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爱建;顾红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的听觉感觉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大鼠听觉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BrdU和calretinin染色,以观察bFGF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①100、200 ng/ml bFGF组中的BrdU阳性着染的细胞分别占所观察细胞的36%和3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1、10 ng/ml bFGF组中的有丝分裂活动很微弱,分别为3%和7%.②100、200 ng/ml bFGF二组中calretinin阳性着染的细胞数量分别占所观察的细胞总数的7%和7.6%,1、10 ng/ml bFGF组中,calretinin阳性着染的细胞数量分别为0.5%和1.6%.结论:耳蜗上皮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向毛细胞方向的分化受生长因子的调控,bFGF有较强的促增殖和促早期分化的作用.
作者:刘晖;张文;王钟岩;贾艳平;李世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运用GST pulldown技术建立真核细胞中Daam1活性检测的可靠方法.方法:构建GST-Rho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大量表达.用GST pulldown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HEK293T细胞中活化的Daam1及Daam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成功构建了GST-Rho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原核细胞中大量表达融合蛋白GST-RhoA后,用GST pulldown和Western blot技术证实HEK293T细胞中有活化的Daam1和Daam1总蛋白的表达.结论:本工作所建立的GST pulldown技术可以检测HEK293T细胞中Daam1的活性,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Daam1在真核细胞中的功能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者:李卫星;杜军;朱一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 65次/min冠状动脉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 ~70次/min冠状动脉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 70次/min冠状动脉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龚波;武洪林;沈丹丹;陈建平;陆成栋;郑建刚;唐庆放;李红尧;吴惠明;殷超;薛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的作用.
作者:卢道延;冯宇;葛高华;徐益民;王德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适酒精使用剂量.方法:连续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低剂量酒精(≤2.0 ml)消融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10例;按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0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较大剂量酒精(>2.0 ml)消融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历史对照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结果:低剂量和对照组术后即刻(28.0±8.8) mmHg和(27.5±7.2) mmHg、术后3个月(29.5±6.6) mmHg和(28.1±5.0) mmHg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均较基线时(69.9±13.1) mmHg和(70.6±13.4)mmHg显著性下降(P<0.01),术后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小(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无变化;而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LVOTPG水平及下降幅度均无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酒精用量分别与术后即刻LVOTPG以及术后3个月LVOTPG、室间隔厚度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等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论:小剂量酒精消融同样导致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结构的改善.
作者:王晖;徐东杰;吴恒芳;朱铁兵;王连生;戴振华;杨迪;杨志健;曹克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以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4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资料.结果:螺旋CT平扫病灶区呈混杂密度,多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少见出血及钙化,病灶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常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包膜可见强化,“新月形”强化为典型强化特征.4例患儿经手术治疗均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其中有3例术前术后临床分期一致.结论:螺旋CT用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临床分期中,具有重意义,可明确肿瘤的各项临床信息,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放化疗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作者:冯永明;陈寅;周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获得典型人卵巢成纤维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反复贴壁法,获得纯化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得细胞进行特征性标志及生物学特性的检测,进一步阐述细胞特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形态学上,正常卵巢成纤维细胞形态多样,大部分为梭形、条索形,还有三角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等,并具有伪足样外形;其生长潜伏期较长,12~14 d可传代;免疫细胞化学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强阳性,结蛋白(desmin)、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表达弱阳性;在较早期传代的细胞中,CK-7及CK-P呈少量阳性,随着细胞的纯化,其阳性表达渐行减少直至完全消失;肌动蛋白α(α-SMA)部分细胞表达阳性.而卵巢黏液性细胞标志CK-20、血管内皮细胞标志CD31、间充质细胞标志CD90、雌、孕激素受体(ER、PR)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3、MMP-9)、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AP-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均阴性.结论:成功获得人卵巢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卵巢癌及其相关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必的细胞学工具.
作者:董丽华;孙玮;傅士龙;韩素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是否介导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并在衣霉素(tunicamycin,TM)诱导的胚胎发育畸形中发挥挽救作用.方法:利用TM处理胚胎激发内质网应激;应用显微注射mRNA方法实现基因过表达,通过注射特异的反义寡核苷酸morpholino(MO)实现基因封闭;RT-PCR检测XBP1剪切情况.结果:XBP1剪切随IRE1α过表达及封闭而增加或减少:TM处理导致胚胎发育畸形,xBP1剪切增加,封闭XBPI可部分挽救发育畸形;封闭IRE1a可明显挽救发育畸形,XBP1剪切恢复.结论:IRE1α在非洲爪蟾胚胎发育中介导UPR,封闭IRE1α可逆转TM诱导的胚胎发育畸形,部分通过XBP1途径发挥作用.
