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军;孙秀芳
目的 探讨中青年人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86例15~45岁的脑出血患者,分析其病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 有明确病因者63例,其中高血压病31例,动静脉畸形15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动脉瘤3例,Moyamoya病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例,髓母细胞瘤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白血病2例,肾病综合征1例;病因不明者23例.出血部位分别是基底节出血35例,脑叶出血31例,脑干出血9例,小脑出血11例.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36.05%)和高甘油三酯血症(34.88%).结论 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畸形是中青年人脑出血的常见病因,出血部位有助于病因诊断;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常见危险因素.
作者:昝坤;张尊胜;刘永海;沈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显微手术技术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28例垂体腺瘤患者的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对22例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结果 23例(82.1%)患者垂体腺瘤获全切,5例(17.9%)次全切除,无死亡和病残发生.结论 经蝶窦入路创伤轻,手术时间短、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绝太多数垂体腺瘤患者,但必须掌握相关的解剖关系和手术技巧.
作者:梁成;郑晶;刘保华;张建永;陆海;蔡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咨询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咨询手段和适应证.方法 收集并统计分析2002~2005年1023例初次在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咨询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咨询者主要以神经症和一般心理问题较多,年轻人较多.主要集中在学习问题、工作问题、健康、家庭关系、恋爱问题、夫妻关系、人际关系、性问题、躯体不适、情绪问题等,且在性别、年龄中分布不同.结论 综合医院心理咨询涉及问题广泛,以轻度精神障碍和一般心理问题为主,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应开设并加强心理咨询门诊,提高对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以适应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需求.
作者:沈启莹;胡燕;李良杰;朱记军;耿德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异氟烷和恩氟烷对小鼠记忆的影响,并探讨初步机制.方法 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将小鼠分为6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纳洛酮(4mg·kg-1)组(N组)、异氟烷(0.3 ml·kg-1)组(Iso组)、异氟烷(0.3 ml·kg-1)+纳洛酮(4 mg·kg-1)组(Iso+N组)、恩氟烷(0.4ml·kg-1)组(En组)、恩氟烷(0.4ml·kg-1)+纳洛酮(4mg·kg-1)组(En+N组).用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分别测定给药后24 h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结果 与NS组相比,Iso组、En组跳台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均<0.01),潜伏期明显缩短(P均<0.01);Iso组、En组避暗错误次数明显增多(P均<0.01),潜伏期明显缩短(P均<0.01).N组、N+Iso组、N+En组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在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中,与Iso组相比,Iso+N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En组相比,En+N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阿片受体与异氟烷和恩氟烷损害小鼠记忆作用的关系不大.
作者:王丹;戴体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基因治疗可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目前基因治疗应用于卵巢癌的临床前实验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给卵巢癌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方法 主要有自杀基因治疗、基因表达封闭、多药耐药基因治疗、联合基因治疗等,现综述近几年来卵巢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乃军;孙秀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n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2例UAP患者和在性别、年龄上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分别作为UAP组和对照组,UAP组内分为高危组(n=20)、中危组(n=22)、低危组(n=20);均接受24 h Holter检查,定量测量HRT包括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2个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UAP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16±0.33)% vs.(-1.59±0.70)%,P<0.01],TS明显低于对照组[(2.15±0.04)ms/RRI vs.(3.11±0.09)ms/RRI,P<0.05];UAP组中低危组TO明显低于高危组[(-0.07±0.34)%V8.(0.18±0.15)%,P<0.01],低危组TS明显高于高危组[(2.16±0.22)ms/RRI vs.(2.03±0.19)ms/RRI,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及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UAP患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在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可以作为预测UAP预后和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作者:王锋;刘杰;闫兴国;吴秀明;罗群;吴玉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氟马西尼对依托咪酯、丙泊酚麻醉小鼠有无催醒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等分成依托咪酯和丙泊酚两大组(n=20),每大组再随机等分为氟马西尼组和生理盐水组两亚组(n=10).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依托咪酯(15 μg·g-1)和丙泊酚(200μg·g-1),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min,腹腔注射氟马西尼(0.5μg·g-1),观察各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以下简称睡眠时间)的变化.并设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01ml·g-1)作为对照组.结果 依托咪酯组中氟马西尼组的睡眠时间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P<0.05),而丙泊酚组的睡眠时间与生理盐水组相差不大(P>0.05).结论 氟马西尼对依托咪酯麻醉小鼠有催醒作用,对丙泊酚无催醒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苯二氮(艹卓)受体有关.
作者:刘元雪;石轩雨;李兴源;宋英;戴体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宫颈癌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与宫颈癌的关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高危型HPV16/18 E6蛋白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回顾了E6蛋白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可能分子机制.
作者:孙峰;柳红;哈小琴;邢传平;曹晓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放疗前后宫颈鳞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以及p53蛋白的表达对宫颈鳞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2例放疗前、后的宫颈鳞癌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凋亡细胞的原位检测(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宫颈鳞癌放疗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放疗前(26.63±0.37 vs.11.03±0.33,P<0.01);高增殖能力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低增殖能力组(20.00±15.56 vs.5.21±3.79,P<0.05).放疗后的PCNA表达指数显著低于放疗前(31.00±10.63 vs.78.50±6.30,P<0.01).放疗前后p53染色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53阳性组细胞凋亡指数与p53阴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宫颈鳞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活跃则自发性凋亡相应增多;放疗后PCNA指数显著降低,而凋亡指数显著增高.
