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庞洪波;陈光辉;张申宁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昼夜节律, 腔隙性脑梗死
摘要:0 引  言  高血压与小动脉疾病相关,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和某些类型的白质脑病(影像学表现白质疏松)被认为是小动脉疾病的结果[1, 2],而且已注意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心血管事件有所增多。那么,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是否间接或直接参与LI的发生?本文对43例LI患者进行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初步评估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LI的可能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首次因LI住院的43例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52~68(平均58.50±4.6)岁。高血压为1~2级,发现高血压病程(4±1.6)年,未接受过系统降压治疗;病灶位于基底核14例、内囊12例、半卵圆中心8例、丘脑10例、脑桥4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51~70(平均57.4±5.2)岁,头颅CT正常。病例中均摒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有颈部大血管狭窄性病变者,同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1.2  24 h血压监测   采用无锡中健科化有限公司CB型动态血压分析系统,白天(6:00~22:00)30 min测量1次,夜间(22:00~6:00)1 h测量1次。观察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国人高血压标准为平均收缩压≥130 mmHg(17.3 kPa)和(或)舒张压≥81 mmHg(10.8 kPa);②白天平均收缩压(dABPs)和舒张压(dABPd);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ABPs)和舒张压(nABPd);④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即昼夜血压差值/白天血压值×100%,≥10%为血压节律正常;⑤血压负荷值:即24 h内收缩压≥140 mmHg(18.6 kPa)或舒张压≥90 mmHg(12 kPa)次数的百分率,<10%为正常。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体弓形虫病人体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全球广泛分布、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由于与宠物接触增多,我国弓形虫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鉴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旦确诊,治疗效果显著。本文从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对本病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作者:林军;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创新 严谨 求实

    《医学研究生学报》改刊至今已一周年了。作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并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国内唯一一份医学研究生的学报,它的作者主要是拥有或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医学菁英。他(她)们在本刊所发表的论文,一般来说,也都处于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对同行应能有所启迪或可供借鉴。为了使本刊办得更好,在改刊一周年和新世纪来临之时,我代表编委会对本刊作者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创 新  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探索未知世界。创新是它的灵魂和生命。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8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谓创新,既包括新的学术观点的建立、新的研究手段的突破,以及在交叉学科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等的原始性创新,也包括对现有观念、方法等的补充、改良的跟踪性创新。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需要有创新性的研究和创新性的论文。一篇没有创新的论文是毫无价值的。

    作者: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穿孔素氨基端肽段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目的:用基因工程方法表达人穿孔素(PFP)氨基端肽段,并加以纯化。 方法:构建表达人PFP蛋白N端118个氨基酸肽段(hPFP-N)的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BL21菌株,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存在下以超声处理,使得到的融合蛋白包涵体溶解。通过谷胱甘肽琼脂糖柱亲和层析获得纯化的GST/hPFP-N融合蛋白,经凝血酶酶切去除GST部分。 结果与结论:pGEX-KG质粒能够高效表达GST/hPFP-N融合蛋白,经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和凝血酶酶切后得到纯化的hPFP-N蛋白。

    作者:秦卫松;李芳秋;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0 引  言  高血压与小动脉疾病相关,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和某些类型的白质脑病(影像学表现白质疏松)被认为是小动脉疾病的结果[1, 2],而且已注意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心血管事件有所增多。那么,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是否间接或直接参与LI的发生?本文对43例LI患者进行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初步评估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LI的可能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首次因LI住院的43例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52~68(平均58.50±4.6)岁。高血压为1~2级,发现高血压病程(4±1.6)年,未接受过系统降压治疗;病灶位于基底核14例、内囊12例、半卵圆中心8例、丘脑10例、脑桥4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51~70(平均57.4±5.2)岁,头颅CT正常。病例中均摒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有颈部大血管狭窄性病变者,同时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1.2  24 h血压监测   采用无锡中健科化有限公司CB型动态血压分析系统,白天(6:00~22:00)30 min测量1次,夜间(22:00~6:00)1 h测量1次。观察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国人高血压标准为平均收缩压≥130 mmHg(17.3 kPa)和(或)舒张压≥81 mmHg(10.8 kPa);②白天平均收缩压(dABPs)和舒张压(dABPd);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ABPs)和舒张压(nABPd);④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即昼夜血压差值/白天血压值×100%,≥10%为血压节律正常;⑤血压负荷值:即24 h内收缩压≥140 mmHg(18.6 kPa)或舒张压≥90 mmHg(12 kPa)次数的百分率,<10%为正常。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显著。

