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胃止痛微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

何良志;张琼;王书臣

关键词:胃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 清胃止痛微丸
摘要:目的:观察清胃止痛微丸对胃溃疡(PU)的溃疡愈合及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用清胃止痛微丸、四方胃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溃疡愈合、中医证候和HP清除情况。结果:胃镜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1.6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88.3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较好的抑制HP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清除率为47%。结论:清胃止痛微丸有较好的治疗胃溃疡和清除HP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医古文英译浅论

    中医药学溶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医疗的实践经验和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于一炉,理论独特,诊治方法与现代医学有异;而记录着中医药学的中医文献则尽为古文,费解难懂。这就决定了中医文献翻译的特殊性和困难性。

    作者:肖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癀片治疗慢性喉炎的临床观察

    慢性喉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病因多为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用嗓过度,抗生素治疗效果常不理想。2000年1~9月,我们用新癀片治疗慢性喉炎84例,并与头孢氨苄胶囊治疗的75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59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新癀片组和抗生素组。新癀片组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16~73岁,平均45.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6年;其中单纯型51例,肥厚型23例,萎缩型10例。对照组75例,男27例,女48例;年龄18~71岁,平均43.5岁;病程1.5个月~5年,平均1.3年;其中单纯型45例,肥厚型21例,萎缩型9例。其诊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颁发《新药治疗慢性喉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作者:蒲一平;李元模;周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石膏四黄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痤疮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在门诊中占较大比例。为提高痤疮的治愈率及控制复发,在临床证实有效的西药、中药方剂中,根据实验研究的作用机理,选药组方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学炎;黄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手术及化疗时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手术及化疗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3例胃癌术后及36例胃癌化疗患者,根据静脉注射参芪扶正注射液与否,分别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T细胞亚群以及NK细胞活性。结果:胃癌患者术后合并应用参芪扶正组较单纯术后组RBC-C3bRR、CD3、CD4、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RBC-ICR显著降低(P<0.01);胃癌患者化疗合并应用参芪扶正组较单纯化疗组RBC-C3bRR、CD3、CD4、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RBC-ICR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手术后和化疗时合并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免疫功能。

    作者:赵群;李勇;王力利;焦志凯;刘冀红;马志学;刘品一;于跃明;范立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6例

    子午流注法是以时间为条件的针刺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针灸老专家阎润茗教授的指导下,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简称纳支法)与一般常规经验取穴法(简称经验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1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侧面部板滞、松弛,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晴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或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221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纳支法组和经验取穴组。纳支法组116例,男64例,女52例;年龄7~80岁,平均42.6岁;病程3天~1年,2周以内的61例(52.59%)。经验取穴组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78岁,平均43.1岁;病程2天~1年,2周以内的55例(52.3%)。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作者:王芳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温阳健心灵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采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温阳健心灵口服液(健心灵),从1995年7月~2000年6月对120例充血性心衰(CHF)患者进行了随机单盲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2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心衰诊断根据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NYHA分级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导原则”的纳入标准。按3∶1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9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A组服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由红参、黄芪、川芎、葶苈子、香加皮、白附片、淫羊藿组成,每支10ml,每毫升含生药3.28g,本院药厂生产)10ml,每天3次;B组开搏通(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5mg,每天3次,疗程14天。采用惠普Sonosloo-型CDFI测量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D)、左室后壁增厚率(T)、心排量(CO)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情况。

    作者:阎亚非;吴时达;吴桐;吴昌碧;徐俊波;王猷权;黄永成;庄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清肝利胆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因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但长期以来对SAP的发病机理认识不足,因此疗效一直不佳。我院1993年1月~2000年1月采用自拟清肝利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其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黄培乐;李昕钰;魏小义;高鹏程;梁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48例

    1997年~1999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48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9(1)∶52〕,并具有明显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TP)低于66g/L,白蛋白(ALB)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0.2岁;病程1~18年,平均4.3年;原发病:肝炎后33例,酒精性2例,原因不明13例。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1~76岁,平均52.1岁;病程1~19年,平均4.2年;原发病:肝炎后30例,酒精性2例,原因不明8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玲玲;刘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输卵管阻塞有效而且实用的方法。方法:120例输卵管阻塞患者随机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组)、单纯中药(中药组)、单纯西药(西药组)3种不同方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同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中西医组输卵管双侧通畅率86.7%,妊娠率85.0%;中药组分别为66.7%和63.3%;西药组分别为53.3%和50.0%。3组比较,中西医组效果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1)。治疗3个疗程后,3组CRP和IL-1β均下降(P<0.0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效果好,实用性强。

    作者:康佳丽;夏薇;何谦谊;阮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由感而发,对中医药精确化的思考

    应德国著名临床化学家Gerd Assmann教授之邀,1993年新年伊始我就开始了赴欧求学之旅。当踏上这个令我仰慕已久、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优美的环境、哺育着诚实的德意志人民的土地之后,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我的科研项目很快取得了进展,首次发现了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若干新的突变位点,并分别阐明了它们各自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这一工作曾在1994年美国心脏年会上交流并获得专家高度评价,有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Circulation》。

