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顺;王慰;叶立红;何朝霞;任桂芳;郄兰霞;梁志会;白振杰
有关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近10余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此文结合美国肝病协会新的治疗规范就抗病毒治疗进展作相应介绍,包括HBeAg阳性及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代偿及失代偿肝硬化及其合并感染的患者、化疗患者、妊娠患者、耐药患者以及联合治疗等.
作者:姚碧莲;张欣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前S1区是HBV与肝细胞膜的直接结合位点,前S1抗原在HBV侵入肝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目前尚未对HBV前S1抗原受体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研究HBV前S1抗原及其相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进一步阐明HBV的致病机制.
作者:张曦;蔺淑梅;陈天艳;陈瑞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汕头市潮阳区被强制监管人员的HIV感染状况、高危行为及其艾滋病相关知识,为制订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区一强制监管场所442名被监管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 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1%;50.6%被监管人员存在吸毒或性乱行为;其中静脉吸毒占吸毒人员的29.1%,共用注射器吸毒占静脉吸毒人员的43.5%;54.8%的性乱人员拥有5个以上性伙伴,坚持使用避孕套者占性乱人员的13.4%;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35.5%.结论 该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HIV感染尚属低流行状态,并存在大量艾滋病高危人员,须尽快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黄小涛;毛晓庭;林忠文;陈素娜;林恩慈;郑远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国已证实的人鼠共患病达20种,此文按病原划分列出病名及与其相关的啮齿动物、传播途径和地理分布.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是我国3种主要的人鼠共患病.2002~200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这3种病逐年发病人数大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人鼠共患病的预防措施包括监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免疫接种,各病有其特点.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近9年(1998~2006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大肠癌病例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8~2006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3504例大肠癌病例,以3年为一年份组别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确诊.结果 2004~2006年段与1998~2000年段比较,大肠癌收治率上升了98%,平均每年上升10.9%.70岁以上高龄的大肠癌病例发病上升明显,2004~2006年占到同期病例14%;中位发病年龄为54.5岁;男女比例为1.19∶1;直肠癌比例从78%下降到69.9%,而右半结肠癌从6.9%上升至12.7%.结论 近9年来,浙江省大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后移,70岁以上高龄患者和女性患者增多,右半结肠癌的比重增高,其流行病学出现了新的特征.
作者:钱俊;李德川;楼荣灿;郑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乙型肝炎的发作及转归与机体细胞免疫密切相关,其中T细胞作为主要的效应细胞,与清除病毒及损伤细胞直接相关,此文就近年来对T细胞以及T细胞亚群在HBV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毛卫林;陈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临床上,门静脉高压决定了肝脏慢性弥漫性病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发生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预后.门脉高压的发生因素主要是肝炎患者血流阻力和血容量的增加.
作者:卢德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HCV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建立HCV全基因组感染细胞模型对于研究HCV致病机制,研究抗HC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此文试就该领域内目前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哈明昊;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178例年龄在12~40岁之间的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结果 进行分析.方法 178例分为<20岁、<30岁、<40岁三个年龄组,分别观察三个年龄组间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增生的分布情况及差异性.结果 >G2/S2的分布为<20岁年龄组(14%),<30岁年龄组(41%),<40岁年龄组(80%).随年龄增长,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呈加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与病毒基因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与病毒基因水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之间肝组织病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上述两种携带者,有条件时好行肝活检,以早期发现适宜治疗者而避免延误病情.对两者间的治疗应有所侧重.
作者:李兵顺;王慰;叶立红;何朝霞;任桂芳;郄兰霞;梁志会;白振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妇女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生殖道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相互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共计950名伴有各种生殖道感染症状与体征的妇女,病原体的检测包括阴道滴虫、白色念珠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淋病奈瑟菌、HPV和梅毒.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PV感染与其他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生殖道HPV6、11感染合并解脲支原体阳性检出率较高,HPV6、11感染与解脲支原体感染有明显相关性(P=0.01),HPV6、11、16、18感染与解脲支原体(P=0.02),沙眼衣原体(P=0.04),梅毒(P=0.01)感染有一定的相关危险性.结论 妇女生殖道HPV感染与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梅毒的感染有关.HPV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相互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华;蒋幼芳;任娟;张雪琴;郭文娟;唐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HIV感染已成为全球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综合防治干预可以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并为个人、家庭、社区及艾滋病防治干预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平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物质、心理、经济、法律及医疗等服务并建立良好的反歧视环境.社区能力是影响艾滋病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影响社区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全面、持久、完善服务和支持.此文对艾滋病防治模式的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途径及关键环节作综述.
