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数据时代临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宋勇;汪道远

关键词:大数据, 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
摘要:传统医学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的信息来源于教科书和个人临床医疗实践经验。这种以经验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实践的结果,造成了一些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实际无效,甚至对患者有害的治疗方法得到长期而广泛的应用,然而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临床医师的不了解而长期无法在临床推广和采用。因此,近年来临床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转变的时期[1-2]。 EBM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在现有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做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好科学依据来指导实践,两者缺一不可。EBM 的证据来自临床医学研究,并为临床实践服务,两者相辅相成。 EBM以基础科学为依据,又在基础科学上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治疗方面,国际公认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 RCT )和Meta分析的结果是证明某种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靠的依据。但是RCT研究基础是随机采样,试图以少的数据获得多的信息,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结果偏倚、不能真正反映疾病和治疗的本质、有时会产生利益冲突等。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对MC3T3-E1细胞增殖和周期调控的研究

    目的:近年的研究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 protein kenase B, PKB/Akt)信号通路是骨形成和骨重建的关键调控信号,文中研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后对MC3T3-E1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PI3K/Akt信号抑制剂PF-04691502处理MC3T3-E1细胞后,通过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抑制剂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后,与对照组细胞存活率(100±5.6)%比较,30、150、750 nmol/L的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64.7±4.1)%、(42.3±1.1)%、(15.9±0.4)%, P<0.01],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越明显。同时,与对照组比较,1μmol/L PF-04691502处理组sub-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1.45±0.43)vs(0.27±0.21), P<0.01],且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降低。结论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能将MC3T3-E1细胞阻滞于G1期,能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范文斌;赵建宁;包倪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的右旋美托咪啶在不同年龄患儿滴鼻镇静效果的比较

    目的:经鼻滴入右旋美托咪啶可使患儿达到镇静状态。文中旨在比较经鼻滴入不同剂量的右旋美托咪啶在不同年龄患儿的镇静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腹股沟疝气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1~8岁,其中1~4岁52例,5~8岁38例, ASAⅠ-Ⅱ级,分为3组:右旋美托咪啶1μg/kg组、右旋美托咪啶2μg/kg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术前35 min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 MAP)。右旋美托咪啶1μg/kg组经鼻滴入右旋美托咪啶1μg/kg;右旋美托咪啶2μg/kg滴入右旋美托咪啶2μg/kg;对照组滴入等渗盐水0.4 mL;30 min后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建立静脉通路,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放入喉罩,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恢复室观察2 h。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0 min、用药后20 min、用药后30 min、术毕时、清醒时的心率、MAP、RR、SpO2,应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满意度,记录镇静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结果在1~4岁年龄段,右旋美托咪啶1μg/kg组、右旋美托咪啶2μg/kg组的镇静满意率、镇静起效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旋美托咪啶1μg/kg组、右旋美托咪啶2μg/kg组的镇静满意率(52%、53%)明显高于对照组(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5~8岁年龄段,右旋美托咪啶2μg/kg组的镇静满意率(77%)明显高于右旋美托咪啶1μg/kg组(45%)和对照组(22%),右旋美托咪啶1μg/kg组的镇静满意率(45%)明显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围术期的MAP、心率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岁的患儿术前经鼻滴入1μg/kg或2μg/kg的右旋美托咪啶产生镇静的效果接近,5~8岁的患儿经鼻滴入2μg/kg的该药可达到更高的镇静满意率。

    作者:邱永升;徐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骶尾部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骶尾部肿瘤发病率低,但其发生部位特殊,临床症状往往较为严重。文中探讨骶尾部肿瘤的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44例手术治疗骶尾部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脊索瘤11例,神经鞘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性肿瘤7例,其他9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术后病理诊断。44例患者采用肿瘤单纯切除、病灶单纯切除或病灶切除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等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无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59个月,平均3.3年。4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现象,1例患者经清创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均通过加强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中脊索瘤3例出现复发,骨巨细胞瘤1例出现复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在手术2年内死亡,1例带瘤生存。转移性肿瘤均死亡于术后3年内。1例骨肉瘤带瘤生存,其余均无瘤存活。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前缓解。结论脊索瘤、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肿瘤切除范围与神经保全取决于肿瘤累及范围。手术术前髂内动脉栓塞可明确减少出血和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胡斌;胡波;倪建法;李德亨;周光新;流小舟;黎承军;陆萌;施鑫;吴苏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 , 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细胞移植(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CT)中能恢复造血微环境,提高造血重建功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MSC已广泛应用于SCT、免疫治疗、组织工程等众多领域,但移植后MSC的分布及定植直接影响其应用。因此,提高MSC归巢和植入,使移植获得良好治疗效果是MSC治疗疾病的关键。进一步深入研究MSC的归巢机制及影响因素将可能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文中主要就近年来关于MSC归巢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冉黎婧(综述);史明霞(审校);洪敏(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房室传导阻滞的模型研究

