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莉;万春晶;王宝燕
Kidd(JK)血型系统是人类20多种红细胞血型系统之一.1951年Allen等在1名产妇的血清中检测到Kidd红细胞系统中的第一种不规则抗体,该抗体导致其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被称为抗-JKa.1953年发现Kidd血型中的另一种抗体,抗-JKb.家系调查表明这2种抗体对应的抗原受控于同一座位上的2个显性基因.
作者:江清华;符虹;沈雨青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意外抗体导致配血不合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常会产生一种或多种意外血型抗体,造成配血困难[1].针对疑难血型检测中出现的反应格局,采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得到正确的结论,是血型血清学工作中重要的内容.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效价滴定积分法分析1例由于存在2种以上意外抗体导致配血不合的病例,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璐;郑凌;薛敏;张树敏;刘衍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阳性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3组,A组:ELISA检测HBsAg阴性(S/CO<0.3)标本200例;B组:ELISA检测HBsAg灰区(0.7≤S/CO<1)标本792例;C组:ELISA检测HBsAg弱反应性(1≤S/CO<3)标本417例.结果:B组FQ-PCR复检21例(2.65%) HBV-DNA浓度>100 IU/ml;C组FQ-PCR复检20例(4.80%) HBV-RNA浓度<100 IU/ml;ELISA双试剂灰区HBV-DNA FQPCR阳性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双试剂弱反应性HBV-DNA FQ-PCR阳性率与单试剂弱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HBsAg为灰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阳性标本漏检和误诊,这部分血样采用FQ-PCR检测可提高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浪费.
作者:张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是我们《献血法》规定的献血者化验标准的必检项目,近年来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无偿捐献的血液质量也随之变化[1],血液中梅毒的感染是威胁血液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血液报废都以梅毒居首.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梅毒在我国基本消灭,但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梅毒再度在我国流行,近几年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经输血传播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2].本文研究5年间我市血站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梅毒抗体检测初筛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艳丽;晁岳斌;邢艳敏;张杨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术中洗涤式自体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03-2015-06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输的33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为自体输血组,以同期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患者45例为异体输血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异体血输注量、不良反应及输血费用等;观察自体输血组围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情况;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和预后比较.结果:①自体输血组在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②自体输血组回输后及术后24 h SBP、MAP及CV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下降(P<0.05),WBC、Hb、HCT、PLT、SpO2明显升高(P<0.05);③自体输血组伤口拆线时间(5.0±1.9)d,住院时间(5.7±2.1)d,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的拆线时间(6.6±2.2)d和住院时间(7.4±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回收机对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不但可快速回收回输自体血,还可显著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血液保护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文丽;王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和人群分布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4年献全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年龄、性别、体重、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5岁献血反应发生率高,女性发生献血反应比例高于男性(P<0.05),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多次献血的献血者(P<0.05),团体献血和街头献血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献血反应中以低体重为主,献血原因以精神紧张为主.结论:女性、低年龄组、低体重的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该人群的献血干预.要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处理献血反应.
作者:蒋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 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 s、26.62 s、15.93 s、0.85 s),纤维蛋白原(Fg)和n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 g/L、2.23 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的PT、APTT、1NR显著升高(11.27 s、27.36 s、0.89 s);Fg、DD、PLT 2组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病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作者:周晓勤;高兰凤;卢凌香;徐洁;夏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参加的省临床检验中心微生物室间质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省临床检验中心所发放的质控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页数药敏试验等,依照报告结果对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质控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统计发现,我院检验科在10年间接收到微生物室质控品150份,其中分离鉴定细菌共计148株,有12株鉴定结果错误,鉴定结果正确率为91.9%;通过药敏试验发现,接受药敏试验的35株菌株中,共计接受221种药敏测试,正确210种,药敏试验结果正确率为95.02%.结论: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见致病菌的鉴定符合率,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陈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产科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8例孕产妇合并大出血休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住院患者62例.