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贾广志
目的:对高位食管癌食管支架置入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支架置入方法进行探讨.方法:25例高位食管癌患者,初期的8例采用普通国产置入器置入;后期的17例,对置入器械进行了改良.结果:25例中有3例支架置入后出现明显的吞咽疼痛,另22例仅有局部轻度疼痛不适和异物感,1周后逐渐减轻和消失,术后吞咽困难明显缓解.结论:对于高位食管癌的支架置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支架上端不应超过C7椎体平面;②支架应质地柔软,好选择上端杯口状或球头式支架;③支架的直径≤16 mm为宜,要注意对气管的压迫;④改良的置入装置有助于术中随时调整支架位置,使定位更准确.
作者:严冬;贾广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我院ICU患者感染的病源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对我院ICU病区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各类感染标本所分离的细菌菌株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我院ICU病区2010年共分离出致病菌29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24株,占阳性标本75.67%;革兰氏阳性菌53株,占阳性标本17.90%;真菌19株,占阳性标本6.42%;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51株,排第一位,占阳性标本17.22%(51/296),多重耐药率为92.1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阳性标本10.81%(32/296),多重耐药率62.5%;革兰氏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阳性标本8.44%(25/296),耐甲氧西林(MRSA)占92%(23/25),重耐药率92%.结论:我院ICU疾源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非发酵条件致疾菌和MRSA为主要病源菌.
作者:巴特尔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胸腔镜胸膜活检、固定术在综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资料自2005年8月~2010年12月,共有53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入组,依据入院先后次序单盲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对照组,对2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膜活检、固定术,2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胸腔穿刺、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粘连剂等方法诊治,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胸腔镜组确诊率96.2%,胸液控制有效率为92.3%,完全缓解率为88.5%.对照组确诊率为62.9%,有效率59.3%,完全缓解率为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胸腔镜手术对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在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综合治疗中,胸腔镜胸膜固定术在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明显优于胸腔闭式引流术.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周忠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中急性脑肿胀佳治疗策略.方法:总结我院收治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58例,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以期提高急性脑肿胀的治疗水平.结果:入院治疗后中残8例,重残11例,死亡39例.结论:外伤后急性脑肿胀预后差,死亡率很高.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云杰;李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孕妇分娩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近几年在我院分娩的14例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孕妇进行回顾.总结孕产妇发病的先兆及疾病的观察,通过入院后的细致观察制定护理计划,措施到位,可控制疾病的发展.结果:14例中1例产后哮喘发作,抢救无效死亡,13例顺利分娩母婴平安.结论:入院后有针对性的做好护理能改善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结局.
作者:丁春芳;李百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川穹嗪联合倍他乐克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治疗组采用川穹嗪和倍他乐克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CAM-1、TNF -α和CRP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川穹嗪和倍他乐克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白岭晓;宫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枕平卧位快速胃管插入的应用方法,提高插管成功率.方法:将31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取高枕平卧快速胃管插入与昏迷病人常规胃管插入两种方法,观察其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63.2%,而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25%.结论:高枕平卧快速胃管插入法其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少,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和食物供给.
作者:闫玉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长期降脂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我院门诊长期服用辛伐他汀2年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给予辛伐他汀40 mg/d 1年,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血肌酐变化.并随访1年的不良反应以及心血管事件.结果:胆固醇水平治疗前(3.86±1.34) mmol/L,治疗后(3.00±0.91) mmol/L,P=0.000;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治疗前(1.28±0.16)mm,治疗后(1.14±0.17)mm,P=0.000;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和血肌酐无明显变化.结论:①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可以进一步降低胆固醇水平;②长期服用辛伐他汀40 mg/d可以减少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逆转动脉粥样硬化;③长期服用辛伐他汀40 mg/d安全.
作者:韩雅君;张园;刘小平;鄂路莎;梁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在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方面能明显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控制创面感染,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损伤,对污染较重和部分复合组织缺损的创面,一般无法行Ⅰ期行皮瓣和植皮修复.为更好地为Ⅱ期手术治疗,我科于2009年11月~2011年5月对66例患者有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应用VSD治疗和护理,术后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66例,男44例,女22例;年龄7~71岁,平均40.7岁.受伤原因:其车祸伤47例,各种机械损伤8例,高空坠落3例,撕脱伤8例.外伤部位:上肢15例,下肢46例,双下肢5例.创面轻度污染38例,中度污染21例,重度污染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72 h.
