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旭斌;马建明;俞凯;滕建伟;沈晓兰;马翔
目的:建立临床用血费用医院直接报销网络管理模式,替代原来手工报销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开发临床用血费用医院直接报销网络管理系统,在全市献血管理机构和二级以上用血医院进行应用.结果:系统详细保存临床用血报销记录.直报单位输入献血者、用血者和用血信息后,系统自动计算、显示报销金额,并可查询、打印、导出清单.结论:该系统能实时数据监测、规范报销流程、简化操作手续、减少审核失误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用血报销的服务水平.
作者:施旭斌;马建明;俞凯;滕建伟;沈晓兰;马翔 刊期: 2013年第03期
2009年,国家新的医改方案明确指出,改革医院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由此来看,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原有的人员、薪酬固定分配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取而代之的将是现代企业绩效管理方法的考核模式.
作者:杨楷;马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1例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比例匹配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CTGF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法对尿CTGF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CTGF明显升高(P<0.05);Pearson分析显示:尿CTGF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1);与血肌酐呈负相关(r=-0.44,P<0.01);ROC曲线显示:采用尿CTGF水平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时的AUC面积为0.80,灵敏度为78.4%,特异性为80.5%.结论:尿CTGF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尿CTGF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银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时科学合理进行血制品输注的方法.方法:120例分为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组51例(联合组)和单独使用血小板组69例(对照组),输注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组患者PT、TT明显缩短;Fib(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PLT明显增加,D-Dimer显著降低,而单独输注血小板组除了血小板数量增加外,其余指标改善不明显.联合输注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明显.结论: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联合输注能有效改善肝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障碍,保障患者围术期的治疗安全.
作者:郝宝岚;王艳;崔宏;张玲;邵树军;林常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对新购入的THERMO IEMS微孔板震荡孵育器进行使用前确认,以保证使用该仪器得到的检测结果是正确有效的.方法:对已检测献血员样本54份及标准物质若干份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54份已检测献血员样本经FAME和孵育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弱阳性标准物质经FAME和孵育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经统计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精密度良好(批内CV<15%).结论:THERMOIEMS微孔板震荡孵育器的结果与FAME相比完全吻合,可用于实验室的手工操作.
作者:柯苑;黄敏;马成平;马贵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Rh血型分布规律,建立无偿献血者RhD阴性血型库,以满足临床需求,保障输血安全.方法:采用RhD初筛试验及确证试验对2007-01-2011-12共194 341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RhD血型鉴定,经初筛和确证试验为RhD阴性的血标本用抗-C、抗-c、抗-E、抗-e进行Rh血型抗原分型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建立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按计划制备并用深低温等技术保存RhD阴性成分血.结果:共检出RhD阴性者405例(0.21%),其中A型127例(31.36%),B型118例(29.14%),O型125例(30.86%),AB型35例(8.64%);Rh抗原表型为ccdee和Ccdee者占87.0%;检出弱D15例,检出不规则抗体10例,占2.4%.其中女性高于男性.5年来共向临床RhD阴性受血者供应RhD阴性血液1 183 U,未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及产生同种抗体.结论:对RhD阴性无偿献血者做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结果分析.建立RhD阴性供者资料库,为输注RhD阴性血液的患者,特别是已产生同种抗体的患者,提供Rh表型相合的血液,有效预防因Rh抗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的各类溶血性输血反应,提高血液输注的疗效,及时满足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任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输血安全意识的增强,血液滤除WBC的技术已广泛开展.滤白血液成分制品用于临床,能有效预防FNHTR、HLA同种免疫、TA-GVHD、亲WBC病毒的传播、潜伏病毒的活化、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等[1-2].本站在批量开展WBC过滤前,选择经质量评价合格的血袋,于2011年9月正式开展血液滤白技术.成分制备作为血液滤白制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其过滤前、中、后等环节的控制都将直接影响终产品的质量,笔者在工作中得出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兆梅;高均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确认交叉配血实验有效性的方法,确保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的可控性,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交叉配血实验中用混合A细胞与IgG抗A血清的反应作为阳性对照、自身对照作为阴性对照,用阴阳性对照的实验结果对交叉配血结果是否有效进行确认.结果:所采用的对照物在2009-2011年的516例交叉配血实验中阳性对照均有效,5例阴性对照无效:其中2例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肝素导致、1例为新生儿溶血病、2例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该5例自身对照出现无效的实验换用其他阴性对照后实验确认为有效;516例患者无一例输血事故发生.结论:在临床交叉配血实验中采用阳性、阴性对照对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可以杜绝实验差错,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杨勤英;梅萍;施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模拟血液空投对红细胞变形能力(ED)的影响.方法:将18袋新鲜全血放置在储血冰箱内,24 h后取出进行模拟空投试验,比较空投试验前后全血标本中pH值、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R)和红细胞变形指数(TK).结果:空投试验前血液样本中的pH值、RBC、HCT、AI、IR和TK和与空投后比较,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血液空投试验不影响全血的红细胞变形能力.
作者:郑山根;郑娅琼;杨汪平;丁尹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献血员梅毒流行特点、分布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毒献血员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汇总、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地区型献血员梅毒感染阳性总数为1 004例,年均报告阳性率为0.215%,但呈逐年上升趋势,阳性率由2002年的0.151%上升至2011年的0.276%.男性和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85%和0.266%,在31~51岁的几个年龄段,中小学学历,以及其他职业组和市区,梅毒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洛阳献血员梅毒属于高流行水平,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血液制品安全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宣传.