作者:李昕昕;冯娇娇;侯道荣;郭静;王学军;王宁;袁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能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将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1 648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含氟牙膏配合电动牙刷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对两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天数减少,总住院日降低.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含氟牙膏配合电动牙刷行口腔护理是一种简单、有效、低成本的口腔护理方法.
作者:高树芹;张爱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正常脑血流动力学测定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从拟诊缺血性脑病行头颅平扫、头颅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的114例患者中选取检查结果正常者35例,记录头颅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由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科医生分别对灌注图像进行分析,选择基底节层面和侧脑室体部层面的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颞叶皮质进行测定,通过手动勾画选定层面的感兴趣区,CT灌注软件自动生成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r)、达峰时间(TTP)值,测得的灌注参数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5例正常人的辐射剂量为(2.307±0.008)mSv.2名分析者所测得侧脑室体部层面和基底节层面的颞叶灰质的CBF、CBV、MTr、TTP值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名分析者测得的两个层面的颞叶灰质的CBV、CBF值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辐射剂量低,脑灌注参数稳定,能够更真实的反应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唐健;姜建威;常军;侯海燕;姜旭栋;堵红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47例47眼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47例中无疼痛感者40例,有7例轻微疼痛,但能忍受.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情况良好.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行小梁切除术安全可靠.
作者:王卫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然人群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随机入选609名18~74岁农村居民,使用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血压,空腹抽血常规生化检查,免疫比浊法测量hsCRP.根据2004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推荐的有关中国人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诊断.结果:随着代谢综合征组分的聚集,男性与女性的hsCRP均有显著升高(校正后男性P=0.043,女性P=0.003).校正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服药史及心率后,logistic回归提示男性与女性hsCRP均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独立相关(男性P=0.002,女性P= 0.001),总人群进一步调整性别后,关系仍显著(P<0.0 1).校正类似的变量后,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总人群及各性别亚组中,腰围和甘油三酯均与hsCRP相关,而收缩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仅在总人群及男性组中与hsCRP相关.结论:hsCRP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及其患病风险独立相关.
作者:仇永亮;朱桢燕;张海锋;姚文明;徐芳;龚磊;李新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T2DM)血清维生素D、人体参数、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人体参数、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在早期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初诊T2DM患者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以及人体参数和生化指标;比较T2DM伴低25(OH)D组和T2DM不伴低25(OH)D组的腰围、BMI、FBS、HbAlC、血压、生化指标及PTH水平.结果:初发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在维生素D的相关性分析中,25(OH)D与BMI、TG、Apo-A1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与血压、血糖、HbAlC无明显的相关性.T2DM患者的PT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初发T2DM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尤其是伴有肥胖、血脂异常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更明显.但是初发T2DM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血压、空腹血糖、钙离子、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T2DM患者更易并发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与PTH的增高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丁怡;丁国宪;钱珂;唐暎;汪心水;张俊;刘息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的疗效.方法:68例食管中段和(或)上段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RT,34例)和同期放化组(CRT 34例).其中,RT组仅给予预防性放疗,总剂量54Gy/27次.CRT组给予预防性放疗,总剂量54 Gy/27次,放疗期间给予顺铂(DDP)75 mg/m2,第1和29天,氟尿嘧啶(5-FU)2 000 mg/m2 96 h持续滴注,第1~4和29~32天.结果:RT组和CRT组的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5%(24/34)、38.2%(13/34)、26.5%(9/34)和73.5%(25/34)、47.1%(16/34)、35.3%(12/34),x2=0.842,P=0.359.RT组和CRT组的1、3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8% (20/34)、26.5%(9/34)、14.7%(5/34)和64.7%(22/34)、47.1%(16/34)、26.5%(9/34),x2=3.382,P= 0.066.CRT组的急性放化疗反应明显高于RT组,晚期放疗损伤无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但急性放化疗反应较重.