    目的:制备稳定、可靠的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r block , AVB)动物模型在抗心律失常新药及生物工程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AVB模型,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成等渗盐水组、维拉帕米组、化学消融法1组、化学消融法2组,每组15只。等渗盐水组0.9%的NaCl按照5 mg/kg尾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组按照盐酸维拉帕米5 mg/kg尾静脉注射,化学消融法1组于房室沟注射无水乙醇50μL,化学消融2组于主动脉根部与右房交界处注射无水乙醇50μL。所有实验组都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心电图,对各实验大鼠房室交界区行HE染色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免疫组化。结果成功建立大鼠AVB模型。化学消融法1组、2组CX43蛋白表达[(15.20±2.23)个/视野、(22.10±4.70)个/视野]较等渗盐水组[(45.00±2.24)个/视野]明显减少(P<0.05)。光镜下可见等渗盐水组和维拉帕米组房室结区心肌组织排列整齐,未见明显改变,CX43阳性蛋白表达清楚。化学消融法1组和化学消融法2组心肌变性坏死,CX43阳性蛋白表达较淡。化学消融法1组和2组三度AVB发生率(73.3%、60.6%)及死亡率(33.3%、26.7%)较维拉帕米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学消融法可建立稳定可靠持久的AVB模型,并为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王雪梅;马嵋;张春;寿玺;温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纤维支气管镜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作用

    目的: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及青少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 MPP)。肺不张是MPP常见的肺部表现之一。文中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术(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 FB)对小儿MPP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作用。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99例小儿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FB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 MP-DNA检测阳性92例(92.9%),血清MP-Ab-IgM阳性68例(68.7%)。 FB镜下均可见病变部位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开口处痰栓堵塞31例(31.3%),管腔炎性狭窄22例(22.2%),黏膜溃疡样改变7例(7.1%),小结节样改变3例(3.0%)。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 , BAL)治疗后4周仅3例未复张,部分和完全复张率达96.5%(82/85)。结论 BALF MP-DNA检测对MP感染的诊断优于血清MP-Ab-IgM检测,对于MPP合并肺不张患儿及早行FB介入治疗,缩短病程,促进肺复张。

    作者:梁磊;杨泽玉;王亚亭;王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肠三叶因子对胃肠道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肠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 TFF3)是目前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研究多的一个,主要分布于肠道,具有胃肠道黏膜保护和上皮修复的作用,作用机制包括:与黏蛋白相互作用、迁移、抗凋亡、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等。“基因重组TFF3”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类新药,主要用于修复黏膜、预防与治疗胃肠道溃疡及炎症。随着TFF3经典的受体及各级信号通路进一步明确,TFF3将会为成为胃肠道损伤性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薛翔(综述);聂时南(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小 RNA 与胰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由长约21~23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的单链RNAs,其具有抑癌基因与癌基因的双重作用,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且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关于胰腺癌与miRNA的研究较多,文中主要是总结miRNA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其表达谱在胰腺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胡应霞(综述);张海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鼠毛囊干细胞的成骨及成脂诱导

    目的:毛囊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下可向软骨、骨骼、脂肪等细胞分化。文中研究毛囊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成脂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采用显微分离技术联合两步酶消化法获得毛囊干细胞,差速贴壁法对毛囊干细胞进行提纯,利用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应用流式技术对干细胞进行CD34、β1整合素、CK15检测。第3代毛囊干细胞分别使用成骨及成脂诱导液进行培养。结果培养后的毛囊干细胞形态均匀一致,折光性强,呈典型的“铺路石”状,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β1整合素、CK15分别表达为59.6%、97.2%、61.1%,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生长情况良好。经成骨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成脂诱导14 d后油红O染色后可见脂滴形成。结论培养的毛囊干细胞具有很强的生长活性,并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作者:张志强;王玉杰;李佳;木拉提·热夏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改变

    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参与炎症免疫反应及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但肝癌组织HMGB1的表达情况研究甚少。文中旨在观察HMGB1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组织中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13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组织免疫荧光定位分析肝组织细胞内HMGB1分布的变化。结果 HCC组织中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01±0.81)和(1.37±0.34)]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76±1.28)和(0.5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细胞显示HMGB1核浆转位。结论 HCC组织HMGB1表达增强,HMGB1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韩菲菲;王婷婷;陈国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双胎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救治

