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士长在专科护理发展中的作用

徐薇;彭南海

关键词:外科护理, 管理
摘要:引言我院普通外科自1979年建立全军腹部外科中心发展至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01年成为重中之重学科,专科护理技术也随之发展.回顾20余年来专科护理工作,尤其是近十几年的护理管理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与医学专科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并具有专科的护理特色.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新形势下医院感染管理任务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呈现新的特点,出现新的威胁和危害.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3起, 1749例,死亡135例,死亡率达7.95%[1].发达国家对医院感染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很快,并已逐步正规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随着国家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我们认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吴金京;尹湘毅;丁艳;张国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创伤性脊髓水肿的影响

    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大鼠创伤性脊髓水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致SD大鼠T8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天用干湿法测定脊髓组织水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组织中Ca2+的含量. 结果:脊髓损伤后局部组织含水量、Ca2+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1),用CNTF治疗后水含量、Ca2+含量有明显下降(P< 0.01),但和正常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 结论:CNTF可能是通过阻止Ca2+内流、稳定细胞内外Ca2+平衡而起到减轻创伤性脊髓水肿的作用.

    作者:许斌;贾连顺;李家顺;何成;吴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介绍一种离体血管环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目的:介绍一种离体血管环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方法: 通过心桥软件将血管环的等长张力和内壁周长数据绘成长度-张力曲线,据此将血管环拉伸至适长度后进行实验. 结果:本实验装置和方法稳定、可靠、准确、灵敏. 结论:这套装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血管的特点,可用于各种血管环实验.

    作者:刘沙;萧明第;薛松;卢成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的影响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和观察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的影响,为提高寰枢融合术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静力分析确定寰枢关节相对稳定的体位. 结果:300例寰枢后路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270例于中立位融合获得95%的成功率.而未能于中立位融合的30例失败率达50%. 结论: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中立位是相对稳定的体位.在这个体位进行融合固定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陈跃先;贾连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HCV IRES特异性抑制性RNA二级结构模拟及自剪切转录载体构建

    目的:构建可保证HCV IRES特异性抑制性RNA(IRNA)序列完整性的转录载体. 方法:应用计算机软件模拟IRNA二级结构;体外化学合成IRNA及其互补体的cDNA, 以AatⅡ和XbaⅠ双酶切后克隆入具自剪切作用的顺式核酶载体pGEMRz中;应用酶切方法、PCR和测序法对重组载体进行三重鉴定;后对重组体进行体外转录. 结果:计算机模拟发现HCV IRES特异性IRNA二级结构包括两个环、一个茎状结构和一个膨出,在其序列两端加3~5个碱基不会改变其二级结构,而缺失3~5个碱基却会明显改变其结构.经三重鉴定证实,目的序列被正确地克隆入质粒pGEMRz,并经体外转录得到约70个碱基大小的IRNA. 结论:本研究构建转录载体pGRz-IRNA可保证IRNA 序列的完整性.

    作者:梁雪松;周永兴;连建奇;郝春秋;王临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处理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24~75(平均53.75)岁.术前及术中均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8例患者中单纯行抗生素治疗2例,清创加抗生素治疗2例,假体取出1例,一期假体置换2例,二期假体置换1例. 结果:8例感染者均得到有效控制,平均随访8个月,未出现感染复发. 结论:彻底清创和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建宁;曾晓峰;王与荣;吴苏稼;陆维举;周利武;林恩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早期胃肠营养预防老年人严重烧伤后胃肠道并发症

    目的: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严重烧伤后胃肠道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分析本院1980~2001年共收治的老年烧伤患者130例,其中严重烧伤32例,均施行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并了解休克期与感染期消化系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32例中除2例因败血症死亡外均治愈,无一例发生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 结论:老年严重烧伤早期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施行早期胃肠营养支持,重视蛋白质补充,可预防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并发症.

