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铁缺乏与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张洁(综述);徐军(审校)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铁缺乏, 铁调素
摘要: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PAH)现已成为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目前认为导致PAH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免疫损伤、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 PAH患者中普遍存在着铁缺乏的现象,静脉补充铁剂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力,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人体内的铁主要是由铁调素来调控,它抑制铁从胃肠道向血液的流动,故静脉补铁可为PAH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文中就铁缺乏与PAH之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罕见。文中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发病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32.7±10.7)岁。病程15 d至19年,中位值7个月。复发5例,首发9例。发生于颅内10例,发生于椎管内4例。 MRI检查结果示病灶T1WI相呈等、高信号,T2WI相呈等、低信号。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所有患者S-100(+)、HMB45(+)、GFAP(-)、EMA(-),8例vimentin(+),5例MelanA(+)。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仅4例行放疗,2例行普通放疗,2例行γ刀放疗,共1~3个疗程。结果术后除出现1例高位截瘫、1例面瘫外,其余12例均恢复良好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个月至13年,死亡2例均为非全切除术患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提倡早期彻底全切。

    作者:周渊;王汉东;马驰原;成惠林;樊友武;刘开东;励宁;何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体表区域温度的影响

    目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文中旨在探讨针刺在调节不同经穴温度变化上的规律与差异,以及针刺是否引起经脉循行线上穴区温度的循经性升高或降低反应。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关元组,每组8只。除等渗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 d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 U只/,将大鼠置于-25℃的低温冰柜中连续受冻5 d,每天4 h,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等渗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不冷冻。运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的基础温度(针刺前),记录针刺即刻,针刺后5、10、20(取针)、30、40、50、60 min各时间点的温度。结果在即刻至针刺后5 min时,三阴交组及关元组左侧三阴交穴温度显著下降[(-0.56±0.22)℃ vs (-0.48±0.11)℃, P<0.01]、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显著下降[(-0.64±0.21)℃vs (-0.45±0.13)℃,P<0.05];在5~10 min时间段,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0.49±0.35)℃]、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0.18±0.20)℃]均显著性升高(P<0.01);在20~30 min时间段,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体表温度较模型组和关元组显著升高[(0.14±0.25)℃,P<0.01];在30~40 min时,三阴交组右侧血海穴区体表温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0.03±0.11)℃,P<0.01]。各组左侧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关元均可调节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的体表温度变化。三阴交组右侧三阴交穴区、血海穴区出现同时间段的循经性升温效应。说明针刺后相同经脉上穴区温度具有循经动态变化的特点。

    作者:杨佳敏;沈小雨;罗丽;任晓暄;郭孟玮;赵雅芳;张玲;申松希;齐丹丹;朱世鹏;许咏思;嵇波;张露芬;李晓泓;朱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相关因子 Cyclin D1-CDK4-p21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失调是细胞增生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文中探讨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相关因子Cyclin D1-CDK4-p21在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2005-2011年石蜡包埋标本,分为瘢痕癌组、病理性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应用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瘢痕癌、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Cyclin D1、CDK4、p21蛋白的表达。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clin D1 mRNA、CDK4 mRNA、p21 mRNA在3组组织中的表达。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光密度(表达强度)和阳性面积(表达水平)。结果①Cyclin D1、CDK4、p21蛋白和Cyclin D1 mRNA、CDK4 mRNA、p21 mRNA在瘢痕癌癌组织呈强阳性表达,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正常皮肤表皮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瘢痕癌组CDK4蛋白表达强度(0.273±0.024)及表达水平(0.159±0.036)较正常皮肤组(0.194±0.013、0.053±0.086)、病理性瘢痕组(0.214±0.026、0.061±0.014)升高,瘢痕癌组CDK4 mRNA表达强度(0.281±0.033)、表达水平(0.207±0.039)较正常皮肤组(0.195±0.012、0.067±0.027)、病理性瘢痕组(0.235±0.021、0.080±0.0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癌组Cyclin D1蛋白表达强度(0.262±0.023)、表达水平(0.141±0.036)较正常皮肤组(0.169±0.012、0.039±0.095)及病理性瘢痕组(0.176±0.039、0.065±0.013)高,瘢痕癌组Cyclin D1 mRNA表达强度(0.264±0.031)、表达水平(0.201±0.041)较正常皮肤组(0.179±0.022、0.049±0.083)及病理性瘢痕组(0.193±0.021、0.068±0.035)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瘢痕癌组p21蛋白表达强度(0.148±0.031)、表达水平(0.275±0.032)较正常皮肤组(0.052±0.020、0.197±0.036)及病理性瘢痕组(0.062±0.021、0.214±0.032)高;瘢痕癌组p21 mRNA表达强度(0.227±0.059)较正常皮肤组(0.072±0.044、0.203±0.024)、病理性瘢痕组(0.075±0.041、0.223±0.021)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理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在瘢痕癌组织中,Cyclin D1与CDK4、p21与CDK4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瘢痕癌的发生与Cyclin D1、CDK4的异常表达有关,Cyclin D1可能是通过与CDK4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细胞周期G1/S期转化,导致细胞异常增生,瘢痕癌发生。瘢痕癌中Cyclin D1-CDK4复合物活性的抑制调控,可能是CKI家族的其他成员或者有CKI家族以外的其他抑制调控因子。