作者:罗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风险护理是护理学的内容之一,任何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降低风险中人为因素及系统因素,减少医疗风险,确保医疗质量是提高风险护理的主要任务.方法:设立质控小组,实行护理质量二级护理体系;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加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保证各种设备仪器正常运行;保证夜间工作安全,注重人员搭配;健全规章制度;引导护士正确与病人沟通,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结果:护士提高了对N- ICU病人病情风险性的认识,责任心加强了,更加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结论: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作者:高万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胎盘滞留是指胎儿娩出后30min尚未排出者,胎盘粘连是胎盘滞留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往往采取静脉注入宫缩剂或手取胎盘术,这样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感染率,又浪费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200例胎儿娩出10 min胎盘无剥离征象的产妇使用松脐带止血钳放脐带血10~20mm的方法,发现胎盘迅速剥离娩出,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400例,均为胎儿娩出10 min后胎盘未剥离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进行观察,实验组中98例有人流或药物流产史,对照组90例有人流或药流失,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杨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护理人员对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老年患者进行的全程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人应用静脉留置针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医院老干部保健所长期住院的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后,将保留静脉留置针并实施心理护理的50例作为观察组,单纯静脉留置针护理的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情况,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保留时间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术,术后的心理是非常必要的.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实践技能,熟练的穿刺技术和人性化的心理护理技巧..
作者:刘淑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的特点,为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确诊布病病人,并对病人进行定性访谈,用Excel和Epiinfo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结果:布病病人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7月,其中5月是高峰;有88.9%以上的病人能在急性期得到治疗;农民占发病人数的73.4%;男女比例为1.5∶ 1;年龄主要是集中在30~ 50岁之间,为青壮年.结论:根据该病发病的时间、性别、年龄、高危职业人群分布等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控制工作.
作者:范蒙光;尉瑞平;米景川;郑重;宋利桃;塔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 a(TNF -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杭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30例急性期和30例恢复期患儿血清IL -6、白细胞介素-8和TNF -a水平.结果:急性期患儿血清IL-6、白细胞介素-8和TNF -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TNF-a含量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 -a及IL-6、IL-8在VMC发生和发展的急性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血清中TNF -a,IL -6、IL-8水平对判断VMC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少飞;朱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8月在我科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80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行输卵管切除术,60例行保守性手术.结果:80例患者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副损伤.平均手术时间33 min.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安全、疗效确切.对有生育要求的异位妊娠患者,应尽量行输卵管保守性手术.
作者:付艳玲;陈淑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胺碘酮150~300 mg加5%的葡萄糖20 ml,5~ 10 min静脉推注完后,继之前6h以1 mg/min胺碘酮泵入,后18 h以0.5 mg/min泵入,48 h后无转复停用静脉给药,继续口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快速型心律失常,观察其治疗作用以及副作用.结果:对急性心肌梗塞快速型心律失常有效率为91.0%.结论:胺碘酮静脉注射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无严重副作用.
作者:张海文;王志刚;赵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血管再灌注治疗的价值.方法:144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分A组(3h内)32例,B组(3~6 h)65例和C组(6~12 h)47例.对比分析3组的临床资料、梗死相关血管情况、冠脉病变范围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梗死后2~5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再灌注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患者比例、饮酒患者比例、入院至IRA开通时间、抗凝用药、溶栓治疗、PCI前外周血WBC升高、梗死前24 h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前室性心律失常、PCI前cTnT升高及出院时LVEF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脉)发生率、冠脉病变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采用雷帕酶素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均取得满意的血管再灌注.③本研究中不同IRA开通时间组间除B和C组各有1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外,3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发生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极大地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近期预后.
作者:高江峰;王智勇;王志谦;李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变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我院老干部科60例65~89岁2型糖尿病人,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3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计数.然后根据病程长短、有无微量蛋白尿、糖化血红蛋白高低分别分成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程>10年、有微量尿蛋白、糖化血红蛋白(7.1±1.31)%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的病程和有无并发症、血糖控制情况均对肠道菌群有影响.
作者:赵丽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对比.方法:120例14C-尿素呼气试验让实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观察组A组: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1.0g,2次/d口服,克拉霉素0.5g,2次/d口服.对照组B组:奥美拉唑20 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1.0g,2次/d口服,克拉霉素0.5 g,2次/d口服,以上方法均连用2周后,观察组A组,继续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口服;观察组B组继续奥美拉唑20 g,2次/d口服,连服2周后,停药4周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及B组治疗方案在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率:A组为91.67%,B组为78.33%.HP根除方面:A组93.33%,B组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情况A组缓解率为95.0%,B组缓解率75.0%,(P<0.05)A组优于B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埃索美拉唑可以有效清除HP及提高溃疡愈合率,且作用强,是一种根治HP,治愈溃疡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砷中毒的致病机理,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确切的机制仍未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砷可致氧化应激、DNA损伤、DNA甲基化及免疫功能异常.本文将从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巧丽;乌日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