    0引言妊娠期主动脉夹层非常罕见且极凶险,严重危及母体及胎儿的生命,母体死亡率高达25%,胎儿死亡率更高。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以及急诊行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是成功治疗的关键。现将我院2013年12月诊断并成功救治的1例双胎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作一如下讨论,以期为此类凶险疾病的及时救治提供借鉴。

    作者:干振华;周渊;邵加庆;袁波;茅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影响糖尿病代谢记忆效应的因素探究

    高血糖出现之前的早期异常代谢环境中,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是引起“代谢记忆”现象的重要因素;高血糖刺激后细胞活性氧过度生成、蛋白激酶C活化、炎症介质表达失调、细胞凋亡、线粒体DNA持续损伤、DNA甲基化;高血糖得以良好控制后,凋亡相关基因仍处于高表达状态,氧化应激、硝化应激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 AGEs)三者相互作用,引起高血糖“代谢记忆”现象。文中就影响“糖尿病代谢记忆”的主要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贤(综述);谢春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TIR/BB 环状拟似物 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常合并肝损伤,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是参与该过程的重要炎性因子。文中通过制备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肝组织损伤相关指标,研究IL-1β通路重要信号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 Myd88)的Toll IL-1受体同源区域(Toll IL-1 recptor homology, TIR)/BB环状拟似物氢化肉桂基-L-缬氨酰吡咯烷( hydrocinnamoyl-L-valyl pyrrolidine , AS-1)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组(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联合AS-1复苏组( AS-1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联合溶剂复苏组(溶剂组)、对照组。模型组、AS-1组、溶剂组钳夹胫骨致骨折,股动脉放血将平均动脉压(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降至30mmHg(1mmHg=0.133kPa),维持于30~40mmHg 1h,以血液及林格溶液按比例于30min内匀速回输;AS-1组复苏前予AS-1(160 mg/kg);溶剂组复苏前予等比例溶剂;对照组无处理。模型组、AS-1组、溶剂组大鼠复苏后3 h,对照组保留插管2.5 h后隔3 h,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活性及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含量,测肝左叶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并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AS-1组、溶剂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IL-1β、TNF-α含量,肝组织MPO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病理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溶剂组比,AS-1组大鼠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而模型组、溶剂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R/BB环状拟似物AS-1可通过减少IL-1β、TNF-α含量,减少肝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来减轻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肝损伤。

    作者:周杨;王勇强;张国梁;王兵;崔尧丽;王玉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相关分析

    目的:脑小血管病被认为是导致高龄人群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文中探讨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重度脑白质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80岁以上男性脑小血管病患者307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评定量表对脑白质损害分级,在随访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知功能测定,分析起始点重度脑白质损害和随访中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的发生间的相关性。结果基线时严重脑白质损害在研究对象中达26.4%;年龄、微出血、腔隙性梗死与脑白质损害严重程度有关(P<0.01);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痴呆或认知功能严重下降的患者有46名;多因素分析显示经过平均3.2年随访,起始点存在严重脑白质损害的患者发生痴呆或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高于无脑白质损害(RR=8.2,P<0.01)或轻中度脑白质损害的患者(RR=1.7,P<0.01)。结论重度脑白质损害是高龄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严重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预测因素。

    作者:孙芳;郭会映;严斌;王颖婷;周国庆;赵忠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p38MAPK抑制剂对百草枯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百草枯毒性强,且缺乏针对中毒的有效治疗手段。文中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 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百草枯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按照数字化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等渗盐水(normal saline, NS)组、百草枯(paraquat, PQ)组和p38抑制剂SB203580干预( PQ+SB)组,每组24只。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湿干比( W/D)、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的表达水平及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PQ组给药后1、3、5 d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45.67±4.17)、(68.78±6.63)、(80.23±7.12)mmHg]、肺组织TNF-α表达水平[(14.63±3.10)、(18.24±2.98)、(16.22±2.79)pg/mg]以及W/D(4.913±0.034、5.020±0.064、5.079±0.016)随天数不断升高,并于第3天达到高峰,而SOD水平于给药后开始下降1、3、5 d分别为(175.26±7.98)、(167.57±8.05)、(160.24±6.78)U/μg(P<0.05);与PQ组比较,PQ+SB 组PA-aO2[(80.23±7.12) vs (44.17±4.16)]、肺组织TNF-α表达水平[(16.22±2.79) vs (9.48±2.72)]和W/D[(4.805±0.070) vs (5.079±0.016)]均有所下降(P<0.05),肺SOD表达水平较PQ组升高[(125.89±6.65) vs (160.24±6.78),(P<0.05)]。结论 p38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来减轻百草枯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反应。