    作者:林宇静;郭瑞珍;王海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 sE-选择素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之一,但与内皮功能紊乱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仍不明确。文中探讨CMBs与可溶性E选择素(简称sE-选择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3.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 SWI)检查,在脑梗死患者的基础上根据有无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各63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人员经MRI检查无异常者45例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各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液学指标(包括血清sE-选择素水平)、血管危险因素和SWI序列显示的CMBs数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终入组171例受试者,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E-选择素与CMBs数量显著正相关(OR=1.062,95%CI:1.023~1.103,P=0.002);收缩压越高CMBs数量越多(OR=1.014,95%CI:1.002~1.025,P=0.021)。结论 sE-选择素与CMBs严重程度正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价CMBs严重性的生物指标之一。

    作者:黄志新;侯华娟;周小龙;段作伟;张晓浩;李壮丽;樊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临床医师养成的思考

    临床医师直接服务于病人,担负着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直至挽救病人生命职责。古人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前者是从宏观上来要求维护人的良好生活环境,后者却具体地为个体的健康、生命服务,可见“良医”对社会、对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从1943年开始学医,1949年毕业后成为临床医师,与新中国有着相同的年龄。经过70年,使我从一名实习医师成为专科医师,也从一名学生成为教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已30年,但是自感不论是临床工作或是教学工作都有不足之处,较“良医”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萌发了对临床医师应怎样才能养成的思考。反复思考涉及的面甚广,择其中主要的3个方面概述己见:一是临床医师应有使命感;二是努力学习、拓宽视野、充实自己;三是医疗技术的提高基于扎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作者: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C57BL/6J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离子通道的表达和功能受损可能是引起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腹泻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合适的动物模型是探讨其中详细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本实验建立葡聚糖硫酸钠( dextran sodium sulfate , DSS)诱导的C57BL/6J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并对其腹泻相关的临床指标、组织学指标、病理学指标及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进行评价。方法选择C57 BL/6 J小鼠,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每组6只。模型组饮用4%DSS溶液7 d诱发急性结肠炎。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记录小鼠的体重、粪便含水量、粪便性状及便血情况。取小鼠全结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学和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离子通道 SLC26 A3蛋白表达。结果所有实验小鼠均存活。模型组实验结束时粪便含水量[(73.30±8.31)%]较实验开始时[(44.32±6.42)%]显著升高(P=0.004),血便、炎症活动指数DAI值(3.50±0.87)较实验开始时(1.0±0.00)显著上升(P=0.000),第5天起体重较开始时明显下降(P=0.001)。实验结束时模型组的结肠组织学大体评分(4.50±0.84)较对照组(0.16±0.14)升高(P=0.00),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学炎症评分(3.6±0.5)较对照组(0.33±0.5)升高(P=0.002),结肠明显缩短(P<0.05),SLC26A3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4% DSS诱导的C57BL/6J小鼠急性结肠炎的肠道黏膜损伤和腹泻的特征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相似,离子通道蛋白SLC26A3的表达受损与腹泻同时存在,该模型可为开展关于炎症性腹泻中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的机制研究提供支持。

    作者:徐丽红;肖芳;兰小琴;何嘉怡;丁强;田德安;郑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环磷酰胺体内干预对肾上腺皮质癌细胞 ABCG2表达的影响