    作者:庞洪波;陈光辉;张申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倍频激光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 方法:应用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阻塞12例,治疗前后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照观察。 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例(13眼),4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9只眼行区域性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次数少1次,多3次,2例复查后行补充光凝。治疗后荧光素造影对照观察结果:9眼区域性光凝术后,荧光素造影见灌注区光凝斑规则,色素上皮轻度萎缩,无灌注区边缘未见荧光素渗漏。广泛视网膜光凝4眼,2眼后极部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组织水肿消退,黄斑囊样水肿减轻;2眼新生血管缩小,尚有少许渗漏,后经补充光凝。无一例新生血管增多,无灌注区扩大或渗漏加重。 结论:激光治疗虽不能明确提高中心视力,但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保护当前的有效视力。

    作者:王理理;张丽京;王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头凹陷隆起器的研制与应用

    引  言   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是女性的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哺乳。严重凹陷的乳头易积存污垢,招致湿疹、感染等,以往采用手术治疗,既不易恢复乳房的正常形态,又常破坏乳头、乳晕部泌乳导管,故临床上用手术治疗常慎之又慎。我们已成功研制出“乳头凹陷隆起器”,解决了困扰整形外科多年的难题。经临床251例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99324839.X”,“ZL99228562.3”)。1 结构和工作原理  该产品根据负压吸引原理由乳头帽、微型单向阀、负压抽吸器组成(图1)。1.1 乳头帽用于维持乳头的隆起 该结构为一与女性乳头相吻合的圆柱形帽状体,其下缘为一与乳晕相一致的柔性圆形帽檐,乳头帽侧壁通过接管与微型单向阀管道相连。乳头帽内壁对应接管口的位置设有一个与间隙配合的内套圈,内套圈的上沿将帽体的接管口遮住,并与帽体内壁之间有通气间隙,用以防止负压抽吸时对乳头的损害。考虑到治疗时,乳头在负压作用下被移进乳头帽内时,有时会产生一些分泌物或少量血迹,污染乳头帽,影响乳头卫生,甚至会引起继发性感染。为此,我们将乳头帽内部设计成可拆卸组合。当使用中乳头分泌物和血迹残留在乳头帽内时,只需将乳头帽帽檐部分与圆柱形帽体旋开,拆卸下来冲洗干净,凉干后再与乳头帽圆柱体旋紧即可。乳头帽圆柱体上部为-仿乳头弧形形状,使患者在配戴乳头凹陷隆起器治疗时可用胸罩罩住,既保证治疗效果,又保证在治疗过程中女性乳房外形美观。

    作者:汤黎明;姜会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半导体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半导体眼科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 方法:采用法国BVI半导体眼科激光治疗机对140例DR患者206只眼的光凝术及其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11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95只眼行亚广泛视网膜光凝术(mild-PRP)治疗。82只眼视力提高1~3行,占35%;94只眼视力无变化,占46%;30只眼视力下降,占19%。3个月后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有10只眼残留新生血管及小片状无灌注区,再次补充光凝。 结论:适时、合理、正确的激光治疗,是抑制DR患者眼底病变继续恶化的重要手段,而FFA是进行正确有效的激光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张丽京;王理理;王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小转移灶,分析其与临床病期及远处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中EMA表达阳性细胞。结果:58例乳腺癌患者有33例骨髓中找到EMA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率为57%;晚期患者阳性细胞检出率显著增高;术后复发及有骨转移的患者较无复发及骨转移的患者阳性细胞检出率高;该方法与骨髓常规涂片检查比较,其阳性细胞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结论:骨髓中EMA表达阳性细胞的检测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患者病情、了解有无复发及骨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臧静;陈龙邦;王靖华;CHU Xiao-yuan;褚晓源;张群;龚涌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对组织的炎性浸润是加快细胞凋亡和死亡的关键因素,而粘附分子在其滚动、粘附、浸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I/R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曹建平;徐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