作者:刘凌;程惠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克隆人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 27,IL-27)蛋白亚基EB病毒诱导的基因3(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EBI3)与p28基因的cDNA,分别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并在COS-7细胞表达.方法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后提取细胞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EBl3与p28基因cDNA,酶切后插入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EBI3与pcDNA-p28.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RT-PCR检测目的 基因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克隆人IL-27蛋白亚基真核表达质粒,重组质粒分别转染COS-7细胞后检测到相应基因表达.结论 人IL-27蛋白亚基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为构建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单链IL-27蛋白奠定基础.
作者:程晓刚;叶琬;邹强;陈玮;金虹;徐艳;张绍兰;冷言冰;李晋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半卧位分娩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初产妇50例,采用床头抬高40°~60°的半卧位分娩体位作为观察组;同等条件下的初产妇50例采用常规平卧分娩体位为对照组,进行分娩方式、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观察.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第二产程明显缩短[(25.02±10.83) min vs.(60.12±20.92)min,P<0.01],自然分娩率略高于对照组(98.0% vs.90.0%,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 vs.28.0%,P<0.01).结论 半卧位分娩体位符合产道生理,有利于胎头入盆下降,可缩短第二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
作者:马月侠;刘爱英;周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麻醉方法 ,提高处女膜修复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痛苦.方法 采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表面麻醉配合1%利多卡因局部肿胀麻醉.23例于性生活前2~3天手术,采用直接缝合法;35例于月经期后3~7天手术,采用瓦合法修复.结果 58例患者术中均未诉疼痛,术后随访,55例结果 满意,成功率94.83%.结论 采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表面麻醉配合1%利多卡因局部肿胀麻醉,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直接缝合法和瓦合法修复处女膜对减轻术中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有效的.
作者:李雪阳;金培生;陶常波;张爱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克罗恩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总结.结果 采取输血和支持疗法,静脉输注生长抑素,稳定生命体征后,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克罗恩病.用皮质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当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克罗恩病的首发症状,而肠道症状很不典型或缺乏时,结肠镜检查有重要价值.生长抑素有利于止血,皮质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仍为治疗克罗恩病的主要药物.
作者:朱炳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脾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为脾静脉血栓形成,偶见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而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肠坏死临床更是少见.本院临床发现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肠坏死,经积极抢救痊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世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痛风结节的细针针吸活组织检查细胞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12例痛风结节的细针针吸活组织检查细胞学特点、血尿酸以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治疗证实为痛风的12例病例中,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痛风结节1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12例病例中10例血尿酸值高于正常值(90~420μmol/L)范围,2例在正常值范围高界.结论 进一步加强对痛风结节的细胞学特点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痛风结节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方先勇;朱立强;江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的手术方法 、操作经验及疗效,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症经肛、非开腹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14例均实施手术,全麻腹腔镜辅助下游离腹腔内病变结肠,行拖出式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Ⅰ期根治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7天.所有患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远期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手术时间短、肠功能恢复早、切口小、安全可靠,充分体现微创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作者:孟尔旺;李龙;王瑛殉;张军;曹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9例BCS患者的平均血清AFP水平.结果 ①160例单纯性BCS患者的AFP水平为(3.96 4-2.45)μg/L(95%参考值范围:0~8.76μg/L),位于正常人群总体AFP水平区间(0~20μg/L)内.②9例BCS合并肝癌患者AFP水平:2例>1 000μg/L,5例为20~400μg/L,2例<20μg/L.结论 ①单纯BCS患者平均血清AFP水平在正常范围;②合并肝癌的BCS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BCS患者.
作者:邹文卫;祖茂衡;黄光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快捷二步法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中IL-18、VEGF-C、VEGFR-3表达情况,并以10例正常黏膜和10例淋巴结转移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做对照.结果 IL-18、VEGF-C、VEGFR-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0.05);IL-18及VEGF-C在淋巴结转移性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也高于正常黏膜,且IL-18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VEGF-C在淋巴结有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结论 大肠癌细胞可表达IL-18、VEGF-C、VEGFR-3,其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VEGF-C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昊;白玲;张昶;刘毅;孟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腹腔镜肾癌根治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7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150ml.随访0.5~5年,均无复发,穿刺孔种植转移1例.结论 腹膜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有损伤小、安全有效、可行、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是应重视穿刺孔种植转移问题.
作者:乙从亮;王强;杨登伦;任春凯;王毅;朱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高压氧治疗、治疗时机选择以及发病时耳聋程度对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影响.方法 资料完整的110例(113耳)患者按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听力下降程度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观察不同治疗方法 、发病时听力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高压氧辅助治疗均能显著提高疗效(P<0.05,P<0.01),高压氧治疗还可以提高痊愈率(P<0.05);耳聋程度影响治疗效果,程度重者有效率低,预后相对较差(P<0.01);而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痊愈率(P<0.01,P<0.01).结论 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后尽早开始包括地塞米松在内的药物治疗并辅助高压氧进行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和痊愈率.
作者:燕志强;余少卿;邵晓莉;洪锦科;高盛宏;张俊;周锦川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