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石膏四黄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卢学炎;黄静

关键词:石膏, 四黄汤, 加味治疗, 痤疮, 现报告如下, 皮肤科门诊, 作用机理, 中药方剂, 实验研究, 临床观察, 控制复发, 治愈率, 常见病, 组方, 西药
摘要:痤疮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在门诊中占较大比例。为提高痤疮的治愈率及控制复发,在临床证实有效的西药、中药方剂中,根据实验研究的作用机理,选药组方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银菊四联液治疗化疗性口腔粘膜损伤80例

    口腔粘膜损伤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应用银菊四联液含嗽治疗8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临床资料 (1)口腔粘膜损伤分级标准:按RTOG粘膜损伤诊断标准分为5级。0级:无反应。Ⅰ级:轻度口腔、咽粘膜轻度充血水肿、咽干、下咽轻痛。Ⅱ级:口腔、咽粘膜明显充血水肿,有白色斑点,中度疼痛。Ⅲ级:口腔、咽粘膜呈片状粘膜炎、疼痛加剧影响进食。Ⅳ级:口咽粘膜呈大面积溃疡,并有白色粘液样夹膜,剧痛,不能进水、进食。

    作者:岳彩雷;袁玉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补肾活血中药对乳腺萎缩、增生雌性大鼠乳腺形态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乳腺萎缩、增生雌性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对受体水平的影响机理。方法:分别用去势和长期大量肌肉注射己烯雌酚的方法建立成年大鼠乳腺萎缩和乳腺增生模型,探讨补肾活血中药对乳腺重量指数、乳腺组织结构及乳腺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结果:(1)补肾活血中药能使萎缩的乳腺组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1),乳腺组织胞浆和胞核雌、孕激素受体的数量明显升高(P<0.01,P<0.05),并使核/浆雌、孕激素受体比值趋于正常。(2)补肾活血中药能够使增生乳腺的重量指数及乳腺结构得到恢复或改善,使雌、孕激素核/浆受体比值均趋于正常。结论:(1)补肾活血中药能够预防与改善性激素水平低下导致的成年大鼠乳腺萎缩,并促进大鼠乳腺发育。(2)补肾活血中药与雌激素制剂虽然都具有促进乳房发育的作用,但作用途径不同。补肾活血中药治疗乳房发育不良具有应用开发前景。

    作者:李培英;欧阳惠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大黄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细胞转化因子β1(TGFβ1)的表达、DNA合成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从胰腺再生角度探讨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雨蛙肽(caerulei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前后6、24、48、72及96h处死大鼠。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胰腺组织TGFβ1 mRNA表达,同位素体外掺入法测定胰腺组织DNA合成以及Lowry′s法测定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结果:大黄素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显著下降。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炎诱导后6h未见TGFβ1 mRNA表达。TGFβ1 24h后出现表达,72h时达高峰。大黄素治疗后6h即可检测到TGFβ1 mRNA表达,且24、48h时表达均较非治疗组显著增强,并于48h时达大值。同时胰腺炎诱导后72h,胰腺组织DNA合成显著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 DNA合成明显增加,胰腺炎诱导后48h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显著增加。结论: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TGFβ1基因表达增强,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增加胰组织DNA合成和蛋白含量,参与胰腺细胞修复、再塑过程。

    作者:楼恺娴;龚自华;袁耀宗;涂水平;翟祖康;徐家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全甲洋参胶囊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率和外周血象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甲洋参胶囊(简称全甲洋参)对环磷酰胺(Cy)所致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E)微核形成率及外周血象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治疗作用机理。方法:分别观察单纯给予全甲洋参、单纯给予Cy及Cy加全甲洋参3种方式对小鼠PE微核形成率和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的影响,并与空白对照组、单用Cy组进行对照。结果:全甲洋参对正常小鼠PE微核形成率及外周血WBC、RBC、Hb无明显影响;Cy组PE微核形成率显著上升(P<0.01),WBC、RBC、Hb显著下降(P<0.01);Cy加全甲洋参组(高、中、低剂量)使PE微核形成率上升及WBC、RBC、Hb下降得到控制,Cy加全甲洋参高、中剂量组各项指标与Cy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y加全甲洋参低剂量组与Cy组比较,除Hb外,各指标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全甲洋参胶囊可拮抗Cy的骨髓抑制作用,即对Cy的毒副作用有一定的拮抗性。