    0 引言  哌拉西林属酰脲类广谱青霉素,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哌拉西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其他抗生素一样产生许多耐药菌株。他唑巴坦是一种青霉烷砜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染色体介导的诱导酶(IB)。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的联合应用,通过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可使哌拉西林很好地发挥其抗菌作用,所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AZ)联合制剂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等特点[1]。现将我院1999年7月至12月,从临床标本分离的328株革兰阴性杆菌,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敏试验,并与其他六种抗菌药物作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杨静;石晓春;李珍大;张小卫;邵海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D大鼠二氧化氮吸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二氧化氮(NO2) 吸入性肺损伤的机制。 方法:采用实验-对照设计方法,对30只SD大鼠肺组织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总抗氧化能力(T-AOC)进行比较。 结果:NO2 吸入组SD大鼠肺组织内MD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AOC值则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意义。只有长期NO2 吸入组的SD大鼠GS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SD大鼠吸入NO2 后,氧化物质与抗氧化物质失衡所导致的氧化性肺损伤,是肺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肖永营;夏锡荣;施毅;童茂荣;张希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组腺病毒Ad-p16的扩增及病毒滴度检测

    目的:探讨高效扩增腺病毒载体的方法。 方法:用人胚胎肾293细胞株扩增重组腺病毒,并测定病毒滴度。 结果:扩增得到腺病毒的滴度约为5×108 PFU/ml。 结论:用人胚胎肾293细胞株扩增重组腺病毒,在不进行任何浓缩时可达较高病毒滴度,为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周文泉;闵志廉;李莉;张玲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肢体移植的研究进展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是解决肢体缺损的重要方法,本文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以期望同种异体肢体移植能够在实验和临床上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郭亭;叶根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研究现状

    心房纤颤(AF)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AF可以导致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及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病率很高,使病死率增加。因而很有必要将AF作为当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点加以研究。

    作者:齐玉琴;万文辉;GE Cai-rong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炎衣原体肺炎的实验鼠模型

    目的:评价以小鼠作为肺炎衣原体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价值。 方法: 以肺炎衣原体鼻内接种Icr小鼠,通过不同时点(60天内)处死动物,观察其肺部的病理改变。 结果: 鼻内接种肺炎衣原体后,Icr小鼠产生肺部感染,特征性病理改变是斑片状间质性肺炎,早期(7天以内)病变较重,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伴有泡沫细胞堆积;后期(14天以后)病变开始减轻,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浸润为主,并逐渐转为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结论:给Icr小鼠鼻内接种肺炎衣原体可引发肺部感染,该模型有助于对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施毅;印洁;詹化文;苏欣;夏锡荣;周晓军;申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胰源性脑病的诊断及其治疗

    0 引  言  急性重症胰腺炎(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ASP)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系统的严重疾病,其病程中所并发的神经精神症状、体征日益受到重视,亦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作者通过分析15例ASP患者并发胰源性脑病(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PE)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对PE的诊断和治疗。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并发PE的ASP中,男7例,女8例,年龄为24~63岁,平均年龄(38.1±12.6)岁。原发病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者6例,酒精性胰腺炎者9例。按Ranson判定严重程度的11项指标,具有3~5项指标者10例,6项指标以上者5例,表明本组患者病情均较重。患者PE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平均为ASP起病后的2~27天,平均(5.5±2.5)天,其中早期(2周以内)出现症状者12例,晚期(1个月左右)出现者3例。PE症状持续的时间从17~53天,平均为(28.0±10.4)天。本组除1例既往曾有癫病史外,其余患者均无明确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系统疾病史。凡由局部脓肿和全身严重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重要脏器(肝、肾及肺等)功能不全引起的脑病综合征、胰腺炎继发糖尿病性代谢性昏迷(如低或高血糖昏迷、酸中毒性昏迷)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者均未列入。

