13.46%明显低予对照组的36.54%,并发症发生率11.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9%,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早诊断早治疗,疗效越好,值得应用.

    作者:李艳军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杂志

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