    作者:姜会庆;胡心宝;解伟光;陈一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暴力.髋臼骨折的常见并发症有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当出现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时,对于部分患者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惟一有效的手术方法.髋臼骨折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必然会增加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难度.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切口、内固定和处理异位骨、骨缺损和骨不连、选择假体、控制感染和保护坐骨神经等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无论是早期急诊还是髋臼骨折手术失败后,抑或是髋臼骨折晚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治疗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钱红波;赵建宁;陆维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信使核糖核酸的影响

    目的:考察缬沙坦(Valsartan)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Ⅱ1受体)的调控,探讨缬沙坦的长期疗效和机制. 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20例,口服缬沙坦,每天1次,每次80 mg,连续4周.每天定时测血压,并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白细胞内AⅡ1 mRNA进行定量. 结果:治疗6天左右,血压和白细胞内AⅡ1mRNA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血管紧张素Ⅱ(AⅡ)显著上升(P<0.05);治疗14天,血压降至稳定状态;治疗28天,血压回升,白细胞内AⅡ1 mRNA、AⅡ均恢复原水平. 结论:缬沙坦短期内降压作用明显,机制是阻断了AⅡ1受体;长期服用缬沙坦降压作用反而减弱,可能是受体敏感性下降的缘故.

    作者:王伟新;束长辉;凌树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波形接骨板内固定对兔股骨局部血流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和比较波形与直形接骨板内固定对兔股骨局部血流的影响. 方法:采用核素骨显像观察两种接骨板固定前后兔股骨局部血流的变化. 结果:内固定后股骨血流早期呈抑制状态,24 h后开始逐渐增加,3周时达峰值,12周左右又接近正常.波形接骨板固定组股骨局部血供明显大于直形接骨板固定组.12周时,两组基本接近. 结论:波形接骨板对骨密质的压迫小,对股骨局部血供的干扰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王强;赵建宁;陆维举;朱虹;王与荣;吴苏稼;林恩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根据科室专业特点培养和管理合同护士的做法

    引言随着医院精简整编和医疗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合同护士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不断地涌入部队医院,直接参与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目前已成为护理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坚持为部队服务,在提高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科室和医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作者:王苏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

    目的:观察24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诱因及其临床表现,便于更好地进行临床护理. 方法: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入Ⅲ级组、Ⅳ级组,统计两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①CHF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心功能越差,越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尤其是医院感染.②肺部感染常见的诱因是受凉,其次是长期使用安眠药、糖尿病、长期卧床、住监护病房等.③肺部感染引起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与心衰症状相似,容易相互掩盖.胸片、血常规、体温、痰培养等指标单项敏感性较低,惟粘痰增多一项敏感性较高. 结论:肺部感染是CHF恶化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有利于控制心力衰竭的恶化,改善CHF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诸葛海鸿;孙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工髋关节假体磨损微粒的研究进展

    回顾近年来关于髋关节假体磨损微粒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的大小在1 μm以下直至300 μm之间,金属微粒的大小有相似的发现,近期的研究显示,这两种微粒绝大多数<1 μm(亚微米).而对于骨水泥及陶瓷微粒的大小尚无准确报道,一般认为骨水泥微粒相对较大,有粒状、杆状、纤维状、不规则状等各种形状.机体对各种微粒的反应非常复杂,多种细胞及介质参与这一反应,其中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其大体过程为微粒引起巨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进一步释放各种炎性介质,激活成纤维细胞和破骨细胞,引起假体周围纤维化和骨质吸收;同时还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引起骨重建的改变.

    作者:林秾;赵建宁;陆维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三氧化二砷对耐药MR2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R2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作用. 方法:以耐维甲酸(RA)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R2为研究对象,以非耐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 结果:MR2细胞GSTπ表达(60.4±4.0~66.5±4.4)较NB4细胞( 28.3± 5.6~ 31.2± 5.1)明显增强(P<0.05).0.5~2.0 μmol/L As2O3能显著降低MR2细胞GSTπ表达(P<0.05),而对GSTα、GSTμ无影响. 结论:GSTπ表达的下调,可能是As2O3克服耐药的敏感性指标,而GSTα、GSTμ则否.全反式维甲酸(ATRA)可能是GSTπ催化作用的底物.