    作者:张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困扰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缺乏很有效的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特别是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治疗作用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叶益进;赵建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

    0 引  言  随着人工关节材料的改进和假体设计的不断完善、全膝关节置换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手术技术要求高,并发症多,目前尚不能像全髋关节置换术那样得到广泛的开展。我院自1997年1月~2000年5月共行全膝关节置换术9例10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全膝关节置换术9例中,男1例,女8例,年龄为35~66(平均55)岁,单侧8例,双侧1例,左膝2,右膝8。9例中,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骨性关节炎5例。术后均被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9.1个月。1.1 假体选择 选用德国Link公司产品的5例;美国Howmedica公司3例; 美国史塞克公司1例。1.2 手术操作要点 ①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②取膝关节正中纵切口,于髌内侧入路;③彻底切除髌上囊、滑膜、髌下脂肪垫及半月板;④切除胫骨上端表面及前十字韧带,必要时可保留后十字韧带;⑤股骨髁截骨,保持外翻7°;⑥选择适当厚度的胫骨平台;⑦骨水泥应用;⑧充分止血。1.3 术后处理 ①切口加压包扎;②抗生素应用7~10天;③48~72 h拔除引流管;④下肢功能锻炼器(CPM)进行功能锻炼,屈曲30°,每天增加10°。1.4 评定标准 应用美国Tohn.N.Insall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不稳定10分。总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

    作者:赵建宁;周利武;陆维举;李斌;曾晓峰;王蔚文;方绍春;钱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骨膜游离移植在非负重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附3例报告)

    0 引言  关节软骨缺损的重建及愈合问题至今仍然是重建外科学的难题。以往的研究表明,浅表的关节软骨缺损不能由透明软骨再生来修复。我们在自体骨膜游离移植诱导关节软骨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1~3],将这一新手术方法应用于临床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1 患者男性,36岁。1989年10月车祸致全身多发伤,左手3~5指缺如,左食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均僵硬,屈伸受限,且于掌指关节处有尺偏畸形。左拇、食指对指动作不能完成。X线片示:左食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均存在创伤性关节炎,以掌指关节为重。1990年4月,我们对其实施左食指掌指关节成形术。术中发现:患者左食指掌指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瘢痕组织,掌骨头变形,关节软骨面基本被破坏消失,近节指骨关节面软骨亦有退变,行锐性修整,使之光滑。

    作者:王与荣;赵建宁;韩发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单克隆抗体的初步鉴定

    目的:制备高效价的人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单克隆抗体(GPA McAb),为研制快速全血凝集试剂提供关键的双功能抗体成分。 方法: 首先用MNGP亚型GPA,经SPDP与小鼠血清白蛋白连接后,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GPA McAb;用ELISA和血凝方法对克隆进行筛选和鉴定。 结果: 4次融合共获3个可分泌高效价GPA McAb细胞株(3F6、5C7和5G3)。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与GPA发生特异性反应,但均不引起人A、B、AB和O型红细胞凝集,属于人红细胞GPA的特异性非凝集抗体。在3株抗体中,2株为IgG1亚型,1株为IgG2亚型。 结论: 小分子GPA经与同种动物(免疫用动物)血清白蛋白连接后用作免疫抗原,研制的2株IgG1亚型抗体可用于全血凝集试剂中双功能抗体的制备。

    作者:吴向东;李保仝;邵海枫;宗永兰;齐名;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