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秋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因,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了从不稳定性心绞痛(UA)到非Q波心肌梗死(NQMI)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组连续的临床病症.可分为ST段抬高的ACS(STE-ACS),即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NSTE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NSTEMI).
作者:吴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收集非呼吸系统疾病继发肺部感染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和多种护理干预组.两组均使用抗生素治疗,记录开始出现肺部感染体征和肺部感染持续的天数.结果:使用多种护理方法干预,出现肺部体征的时间延长,肺部感染持续的时间缩短,两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的肺部感染,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护理,能够缩短肺部感染时间,增强肺部感染治疗效果.
作者:何川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深静脉置管术(PICC)因费用较高未能广泛开展,而普通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进针深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防止化疗药物对周围浅静脉造成损伤,我们2004年3月~2006年4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使导管留置较长时间,做好导管护理,防止堵管和感染,现总结如下.
作者:丁佐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血气分析,以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临床征象为指标,与单纯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血气指标明显改善,与单纯常规治疗组比较,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湘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根治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手术范围较大、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恐惧,术后不配合等,严重影响根治术的疗效.我科自2004年1~10月对178例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饮食控制,以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法对172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1例接受饮食控制治疗,123例(93.89%)达到预期效果,仅6例加用胰岛素.结论:饮食控制治疗GDM,大大改善了GDM患者母儿预后,该疗法无需用药,孕妇易接受.
作者:陈蕾;马勤谊;裴美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58例原发性肝癌进行无水乙醇介入性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兵;嵇雪芹;李咏梅;李艳;王守华;蒋从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着交通、建筑事业的发展,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58%.额叶脑挫裂伤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程延长,往往可合并额叶脑水肿、脑肿胀和迟发性血肿,导致患者病情急骤恶化,如不及时手术,死亡率极高.现对我科自1998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83例额叶脑挫裂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
作者:潘云;何文干;张卫;朱扬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和甲酰四氢叶酸(CF)联合治疗局部进展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大肠癌患者42例,术前接受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2h,第1天;5-FU500mg/m2,静滴6h,第1~3天;CF300mg/d,第1~3天.每3周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观察化疗后原发病灶的缓解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42例中有38例获得手术切除,其中26例根治性切除,19例原发病灶明显缩小,14例肿瘤TNM分期降低.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腹泻、恶心、呕吐、出血、神经感觉毒性、肝肾功能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结论:该法对化疗局部进展期大肠癌的中近期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作者:朱秋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粘膜肥厚性鼻炎(下鼻甲粘膜肥厚所致鼻塞)的效果.方法:对98例下鼻甲粘膜肥厚致鼻塞患者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缩小肥厚的下鼻甲,术后随诊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诊期内鼻塞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治愈91例(92.9%),有效7例(7.1%),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下鼻甲粘膜肥厚所致鼻塞的较好方法.
作者:吕春江;肖大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国产全覆膜自膨式食管内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在X线监视下,对食管癌及肺癌并纵隔转移患者置入全覆膜食管内支架.置入前后行食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除2例肺癌并纵隔广泛转移及1例贲门癌患者外,其余65例患者术后均能进半流质或正常饮食.1例置入后发生移位,其余支架位置均正常,造影显示通畅良好.术后患者生存时间4~23月,16例术后5~7月支架上口出现再狭窄,行球囊扩张术后,再度恢复1级进食.结论:国产全覆膜食管内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陈光胜;刘月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XRCC1基因多态性与铅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通市某钢丝厂137例铅作业工人,其中61例确诊铅中毒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余76例铅接触工人作为内对照,选取正常人群75例作为外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方法分析3组人群XRCC1A194W和A399Q基因型频率,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铅中毒易感性的关系.结果:XRCC1 A194W的CT+TT在病例组和内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基因型能增加铅中毒的易感性(OR=2.46,95%CI=1.16~5.21);XRCC1 A399Q的GA+AA在病例组和外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GA+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铅中毒的危险性降低(OR=0.31,95%CI=0.15~0.65).结论:XRCC1基因A194W和A399Q的多态性可能与铅中毒易感性有关.
作者:陆春花;何晓庆;杨泽云;杨继红;周雪萍;周萍;刘起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行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结果:220例胆道残石患者,取净结石201例(91.4%).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安全、简便、有效.
作者:何志贤;陆玉华;徐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效果和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方法:对68例VB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每日加用参麦注射液50ml静滴,疗程为10天.观察起效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的变化和3个月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在起效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CD变化及防止复发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VBI的综合治疗中,加用参麦注射液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高志伟;施建生;陈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4例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与心肌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作者:李军;李丕宝;王少媛;吕玲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患者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多造成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发作时常伴快速心室率,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1].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早开始[2].我院2002年5月~2005年12月用静脉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蒋文彬;梁磊;袁云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先生性膈疝是由于发育缺损或发育不全,腹腔脏器可经过膈肌缺损处而进入胸腔,造成解剖关系异常的一种疾病,据国外报道新生儿的发病率为0.01%~0.03%.
作者:于海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处理的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经锁骨下静脉安放起搏电极的4例并发症:误入锁骨下动脉、右心房J型电极导管缠绕三尖瓣、双腔起搏术后右心房电极脱落、术中心脏骤停各1例.结果:4例并发症全部处理成功.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医生的手术技巧、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谢刚;陈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肝移植相关方法.结果:22例肝移植患者除1例晚期肝癌于术后15个月死于肝外转移外,其余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严格掌握适应证、重视和规范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蔡卫华;吴建军;胡进勇;王卫兵;卢潮德;蔡邢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胰岛素泵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对16例继发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后,改用原先口服药物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两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餐后两小时C肽、血脂、体重、血压等指标.结果:患者的FBG、2hPG、HbA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餐后两小时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血脂、体重指数、血压影响不大.结论:对口服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具有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作者:陈金锋;王雪琴;陈锦云;王耀槐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