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琴;沈宗姬;何琦;华月琴;吴志南
目的 探讨LY294002(PD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LY294002处理胃癌AGS细胞,MTT法检测胃癌AGS细胞经LY294002作用后生存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析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MTY检测结果 显示,一定浓度的LY294002可抑制AGS细胞的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AGS细胞经LY294002作用48h后,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细胞比例下降,细胞有明显凋亡,并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显示,AGS细胞经LY29400作用后,其侵袭和转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 LY294002可抑制胃癌AGS细胞的生长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其机制可能是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LY294002也可抑制胃癌AGS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汤美;陈卫昌;李锐;叶建新;岑建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自限性淋巴结疾病.近我们通过淋巴结活检结合免疫病理确诊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
作者:吉美霞;陈卫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压变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呼吸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该院睡眠中心就诊的791例成年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和血压监测.按照OSAHS诊断标准,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对象分为4组,比较各组患者睡前与醒后的血压变化,并了解血压变化与各项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各组高血压发生率随OSAHS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非OSAHS组患者的睡前醒后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OSAHS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重度OSAHS组患者的SBP、DBP分别升高了4.07 mmHg、3.22mmHg(均P<0.05).轻度OSAHS组DBP的变化与AHI、微觉醒指数(AI)均成正相关(r分别为0.21、0.23,均P<0.05);中度OSAHS组DBP的变化与AHI成正相关(r=0.24,P<0.05);重度OSAHS组SBP的变化与快速动眼期(REM)、氧减指数(ODI)相关(r分别为-0.16、0.16,均P<0.05),其DBP的变化与REM、AHI、ODI相关(r=-0.22、0.21、0.22,均P<0.05).结论 OSAHS可引起夜间血压升高;影响血压的因素因OSAHS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各异.
作者:李振华;陈;锐;施敏骅;黄隽英;熊康平;赵敏艳;李含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不同时期的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观察化疗对糖代谢的影响,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9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非胰腺癌或肝细胞癌,也无糖尿病史.其中66例获得了单次化疗前后的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对照值;17例获得多次化疗前后的对照值.对所有患者化疗前的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索抵抗指数(HOMA-1R)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β)均与疗程作相关分析.结果 单次化疗1 d后,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有升高(P<0.01),且激素使用组的升高更为明显(P<0.05);间隔3~5个疗程后血糖、C肽水平升高也明显(P<0.01);胰岛素、HOMA-IR值与既往化疗次数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一次化疗即可使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升高;长期化疗可导致胰岛素升高,并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
作者:程雪;袁苏徐;庞琴霞;毛一香;李道明;李大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几种组织瓣移植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与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组织瓣移植患者34例,共制备皮瓣36块,包括胸锁乳突肌皮瓣、胸大肌皮瓣、前臂桡侧皮瓣,分别用于修复舌、腭、颊、口底、口咽及面颈部大面积复合缺损.分析各组织瓣移植的疗效.结果 制备皮瓣36块中,皮瓣坏死4块.34例患者术后获随访1-3年,随访期间无1例病灶复发;7例区域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均为术后淋巴结证实转移而术后又拒绝放疗、区域复发的患者.2例接受再手术治疗,4例死亡,其余患者均能经口腔进食,面部外形和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组织瓣移植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手术根治的保障,更是术后缺损修复的主要手段,应根据不同适应证进行选择;采用不同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对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肖灿;张陈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连云港地区汉族无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D8S1179、D21S11、CSFIPO、D3S1358、D7S820、TH01、D13S317、D2S1338、D18S51、D16S539、TPOX、vWA、D19S433、D5S818、FGA)多态性,研究其在法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AmpFlSTR ldentifilerTM五色荧光标记系统对新鲜血样进行15个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用ABI 3130XL全自动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基凶分型.结果 15个基因座累积个人识别能力值为0.999 999 999 9,累积非父排除率达99.999%,家系调查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 含有15个STR基因座的五色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适合用于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作者:王军;邢锦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A族溶血链球菌(GAS)感染和多发性抽动症(TS)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DNA酶B微量法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9例TS患儿和4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抗DNA酶B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和C反应蛋白(CRP)以确定链球菌感染.结果 TS患儿抗DNA酶B抗体的阳性率(51%,22/39)高于非感染性疾病对照组(30%,11/40)(P<0.05);ASO阳性率(41%,16/39)高于对照组(20%,8/40)(P<0.05);CRP的阳性率(31%,12/39)也高于对照组(3%,1/40)(P<0.01).结论 GAS感染可能和TS有关.