    目的:肿瘤高表达多药耐药相关转运蛋白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 G家族成员2( ATP-binding cassette super fam-ily G member 2, ABCG2)是造成耐药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文中旨在探讨环磷酰胺体内干预后肾上腺皮质癌细胞中ABCG2表达的意义。方法 BALB/C-nu裸鼠共10只,雌雄不拘,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每组5只。将SW-13细胞注射入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环磷酰胺组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对照组予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并对获得的2组瘤体组织进行原代培养。用免疫组化法(阳性肿瘤细胞百分比<10%者为阴性,≥10%为阳性)和流式细胞法分别检测瘤体组织及原代细胞株ABCG2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法检测ABCG2在环磷酰胺组细胞中表达率[(97.89±1.36)%]高于对照组细胞[(81.8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环磷酰胺组瘤体组织中ABCG2表达阳性率[(69.1±1.83)%]高于对照组[(53.4±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基因ABCG2参与肾上腺皮质癌耐药,可能为肾上腺皮质癌干预靶点。

    作者:陈小舟;罗佐杰;邝晓聪;秦映芬;曾文清;黄振兴;覃苑;吴峰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腰椎椎管内肿瘤全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经全椎板入路手术对脊柱骨性结构破坏大,影响其稳定性。文中探讨不同节段的椎板切除对腰椎椎管内肿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广西区骨伤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等6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43例腰椎椎管内肿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且术中无内固定器械的使用。近期临床疗效采用JOA括约肌评分,远期临床疗效采用ASIA分级评估。比较术前和后1次随访病例腰椎的稳定性。结果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OA括约肌评分从(1.12±0.65)分提升到(1.97±0.71)分。远期临床疗效观察,ASIA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4例,Ⅳ级53例,Ⅴ级66例。随访12~30个月,无失访病例。末次随访1个节段的全椎板切除45例,有2例病例出现脊柱失稳;2个节段的全椎板切除57例,有9例失稳;3个节段的全椎板切除27例,有5例失稳;4个节段的全椎板切除14例,有2例失稳。比较脊柱术后稳定性和推板切除节段数,1个阶段的推板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明显高于多节段的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2个节段椎板切除与≥3个节段椎板切除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3个节段椎板切除与≥4个节段椎板切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单一节段的腰椎椎管内肿瘤全椎板切除术后稳定性良好,≥2个节段的椎管内肿瘤单纯行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术后脊柱失稳的可能性大。

    作者:高太行;宗少晖;李兵;张冉;李书振;杨渊;杨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细胞的缺氧信号转导通路

    缺氧是人类诸多疾病中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因素。细胞缺氧反应是细胞氧感受器感受缺氧刺激后,激活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控细胞周期及机体呼吸、血液循环、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过程。细胞对缺氧的应答反应具有复杂多样性。细胞在感受缺氧、传递缺氧信号的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具有重要作用。激活非HIF依赖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维持自身氧平衡和能量代谢平衡中也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菲菲(综述);陈国千(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肺表面活性蛋白( surfactant protein , SP)-D在机体肺部防御和先天性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SP-D参与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 RSV)感染的发生、发展,提示SP-D可能成为治疗肺部炎症性疾病的有效手段。文中就SP-D结构、功能及其与RSV关系、对肺部炎症性疾病治疗方面作一综述,旨在为RSV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朱亚非(综述);包玲(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物联网数据的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新方法及应用

    目的:现代医疗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状况缺少有效便捷的评估方法。文中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应用,依据室外环境温度和空调末端用户的室内温度数据,分析并完善医院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状况评价方法。方法以中央空调物联网获取室外温度和各末端用户室内温度的历史数据,在给定的时间窗口内,以室外温度历史数据的方差和各末端室内温度历史数据方差,建立相关性及方差比的数学指标,并从理论上导出用该指标评价空调系统运行状态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央空调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2个时间段室内外温度的相关系数均随时间呈现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空调运行期间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305,显著低于空调停运期间的平均值0.585。结论利用室内温度与各末端用户室内温度参数的降低幅度可表征空调系统运行质量的高低。该参数可用于大型医疗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状态的评价。

    作者:王杭兵;楼冬冬;陈岳天;孙国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游离脂肪酸与组织细胞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是脂肪的代谢产物,能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如过氧化氢和次氯酸。研究表明FFA与心肌、血管内皮、肝、肺等组织损伤密切相关。红细胞损伤的机制则是细胞膜表面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胞内血红蛋白受到活性氧的氧化过程。高浓度FFA可导致高活性反应分子氧簇活性氧生成增多,从而启动了氧化应激机制,活性分子可直接氧化和损伤脫氧核醣核酸、蛋白质、脂类等分子。文中综述近年来对FFA与红细胞损伤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研究氧化性贫血提供新方向。

    作者:袁涛(综述);赵建宁;包倪荣(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基于行为试验方法研究网络成瘾综合征患者执行功能特征

    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中枢机制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现有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执行功能是否受损上,采用的方式主要为行为试验方法。文中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网络成瘾的文献作了整理,综述了网络成瘾患者执行功能研究的主要行为试验方法。

