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林;邹萍;陈智超
目的: 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TDR)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早期明确诊断对病情转归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至2003年1月该院收治的28例TD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原因、部位、合并伤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诊断经过及手术途径等分别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与早期诊断组相比,延迟诊断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1). 结论: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合并伤是救治TDR的关键.
作者:钱建军;景华;常春林;李德闽;李忠东;胡小南;董国华;王常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不佳,有许多术中证实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仍在术后出现复发,这可能是由于存在常规病理手段无法发现的微转移病灶所导致.近年来,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应用于外周血、骨髓及肿瘤附近淋巴结中微转移灶的检测,但是检测微转移灶的指标选择及临床意义目前仍有争论.作者讨论常见的检测NSCLC微转移的方法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崇锐;宋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缺损的效果. 方法:对34例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颈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修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随访2~18个月,34例肌皮瓣中31例全部成活,3例小部分皮岛坏死.口腔颌面颈部外形和功能均恢复良好. 结论:胸大肌肌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缺损较为理想的组织瓣.
作者:张森林;孟昭业;董震;杨震;曹罡;刘锐;寿柏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置管注入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程、分娩方式、母婴的影响. 方法:选择140例足月初产妇,排除硬膜外置管及阴道分娩禁忌证,按产妇意愿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各70例).镇痛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行硬膜外置管注入低浓度罗哌卡因(0.12%)复合芬太尼混合液进行患者自控镇痛法(PCA).其背景注药浓度为6 ml/h,冲击量为2 ml/次,锁定时间为10 min.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记录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以及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等. 结果: 硬膜外置管后15 min,98.58%的产妇无痛(VAS评分0.057±0.48),4.3%的产妇有轻度运动神经阻滞(MBS评分0.07±0.31);60 min后所有产妇均可随意运动下肢(MAS评分均为0). 镇痛组活跃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但第二产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催产素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与对照组亦无显著差异. 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置管用于产妇自控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阻滞较轻;能加快活跃期,但延长第二产程,增加催产素使用率;不增加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不影响新生儿评分.
作者:刘湘;曾素耘;吴效科;刘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采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免疫组化方法,对10只新西兰白兔(成年雄性)不全梗阻性膀胱(自制兔不全梗阻性膀胱,梗阻时间为6周,作为实验组)及10只无梗阻性膀胱同龄新西兰白兔(对照组)膀胱体及膀胱颈部组织进行研究. 结果:实验组兔膀胱体、膀胱颈部粘膜及膀胱体平滑肌NOS神经均明显减少(膀胱体粘膜为P<0.05,膀胱颈粘膜为P<0.01,膀胱体平滑肌为P<0.05);膀胱颈部平滑肌NOS神经无显著变化. 结论:一氧化氮对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NOS神经的减少对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程文;高建平;张征宇;葛京平;周文泉;马宏青;周水根;魏武;薛松;梁培禾;李汉平;蔡荣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脑胶质瘤病(GC)的诊断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该科1993年至2003年收治的6例GC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行放疗或化疗. 结果:6例患者死亡5例,从首发症状起平均病程16.4(6~23)个月,有1例患者病程为5个月,仍在随访中. 结论:GC有特殊的MR表现,该病预后较差.
作者:孙康健;史继新;王汉东;孙克华;樊友武;杭春华;成惠林;谢韦华;潘云曦;印红霞;李杰;华长春;乔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血管内恶性淋巴瘤(IVL)及其亚洲变异型因淋巴结不肿大,常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易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结缔组织病、血管炎,且病程进展急速,预后不佳,生前不易诊断.国内该类病例并非罕见,需在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中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做到早期诊断,争取较好的转归.
作者:王学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95例NSCLC肿瘤内微血管密度(IMVD)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同时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D44变异体6(CD44v6)、一氧化氮合酶2(诱生型,NOS2)、一氧化氮合酶3(内皮型,NOS3)以及上皮型钙粘素(E-cad)表达状况对IMVD的影响. 结果:NSCLC存在着活跃的新血管生成,IMVD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VEGF、b-FGF、CD44v6、MMP-2、NOS2及NOS3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I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的癌组织,而TIMP-2、E-cad阳性表达的癌组织中IMVD值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癌组织. 结论:IMVD的检测对于判断NSCLC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多种因素参与了NSCL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其中VEGF、b-FGF、CD44v6、MMP-2、NOS2及NOS3对血管生成起促进作用,而TIMP-2和E-cad则可能起阻抑作用.