用纱布称量法及引流量计算2组术中失血量并记录;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并比较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平均输自体血(573.6±162.7)ml,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③观察组血液稀释后FIB与PLT明显下降(P<0.05),术毕回升至术前水平.结论:ANH自体输血能够减少产科大出血患者术中失血,能减少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徐丽娟;薛振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南京地区汉族人群A血型亚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获取本地区人群A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资料;为血清学检测存在疑问的标本提供其分子生物学的佐证.方法:随机选择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A型和AB型无偿献血者的全血标本10 012人份,其中A型标本7 839人份、AB型标本2 173人份.采用微板法进行A亚型的血清学筛查,对血清学疑为A亚型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确定ABO血型序列及基因型.结果:南京地区A血型亚型在A型人群中的比例为0.31%,其基因以A201亚型为主,而在AB型人群中的比例为1.80%,其基因型以A205亚型为主;在AB型人群中检出1例CisAB06和1例B(A)02,各占AB型的0.046%(1/2 169);发现1例A205/O01基因型出现nt806位杂合新突变的样本,经克隆测序证实突变位于O基因上.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获取了南京地区汉族人群ABO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资料,初步建立的南京地区A亚型血型基因库,可以为南京地区的临床疑难配血以及疑难血型鉴定提供服务,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陈妍;马玲;朱绍汶;史丽莉;刘衍春;陈宝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按疾病分组,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73例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结果:73例患者经过1~7次的治疗性单采,与单采前相比,16例血小板增多患者血小板明显下降(P<0.05);25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明显下降(P<0.05);28例血浆置换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P<0.05).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总有效率在92.9%~100%.结论: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能有效地去除患者血液中有害(病理性)成分,减少药物治疗的一些不良反应.
作者:罗红林;纪宏革;陈玮;刘新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生活环境对女性IgM抗-A、抗-B抗体效价的影响.方法:用盐水介质凝集法检测35例海南赴武汉地区实习女性大学生在实习前和实习后IgM抗-A、抗-B抗体效价值,同时随机选取40例武汉本地实习女性大学生作为对照.结果:海南女性大学生来武汉实习前后IgM抗-A、抗-B抗体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前IgM抗-A效价为224±181、IgM抗-B效价为160±96,实习3个月后IgM抗-A效价降为74±45、IgM抗-B效价降为63±32;而武汉本地女性大学生在实习前后IgM抗-A、抗-B抗体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地区生活环境可影响女性IgM抗-A、抗-B抗体效价值.
作者:徐朴;李艳;何紫琪;周愫;杨游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比较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对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搜集70 f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 fl,血小板(PLT)≥100×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12 fl,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17.2%的住院血液分析标本524例.以血小板手工计数法作为金标准,同时用电阻抗法和光学法检测血小板数量,分为:82 fl≤MCV≤100 fl且RDW<14.5%;82 fl≤MCV≤100 fl且RDW≥14.5%;70 fl≤MCV<82 fl且RDW<14.5%;70 fl≤MCV<82 fl且RDW≥14.5%四组,前两组和后两组分别用SPSS11.5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70 f1≤MCV≤100 fl范围内:当RDW<14.5%时,电阻抗法,光学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DW≥14.5%时,电阻抗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 fl≤MCV≤100 fl范围,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差异受RDW影响而菲MCV.血液分析检测中,70 fl≤MCV≤100 fl而RDW≥14.5%时,应当考虑用光学法复查血小板计数.
作者:李静静;邢辉;胡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宝鸡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及不合格构成比,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2009-2014年宝鸡地区不同人群无偿献血者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HIV-P24和抗-TP 4项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在全部人群中4项传染病指标中抗-HCV的阳性率高1.07%;抗-HIV/HIV-P24呈下降的趋势,但确认阳性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献血的男女比例为1.76:1.00,女性明显少于男性;不同职业人群中除去不明确职业组,农民组阳性检出率(HBsAg 1.03%,抗-HCV 0.97%,抗-HIV/HIV-P 24 0.41%,抗-TP 1.15%)高于其他类职业;低学历组人群中除HBsAg外其余各项阳性率高于其他组.结论:宝鸡地区献血人群结构中农民及低学历人群占比较大,检测阳性率较高,针对该人群制定科学合理的无偿献血招募策略,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可从源头上降低传染病经输血传播的风险.
作者:丁卫平;李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湖北襄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感染人群的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宣传无偿献血和艾滋病预防知识,从源头上控制经输血传播艾滋病的风险.方法:对2013-01-2014-12采集的120 783人份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反应性标本送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结果确证.结果:2013、2014年分别筛出HIV反应性标本165例、142例,确证实验阳性标本分别为9例、11例,平均感染率为0.016%%(20/120 783).确证阳性的标本中男女比例为5.7∶1.0;年龄18~35岁者占60%;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占70%.结论:结合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等特征,积极普及无偿献血和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部分献血者献血前的健康询问和自我排查,将HIV感染者隔离于献血前,从源头上提高血液安全.