    作者:陈娇;聂时南;任艺;孙兆瑞;孙宝迪;邵旦兵;刘红梅;许宝华;唐文杰;张炜;杨志洲;钱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丹芍颗粒Ⅲ对紫癜性肾炎大鼠血尿、蛋白尿和肾组织nephrin及 podocin 的影响

    目的:凉血化瘀法对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的影响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文中通过观察丹芍颗粒Ⅲ对紫癜性肾炎( 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 , HSPN )大鼠血尿、蛋白尿和肾组织nephrin 及podocin 的影响,探讨凉血化瘀法对HSP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1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芍组,每组7只。模型组和丹芍组建立HSPN模型,丹芍组给予丹芍颗粒Ⅲ治疗。应用尿沉渣计数法检测尿红细胞个数,BCA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系膜变化;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nephrin及podocin的表达及分布;采用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nephrin mRNA和podocin mRNA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镜下红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空白组(26.5个/高倍视野 vs 0.3个/高倍视野),24 h尿蛋白定量亦显著高于空白组[(2.214±1.090)g/24 h vs (0.624±0.354)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结果提示模型组肾组织存在异常改变,说明造模有效;②丹芍组大鼠的尿红细胞计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0.8个/高倍视野vs 26.5个/高倍视野)、尿蛋白定量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1.000±0.651)g/24 h vs (2.214±1.090)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丹芍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显示炎症较模型组减轻;④丹芍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表达量较模型组升高[(65.957±14.414) vs (43.520±0.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芍组podocin表达较模型组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芍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 及podocin 分布较模型组有改善;⑤丹芍组大鼠肾组织nephrin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升高[(0.530±0.089) vs (0.117±0.021)],podocin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升高[(0.490±0.160) vs (0.03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凉血化瘀为主要作用机制的丹芍颗粒Ⅲ能有效降低HSPN大鼠血尿及蛋白尿水平,改善肾炎症反应。

    作者:张奕星;袁斌;徐建亚;周立华;孔飞;武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胰岛素抵抗及冠心病的影响

    目的:心外膜脂肪体积( epicardial fat volume , EFV)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然而在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人群中EFV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及冠心病的研究尚少。文中研究MS患者EFV对IR及冠心病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3年8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MS患者,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双源CT计算EFV,并收集血液样本行空腹血生化检查等资料。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EFV与冠心病及IR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IRI)之间关系。结果 MS患者的EFV与IRI及CHD(r=0.335,P<0.01)的发生呈正相关(r=0.321,P<0.05),排除腰围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影响后,此相关性仍存在。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FV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EFV、BMI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LDL-C)是影响IRI的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表明EFV及BMI对IRI有诊断价值,两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679(P<0.05)。结论 MS患者的EFV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及IR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EFV对IRI的诊断价值优于BMI。

    作者:王强;杭涛;徐云;程训民;张启高;宫剑滨;王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 HLH)是一种致命的过度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死亡率高达40%。为进一步了解儿童HLH的发病机制,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儿童HLH相关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得儿童HLH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26050,利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随后使用DAVID数据库的KEGG通路富集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表达差异2倍及以上的基因184个,其中126个为上调基因、58个为下调基因;富集出3条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及NOD样受体通路。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可筛选出儿童HLH相关基因及与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通路,为进一步揭示儿童HLH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参考。

    作者:欧丹艳;袁媛;罗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医院等级评审迎评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其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医院规范化管理、提升内涵质量、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通过介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迎评工作的实践与体会,阐述有效开展医院等级评审迎评工作的具体方法,指出明确评审目的意义是根本、吃透评审标准实质是基础、全面掌握医院情况是前提、制定并严格落实计划是关键的方针,对于医院推动等级评审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陈飞;邵加庆;汪春晖;杜德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数据时代临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医学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医疗决策的信息来源于教科书和个人临床医疗实践经验。这种以经验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实践的结果,造成了一些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实际无效,甚至对患者有害的治疗方法得到长期而广泛的应用,然而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临床医师的不了解而长期无法在临床推广和采用。因此,近年来临床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转变的时期[1-2]。 EBM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在现有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做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好科学依据来指导实践,两者缺一不可。EBM 的证据来自临床医学研究,并为临床实践服务,两者相辅相成。 EBM以基础科学为依据,又在基础科学上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治疗方面,国际公认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 RCT )和Meta分析的结果是证明某种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靠的依据。但是RCT研究基础是随机采样,试图以少的数据获得多的信息,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结果偏倚、不能真正反映疾病和治疗的本质、有时会产生利益冲突等。

    作者:宋勇;汪道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