作者:陈龙邦;王靖华;李桂圆;周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在许多组织增生过程中,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会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近的研究发现,IGF-1存在于各种增生组织,如子宫内膜和卵巢组织.患有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血清中IGF-1水平较高,而子宫内膜局部的IGF-1水平减低,这可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多囊性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局部的IGF-1活性增强,与患者肥胖、高雄激素水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有关.IGF-1在良、恶性肿瘤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IGF-1能刺激子宫肌瘤细胞的生长.围绝经期妇女若存在高IGF-1和低IGF-1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则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大.绝经前后女性的高IGF-1水平与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
作者:梁元姣;梅巧娣;吴效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干扰体外培养的成骨样细胞,探索糖皮质激素所致成骨样细胞凋亡的分子细胞机制. 方法:地塞米松诱导原代培养并传代的小鼠成骨样细胞,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活性以及EMSA检测核因子Kappa B(NF-κB)活性. 结果:地塞米松使成骨样细胞存活数量下降,Caspase-3活性升高,NF-κB活性下降. 结论:地塞米松对原代未转化的成骨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是Caspase-3依赖性的,但NF-κB似乎不参与该过程.
作者:赵建宁;包倪荣;王与荣;吴苏稼;周利武;曾晓峰;王骏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肾活检术是诊断肾脏疾病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新惠;徐敏;马红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MR)成像能提供非侵袭、生理状态下的脑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正常脑组织及肿瘤组织的局部血容量,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高低,确定肿瘤穿刺活检的部位,以及对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淋巴瘤和其他脑肿瘤切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作者:季学满;武洪林;卢光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细胞粘附分子(CAM)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它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异位内膜具有粘附、侵袭和转移等特征.据研究发现,CAM在异位子宫内膜与腹膜间皮发生粘附及进一步形成异位病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AM在子宫内膜表达的多样性,与EM的不孕、盆腔粘连密切相关.作者对近几年有关CAM在EM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周秋明;吴元赭;沙金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冷沉淀是重要的血液成分之一,随着人们对成分输血认识的提高和对冷沉淀研究的不断深入,冷沉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作者就近年来冷沉淀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雷千红;叶东;栾建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骨髓基质细胞(MSC)作为种子细胞,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的可行性. 方法:建立诱导大鼠MSC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新的骨髓培养法,并进行鉴定.将诱导分化形成的成骨细胞,接种于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中,培养15天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与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的复合情况. 结果:大鼠MSC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的分泌逐渐形成,并不断地增加.接种于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上的细胞生长良好,形成许多细小的钙结节和胶原纤维. 结论:新的骨髓培养法可使大鼠MSC分化和增生为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成骨细胞,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是可利用的支架材料.用MSC作为种子细胞,三维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有很多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毛曦;储成林;毛钊;王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与乳腺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方法: 180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年龄20~53岁,月经正常,无内分泌疾病,于术前黄体期内抽取血样本,用放免法测定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手术后做病理检查.依病理检查结果分组,分析各组乳腺疾病血雌激素﹑孕激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 乳腺各疾病组血雌激素﹑孕激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分年龄段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40岁组血雌二醇含量在乳腺增生症患者中显著升高(P<0.01),孕酮则无明显变化;≥40岁组雌二醇﹑孕酮激素含量在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均显著升高. 结论: 血雌激素、孕激素含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作者:徐红;王为忠;张新国;陈晓光;杨凯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和生理功能的维护. 方法:1例患者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术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血气、电解质、体温等. 结果:在游离残余小肠期、移植小肠血管开放期、无肝期、新肝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很大,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加快;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时间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Ⅰ浓度显著下降;血pH和标准剩余碱(SBE)呈代谢性酸中毒改变,血氯一过性升高,血钙偏低,无肝期血糖升高;体温维持在36~37℃. 结论: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术麻醉的管理和监测非常重要,好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尤其要做好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调控、酸碱和电解质平衡以及体温的维持.
作者:周志宏;徐建国;管忍;李玉红;田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h0细胞在不同比例条件下,诱导Th0向Th1/Th2分化的关系.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传统的方法诱导得到DC,将DC与自体的Th0细胞以1∶4和1∶300的比例混合培养4天,收集Th细胞,经CD3和CD28抗体扩增48 h,ELISA法测上清中IFN-γ和IL-4的浓度. 结果: 从外周血中诱导出DC高表达CD83(73.4%)、CD86(90.3%)、HLA-DR(68.5%)和CD40(73.7%),DC与Th0以1 ∶4混合,产生的IFN-γ与1∶300混合组比有显著差异[(34±4.3) μg/L vs( 3.5±1.2)μg/L],产生的IL-4亦有显著差异[(25±4.3) ng/L vs (350±120)ng/L]. 结论: 人外周血DC与Th0高比例混合时,诱导Th0向Th1分化;低比例混合时,诱导Th0向Th2分化.显示人外周血DC在调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上具有可塑性,为临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免疫干预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袁国林;邹萍;陈智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对危重患者肠功能障碍的认识1.1 肠道的正常功能肠道的功能多而复杂,基本功能是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溶性小分子,并选择性吸收水分、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
作者:彭南海;邹志英;高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