    作者:黄冰洁;阳杨(综述);朱天民;李辉(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铁缺乏与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PAH)现已成为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目前认为导致PAH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免疫损伤、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等。 PAH患者中普遍存在着铁缺乏的现象,静脉补充铁剂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力,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人体内的铁主要是由铁调素来调控,它抑制铁从胃肠道向血液的流动,故静脉补铁可为PAH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文中就铁缺乏与PAH之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洁(综述);徐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SH P-2及其调节破骨细胞形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SHP-2是一种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具有去磷酸化作用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 , PTPs),参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其突变与多种恶性疾病有关。近年来学者发现SHP-2在破骨细胞(osteoclasts, OC)的可逆磷酸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是OC形成中的关键因子。文中就SHP-2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相关疾病以及SHP-2调节OC形成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林鹏;姜欢(综述);胡敏(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

    0引言暴发性心肌炎十分罕见且极为凶险,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进展快,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率达10%~20%[1],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在数小时至2~4d内死亡。而暴发性心肌炎如果能及早诊断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其长期预后良好[2]。现将2014年金陵-梅奥教学大查房中我科1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讨论整理如下。

    作者:蔡晓敏;彭永平;龚德华;宫剑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胃窦肌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的变化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 SAP)时常见胃肠动力的下降,甚至胃肠功能衰竭。文中旨在探讨SAP伴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 vasoactineintrestinalpeptide , VIP)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SAP模型组。 SAP模型组采用0.5 g/L牛黄胆酸钠水溶液逆行胰胆管注射的方式制作SAP模型。术后24 h进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 CRP)、胃排空率及胃窦肌间神经丛VIP阳性神经元表达的比较。结果 SAP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胃排空率降低[(31.49±3.96)% vs (70.99±1.82)%, P<0.05],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淀粉酶、CRP及胃窦肌间神经丛VIP阳性神经元较假手术组表达均升高[(14.63±1.06)分vs (1.60±0.52)分、(2061.25±434.86)U/L vs (360.20±30.29)U/L、(140.10±17.07)μg/mL vs (35.71±6.43)μg/mL、(22.45±4.10)%vs (10.72±1.92)%,P<0.05]。结论 SAP伴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窦肌间神经节VIP阳性神经元发生了重塑,VIP阳性神经元的重塑与SAP伴胃肠动力障碍的神经机制有关。

    作者:张诚;林中;袁园;段泽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MicroRNAs 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左右的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通过抑制靶蛋白翻译,或者降解靶基因mRNA,来负性调控基因的表达。如今miRNAs的种类发现越来越多,在很多方面发挥了作用,例如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早期胚胎的发育。文中仅就miRNAs的合成机制和功能,主要检测方法及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江胜林(综述);凌秀凤;张军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EphB4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有研究显示EphB4表达异常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构建慢病毒介导稳定过表达EphB4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以期为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PCR反应将人工合成的EphB4基因序列装入pcDNA3.1(+)载体,并通过测序验证重组克隆插入片段的序列信息。将质粒中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断克隆装入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3-MCS-IRES2-EGFP并进行基因测序以确认慢病毒载体是否成功构建。携带EphB4和EGFP基因的慢病毒通过阳离子脂质体转染293 T细胞,收集富含EphB4基因的病毒颗粒上清液,梯度稀释后测定病毒滴度并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和Coca-2,通过药物筛选及维持构建稳定过表达EphB4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 GFP)表达情况,qPCR检测转染前后各组细胞中靶基因EphB4 mRNA,评价过表达效果。结果含有2964 bp人EphB4基因编码区的慢病毒载体pLenti6.3-EphB4-IRES2-EGFP构建成功,基因测序结果完全正确,经慢病毒包装所得病毒上清液Lenti6.3-EphB4滴度为1×108 TU/mL。稳转细胞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GFP表达,qPCR实验证明转染后SW480及Coca-2细胞中EphB4 mRNA表达水平较转染前明显增加。结论成功扩增、克隆了EphB4基因,并建立其慢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稳定过表达EphB4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从而对于研究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锦;夏秋媛;王建东;周晓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低 T3综合征研究进展

    低T3综合征( 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 , LT3 S)是非甲状腺疾病引起的伴有低三碘甲腺原氨酸( triiodothyronine , T3)的综合征,主要表现在血清总T3和游离T3水平降低,血清反T3增高,血清甲状腺素( thyroxine,T4)和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正常。文中就LT3 S的发病机制、诊断与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艳清;张珍(综述);邵加庆(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