    作者:钱晓萍;王学文;庄昱洲;孙桂勤;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的重建

    目的: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通过打压植骨、髋臼钢板或金属钛网对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以恢复髋臼的完整性,提高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方法:全髋关节翻修术38例,其中12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植骨、髋臼重建钢板或金属钛网固定,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和加强. 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3~38(平均13.1)个月,X线片表明髋臼侧植骨处仅1例出现轻度骨吸收,其余骨愈合良好,未出现骨吸收和内固定移位. 结论:对于髋关节翻修中,对髋臼骨缺损者采用打压植骨、髋臼钢板或金属钛网支撑加强,重建髋臼的骨性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提高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作者:赵建宁;周利武;王与荣;吴苏稼;施鑫;陆维举;许斌;林恩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工关节磨损微粒在界面中的分布及运动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中的磨损微粒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运动. 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兔32只,在兔的股骨远端沿股骨轴线钻孔,植入直径4 mm,长15 mm的圆柱形钛合金棒作为模拟假体.按膝关节内注入微粒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注入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钛合金微粒、骨水泥微粒和等渗盐水组.在第16周处死动物,取股骨远端及膝关节囊,观察磨损微粒在界面中的分布及运动情况. 结果:各实验组假体隧道边缘产生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界膜,其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在这层界膜组织下可见明显的骨吸收和骨破坏现象.聚乙烯组、钛合金组、骨水泥组假体隧道边缘的组织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隧道一区的组织细胞含量明显高于二区(P<0.05). 结论:人工关节磨损微粒的沉积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限制微粒在假体骨界面之间的移动可能会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

    作者:林秾;赵建宁;周利武;王与荣;吴苏稼;印洪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护士长在专科护理发展中的作用

    引言我院普通外科自1979年建立全军腹部外科中心发展至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01年成为重中之重学科,专科护理技术也随之发展.回顾20余年来专科护理工作,尤其是近十几年的护理管理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与医学专科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并具有专科的护理特色.

    作者:徐薇;彭南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影响新生隐球菌毒性及其他表型改变的微观进化

    目的:探讨微观进化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取标准的产黑素和白化突变菌株分别培养,研究产黑素表型的变化,并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CNLAC1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结果:产黑素在转种培养后未见变化,而CNLAC1基因片段扩增时,发现转种后的菌株发生细微变化. 结论:新生隐球菌微观进化现象不超越菌种,甚至表型都不发生明显变化,这为菌种保藏可能提供一个更早期的参考指标.

    作者:桑红;廖万清;温海;沈献平;陈江汉;叶楠;张敏;倪容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扩髓或不扩髓绞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扩大髓腔或不扩大髓腔对胫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扩髓或不扩髓绞锁髓内钉治疗闭合性胫骨骨折37例,并进行临床随访和分析. 结果:31例得到随访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4.9±2.6)周.对于胫骨中段及中下段骨折,不扩髓的绞锁髓内钉固定可以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P<0.05),终治疗效果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分,优28例,良3例. 结论:应用绞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可以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胫骨中下段骨折,推荐使用对胫骨髓内血供影响较小的不扩髓绞锁髓内钉固定.

    作者:曾晓峰;陆维举;赵建宁;周利武;李斌;时宁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采用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髋部步态动力学和肌力的变化与髋关节功能状态的关系. 方法:选择单侧THR的患者共25例,按术后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利用压电晶体式三维测力台和等速极力测试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健、患侧髋的曲伸肌力变化. 结果:①步态测试:术后1年以内组患者健、患侧的垂直分力-时间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②等速肌力测试:双侧峰力矩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P<0.05).峰力矩占体重比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差异显著.③临床评价: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18~60分提高到术后的78~97分. 结论:术后生物力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髋周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与临床评价不一致,可能更具客观性,可作为评价THR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吴苏稼;焦俊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