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切除术中漏诊分析

杨文奇;韩文秀;汪正广;孟翔凌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肿瘤, 急性胰腺炎
摘要:随着胆囊切除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中漏诊也屡见不鲜.我们报告近5年来所遇到的5例典型的胆囊切除术中漏诊病例,旨在引起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临床资料例1,男,32岁,上腹部疼痛约1 d,B超检查提示为胆囊结石,外院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未置引流.术后12~24 h病人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腹胀、无尿、HR160次/分,经会诊考虑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穿抽出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明显增高,给予局麻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并行腹腔灌洗,同时禁食、腹腔减压、应用善宁等,病情逐渐稳定,2周后病愈出院.
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局部病理改变及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方法 3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RASV)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15例、室间隔缺损(VSD)26例.补片修补35例,其中合并VSD的均以一片法修补,合并AI的主动脉瓣置换(AVR)6例,主动脉瓣成形4例.手术取材作病理检查5例.结果本组36例中手术死亡2例(5.6%).存活的34例病人均经门诊复查或通信随访0.3~18年,其中2例死亡.病理检查见RASV合并VSD的瘤壁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玻璃样变性.结论主动脉窦壁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可能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探查其病变程度,酌情一期矫正,瓣膜损伤明显时宜行主动脉瓣置换,对主动脉瓣环细小的病例,可借修补VSD和RASV的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环.

    作者:朱水波;殷桂林;张殿堂;胡健才;张晓明;庞大志;王荣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气管误吸的预防与处理(附28例临床分析)

    围手术期误吸的直接后果可造成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即刻窒息死亡.因而,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误吸的预防和处理.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住院病例中发生误吸28例,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原发病包括胃癌4例,重症胰腺炎1例,腹部外伤8例,重症破伤风1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18~73岁.本组28例中,胃内容物(胃液、食物)反流为常见误吸原因,共13例,其它的原因为血凝块、痰液阻塞气管、支气管.

    作者:全卓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远端流出道不良的下肢动脉缺血腔内微创治疗

    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症是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旁路术.但是在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的病例中,大约有25%的病例动脉狭窄部位位于膝关节平面以下[1],包括胫腓干狭窄或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支狭窄,这些病人大多数伴有糖尿病.对于这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治疗仍然比较棘手.虽然有经验的作者报道膝下动脉旁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这类手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这类病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手术的风险较大,加上局部血管条件不佳,大约有37%的膝下动脉闭塞不适合行旁路手术.另外由于膝下动脉口径较小,移植物和吻合口通畅性难以维护,加之国内血管外科起步较晚,这些手术尚未能够广泛开展.

    作者:景在平;梅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29例体会

    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较多见,其发生率约占股骨骨折的4%~7%,既往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的原因为常常并发膝关节僵硬,我们1998~2002年,采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12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烈;岳中斌;田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115例临床分析

    无张力疝修补术被誉为疝手术的里程碑.我们1997~2001年采用GORE-TEX公司生产的Mycromesh补片及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Bard mesh补片行疝修补术115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峰;郑启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内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加大腿段大隐静脉主干保留手术25例体会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对25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30条下肢行内镜下静脉交通支离断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部浅静脉分段结扎、保留大腿段大隐静脉主干,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单侧20例,双侧5例,共30条下肢.男21例,女 4例.

    作者:于洪武;章功年;梁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原发性胆囊癌54例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11月至2003年7月间收治的54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分析Nevin 分期、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4例患者接受手术.其中根治性手术13例(包括5例早期病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扩大根治性手术7例.进展期和晚期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者术后生存期较行姑息性手术者长.结论早期胆囊癌不必行胆囊癌根治术,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有助于改善进展期和晚期病例的预后.

    作者:江弢;朱麟;裘正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激光在大隐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

    我科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采用美国DIPMED810nm激光治疗仪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病人1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10.年龄19~58岁,平均32.5岁.单侧病变8例,双侧病变10例,共28条肢体.临床表现以小腿内侧浅静脉迂曲扩张或曲张成团为主.5例无症状.13例有下肢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后酸胀或沉重症状,其中4例出现足踝部的皮肤营养性变化.彩超检查示下肢深静脉通畅,股静脉和静脉瓣膜功能良好.临床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

    作者:陈学东;刘刚;王育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人工材料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工程学和材料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各国学者的不断研究探索,许多新的人工材料和新工艺制成的人工血管、血管腔内支架和支架人工血管等,已在血管外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理想的血管内人工材料应具有以下标准:①物理性能稳定,长期使用无劳损;②化学特性呈惰性,无毒性;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④不会导致过敏反应,无致癌和致畸性;⑤制作、消毒、操作和保存方便,且价格便宜.

