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冀小伟

关键词:中医学, 衰老, 机理
摘要: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探索人类衰老的机理,以便采取措施,综合治理,重视调护、预防等是非常必要的.中医学对人体衰老的认识和机理的探究颇具特色,通过查阅古代中医学文献和现代相关文献,就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和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如肾虚与衰老、脾虚与衰老等,以期对今后防治衰老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 mg,每日3次;圣约翰草提取物片300 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六君子汤,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30天后评价中医证候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17)评价抑郁程度,并检测胃动素(MOT)及促胃泌素(GAS)及胃排空率.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MD-17积分改善、MOT、GAS及胃排空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六君子汤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MOT、GAS水平及胃排空率.

    作者:王宇亮;党中勤;牛学恩;孙晓娜;张玉峰;张广玉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中医体质量表应用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 分析中医体质量表的应用现状.方法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公开发表的应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研究的文献,对其每年发文量、地区和机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分布情况及应用范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577篇,其中期刊文献309篇,会议论文48篇,学位论文219篇,报纸文献1篇.357篇期刊文献和会议文集文献的第一作者分布于28个省、市及155家机构,广东省以80篇(23.32%)文献量居于地区发文量首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以36篇(10.50%)文献量居于机构发文量首位.357篇期刊文献和会议文集文献中共有1075位作者,平均每篇文献由3.01位作者合作完成,其中818位作者发文量为1篇,仅有23位作者发文量为5篇及以上.共计14种期刊发表应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研究的文献101篇,占32.69%.577篇文献应用范围主要在体质可分(433篇)和体病相关(401篇)以及中医体质理论研究(184篇)方面.结论 中医体质量表的应用呈快速增长,并呈一定的集中趋势,其应用的研究范围有待深入.

    作者:史会梅;朱燕波;王琦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从胆论治多发性抽动症体会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该病起伏不定、症状不一,治疗难以速效且易于反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小儿胆气受损密切相关,临床多采用从胆论治的方法.

    作者:冯海音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明代的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肇始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而渐趋成熟.明代方剂数量快速增长,方剂学不断发展,方剂分类亦日趋完善.首先简要回顾明以前的方剂分类方法,继而从以病(证)类方、以临床各科类方、以治法类方、以组成类方、以剂型类方、综合分类法等几方面对明代方剂分类加以论述,认为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发展了功用分类法.此外,针对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难以囊括众多方剂的情况,明代医家将病因、病证、病位、剂型、功用等分类法加以综合对方剂进行分类,反映了明代医家已经开始注重从方剂内部的特性出发来分类方剂,为清代及以后方剂分类法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思路.

    作者:赵艳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朴炳奎辨治脑瘤经验

    介绍朴炳奎教授辨治脑瘤经验,认为本病源于三焦虚损、痰瘀闭窍、风邪内动,治疗应以早、中、晚三期分期施治,方药选择重在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治其本,化痰开窍、祛痰通络熄风,兼以抗癌解毒治其标.

    作者:王兵;赵彪;侯炜;孙静宜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更年期妇女中医人格、体质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特征,为更年期妇女养生保健提供方向.方法 采用《五态人格测验表》和《五五体质检测》对778名更年期妇女进行人格、体质特征分析,并与全国女性常模进行比较,对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更年期妇女太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维度的人格特征高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或P<0.01);更年期妇女平人质、偏风质、阳盛质低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或P<0.01),阴寒质、气虚质、偏湿质、血虚质高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或P<0.01).更年期妇女阳盛质与太阳、少阳人格呈正相关,与太阴人格呈负相关(P<0.01);偏风质与太阴、少阳、阴阳和平、少阴人格呈正相关,与太阴人格呈负相关(P<0.01);气虚质与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人格呈负相关,与太阴人格呈正相关(P<0.05或P<0.01). 结论 更年期妇女以太阳、少阴、太阴人格特征明显,体质以阴寒质、阳虚质、气虚质、偏湿质、血虚质为主,其人格、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邵祺腾;杜渐;李黎;王昊;张振华;杨秋莉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牛膝醇提物对急性软骨损伤兔软骨的影响

