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粘固前后的临床研究

沈央明;杨建新;刘瑾

关键词:全口义齿, 磁性附着体, 固位力, 咀嚼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对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效果.方法 采用CDIC牙种植体及配套磁性附着体,为7例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在下颌骨前牙区各植入1枚种植体,4个月后制作下颌全口义齿并在组织面粘固磁体.对粘同磁体前、后及粘固磁体后1个月的义齿固位力、咀嚼效率进行测试.结果 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在粘固磁体后及粘固后1个月的固位力、咀嚼效率较放置磁体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对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修复能显著提高义齿的固位力、咀嚼效率.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相关蛋白SOD1的氨基酸突变对其聚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发病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氨基酸突变对其聚集的影响.方法 收集全部已知SOD1氨基酸错义突变106个,运用AGGRESCAN、PASTA、TANGO 3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预测错义突变对蛋白质聚集倾向的作用.结果 3种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共有39个对蛋白质聚集有促进作用的突变,占所有突变的37%.结论 氨基酸突变导致蛋白质聚集并非是导致ALS发病的唯一途径,ALS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作者:刘佳骏;孙茂民;刘枫;王晓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由mTERT启动子驱动m4-1BBL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由具有肿瘤特异性启动作用的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mTERT-promotor)驱动m4-1BBL(CD137 Ligan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方法 用PCR和RT-PCR的方法,分别从C57BL/6小鼠组织中克隆mTERT启动子和共刺激分子m4-1BBL基因,通过T载体和转移载体将目的基因亚克降到腺病毒载体上,293A细胞包装成病毒颗粒rAD-mTERT-m4-1BBL,流式细胞仪检测m4-1BBL基因在Hepa 1-6及L929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通过PCR检测、直接测序证实目的基因克隆成功并亚克隆到表达载体上,细胞免疫化法证实病毒包装成功,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重组腺病毒载体rAD-mTERT-m4-1BBL能特异性地在肿瘤细胞Hepa 1-6上高表达m4-1BBL.结论 由mTERT-promotor驱动m4-1BBL基因的具有肿瘤特异性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为下一步进行体内外抗肿瘤实验打下了基础.

    作者:肖樟生;姚辉华;龚伟达;杜鹏;邢迎清;吴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42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并与30名正常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 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8.94±6.72)%]较正常人对照组[(5.36±4.5)%]显著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高,它们对梅毒患者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作者:展富琴;冯萍;顾爱萍;曹伟;朱梅俪;茅挺;孙兰云;孙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53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8例,PNF内固定25例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间在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髋部功能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卧床时间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和<0.01).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1、3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高于PF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较为合理的替代术式.

    作者:成亮;邹天明;陈广祥;王东来;韦敏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caspase-3、bcl-2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bcl-2在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高通量的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5例大肠腺癌组织、19例大肠腺瘤组织和12例正常大肠组织中caspase-3和bcl-2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47.37%、41.74%,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84.21%、58.26%;正常黏膜组织caspase-3的表达高于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而bcl-2表达低于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aspase-3和bcl-2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腺癌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组织芯片技术是大规模平行检测多基因蛋白表达的一种有效方法.caspase-3和bcl-2可能在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田天;冯一中;张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体内的微炎症因子水平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5例腹透患者和20名健康人血清中微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M-CRP)、IL-6、TNF-α的表达水平,并对两组作统计分析.按hs-CRP≤3 mg/L和hs-CRP>3 mg/L将45例腹透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主观营养评估法(SGA)的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 腹透组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s-CRP升高组患者ALB、PA、TF和SGA水平均显著低于hs-CRP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腹透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影响营养不良的发生.

    作者:李卫巍;石永兵;金东华;姜林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股骨头制作的脱钙骨基质和脱蛋白骨成骨诱导活性比较

    目的 比较人无菌性坏死股骨头制作的脱钙骨基质(DBM)和脱蛋白骨(DPB)的体外成骨诱导活性.方法将人股骨头制作成的DBM和DPB与人骨髓间充质于细胞(hBMSCs)复合培养,并以单层细胞为对照组.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和钙离子(Ca2+)的浓度.结果 两种材料均表现出成骨诱导活性,DBM材料组的ALP、OC和Ca2+浓度均明显高于DPB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BM和DPB均具有成骨诱导活性,且DBM的成骨诱导活性更强.

