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文;曹晓明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后进行胆管结石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施EPBD 42例,应用气囊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扩张至8 mm,直接用取石网篮取石,当结石较大时先行机械碎石网碎石后再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并造影复查.结果 41例成功完成EPBD,38例单次内镜治疗清除结石,3例行两次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治疗,其中1例再次内镜治疗时改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取石.9例附加机械碎石术.41例中无出血、穿孔、重症胆管炎或重症胰腺炎发生,无术后胆管明显积气;10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72 h内恢复.结论 EPBD后取石具有与EST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风险低,胰腺炎发生率并不高,机械碎石比例较EST术后为高.主要适用于直径小于10 mm的肝外胆管结石,但对较大结石也可应用.
作者:蔡开琳;王国斌;卢晓明;陶凯雄;韩高雄;张波;王继亮;吴河水 刊期: 2004年第08期
1992年Gagner率先报道了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同年Gaur介绍了侧位腹膜后肾上腺切除,尽管操作空间小,但更安全,侵袭性更小,避免了腹膜的刺激和肠道的损伤.随着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出现,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除术逐步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已成为肾上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我们从2001年12月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经后腹腔径路行肾上腺手术100余例,通过手术及编辑出版手术录像,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体会,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作者:王东文;曹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围手术期误吸的直接后果可造成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即刻窒息死亡.因而,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误吸的预防和处理.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住院病例中发生误吸28例,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原发病包括胃癌4例,重症胰腺炎1例,腹部外伤8例,重症破伤风1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18~73岁.本组28例中,胃内容物(胃液、食物)反流为常见误吸原因,共13例,其它的原因为血凝块、痰液阻塞气管、支气管.
作者:全卓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在84.33%的情况下隐动脉起源于膝降动脉,膝降动脉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终末支在小腿内侧胫骨粗降水平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支有恒定的吻合.结论隐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皮瓣逆行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与软组织缺损.
作者:喻爱喜;张仲宁;陶圣祥;张建华;戴冀斌;李明善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性疾病主要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4年,Dotter首次成功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症.随着影像技术,材料工程学之迅速发展,血管腔内外科技术(即可称微创治疗)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方面,以其创伤小、安全、有效而受到患者和血管外科医师的青睐.这些技术包括PTA、血管腔内支撑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激光辅助腔内成形术(LABA)和机械性硬化斑块切除术,超声消融以及血管镜技术等.本文拟就这些技术的应用作一赘述.
作者:陈福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在治疗终未期肝硬化和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发生排斥反应,其中1例肝硬化合并肝癌的病人,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继发全身霉菌感染,术后28 d死亡.余9例目前仍存活,移植肝功能良好,时间为40~285 d.结论原位肝移植作为成熟的技术,对于治疗终末期良性肝脏疾病和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可适当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中辛;张辉;丁友成;庄志强;孙国荣;所广军;过欣来;丁涵之;周主青;黄安华;刘菲;刘中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我院自1998~2003年,对4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了国产吻合器行保肛手术,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35~68岁.肿瘤下缘距肛缘4~7 cm 12例,7~8 cm 31例.Dukes分期:A期10例,B期23例,C期10例.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12例,黏液腺癌1例.
作者:吴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下肢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5例下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2例,瘤腔内修补6例,静脉补片1例,动脉端端吻合2例,血管旁路移植1例,动脉结扎3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同时行静脉瘘口修补.15例全部治愈,10例获随访0.5~10年,无肢体缺血.结论下肢假性动脉瘤大部分与外伤有关,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均可诊断.部分病人可采取超声引导下压迫保守治疗,大部需要手术解决,主干动脉需要行动脉重建.
作者:刘巍立;彭晓晖;李雪岩;刘红;王红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内甲状腺肿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内甲状腺肿28例.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4例(86%).坠入性胸内甲状腺肿26例迷走性胸内甲状腺肿2例.手术入路分别为颈部领式切口11例,低位领式切口加胸骨正中切开9例,开胸法6例,颈胸联合切口2例.术后并发症3例(10.7%),为出血和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X线胸片、CT检查、同位素扫描是主要诊断手段.手术切除是胸内甲状腺肿首选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物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出血和喉返神经损害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可通过术中防范措施来预防.
作者:程可洛;何悦概;钱定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对荷瘤大鼠胃癌模型炎性介质影响.方法采用人胃癌细胞(MGC80-3)皮下接种建立大鼠胃癌模型40只,实验组注射SEA,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大鼠体内炎性介质水平.结果荷瘤大鼠模型SEA处理以后,血清IL-1β,IL-6,IL-12,TNF-α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尤其以血清IL-1β内毒素水平上升明显(P<0.01).结论超抗原SEA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舒晓钢;王国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肝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探讨肝门胆管癌的遗传易感性;找寻外周血标记物,为肝门胆管癌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染色体显带分析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技术对2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26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肝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裂隙、断裂和异常细胞为(8.75±3.30)、(7.36±2.76)、(13.35±4.73),而正常对照组为(3.17±1.82)、(2.04±1.76)、(3.65±1.97),经t检验,患者组与对照组各检测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频率较高的位点是8p22、9p21、11q13、17p12.结论肝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裂隙、断裂和异常细胞比率明显增高,提示肝门胆管癌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肿瘤遗传易感性;位点8p22、9p21、11q13、17p12可能是寻找肝门胆管癌外周血标记物的候选部位.
