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地尔对移植肝脏血流的影响

杨扬;蔡常洁;陆敏强;何晓顺;朱晓峰;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 前列地尔, 移植物, 血流速度
摘要:目的评价前列地尔的脂微球载体制剂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56例肝移植受者在术后被随机分成两组:前列地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从手术当天起至术后14 d每天静脉注射前列地尔20μg.两个组均接受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第1、3、5、7、9、14 d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肝门部肝动脉的峰值速度(HAV)、门静脉主干的血流速度(PVV)及门静脉主干血流量(PVFV).结果两组受者术后2周内的HAV均逐渐增高,而PVFV呈下降趋势;术后1~5 d时治疗组的HA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VFV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的血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早期门静脉的血流影响不大.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

    近来国外报道,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拉米夫定在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现将我院使用该方案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夏强;彭志海;刘俊;王书云;陈国庆;徐军明;祝哲诚;李克;裘正军;戴雪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急性甲型肝炎一例

    患者为女性,47岁.于1999年4月16日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在本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服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既往无肝炎病史,肝功能正常.

    作者:李广然;蒋文勇;朱兰英;关锦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移植中胆管引流方式的探讨

    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施行原位肝移植25例,现对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的21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胆管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用硬膜外导管作胆管引流的改进.

    作者:江艺;吕立志;谈景望;张绍庚;杨芳;程俊波;吴东;胡还章;林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以聚β-羟基丁酸酯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以聚β-羟基丁酸酯(PHB)作为细胞载体进行肾上腺细胞移植的效果.方法Wistar大鼠切除双侧肾上腺后,分别行单纯肾上腺细胞移植和以PHB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术后动态观察受者的血清皮质酮和醛固酮水平以及移植物组织学形态.结果肾上腺细胞移植后,大鼠血清皮质酮和醛固酮的水平升高,以PHB为载体的细胞移植组升高更加显著,形态学证实PHB载体组的肾上腺细胞生长良好.结论以PHB为载体的肾上腺细胞移植比单纯肾上腺细胞移植效果更好.

    作者:吴天鹏;张孝斌;李伟;程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15例报告

    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1年8月共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光策;张治国;彭万岭;周健;邹永强;王建功;张茂才;阎天中;冯合成;王新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维生素D衍生物联合供者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按分组分别给予门静脉输注供者骨髓细胞(DBMC)(B组)、骨化三醇灌胃(C组)、输注DBMC及骨化三醇灌胃(D组)以及环孢素A(CsA)灌胃(E组).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及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以及血清钙、磷浓度,进行受者与供者及无关第三品系大鼠脾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结果 D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较其它各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7 d,C组、D组、E组受者脾细胞均能显著抑制供者及第三方无关供者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引起的MLR;D组手术前后血磷、血钙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D组轻;D组肿瘤坏死因子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组(A组)、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化三醇灌胃联合DBMC输注可显著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陈江华;姜睿;何强;祝恒成;王惠萍;金娟;陈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中的作用

    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的乙型肝炎复发率高达70%~80%[1,2],复发后的1年存活率为68%,3年存活率仅44%[3],使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病肝移植术后远期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近年,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拉米夫定的应用在防治乙型肝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其自身的缺点,如停药后复发、诱导病毒变异和耐药等,使其不能成为彻底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方法.

    作者:赖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由15家肾移植中心参加的开放性临床试验,共纳入72例首次尸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在接受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同时,给予2剂人源化达利珠单抗,首剂给予时间为术前24 h内,第2剂在术后第14 d给予.对入选患者密切随访,评价肾移植后3个月和6个月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人、肾存活率;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结果术后3个月内有3例患者发生4次急性排斥反应,3个月及6个月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均为5.56%;人/肾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5.8%/95.8%和94.5%/94.5%;仅有1例的腹痛可能与达利珠单抗有关.结论 2剂达利珠单抗联合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安全有效.

    作者:2剂赛尼哌临床试验全国协作组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基因扫描分析肾移植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谱系的变化

    目的了解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受体(TCR)Vβ基因谱系的变化和是否存在T淋巴细胞的特征性克隆增殖.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TR-PCR)扩增11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CR Vβ24个亚家族基因,了解其表达情况;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的方法分析TCR的互补决定区3(CDR3)的长度及序列.结果 11例患者术前分别表达1~10个TCR Vβ亚家族,大部分为多克隆;术后第20 d分别表达1~5个亚家族,绝大部分为寡克隆;大部分TCR Vβ亚家族与术前相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1例在排斥反应冲击治疗前无TCR Vβ亚家族表达,冲击治疗过程中表达5个Vβ亚家族,排斥逆转后表达2个Vβ亚家族(多克隆);1例肾功能恢复延迟者在恢复中表达4个Vβ亚家族,恢复后表达5个Vβ亚家族,以多克隆为主.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着TCR Vβ亚家族倾斜分布的现象,术后20 d倾斜分布更明显;急性排斥反应与某些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有关,随着排斥反应的逆转,这些克隆随之消失;排斥反应逆转和肾功能恢复正常后的多克隆表达可能提示免疫状态趋于正常化.

    作者:马俊杰;于立新;李阳秋;杨力键;刘启发;徐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供者骨髓输注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

    目前器官移植术后所采用的免疫抑制治疗均为非特异性地全面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许多缺点,如发生感染、肿瘤发病率上升及其它毒副作用.有报道,受者接受供者的骨髓可降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1].本研究旨在通过输注供者骨髓,观察肾移植患者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作者:唐礼功;谢森;潘铁军;饶作祥;李志雄;姚爱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一过性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男,40岁.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尿毒症于2000年6月2日行膀胱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前血压为150/96 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电图正常.