作者:张利亚;李岩;汤继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干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脑内梗死或陈旧性梗死者73例.全部病例行常规DWI轴位扫描,其中24例采用弥散全方向成像,76例采用单方向成像.结果 全部成功行DWI检查.超急性期4例仅在DWI上显示梗死灶;急性期梗死灶对比更加清晰,病变范围较T2加权成像(T2WI)扩大;亚急性期DWI上病灶显示仍呈高信号,与T2WI及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显示大小相仿;慢性期(陈旧性梗死)软化灶DWI显示为低信号.中脑和桥脑梗死急性期病灶边缘模糊;延髓梗死灶局限于单侧,边缘清晰.结论 DWI技术可以更早地检查出脑干梗死灶,明确病灶范围,并推测其新鲜程度.单方向DWI扫描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可减少运动伪影,适用于急重症患者的检查.
作者:黄振健;徐建良;蔡庆;沈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本实验室SPF级环境中NC系裸小鼠繁殖和应用情况.方法 用♀Nu/+与♂Nu/Nu交配法繁殖仔鼠后随机观察10窝裸小鼠的繁殖情况,然后用人脑胶质瘤组织或细胞悬液在裸小鼠体内建立原位和异位移植瘤模型,并分析模型生物学特性及实验治疗效果.结果 Nc系裸小鼠每胎平均产仔9.1只,Nu/Nu占1/2,总离乳率为94.5%,年存活率达100%,未检测到病菌和寄生虫等.原位移植瘤能够复制其原发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生长特性.治疗后可以明显看到移植瘤缩小及血管生成抑制.结论 SPF级环境中用♀Nu/+与♂Nu/Nu交配法能稳定繁殖裸小鼠;裸小鼠为人脑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载体.
作者:孙志方;刁艺;兰青;黄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构建含有人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质粒pACCMVPLPA SR(+)-IKK2dn中酶切出IKK2dn基因,并插入pShuttle-CMV-GFP(-)TEMP载体中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Kpnl/HindⅢ酶切鉴定.将pShuttle-CMV-GFP(-)TEMP-IKK2dn转移到pAdxsi载体上,得到pAdxsi-GFP-IKK2dn病毒质粒,Xhol酶切后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细胞株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并在HEK293细胞中反复扩增并纯化,根据报告基因GFP测定病毒滴度.转染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后采用RT-PCR检测目的 基因的表达.结果 经酶切和RT-PCR鉴定,得到预期的1060 bp条带,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2×1011PFU/ml)的重组腺病毒.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IKK2dn-cDNA的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用IKK2dn基因修饰DC诱导免疫耐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樊彩斌;温端改;欧阳骏;农绍军;侯建全;严春寅;浦金贤;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价不同阶段糖尿病(DM)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肾功能受损情况.方法 将72例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不同分为以下3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uAER<20μg/min;(2)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24例,UAER为20~200μg/min;(3)临床蛋白尿组(DM3组)23例,UAER>200μg/min.3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C组,n=40)一起进行99Tcm-TcDTPA和99Tcm-EC肾动态显像,并同时测定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DM1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明显高于NC组(P<0.01);DM2组GFR、ERPF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99TcmDTPA法测定的肾功能曲线半排时间(T1/2)延长(P<0.05),20 min残留率(C20)增高(P<0.05);DM3组GFR、ERPF明显下降(P<0.01),肾功能曲线峰时(Tp)后延(P<0.01),T1/2更加延长(P<0.01),C20更加增高(P<0.01),滤过分数(FF)、血Cr、尿Alb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姚立新;李昨非;刘波;郭雷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Ⅱ式(Auchincloss手术)改进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女性乳腺癌患者56例,其中30例行Auchincloss手术,26例行改进的Auehineloss手术.结果 改进组Ⅰ、Ⅱ级和Ⅲ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对照组多(P<0.05),改进组清除Ⅲ级淋巴结较对照组更彻底(P<0.05),改进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胸大肌萎缩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通过手术技巧的改进,不仅拓展了Auchincloss手术适应证,而且明显降低了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胸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综合治疗的实施.
