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维支气管镜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作用

梁磊;杨泽玉;王亚亭;王玉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术, 肺炎支原体, 肺不张, 小儿
摘要:目的: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 MPP)。肺不张是MPP常见的肺部表现之一。文中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术(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 FB)对小儿MPP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作用。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9例小儿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FB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 MP-DNA检测阳性92例(92.9%),血清MP-Ab-IgM阳性68例(68.7%)。 FB镜下均可见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开口处痰栓堵塞31例(31.3%),管腔炎性狭窄22例(22.2%),黏膜溃疡样改变7例(7.1%),小结节样改变3例(3.0%)。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 , BAL)治疗后4周仅3例未复张,部分和完全复张率达96.5%(82/85)。结论 BALF MP-DNA检测对MP感染的诊断优于血清MP-Ab-IgM检测,对于MPP合并肺不张患儿及早行FB介入治疗,缩短病程,促进肺复张。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相关分析

    目的:脑小血管病被认为是导致高龄人群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文中探讨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80岁以上男性脑小血管病患者307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评定量表对脑白质损害分级,在随访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测定,分析起始点重度脑白质损害和随访中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发生间的相关性。结果基线时严重脑白质损害在研究对象中达26.4%;年龄、微出血、腔隙性梗死与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有关(P<0.01);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痴呆或认知功能严重下降的患者有46名;多因素分析显示经过平均3.2年随访,起始点存在严重脑白质损害的患者发生痴呆或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高于无脑白质损害(RR=8.2,P<0.01)或轻中度脑白质损害的患者(RR=1.7,P<0.01)。结论重度脑白质损害是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孙芳;郭会映;严斌;王颖婷;周国庆;赵忠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以共同价值观为本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特殊时期、特殊阶段和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关系。医患关系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方面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等认识。医师与患者共同的目的是战胜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两者在目标、利益、理想等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医患双方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是统一的。目前,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现象,改善医患关系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共同价值观为本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韩鹏;许树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小 RNA 与胰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由长约21~23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的单链RNAs,其具有抑癌基因与癌基因的双重作用,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且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关于胰腺癌与miRNA的研究较多,文中主要是总结miRNA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其表达谱在胰腺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胡应霞(综述);张海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影响糖尿病代谢记忆效应的因素探究

    高血糖出现之前的早期异常代谢环境中,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是引起“代谢记忆”现象的重要因素;高血糖刺激后细胞活性氧过度生成、蛋白激酶C活化、炎症介质表达失调、细胞凋亡、线粒体DNA持续损伤、DNA甲基化;高血糖得以良好控制后,凋亡相关基因仍处于高表达状态,氧化应激、硝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 AGEs)三者相互作用,引起高血糖“代谢记忆”现象。文中就影响“糖尿病代谢记忆”的主要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贤(综述);谢春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自噬相关基因与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自噬是不同于凋亡的程序性死亡,被认为是第二类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结肠癌的发生发展都与自噬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某些自噬基因在调控自噬的活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作用于自噬的各个环节,从而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现对自噬相关基因与结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闻(综述);何宋兵(审校);汪良(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滤泡辅助T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滤泡辅助T( T follicular helper , Tfh)细胞是一种新的CD4+辅助性T细胞亚群,能持续分泌趋化因子受体5(CXC receptor 5, CXCR5),后者与趋化因子CXC配体13(chemokine CXC ligand 13, CXCL13)结合后使Tfh细胞迁移至滤泡区参与生发中心的形成。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T cell co-stimulator, ICOS)与CD40L共同作用下,Tfh细胞分泌关键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21( interferon-21, IL-21)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重组人 B 细胞淋巴瘤蛋白( B-cell lymphoma 6 protein, Bcl-6)是其重要的转录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f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其在肿瘤中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文中主要对Tfh细胞的发育分化、主要特性、相关因子与肿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俞敬(综述);何宋兵(审校);朱新国(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副脊索瘤的临床分析