    作者:高怡;杜鹃;眭维国;晏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的不同组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三联用药预防排斥反应者37例(Aza组),采用CsA、霉酚酸酯(MMF)及Pred三联用药者35例(MMF组).比较分析两个组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以及继发感染发生率等方面,MMF组与Aza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Aza组明显高于MMF组(P<0.05).结论在药物性肝损伤方面,以MMF、CsA及Pred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较CsA、Aza及Pred方案相对安全.

    作者:黄黎明;曾甫清;李恒;张润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前列地尔对移植肝脏血流的影响

    目的评价前列地尔的脂微球载体制剂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56例肝移植受者在术后被随机分成两组:前列地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从手术当天起至术后14 d每天静脉注射前列地尔20μg.两个组均接受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第1、3、5、7、9、14 d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肝门部肝动脉的峰值速度(HAV)、门静脉主干的血流速度(PVV)及门静脉主干血流量(PVFV).结果两组受者术后2周内的HAV均逐渐增高,而PVFV呈下降趋势;术后1~5 d时治疗组的HA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VFV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的血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早期门静脉的血流影响不大.

    作者:杨扬;蔡常洁;陆敏强;何晓顺;朱晓峰;陈规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基因芯片快速HLA-DR52组分型

    目的用基因芯片对HLA-DR52组快速分型.方法根据中国汉族人群常见的HLA-DRB位点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独特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寡核苷酸分型探针,制成寡核苷酸芯片.通过组间特异引物扩增基因组DNA,扩增中用荧光标记,扩增标记后的产物与芯片的探针杂交,通过杂交产生的荧光信号确定样品的基因亚型.83份样本分别用基因分型芯片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对HLA-DR52组分型.结果 PCR-SSP分型DR52组57个位点中,经芯片分型有2个无DR52组位点,3个PCR-SSP分型为DR52组纯合子,芯片为DR52组杂合子,1个PCR-SSP分型为非DR52组纯合子,芯片分型为含有1个DR52组位点的杂合子.结论基因芯片能对HLA-DR52组快速、准确的分型,比PCR-SSP能更多的检出DR52组位点,特别是能将纯合子进一步分型,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肖家全;谭建明;李成涛;康敏华;方燕红;余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FTY720诱导大鼠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

    目的观察FTY720对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进行SD→Wistar大鼠的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将受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甲泼尼龙(MP)组、环孢素A(CsA)组、FTY720组、FTY720与CsA二药联用组和FTY720、CsA及MP三药联用组,各组按分组要求分别于术前3 d至术后14 d通过灌胃给予FTY720和CsA,术前1 d至术后2 d腹腔注射给予MP,观察各组动物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结果 FTY720组、二药联用组和三药联用组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在给药后3 h开始明显下降,停药后开始回升,至停药14 d后恢复正常;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对照组平均为7.8 d,CsA组为16.0 d,MP组为27.6 d,三药联用组为16.8 d,而FTY720组和二药联用组分别超过了150 d和124 d.结论 FTY720可诱导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

    作者:张永革;孙尔维;张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再次肝移植五例报告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例男性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慢性排斥反应并胆道感染(1例)以及胆道缺血并感染(2例).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达利珠单抗、甲泼尼龙及他克莫司联合用药,必要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 3例治愈,已分别存活11个月、5个月和1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第8 d、第10 d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感染及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有腹腔出血、多器官感染、胆道感染及切口感染等.结论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陈规划;汪根树;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杨扬;蔡常洁;王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服用微乳化环孢素A的长期存活肾移植患者血环孢素浓度监测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服用微乳化环孢素A(CsA)的长期存活肾移植受者血CsA浓度监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存活1年以上的肾移植患者术后血CsA浓度的资料,入选受者术后存活1~17年,随访期间患者均接受微乳化Cs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CsA浓度测定采用免疫荧光偏振TDx法.分析服药后2h血CsA浓度(C2)变化及其与药物剂量、移植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C2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但个体间的变异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大;肾移植后的前5年,C2与服药剂量以及移植肾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肾移植后10年以上的受者C2与肾功能关系不明显.结论对于存活1年以上的肾移植受者,C2仍然是药物调控的一个有效指标,但随移植时间的延长,C2的变异度逐渐加大.

    作者:朱同玉;史懿;蒋金根;张永康;王国民;林宗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移植肾输尿管结石一例

    患者,男,57岁,因肾移植术后16个月反复右下腹不适半月入院,B型超声波提示移植肾输尿管结石.患者于16个月前接受肾移植术(右侧),术后半个月曾发生尿路感染,尿培养为溶血葡萄球菌生长,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

    作者:何屹;蒋振华;何以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应用和停用环孢素A对肾移植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和停用环孢素A(CsA)对肾移植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例应用和3例停用CsA的肾移植患者的精液进行检测,并与12名正常男性的精液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精液pH值以及精子活动力、存活率和精子密度方面,应用CsA组与停用CsA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精子形态正常率、畸形率,应用CsA的肾移植患者与停用CsA的肾移植患者和正常男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剂量的CsA对肾移植患者的精子形态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许龙根;徐惠明;宋启哲;戚晓平;王鑫洪;张军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