    作者:张波;赵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治疗烧伤30例疗效观察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用于皮肤黏膜放射损伤的防治,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1]>.那么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是否可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烧伤呢?为此我科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应用苏州东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治疗30例浅Ⅱ°烧伤患者,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方法处理的30例浅Ⅱ°烧伤患者作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的支持作用

    目的 探讨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和分化的支持作用.方法 采用再生家蚕丝素蛋白、再生柞蚕丝素蛋白、Ⅰ型胶原、普通细胞培养板为研究对象,观察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IOT1/2)在这4种生物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及表面抗原的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结果 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细胞生长形态、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均无影响.培养第6天C3HIOT1/2细胞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增殖明显,与其他3种生物材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在体外支持C3H10T1/2细胞的黏附、生长,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谢炜;王泳;古彦铮;潘建忠;徐颖;徐云云;李明忠;张学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加用伞反式维甲酸(ATRA)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CD4+CD25highT)细胞表达和辅助性T(Th)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RITP患者ATRA治疗前后及17名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0(IL-10)、IL-4、IL-2、干扰素γ(1FN-γ).结果 ATRA对RITP总有效率为53.6%.治疗有效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从(25.7±9.6)×109/L升至(109.1±30.1)×109/L(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组治疗后患者CD4+CD25highT细胞阳性率及血清TGF-β1、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L-4则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2和IL-10在治疗后未见改变.结论 ATRA对半数以上RITP患者有效,可能是通过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促进了RITP患者的免疫紊乱向生理性平衡恢复.

    作者:刘文宾;王兆钺;曹丽娟;赵小娟;朱明清;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PET/CT诊断的12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5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ET/CT诊断的12例患者,PET阳性12例,CT阳性6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 12例全部阳性且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结论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作者:米宝明;张玮;吴翼伟;潘律德;章斌;徐峰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吡贝地尔和美多巴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吡贝地尔和美多巴作为起始治疗药物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39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吡贝地尔组、美多巴组和安坦对照组,分别服用吡贝地尔、美多巴和安坦,治疗前、治疗第6和第10个月进行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和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TRODAT-SPECT)检查.结果美多巴组受累肢体同侧及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安坦对照组和吡贝地尔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个月后安坦对照组UPDRS评分无明显变化,但美多巴组及吡贝地尔组均明显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吡贝地尔不影响帕金森病的预后,美多巴可能会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而使病情恶化,吡贝地尔更适合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孔岳南;孙杨;徐德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静电纺丝素/聚乳酸纳米纤维上的培养及成神经诱导

    目的 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在静电纺丝素/聚乳酸纳米纤维上,研究BMSCs的生长及成神经分化情况.方法 用家蚕丝素、柞蚕丝素分别与聚乳酸共混制成静电纺丝素/聚乳酸纳米纤维,将第5代大鼠BMSCs培养其上,于24 h后通过活细胞工作站观察细胞的黏附情况,并进行表型鉴定及存活检测.接种后待细胞长至60%左右,用bFGF/BHA诱导细胞成神经分化,并设多聚赖氨酸组进行对照.在诱导5 h和维持48 h时,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Nestin,β-Ⅲ-Tubulin和NCAM的表达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BMSCs在静电纺丝素/聚乳酸纳米纤维上的黏附情况良好,细胞生长于纳米纤维上.存活检测中几乎未发现死细胞,多数细胞在材料上可存活.神经分化的形态学改变与多聚赖氨酸组一致,并且培养在纳米纤维上的细胞分化时出现的突起可缠绕在纺丝纤维上.神经特异标志的表达情况与多聚赖氨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电纺丝素,聚乳酸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支持BMSCs的黏附及成神经分化,且对细胞生存无毒性.