    副脊索瘤( Parachordoma )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至今其组织起源不明, Laskowski 于1955年首先描述了此病[1],1977年Dabska [2]报道了10例此病并定义为副脊索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混合瘤和肌上皮瘤归为一类[3]。其特点是无痛、缓慢生长、偶伴有复发和转移。病例报道总数至今未超过70例。广泛的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主要方法。

    作者:樊根涛;孙国静;黎承军;周光新;蔡滕;施鑫;吴苏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黏膜免疫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系统参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促进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ed IgA, sIgA)的合成,并与肠黏膜免疫细胞相互调节,是维持肠道稳态的重要机制,在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小儿过敏性疾病等疾患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中对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洪南(综述);湛先保(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医院等级评审迎评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其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医院规范化管理、提升内涵质量、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通过介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迎评工作的实践与体会,阐述有效开展医院等级评审迎评工作的具体方法,指出明确评审目的意义是根本、吃透评审标准实质是基础、全面掌握医院情况是前提、制定并严格落实计划是关键的方针,对于医院推动等级评审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陈飞;邵加庆;汪春晖;杜德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数据时代临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医学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的信息来源于教科书和个人临床医疗实践经验。这种以经验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实践的结果,造成了一些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实际无效,甚至对患者有害的治疗方法得到长期而广泛的应用,然而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临床医师的不了解而长期无法在临床推广和采用。因此,近年来临床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转变的时期[1-2]。 EBM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在现有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做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好科学依据来指导实践,两者缺一不可。EBM 的证据来自临床医学研究,并为临床实践服务,两者相辅相成。 EBM以基础科学为依据,又在基础科学上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治疗方面,国际公认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 RCT )和Meta分析的结果是证明某种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靠的依据。但是RCT研究基础是随机采样,试图以少的数据获得多的信息,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结果偏倚、不能真正反映疾病和治疗的本质、有时会产生利益冲突等。

    作者:宋勇;汪道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骶尾部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骶尾部肿瘤发病率低,但其发生部位特殊,临床症状往往较为严重。文中探讨骶尾部肿瘤的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44例手术治疗骶尾部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脊索瘤11例,神经鞘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性肿瘤7例,其他9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术后病理诊断。44例患者采用肿瘤单纯切除、病灶单纯切除或病灶切除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等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无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59个月,平均3.3年。4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现象,1例患者经清创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均通过加强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中脊索瘤3例出现复发,骨巨细胞瘤1例出现复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在手术2年内死亡,1例带瘤生存。转移性肿瘤均死亡于术后3年内。1例骨肉瘤带瘤生存,其余均无瘤存活。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前缓解。结论脊索瘤、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肿瘤切除范围与神经保全取决于肿瘤累及范围。手术术前髂内动脉栓塞可明确减少出血和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胡斌;胡波;倪建法;李德亨;周光新;流小舟;黎承军;陆萌;施鑫;吴苏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改变

    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参与炎症免疫反应及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但肝癌组织HMGB1的表达情况研究甚少。文中旨在观察HMGB1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组织中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13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组织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肝组织细胞内HMGB1分布的变化。结果 HCC组织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01±0.81)和(1.37±0.34)]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76±1.28)和(0.5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细胞显示HMGB1核浆转位。结论 HCC组织HMGB1表达增强,HMGB1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韩菲菲;王婷婷;陈国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小RNA与调节性T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RNA)的发现是近几年的重大科学突破之一,可在转录水平调节mRNA的表达。目前研究发现, miRNA在复杂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数量和程度上影响靶基因的表达,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精细的微调功能。调节性T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 , Tregs)是一类重要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它的发现打破了以往对免疫耐受机制的认识。许多miRNA已被证实在Tregs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并且通过调控Tregs参与免疫平衡的调节。随着对于这种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必将为众多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文章就miRNA与Tregs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杨婷婷(综述);马蕾(综述);宋守君(审校);薛海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纤维支气管镜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作用