    作者:陆付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热清口服液对胶质瘤、脑膜瘤手术后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热清口服液对胶质瘤、脑膜瘤手术后发热的退热疗效。方法:手术后按自然病区分脑热清组(中药组)、脑热清配合常规西药组(中西药组)和常规西药组(西药组),连续用药7天,对胶质瘤和脑膜瘤患者的药前体温、发热天数,药后体温、退热度数、退热天数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中西药组治疗后胶质瘤及脑膜瘤手术后发热患者体温明显降低,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脑热清口服液具有显著降低脑瘤手术后发热患者的体温的作用,其退热作用与胶质瘤或脑膜瘤无关。

    作者:樊永平;胡以明;李艳;张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辅助治疗异位妊娠24例

    我们自1995年以来,进行化疗加中药与单纯化疗治疗异位妊娠的对照观察,认为中药在改善症状,消除体征、缩短病程,恢复正常生育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1)停经或虽无停经但有异常阴道出血及不同程度腹痛;(2)妇科检查子宫小于孕龄大小,一侧附件触及包块或无包块但有明显压痛;(3)B超检查宫内未见妊娠囊而一侧附件有包块,部分伴子宫直肠窝有液平;(4)血β-促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3.1μg/L(正常值为<3.1μg/L)。

    作者:赵运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癀片配合西药治疗剥脱性皮炎23例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症,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现对1995年3月~199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采用新癀片治疗的23例剥脱性皮炎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高热(体温>38℃),全身皮肤70%以上潮红、肿胀、肥厚、脱屑,浅表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10×109/L;(2)资料: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0~76岁,平均42岁;病程2~18天,平均10天。发病前有感染史8例。原发病为银屑病16例(其中关节型3例,脓疱型5例,关节型合并脓疱型1例,余为寻常型),8例曾服用过乙双吗啉和双酮嗪,2例服用过克银丸,2例外用药不当(如局部外用蛇毒产生刺激);药疹5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2例,肺心病及银屑病1例);自家敏感性皮炎2例(其中多种抗生素过敏1例)。

    作者:姚凤苓;刘艳荣;陈丹;陈庆江;马铁中;边天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六味散合西药二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6例

    为寻求中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组合,笔者采用自拟六味散合西药二联(法莫替丁、阿莫西林)与西药三联(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伍德娜;陈进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参芪大枣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本研究应用中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38例,探讨其对RRTI患儿的免疫调控作用及临床防治效果。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RRTI的诊断标准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2)资料:73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和部分住院的RRTI患儿,随机分为中、西药两组。中药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13个月~14岁,平均(5.5±3.1)岁。西药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9个月~12岁,平均(4.6±2.9)岁。中、西药组合并营养不良者分别为5例、3例;厌食、偏食分别为16例、14例;佝偻病分别为3例、3例;治疗前平均病程分别为(1.7±0.8)年、(2.4±1.9)年;每年平均发作次数分别为(12.5±5.5)次、(11.5±4.9)次。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选择健康儿童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1个月~11岁,平均(4.8±3.4)岁。

    作者:黄国平;康建民;何建峰;胡速成;胡跃山;陈东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金黄地鼠性腺功能的四季变化探索肾通于冬气的内涵

    中医学认为,“肾”在周身脏腑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先天之本”,现代研究表明中医学肾的功能与人体内分泌、免疫、生殖等功能关系密切(1~3),因此得到当代医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4)。

    作者:罗卫芳;郭树仁;张家俊;程士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葛根素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55例

    1993年11月~1998年10月,我们用葛根素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5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选择诊断符合1978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进行分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75〕的31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5例,男97例,女58例;年龄38~88岁,平均(55.9±10.8)岁;病程1.0~10.3年,平均(8.6±0.9)年。对照组155例,男98例,女57例;年龄37~82岁,平均(55.9±10.8)岁;病程0.5~11.5年,平均(9.1±1.0)年。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血压、心绞痛分型、心功能分级及静息心电图ST-T改变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陈炜;周培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银菊四联液治疗化疗性口腔粘膜损伤80例

    口腔粘膜损伤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应用银菊四联液含嗽治疗8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临床资料 (1)口腔粘膜损伤分级标准:按RTOG粘膜损伤诊断标准分为5级。0级:无反应。Ⅰ级:轻度口腔、咽粘膜轻度充血水肿、咽干、下咽轻痛。Ⅱ级:口腔、咽粘膜明显充血水肿,有白色斑点,中度疼痛。Ⅲ级:口腔、咽粘膜呈片状粘膜炎、疼痛加剧影响进食。Ⅳ级:口咽粘膜呈大面积溃疡,并有白色粘液样夹膜,剧痛,不能进水、进食。

    作者:岳彩雷;袁玉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导痰汤加减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脂肪肝主要由营养过剩、长期饮酒、感染、中毒及药物等原因引起。据报道,本病已占体检人数的5%~15%,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1)。自1999年10月~2000年9月底,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把脂肪肝分为湿浊中阻型、脾虚湿滞型、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等5种不同的类型。分别应用导痰汤加减治疗40例(以下简称治疗组),以血脂康胶囊治疗36例作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陈汉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治疗上目前仍是放疗为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产生了一系列放疗副作用及后遗症。不少学者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进行了临床研究,颇有成效。现就几年来中药配合放疗鼻咽癌作一综述。 1 单味中药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国内学者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作用于人体导致热毒过盛,日久热毒伤津耗气,脾肾受损。治法多为清热解毒、滋阴生津、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等法,与之相应的使用药物大致分为清热、活血及补益药三大类。

    作者:韦保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