    作者:宋琳;朱爱思;徐路尧;张锋;左宝齐;王敏;包普花;张焕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转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饲养层细胞的建立及其对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作用

    目的 建立转人白血病抑制因子(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饲养层细胞,并观察其对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扩增作用.方法 建立转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饲养层细胞,并用RT-PCR法和ELISA法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脐带血CD34+HSP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将CD34+HSPC与饲养层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增殖效果.结果 建立的转基因饲养层细胞均有绿色荧光,RT-PCR法和ELISA法证实均有目的基因表达,免疫磁珠法分离的CD34+HSPC纯度可达(95.6+2.58)%,与饲养层细胞共培养后CD34+HSPC可扩增8.74倍,表面黏附分子CXCR4和CD54表达量仍较高.结论 建立的转hLIF基因饲养层细胞对CD34+HSPC有一定的扩增作用,且延缓其分化.

    作者:井莹莹;杨吉成;盛伟华;胡志清;郁心;包婉蓉;张日;朱南康;缪竞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氯胺酮致小鼠精神分裂样症状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 观察氯胺酮致小鼠精神分裂样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一氧化氮(NO)的改变,及对额叶MEK1mRNA、ERK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胺酮小、中、大剂量4组.腹腔注射7 d后观测行为学改变.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CK和NO水平,用RT-PCR方法检测额叶MEK1、ERK2的表达.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给药组小鼠在行为学指标上有明显改变,以大、中剂量组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各给药组小鼠血清CK活性均有不问程度增高,但仅大剂量组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NO含量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额叶MEKl的表达,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均明显下调,ERK2的表达在大剂量组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氯胺酮增加了小鼠血清CK活性和NO含量,抑制MEK1-ERK2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使其产生精神分裂样症状,这可能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张健;张志湘;顾振纶;蒋小岗;郭次仪;卞士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32例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可影响患者进食,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伴吞咽困难32例,采用了以吞咽功能恢复为主的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脑益康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其相关酶类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益康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其相关酶类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右侧海马注射制备AD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在Serd0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蛋白磷酸酯酶2A(PP-2A)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蛋白的水平.结果 A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p-tau(Ser404)、GSK-3β表达增加,PP-2A表达减少,与假手术组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脑益康治疗组大鼠的p-tau(Ser404)、GSK-3β表达显著减少,PP-2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脑益康可通过增加PP-2A的表达和抑制GSK-3β的表达减轻AD模型大鼠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作者:周静;周爱玲;路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氟桂利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观察及其逆转P-糖蛋白的表达

    目的 了解氟桂利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逆转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关系.方法 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在原抗癫痫药不变的基础上应用氟桂利嗪添加冶疗,1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同时用ELISA法检测患者氟桂利嗪添加治疗前后血清P-糖蛋白(PGP),并和正常对照组10人比较.结果 氟桂利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总有效率达52.5%.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PG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清PG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结论 氟桂利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有效,其抗癫痫机制可能与逆转PGP表达有关.

    作者:徐敏;喻霞云;胡小伟;顾国浩;董万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严重肺挫伤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与参麦注射液对严重肺挫伤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肺挫伤合并多发性创伤患者,分为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2例.观察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血气指标、脱机时间及X线胸片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清IL-6、TNF-α明显下降,血气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脱机时间明显缩短,X线胸片肺挫伤评分改善明显,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对严重挫伤的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飞鸽;陈勇兵;杨文涛;施立;王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对血透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FH)抗凝对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情稳定,维持血透6个月以上的患者34例,随机分成LMWH 组(17例)和UFH组(17例).两组分别于实验时、第6个月、第12个月末测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结果 随透析时间的延长,UFH组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po)B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ApoA1明显降低,与实验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WH组前6个月使用UFH,血脂变化与同期UFH组相似,改用LMWH 6个月后TG、LDL和ApoB水平明显降低,HDL、ApoA1水平升高,与UFH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期使用肝素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在维持血透中使用LMWH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高脂血症,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陈蕊;魏丛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