作者:刘铁成;李德春;韩福生;金功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博莱霉素(BLM)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32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EGCG治疗组和醋酸泼尼松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复制小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治疗组分别灌服相应的受试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28 d后观察肺组织肺系数、羟脯氨酸(HYP)含量、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取固定部位肺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肺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I型胶原(Col I)蛋白的表达.结果 给药治疗28 d后,EGCG能明显降低肺系数(P<0.01)、肺组织HYP含量(P<0.01)和MDA含量(P<0.05),明显升高肺组织中GSH含量(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显示,EGCG组肺组织肺泡炎程度和肺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P<0.05);EGCG能明显抑制肺组织中α-SMA、TGF-β1和Col I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EGCG对博莱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和降低TGF-β1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肺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有关.
作者:曹志飞;蒋小岗;张洪涛;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组(A组)与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组(B组),每组34例.记录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x线测量值,包括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在CT片上测量椎管狭窄率,对各种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手术前后Cobb角、手术前后椎管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相对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的短期脊柱矫正及减压效果均满意,但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全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首选后路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
作者:杨金华;吴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介入(或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25例(146条肢体),其中单纯采用介入治疗肢体87条,介入联合手术治疗59条.结果 142条成功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52±0.16,较术前(0.32±0.11)明显提高(P<0.01).4条治疗失败者行手术截肢,截肢率为2.7%(4/146).治疗30 d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4%(5/125).120例患者随访1-72个月(平均36.3个月).5例人工血管搭桥血栓形成,其中2例予以手术取栓联合人工血管动脉吻合口球扩支架,2例膝上截肢,1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髂、股胭动脉支架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其中支架阻塞3例,狭窄2例;3例再次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2例手术转流;症状均缓解.1例胭动脉支架断裂.其他患者下肢症状无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常用治疗方法 .治疗中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提高保肢率,降低治疗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作者:桑宏飞;李晓强;戎建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与常规手术治疗方法 的疗效,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LISS治疗的优良率(86.7%)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疗效良好,优点明显.
作者:周颖川;高爱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 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 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 nm激光照射83 s.治疗后患者避光5 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作者:张洁;吴又凯;孟小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经B超、X线腹部平片(KUB)、CT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及放置双J管引流,然后经ESWL术,将结石粉碎至直径3-5mm为成功标准.结果 ESWL术后2个月B超检查示结石消失14例,结石变小1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 应用ESWL治疗双侧输尿管中段结石合并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配合经皮肾穿刺造瘘、放置双J管引流,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吕金东;李书玲;汤元杰;张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方法 测定血浆中法罗培南的药物浓度.方法 色谱柱为ZORBAXEclipse Plus(100 mm×2.1 mm,3.5μm),流动相:乙腈与5 mmol/L醋酸铵缓冲液(含0.1%甲酸)体积比为35:65,流速为0.3 ml/min,文拉法新为内标.结果 法罗培南的血浆浓度在0.1-2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0.2700 C+0.002 42(r=0.995 5,n:8),定量下限为0.1μg/ml,日内精密度<5.4%,日间精密度<7.9%,回收率为99.0%~113%.结论 该方法 处理操作简单,结果 准确,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法罗培南人体药动学研究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作者:郭清平;张全英;施爱明;华雯妍;朱艺芳;王蒙;潘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胫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的表达变化,探讨CaMKⅡ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空白组(N),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C),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5μl Hank's液;模型组(M),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5μl Walker256细胞(2×107/m1).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6 d、12 d、18 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双后肢负重差值(n=6),并在相应时间点随机取6只大鼠脊髓L4-5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aMK Ⅱ的表达.结果 与N组、C组比较,建模后6-18 d M组大鼠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行为学改变,脊髓背角pCaMKⅡ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 脊髓pCaMK Ⅱ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作者:周静;杨建平;任春光;李伟;王丽娜;许期年;王秀云;左剑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