作者:于志强;王志红;吕冬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与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CCP抗体,免疫比浊法检测RF.再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0.2%、86.4%,RF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2%、28.8%,二者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对诊断RA与RF比较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同时RF对诊断RA的敏感性较抗CCP抗体要高.因此抗CCP抗体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意义,联合检测RF可以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宋婕;章金春;王听听;戴东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红细胞输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2011-05-12月全部红细胞输注病例,计算血红蛋白升高值,评价输血有效性.同时回顾性分析红细胞输注的规范性.结果:总计3 571份红细胞输注病例,用血量为8136 U,其中红细胞输注无效占15.71%,输血指针不符的输注有14.50%并有9.44%的临床输血未作血红蛋白监测.结论:临床红细胞输注存在不合理用血,无效输血,输血前后无评估现象,血制品科学使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青;曹曰针;夏荣;乌宇波;杨李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南阳市患者手术前备血及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及特异性抗体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6 900例患者用卡式微柱凝胶法进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检出抗体阳性者鉴定其特异性及免疫球蛋白类型.结果:检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147例(0.87%),其中男29例(0.52%),女118例(1.04%).1 673例孕妇检出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30例(1.80%).IgM类抗体77例、IgG类抗体32例、IgM加IgG类抗体12例,37℃反应阳性者26例.检出较多的特异性抗体依次为抗-M、Rh系统抗体、抗-Le、抗-P1和抗-JK等.结论:南阳市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同,检出率较高,提示对于拟输血者特别是孕妇应例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
作者:徐学新;杨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载量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30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PE治疗,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PE前和PE后第7天的血清HBV-DNA,观察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PE可明显降低血清病毒载量(P<0.05),治疗前后HBV-DNA(log值)分别为(6.08±1.81)、(3.72±1.47).其中治疗有效组22例,病毒载量(log值)由(5.90±1.96)下降到(3.37±1.30),平均下降(3.00±1.74);治疗无效组8例,病毒载量(log值)由(6.25±1.62)下降到(4.76±1.30),平均下降(1.47±0.43),2组病毒载量变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可降低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载量,治疗有效组病毒载量下降更明显.
作者:饶绘;臧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四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AML骨髓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回顾分析AML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并分析AML(除外M3)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10例AML免疫表型各抗原表达阳性率(以荧光阳性细胞≥20%为表达阳性)情况:CD13 (86.3%)、CD33 (79.4%)、HLA-DR (66.9%)、CD34 (58.9%)、CD117(55.4%)、CD64(45.8%)、CD7(29.2%)、CD11b(23.4%)、CD56(18.9%)、CD10(12.5%)、CD15(11.6%)、CD2(8.7%)、CD19(8.5%)、CD14(8.4%).M3患者CD34、HLA-DR阳性率显著低于非M3患者(P<0.01).在AML(非M3)患者中,CD10、CD11b表达阳性或CD13、CD34高水平表达(以荧光阳性细胞≥50%为表达阳性)的患者CR率显著降低(P<0.05);CD13和CD34高水平表达和CD13/CD34共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结论:CD13、CD33、HLA-DR、CD34、CD117是AML常见的表达阳性抗原,CD10、CD11b、CD13及CD34的表达状况与AML(非M3)患者预后相关.免疫表型分析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锋;黄芬;易正山;郑忠信;魏小磊;魏永强;张钰;徐丹;范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宣传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临床用血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安全也得到了更为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正式颁布实施,是政府为了血液安全所做出的立法保障[1].同时,血液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对过程的控制,而不是对结果的控制[2],我们就如何做好血液采集这一过程的质量保证做了一些探讨.
作者:杨金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血站内部质量审核是检查体系文件与法规的符合性,执行状况的有效性、操作的适宜性及所覆盖的采供血所有过程充分性的重要手段,其内审时采用的审核方法、实施要点与其有效的增值作用有直接意义,本文就内审采用法规-体系文件-执行状况的线性关联法,结合线性关联的关键控制点及血站业绩增值效果进行跟踪审核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找出使内审取得有效增值的方法.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目的是完善、维护、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2.6条款也明确提出组织质量体系了内审的要求.
作者:邱新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强生全自动玻璃珠血型及配血仪与手工微柱凝胶卡法在抗体筛选中的符合率和操作程序.方法:分别将标本用强生全自动仪器和手工微柱凝胶卡法进行检测,比较阳性标本的符合率,记录2种方法对不同标本的操作时间并统计操作程序.结果:2种方法的阳性结果符合率为100%,全自动方法较手工法检测时间较短.结论:全自动玻璃珠与手工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完全符合,但全自动法比手工法操作更简单,更省时,错误率低.
作者:陈秀兰;周金安;邓林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性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为创伤性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性别、输血史、妊娠史、血液类型对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4231人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0人次,发生率为1.85%.男43例,女37例,按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史的35例,与无妊娠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的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与无输血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品种:红细胞悬液58例,血浆16例,冷沉淀3例,血小板3例.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常见共56例(70%),过敏反应13例(16%),其他反应如胸闷、呼吸急促、寒战、溶血等共10例(12.5%).结论: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同时创伤患者由于伴有创伤热、手术热、吸收热等非输血性发热反应,应与输血性发热不良反应鉴别.
作者:王广芬;王福斌;何爱玲;黄童;袁抚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A)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控制脑外科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株ABA培养与鉴定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依据CLSI2009-2011年的折点判读药敏结果.结果:脑外科流行的AB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高,达到68.3%.药敏数据结果显示:AB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ABA检出率为27.2%,泛耐药ABA菌株检出率为15.8%.结论:脑外科应重视感染病原学检测,加强对多药耐药ABA的监测与控制,有效预防和控制ABA医院感染.
作者:李艾群;吴穷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