    目的: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 MPP)。肺不张是MPP常见的肺部表现之一。文中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术(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 FB)对小儿MPP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作用。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9例小儿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FB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 MP-DNA检测阳性92例(92.9%),血清MP-Ab-IgM阳性68例(68.7%)。 FB镜下均可见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开口处痰栓堵塞31例(31.3%),管腔炎性狭窄22例(22.2%),黏膜溃疡样改变7例(7.1%),小结节样改变3例(3.0%)。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 , BAL)治疗后4周仅3例未复张,部分和完全复张率达96.5%(82/85)。结论 BALF MP-DNA检测对MP感染的诊断优于血清MP-Ab-IgM检测,对于MPP合并肺不张患儿及早行FB介入治疗,缩短病程,促进肺复张。

    作者:梁磊;杨泽玉;王亚亭;王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 HLH)是一种致命的过度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死亡率高达40%。为进一步了解儿童HLH的发病机制,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儿童HLH相关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得儿童HLH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26050,利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使用DAVID数据库的KEGG通路富集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表达差异2倍及以上的基因184个,其中126个为上调基因、58个为下调基因;富集出3条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及NOD样受体通路。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可筛选出儿童HLH相关基因及与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通路,为进一步揭示儿童HLH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参考。

    作者:欧丹艳;袁媛;罗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肠三叶因子对胃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TFF3)是目前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研究多的一个,主要分布于肠道,具有胃肠道黏膜保护和上皮修复的作用,作用机制包括:与黏蛋白相互作用、迁移、抗凋亡、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等。“基因重组TFF3”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主要用于修复黏膜、预防与治疗胃肠道溃疡及炎症。随着TFF3经典的受体及各级信号通路进一步明确,TFF3将会为成为胃肠道损伤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薛翔(综述);聂时南(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丹芍颗粒Ⅲ对紫癜性肾炎大鼠血尿、蛋白尿和肾组织nephrin及 podocin 的影响

    目的:凉血化瘀法对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的影响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文中通过观察丹芍颗粒Ⅲ对紫癜性肾炎( 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 , HSPN )大鼠血尿、蛋白尿和肾组织nephrin 及podocin 的影响,探讨凉血化瘀法对HSP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1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芍组,每组7只。模型组和丹芍组建立HSPN模型,丹芍组给予丹芍颗粒Ⅲ治疗。应用尿沉渣计数法检测尿红细胞个数,BCA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系膜变化;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nephrin及podocin的表达及分布;采用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nephrin mRNA和podocin mRNA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镜下红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空白组(26.5个/高倍视野 vs 0.3个/高倍视野),24 h尿蛋白定量亦显著高于空白组[(2.214±1.090)g/24 h vs (0.624±0.354)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结果提示模型组肾组织存在异常改变,说明造模有效;②丹芍组大鼠的尿红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0.8个/高倍视野vs 26.5个/高倍视野)、尿蛋白定量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1.000±0.651)g/24 h vs (2.214±1.090)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丹芍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显示炎症较模型组减轻;④丹芍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表达量较模型组升高[(65.957±14.414) vs (43.520±0.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芍组podocin表达较模型组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芍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 及podocin 分布较模型组有改善;⑤丹芍组大鼠肾组织nephrin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升高[(0.530±0.089) vs (0.117±0.021)],podocin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升高[(0.490±0.160) vs (0.03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凉血化瘀为主要作用机制的丹芍颗粒Ⅲ能有效降低HSPN大鼠血尿及蛋白尿水平,改善肾炎症反应。

    作者:张奕星;袁斌;徐建亚;周立华;孔飞;武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柚皮素介导的促氧化作用及其对 CNE2细胞生长的调控