    作者:任连生;汤莹;张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芬太尼经穴位埋管微泵持续给药治疗顽固性疼痛临床研究

    患者自控止痛术(PCA)在国内已广泛应用,已证实它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给药途径主要有硬膜外、静脉。而年老体衰、翻动困难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和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给药操作困难,患者难以接受;静脉给药限于住院患者,也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我们采用穴位埋管微泵持续给药法,并对不同剂量芬太尼在穴位持续给药止痛术中的镇痛效果、安全及可行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大燕;卢梅生;谭明义;赖洪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辅助治疗异位妊娠24例

    我们自1995年以来,进行化疗加中药与单纯化疗治疗异位妊娠的对照观察,认为中药在改善症状,消除体征、缩短病程,恢复正常生育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1)停经或虽无停经但有异常阴道出血及不同程度腹痛;(2)妇科检查子宫小于孕龄大小,一侧附件触及包块或无包块但有明显压痛;(3)B超检查宫内未见妊娠囊而一侧附件有包块,部分伴子宫直肠窝有液平;(4)血β-促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3.1μg/L(正常值为<3.1μg/L)。

    作者:赵运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石膏四黄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痤疮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在门诊中占较大比例。为提高痤疮的治愈率及控制复发,在临床证实有效的西药、中药方剂中,根据实验研究的作用机理,选药组方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学炎;黄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清胃止痛微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清胃止痛微丸对胃溃疡(PU)的溃疡愈合及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用清胃止痛微丸、四方胃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溃疡愈合、中医证候和HP清除情况。结果:胃镜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1.6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88.3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较好的抑制HP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P清除率为47%。结论:清胃止痛微丸有较好的治疗胃溃疡和清除HP作用。

    作者:何良志;张琼;王书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双黄连甲硝唑粉预防干槽症疗效观察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特别是链球菌与厌氧菌。对60颗阻生智齿拔牙创内置入双黄连甲硝唑粉预防干槽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门诊选取身体健康,1周内未使用过抗生素,冠周无急性炎症的阻生智齿拔牙患者120例。男45例,女75例,年龄17~40岁,平均28.5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23例,女37例;对照组男22例,女38例。两组低位阻生各15颗(其中埋伏阻生各7颗),中位阻生各15颗。手术时间30min以内。手术由同一医师施行,根据阻力分析采用劈开法、去骨法或二者综合,挺出牙或以牙钳拔除之。低位阻生牙要先切开、掀起软组织瓣,然后再依上法拔除。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阻生类型、手术时间、创伤程度各项经均衡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作者:姚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心脑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ATP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对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动力学和生物发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的枸杞子、菟丝子可减少老年大鼠脑组织线粒体DNA缺失(P<0.01),提高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Ⅳ活力和ATP的合成(P<0.05,P<0.01);枸杞子、菟丝子还可减少老年大鼠心线粒体DNA缺失(P<0.05,P<0.01)。结论: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学美;富宏;刘庚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癫痫散配合西药治疗难治性癫痫50例

    我们自1995年6月~1999年6月应用本院药厂生产的中药癫痫散(dianxiansan, DXS),治疗难治性癫痫,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患者入选标准 (1)年龄32~60岁;(2)经临床/脑电图确诊,(3)曾接受1~3种相宜的常规抗癫痫药(ADE)治疗,药量符合标准,至少有一项原ADE血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发作仍每月至少有2次;(4)治疗前3个月有发作记录;(5)在添加DXS后,原AED剂量保持不变。

    作者:路辉;王炎焱;陈馥;吴英;关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导痰汤加减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脂肪肝主要由营养过剩、长期饮酒、感染、中毒及药物等原因引起。据报道,本病已占体检人数的5%~15%,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1)。自1999年10月~2000年9月底,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把脂肪肝分为湿浊中阻型、脾虚湿滞型、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等5种不同的类型。分别应用导痰汤加减治疗40例(以下简称治疗组),以血脂康胶囊治疗36例作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陈汉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临床食道电生理研究