    作者:刘长建;冉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对荷瘤大鼠胃癌模型炎性介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对荷瘤大鼠胃癌模型炎性介质影响.方法采用人胃癌细胞(MGC80-3)皮下接种建立大鼠胃癌模型40只,实验组注射SEA,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大鼠体内炎性介质水平.结果荷瘤大鼠模型SEA处理以后,血清IL-1β,IL-6,IL-12,TNF-α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尤其以血清IL-1β内毒素水平上升明显(P<0.01).结论超抗原SEA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舒晓钢;王国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与手术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3 d内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得到治疗,其中114例经血管内栓塞,46例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血管内治疗,78例完全闭塞,21例闭塞95%,10例闭塞90%,5例闭塞85%.出院时优83例,良19例,差1例,死亡11例.显微手术46例,术后2周行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全部夹闭.出院时,优24例,良10例,差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是杜绝再次出血的危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余泽;马廉亭;杨铭;秦尚振;束枫;潘力;李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隐血管蒂逆行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的解剖和临床意义

    目的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在84.33%的情况下隐动脉起源于膝降动脉,膝降动脉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终末支在小腿内侧胫骨粗降水平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有恒定的吻合.结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逆行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与软组织缺损.

    作者:喻爱喜;张仲宁;陶圣祥;张建华;戴冀斌;李明善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

    1992年Gagner率先报道了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同年Gaur介绍了侧位腹膜后肾上腺切除,尽管操作空间小,但更安全,侵袭性更小,避免了腹膜的刺激和肠道的损伤.随着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出现,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逐步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已成为肾上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我们从2001年12月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经后腹腔径路行肾上腺手术100余例,通过手术及编辑出版手术录像,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体会,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作者:王东文;曹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努力提高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水平

    动脉疾病可导致重要器官和肢体供血不全以及形成动脉瘤和破裂出血,其危险性、治疗上的紧迫和及时性以及技术上的挑战性常远胜于静脉和淋巴疾病,其诊治水平常代表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如何提高动脉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为血管外科的重要课题.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脑死亡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的变化与脑电图监测

    随着脑死亡被许多国家接受为临床死亡的标准,如何安全、准确而又简便地判断脑死亡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目前脑死亡的诊断是通过临床判断和辅助检查来确立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但关于其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价值仍存有异议.近年研究表明血清或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是反映神经元损害程度的一个灵敏的指标.血清NSE浓度的变化能否为脑死亡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脑死亡患者进行了血清NSE检测及脑电图监测,以期为脑死亡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胡克琦;陈谦学;叶应湖;黄乔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胸内甲状腺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胸内甲状腺肿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内甲状腺肿28例.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4例(86%).坠入性胸内甲状腺肿26例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2例.手术入路分别为颈部领式切口11例,低位领式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开9例,开胸法6例,颈胸联合切口2例.术后并发症3例(10.7%),为出血和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X线胸片、CT检查、同位素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胸内甲状腺肿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物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出血和喉返神经损害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可通过术中防范措施来预防.

    作者:程可洛;何悦概;钱定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175例报告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即通过胸腔镜在监视器显示下,用器械完成某些胸部疾病的手术.这种手术不用剖胸或辅以胸壁小切口,大大减轻了常规手术的切口疼痛和和肌肉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我们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0月,共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175例,涉及20余个病种和手术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芃;董礼文;王军;程根苗;杨勇;陈国兴;吴旭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进行胆管结石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施EPBD 42例,应用气囊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扩张至8 mm,直接用取石网篮取石,当结石较大时先行机械碎石网碎石后再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并造影复查.结果 41例成功完成EPBD,38例单次内镜治疗清除结石,3例行两次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治疗,其中1例再次内镜治疗时改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取石.9例附加机械碎石术.41例中无出血、穿孔、重症胆管炎或重症胰腺炎发生,无术后胆管明显积气;10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72 h内恢复.结论 EPBD后取石具有与EST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风险低,胰腺炎发生率并不高,机械碎石比例较EST术后为高.主要适用于直径小于10 mm的肝外胆管结石,但对较大结石也可应用.

    作者:蔡开琳;王国斌;卢晓明;陶凯雄;韩高雄;张波;王继亮;吴河水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胃癌肿瘤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目的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胃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检测CTLs杀伤活性,和用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胃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裂解物能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胃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可达83%;致敏的DC组中IL-12与TNF-α的浓度(1161±239 pg/ml,1044±312 pg/ml)显著高于未致敏的DC组(P<0.05).结论 DC能呈递胃癌裂解物,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

    作者:沈万森;孙华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腔内泌尿外科的现状与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子学技术和现代光学技术的发展,泌尿外科诊断和治疗的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泌尿外科一些常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更多地转变为利用内窥镜进行操作,从而形成了腔内泌尿外科学.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70%的手术是由腔内技术完成的.

    作者:那彦群;龚侃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湖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