    目的:柚皮素重要的生理活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文中探讨不同剂量柚皮素对人鼻咽癌CNE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剂量柚皮素(0、0.005、0.01、0.02、0.04、0.06、0.08、0.1、0.2、0.4、0.8 mg/mL)作用CNE2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对其细胞生长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柚皮素(0、0.02、0.04 mg/mL )作用 CNE2细胞48 h 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 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不同剂量柚皮素(0、0.2、0.4 mg/mL)作用CNE2细胞48 h对其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柚皮素(0、0.2、0.4 mg/mL)作用CNE2细胞48 h对其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2,7-二氯乙酰乙酸(2,7-dichloro fluorescein diacetate ,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不同剂量柚皮素(0、0.02、0.04、0.2、0.4 mg/mL)作用CNE2细胞48h对其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real-tmi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 qPCR)检测不同剂量柚皮素(0、0.02、0.04、0.2、0.4 mg/mL)作用CNE2细胞48 h对C-fos、Bax及Bcl-2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02、0.04 mg/mL柚皮素能引发CNE2细胞内ROS含量低水平升高,ROS的MFI分别为5186±183.50、5508±15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诱导细胞增殖调控基因C-fo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加速细胞周期运转,促进CNE2细胞分裂增殖;而0.2、0.4 mg/mL柚皮素则能引发ROS大量产生,ROS的MFI分别为10758±179.82、1124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诱导促凋亡基因Bax及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促进CNE2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抑制CNE2细胞增殖。结论在0.005~0.8 mg/mL剂量范围,柚皮素对CNE2细胞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相对较低剂量体现为一定的促癌活性,相对较高剂量则体现为强烈的抑癌活性。

    作者:李红艳;黄健;梁斌;陈志婷;黄一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房室传导阻滞的模型研究

    目的:制备稳定、可靠的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r block , AVB)动物模型在抗心律失常新药及生物工程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AVB模型,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成等渗盐水组、维拉帕米组、化学消融法1组、化学消融法2组,每组15只。等渗盐水组0.9%的NaCl按照5 mg/kg尾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组按照盐酸维拉帕米5 mg/kg尾静脉注射,化学消融法1组于房室沟注射无水乙醇50μL,化学消融2组于主动脉根部与右房交界处注射无水乙醇50μL。所有实验组都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心电图,对各实验大鼠房室交界区行HE染色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免疫组化。结果成功建立大鼠AVB模型。化学消融法1组、2组CX43蛋白表达[(15.20±2.23)个/视野、(22.10±4.70)个/视野]较等渗盐水组[(45.00±2.24)个/视野]明显减少(P<0.05)。光镜下可见等渗盐水组和维拉帕米组房室结区心肌组织排列整齐,未见明显改变,CX43阳性蛋白表达清楚。化学消融法1组和化学消融法2组心肌变性坏死,CX43阳性蛋白表达较淡。化学消融法1组和2组三度AVB发生率(73.3%、60.6%)及死亡率(33.3%、26.7%)较维拉帕米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学消融法可建立稳定可靠持久的AVB模型,并为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王雪梅;马嵋;张春;寿玺;温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肺损伤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重建紊乱的调控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能调节金属基质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 MMPs)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s , TIMPs)表达,从而影响肺损伤后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重建。迄今为止,有关内毒素所致肺损伤过程中TGF-β1与MMPs/TIMPs比例调控、ECM重建紊乱的确切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文中探讨TGF-β1抗体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中MMP、TIMP的表达及肺损伤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6只分为对照组(n=16)、内毒素组(n=20)及内毒素+TGF-β1抗体组(抗体组,n=20),内毒素组和抗体组气管内联合腹腔内注射内毒素诱导肺损伤纤维化,其中抗体组在灌注内毒素前先予尾静脉注射TGF-β1抗体,对照组在气管内及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分别于造模后第1、5、9、14天处死大鼠,取血及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 W/D )、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rolar damage, DAD)评分、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py)活性和TGF-β1、MMP-2及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内毒素组大鼠肺组织DAD评分、Hpy活性、TGF-β1、MMP-2及TIMP-1表达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组大鼠DAD评分、Hpy、MMP-2及TIMP-1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毒素组相比,经TGF-β1抗体干预后的抗体组大鼠Hpy、TGF-β1及TIMP-1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的MMP-2表达在造模后第1、5、9天逐渐增高,第9天达到高值,而后下降;Hpy活性、TGF-β1及TIMP-1表达则在造模后持续升高。结论 TGF-β1分子介导的MMP/TIMPs失衡、ECM重建紊乱可能是内毒素性肺损伤纤维化发生的重要原因;TGF-β1抗体能一定程度上减轻肺损伤纤维化程度,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海燕;何创;肖建斌;高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