作者:仲琴;朱卫国;贾正飞;冯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外伤性食管-气管瘘的发病率低,但诊断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病因:胸部挤压.诊断方法:纤维支气管镜可以明确.治疗:急性水肿期对上消化道-支气管瘘患者来说保守治疗也许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作者:翟光地;吴奇勇;张科;张明;王勇;童继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以酯键链接增强基团,制备姜黄素前体,观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和正常二倍体细胞生长活性影响的差异.方法:叔丁氧羰基(Boc)-苯丙氨酸酯姜黄素单酯(BPC)作用于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6~24 h后,MTT试验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计数法测定1~7天细胞生长曲线.人主动脉平滑肌(people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10~40 μmol/L的BPC作用于DU-145细胞6~24 h后,DU-145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37%~66.87%(P<0.05),呈浓度、时间依赖性;部分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FSC-SSC散点图可见24 h DU-145细胞凋亡比率为37.84%~47.12%(P<0.05).对照组HASMC细胞凋亡比率为0.94%~4.23%(P< 0.05),较同浓度姜黄素降低.结论:BPC能在体外有效诱导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对正常二倍体细胞的抑制作用较低,为深入研究泌尿系肿瘤靶向性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任德帅;陈方敏;石家齐;严波;汤磊;杨燕;常傲霜;李登宝;肖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为单发,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2例、食管1例、直肠1例.病灶大径2.3~16.5 cm,13例体积较小(<5.0 cm),多呈类圆形(84.6%,11/13),密度均匀(92.3%,12/13),境界清(100%,13/13),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22例体积较大(>5.0 cm),多呈不规则分叶状(86.4%,19/22),密度不均匀(90.9%,20/22),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81.8%,18/22),少数可见出血(13.6%,3/22)、溃疡(13.6%,3/22)及钙化(9.1%,1/22),可直接侵犯周围结构(31.8%,7/22)及伴有远处转移(27.3%,6/22),增强后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或瘤旁可见增粗供血动脉.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价值.
作者:周明;邹新农;钱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蟾蜍灵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MC)过表达FN及CTGF的影响,拟探讨其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MC,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浓度蟾蜍灵(5×10-9 mol/L)组、高糖+中浓度蟾蜍灵(5×10-8 mol/L)、高糖+高浓度蟾蜍灵组(5×10-7 mol/L).以台盘兰拒染法检测蟾蜍灵对MC的毒性作用,48 h后,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MC中FN、CTGF mRNA和CTGF蛋白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蟾蜍灵在5×10-9~5×10-7 mol/L浓度间对MC无明显细胞毒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CTGF mRNA和蛋白以及FN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高、中、低浓度蟾蜍灵干预能显著降低高糖诱导的上述指标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效应(P<0.05).结论:蟾蜍灵能部分抑制高糖诱导的MC过表达FN,呈浓度依赖效应,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降低促纤维化因子CTGF合成而实现,提示蟾蜍灵在DN纤维化防治领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曾智凤;甘卫华;龚晶;张爱青;李善文;王彬;郑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估连云港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药瘾患者接受口服美沙酮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治疗的480例药瘾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其中207例患者以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了基线、6个月及1年的评估.结果:门诊患者治疗保持率达48.96%.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就业比例较基线时增加(P<0.05),与家人一同居住的比例增加(P<0.05),社会功能与家庭功能逐步恢复.3个时间段内患者使用海洛因的比例、注射吸毒行为与共用注射针具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例患者在入组治疗前已感染HIV以外,治疗过程中无HIV抗体阳转病例.结论: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减少患者毒品使用的同时减少了艾滋病感染相关注射行为,其家庭功能与职业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但需针对不同个案开展进一步的社会心理支持.
作者:孙庆无;章以法;张晶;徐敏;陈国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估正畸患者使用牙间刷清除菌斑能力、控制牙龈炎的作用.方法:42例正畸患者,男18例,女26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人,分别使用3种刷牙方法4周,3种刷牙方法包括:用特制的正畸牙刷、普通牙刷以及普通牙刷加牙间刷.在每种方案实施之前和结束时分别记录每个患者上下颌前牙区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用来评估该刷牙方案的效果.结果:使用普通牙刷加牙间刷组的患者菌斑水平明显降低,龈炎指数减少18.9%,菌斑指数下降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独使用正畸牙刷组和使用普通牙刷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特制的正畸牙刷还是普通牙刷,单独使用都不能有效地去除正畸患者的菌斑,因此,对正在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而言,同时使用牙间刷是必的.
作者:孙雨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