作者:高戈;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症是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旁路术.但是在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的病例中,大约有25%的病例动脉狭窄部位位于膝关节平面以下[1],包括胫腓干狭窄或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支狭窄,这些病人大多数伴有糖尿病.对于这些远端流出道不良的病例,治疗仍然比较棘手.虽然有经验的作者报道膝下动脉旁路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这类手术操作相对比较复杂,而且这类病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手术的风险较大,加上局部血管条件不佳,大约有37%的膝下动脉闭塞不适合行旁路手术.另外由于膝下动脉口径较小,移植物和吻合口通畅性难以维护,加之国内血管外科起步较晚,这些手术尚未能够广泛开展.
作者:景在平;梅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即通过胸腔镜在监视器显示下,用器械完成某些胸部疾病的手术.这种手术不用剖胸或辅以胸壁小切口,大大减轻了常规手术的切口疼痛和和肌肉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我们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0月,共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175例,涉及20余个病种和手术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芃;董礼文;王军;程根苗;杨勇;陈国兴;吴旭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随着胆囊切除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中漏诊也屡见不鲜.我们报告近5年来所遇到的5例典型的胆囊切除术中漏诊病例,旨在引起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临床资料例1,男,32岁,上腹部疼痛约1 d,B超检查提示为胆囊结石,外院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囊结石,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未置引流.术后12~24 h病人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腹胀、无尿、HR160次/分,经会诊考虑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穿抽出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明显增高,给予局麻下放置腹腔引流管并行腹腔灌洗,同时禁食、腹腔减压、应用善宁等,病情逐渐稳定,2周后病愈出院.
作者:杨文奇;韩文秀;汪正广;孟翔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随着脑死亡被许多国家接受为临床死亡的标准,如何安全、准确而又简便地判断脑死亡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目前脑死亡的诊断是通过临床判断和辅助检查来确立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但关于其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价值仍存有异议.近年研究表明血清或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是反映神经元损害程度的一个灵敏的指标.血清NSE浓度的变化能否为脑死亡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脑死亡患者进行了血清NSE检测及脑电图监测,以期为脑死亡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胡克琦;陈谦学;叶应湖;黄乔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腹主动脉瘤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5%左右,其他为创伤性、感染性、动脉壁中层退行性变、先天性、非感染性主动脉炎及梅毒等.临床上多见的是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瘤,称为肾下腹主动脉瘤.病变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髂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若瘤体近远端都有一段主动脉壁较为正常的,这成为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有利条件,但是也有约32%的病例同时合并髂动脉瘤.
作者:吴庆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工程学和材料学基础研究的进展,各国学者的不断研究探索,许多新的人工材料和新工艺制成的人工血管、血管腔内支架和支架人工血管等,已在血管外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理想的血管内人工材料应具有以下标准:①物理性能稳定,长期使用无劳损;②化学特性呈惰性,无毒性;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④不会导致过敏反应,无致癌和致畸性;⑤制作、消毒、操作和保存方便,且价格便宜.
作者:刘长建;冉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是各类损伤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机理为动脉壁损伤后,动脉血经损伤的动脉壁裂口进入裂口周围的组织间隙,在组织间形成血肿.由于此血肿与动脉血流相通,故血肿呈搏动性.在动脉压力的作用下,血肿可不断增大.因为包裹血肿的周围的瘤壁组织为纤维性组织,不含组成正常血管壁的三层组织,故称为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不断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疼痛和器官功能障碍;可破裂造成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血肿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及败血症;瘤腔内的血栓可能由于血流的冲刷而脱落,流向远端,造成远端组织器官的急性动脉栓塞和缺血.因此,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一旦确定,应尽快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金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11月至2003年7月间收治的54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分析Nevin 分期、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4例患者接受手术.其中根治性手术13例(包括5例早期病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扩大根治性手术7例.进展期和晚期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者术后生存期较行姑息性手术者长.结论早期胆囊癌不必行胆囊癌根治术,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有助于改善进展期和晚期病例的预后.
作者:江弢;朱麟;裘正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 1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3 d内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得到治疗,其中114例经血管内栓塞,46例显微手术.结果 114例血管内治疗,78例完全闭塞,21例闭塞95%,10例闭塞90%,5例闭塞85%.出院时优83例,良19例,差1例,死亡11例.显微手术46例,术后2周行DSA检查证实动脉瘤全部夹闭.出院时,优24例,良10例,差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是杜绝再次出血的危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作者:余泽;马廉亭;杨铭;秦尚振;束枫;潘力;李俊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