    我们采用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43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0例接受食道电生理检查,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符合西医学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性心动过缓(24h内平均心率<55次/min,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者)〕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34—1136)。

    作者:刘明;姜莉芸;周立明;杨妙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6例

    子午流注法是以时间为条件的针刺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针灸老专家阎润茗教授的指导下,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简称纳支法)与一般常规经验取穴法(简称经验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1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侧面部板滞、松弛,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晴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或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221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纳支法组和经验取穴组。纳支法组116例,男64例,女52例;年龄7~80岁,平均42.6岁;病程3天~1年,2周以内的61例(52.59%)。经验取穴组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78岁,平均43.1岁;病程2天~1年,2周以内的55例(52.3%)。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作者:王芳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治疗上目前仍是放疗为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产生了一系列放疗副作用及后遗症。不少学者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进行了临床研究,颇有成效。现就几年来中药配合放疗鼻咽癌作一综述。 1 单味中药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国内学者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作用于人体导致热毒过盛,日久热毒伤津耗气,脾肾受损。治法多为清热解毒、滋阴生津、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等法,与之相应的使用药物大致分为清热、活血及补益药三大类。

    作者:韦保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川芎嗪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的临床观察

    我们从1997年1月~2000年7月观察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NS),对肾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82例NS均符合全国儿科肾病协作组1981年制订的标准〔《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的修订意见.中华儿科杂志?1981;19(4)∶241〕。全部病例均为同期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5岁~12岁,平均年龄(9.4±2.7)岁,病程20天~2年;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岁~11.5岁,平均年龄(8.9±2.6)岁,病程15天~1.5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国华;张荣珍;申兆文;王瑛;李佳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古文英译浅论

    中医药学溶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医疗的实践经验和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于一炉,理论独特,诊治方法与现代医学有异;而记录着中医药学的中医文献则尽为古文,费解难懂。这就决定了中医文献翻译的特殊性和困难性。

    作者:肖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以中药为主治疗小儿复发性腮腺炎64例

    小儿复发性腮腺炎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常见疾病,1997年2月~2000年12月我科采用中药为主,治疗该疾病64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64例,男性37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1.4∶1,年龄3~12岁,平均7岁。病程4个月~4年。其中X线腮腺造影有19例。诊断标准为:(1)初次发病年龄<10岁;(2)一侧腮腺反复肿大,一般不少于3次,(3)每次发作时间持续2天~2周,(4)腮腺肿大,但不伴有脓液形成,少数例外,(5)对合作的儿童行腮腺X线造影摄片,显示有典型的末梢导管扩张的表现,(6)不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

    作者:刘伟弘;钱家生;杨毅;朱虹青;倪健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洁肠合剂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洁肠合剂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疗效与机理。方法:对确诊为小儿霉菌性肠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洁肠合剂,对照组20例给予制霉菌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成形时间、止泻时间、大便培养霉菌消失时间。并研究了洁肠合剂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以及对大便培养白色念珠菌的抑菌试验。结果:洁肠合剂在对患儿大便成形时间、止泻时间均较对照组为短(P<0.01)。在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也较对照组为优。同时洁肠合剂能减慢小鼠小肠对墨汁的排空;抑菌试验提示洁肠合剂对白色念珠菌敏感。结论:洁肠合剂是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的有效方药。

    作者:董幼祺;王邦才;张永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输卵管阻塞有效而且实用的方法。方法:120例输卵管阻塞患者随机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组)、单纯中药(中药组)、单纯西药(西药组)3种不同方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同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中西医组输卵管双侧通畅率86.7%,妊娠率85.0%;中药组分别为66.7%和63.3%;西药组分别为53.3%和50.0%。3组比较,中西医组效果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1)。治疗3个疗程后,3组CRP和IL-1β均下降(P<0.01,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效果好,实用性强。

    作者:康佳丽;夏薇;何谦谊;阮翠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