作者:李林;周枫;代涛;刘春雨;曹韵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经拉米夫定(LAM)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观察阿德福韦酯(AD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继续LAM并加强护肝治疗48周,B组采用ADV治疗48周,C组采用ADV与LAM联合治疗12周后再单用ADV治疗36周.结果 YMDD变异后大部分患者HBV DNA的反弹和/或ALT的升高程度低于治疗前水平,少数出现轻度黄疸;3组治疗48周后ALT水平下降均显著,B组和C组ALT水平、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与A组对比差异显著(P≤0.001),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YMDD变异后患者临床表现轻微;ADV单药或与LAM联合12周后单用ADV治疗YMDD变异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得到较好临床疗效,对临床稳定的患者可以使用ADV单药治疗.
作者:邱源旺;胡泰洪;周莉;丁虹;董峰;周敏;汤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灭螺药物的研制与开发是血防科研的重点,通过电镜观察灭螺药物对钉螺超微结构的损伤,阐明其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从而为全面评估灭螺药物的效果和毒性反应奠定基础,并为开发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剑锋;闻礼永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并发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68例甲型副伤寒及并发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型副伤寒并发肺炎的发生率为4.82%;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甲型副伤寒阳性1例,其中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1.69%,白细胞升高的3.13%;药敏试验结果 :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三、四代抗生素敏感.结论 甲型副伤寒并发肺炎时,以继发感染为主,但存在伤寒性肺炎.既往无结核、矽肺等慢性肺病的病史;病程中经胸片和/或CT证实有肺部炎症改变;肺部病灶随着伤寒病情的控制而好转;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甲型副伤寒阳性,可作为诊断伤寒性肺炎的依据,并可以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作者:黄希田;颜鸣鹤;凌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细胞因子不仅关系到对发病机制的探讨,也关系到对疾病转归的判断和预测,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的重视,因而近年对细胞因子检测的研究已成为慢性肝炎临床免疫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细胞因子功能的多样性及组织细胞的非特异性,在临床应用中必须考虑细胞因子的来源以及检测方法 的优劣.
作者:杜晓菲;陈新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用纸片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可行性,建立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β-内酰胺酶的常规过筛检测方法 .方法 用纸片法(扩散法,协同法)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BLA)、AmpC β-内酰胺酶(AmpC酶)检测.用三维试验作对照.结果 纸片法检出产ESBLs阳性菌株19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7株,AmpC酶阳性菌株10株,三维试验则分别检出21、7、9株,符合率在90%以上.结论 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操作简便,与三维试验符合率高(P>0.05),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
作者:陈日荣;凌寿坚;李惠冰;周美容;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03年11月25日~2006年11月24日三年间,各国报告到WHO的H5N1禽流感病毒人类感染确诊病例,经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三年中,10个国家共向WHO报告实验证实的H5N1禽流感病例256例,其中:中国21例,越南91例,泰国25例,柬埔寨6例,印度尼西亚74例,土耳其15例,伊拉克3例,阿塞拜疆8例,埃及12例,吉布提1例.
作者:严有望;李少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等功能,其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特异性膜受体介导的.研究VEGF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对由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文综述了VEGF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翠莲;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UK-427,857(maraviroc)是一个选择性CCR5受体拮抗剂,有很强的对抗HIV-1活性,是药理学的一个重大骄人成就.用化学素放射配体黏附实验的方法 ,从药物大典将近1000多种合成的类似物中筛选出来的UK-427,857,无论是从与受体的黏附力、抗病毒活性、吸收、药代动力学,还是人体内目标靶位的选择性来讲,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它将成为治疗艾滋病有潜力的药物.
作者:冯婷婷;吴南屏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