作者:郑艳梅;释艳华;曹志刚;林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在原有血液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核酸检测技术的效果.方法:献血者标本使用生化仪检测ALT,使用2种ELISA试剂检测HBsAg、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抗-TP抗体,检测结果阴性及单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使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结果:核酸检测前37 296人份标本的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为1.04%,核酸检测23 834人份,检出阳性标本35例,其中34例为HBV DNA阳性,1例为HIV RNA阳性,阳性率0.15%.结论:ELISA检测阴性血液存在较高的HBV感染风险,增加核酸检测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血液安全.
作者:朱守兵;刘祎;傅立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2010-2015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筛查后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并探讨现有筛查策略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01-2015-06无偿献血人群HIV确证阳性结果,分别计算首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HIV流行率,并用流行率/窗口期数学模型法计算经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评估.结果:2010-01-2015-06共检测血液标本545 761份,确认阳性标本73份,流行率为0.013 4%.首次无偿献血者HIV流行率为0.009 9%(39/395 352),重复无偿献血者HIV流行率为0.022 6%(34/150409).计算经血液筛查后,阴性血液传播HIV危险度为1∶251 889.结论: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流行率较低,但仍存在经血液筛查残余风险,故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保证血液安全,降低经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
作者:张静;王素玲;赵莉华;孙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可能引起血流感染的内外源性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血液科2014年01至12月92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时期抽取血培养的9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血流感染前可能存在的内外源性高危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并随访患者血流感染后的住院时间及生存情况,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液科2014年血流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73.91%),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0.43%)、肺炎克雷伯杆菌(15.22%)、鲍曼不动杆菌(6.52%)、嗜水气单胞菌(5.43%)、铜绿假单胞菌(4.35%);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9.57%),前3位依次为肺炎链球菌(5.43%)、施氏葡萄球菌(3.26%)、草绿色链球菌(3.26%);真菌(6.52%)皆为念珠菌属.粒细胞缺乏及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 d随访期内,血流感染组的死亡率(38.04%)明显高于对照组(21.74%).结论:血流感染是影响血液病住院患者疗效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而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合并DIC状态是引起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作者:马玲;郑露;胡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联合糖链抗原72-4 (CA72-4)、糖链抗原19-9 (CA19-9)血清糖类抗原检测对卵巢癌(OC)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妇科就诊的57例OC患者及80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设置80例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抽取静脉血4 mL作为血液标本,经离心分离血清后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HE4、CA72-4以及CA19-9水平检测,比较各组间检测结果并分析.结果:OC组患者HE4、CA72-4以及CA19-9血清浓度和阳性率分别为(102.1±14.6 pmol/L,77.19%)、(43.1±15.9 U/mL,47.37%)及(132.1±53.7 U/mL,49.12%)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疾病组(56.7±9.3 pmol/L,6.25%)、(10.3±5.8 U/mL,15.00%)及(15.4±9.7 U/mL,21.25%),健康对照组(37.1±8.4 pmol/L,2.50%)、(9.4±3.2 U/mL,3.75%)及(13.1±4.5 U/mL,6.25%),P<0.05;OC组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84.21%)显著高于各单项指标(77.19%、47.37%、49.12%),P<0.05.结论:HE4、CA72-4以及CA19-9血清浓度均与OC的发生有关,具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更高,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伟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分析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临床输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预计术中出血量>400ml的骨科手术患者768例,年龄34~67岁,术前血红蛋白浓度(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35%,按ASA分为Ⅰ~Ⅲ级.根据不同输血策略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Hb< 100g/L输血、100~120 g/L维持)351例与限制性输血组(Hb< 80 g/L输血、80~100 g/L维持)417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术前Hb、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及术后引流量等一般资料;观察并2组输血率、平均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拆线时间.结果:①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术前Hb、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及术后引流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限制性输血组的输血率、平均输血量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0.05),2组麻醉苏醒时间和术后拆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限制性输血可减少输血量和降低输血暴露风险,且不会对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作者:李杰;周玉旺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