    目的 观察牛膝醇提物体对急性软骨损伤兔软骨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6只,采用锐器刻痕法进行急性软骨损伤模型造模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牛膝醇提物1、3、6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日2次,共灌胃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并进行软骨HE染色和改良Mankin's评分. 结果 高、中、低剂量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改良Mankin'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且高剂量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百分率亦高于中、低剂量组,改良Mankin's评分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百分率高于低剂量组,改良Mankin's评分低于低剂量组(P<0.05). 结论 牛膝醇提物能有效刺激急性软骨损伤兔软骨细胞增殖,提高Ⅱ型胶原表达,修复软骨损伤,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彭力平;马笃军;裴军宇;林栋栋;何升华;王立新;余阗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系统生物学模式下的中风病研究对策

    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在整体和系统的水平上阐释中风病病因病机多重复杂的特点,在其思维与研究模式下对中风病病证进行分析,并利用现代组学技术探讨中风病病因的物质基础,揭示中风病证候的机理,丰富中风病病机多元化的内涵,以期寻找中风病防治的病理环节及关键靶点,给中风病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

    作者:祝美珍;齐玉洁;曾石森;苏春寿;朱爱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胸腺五肽联合中药治愈慢性乙型肝炎1例

    观察大剂量胸腺五肽联合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中药治疗1例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探讨提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反应的中西医结合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作者:朱云;李永纲;王立福;赵雨来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沙参麦冬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沙参麦冬汤对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70只SD大鼠按体重相近原则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氨茶碱组各15只.采用混合烟雾吸入法制备慢支模型,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沙参麦冬汤10ml/(kg·d)、5ml/(kg·d)灌胃,氨茶碱组给予茶碱片0.25g/(k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d),各组均灌胃30天.于灌胃第10、20、30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10、20、30天时SOD、CAT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各时间点SOD、CAT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第30天时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氨茶碱组第30天时MDA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和高剂量组(P<0.05或P<0.01). 结论 沙参麦冬汤可以提高慢支大鼠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从而提高慢支大鼠血清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李静;李彬彬;尹磊;陈会良;刘德义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消毒愈肌液对大鼠糖尿病足的抗菌活性

    目的 观察消毒愈肌液对大鼠糖尿病足的抗菌活性.方法 将60只大鼠高脂高蛋白饲养4周后,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和薄铁片固定法制备糖尿病足模型,做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与分离,分别采用消毒愈肌液(浓度1 g/ml)、哌拉西林(浓度500μg/ml)、左氧氟沙星(浓度500μg/ml)、氟康唑(浓度300 μg/ml)、生理盐水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比较各药物对不同病原菌体外抑菌环直径的影响. 结果 60例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47.7%),革兰阴性菌37株(43.0%),真菌8株(9.3%).消毒愈肌液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均高度敏感,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敏感性优于左氧氟沙星(P<0.05或P<0.01),对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球菌敏感性优于哌拉西林(P<0.01或P<0.05),对热带假丝酵母菌敏感性优于氟康唑(P<0.05). 结论 消毒愈肌液对糖尿病足溃疡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作者:李旗;田福玲;李继安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杂合以治”在中医体质调治中的应用

    介绍应用“杂合以治”思想指导综合运用针刺、灸法、刮痧、拔罐、火针、耳针等调治体质偏颇的体会,并以气郁、湿热、阳虚等3种体质为例介绍具体调治方案.

    作者:侯献兵;刘英莉;宋雅婷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活血通络汤联合电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活血通络汤配合电针对缺血性卒中早期f预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治疗基础病变,治疗组采用活血通络汤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15 ml加生理盐水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3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生活能力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后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FMM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能力总有效率分别为96.3%、96.6%,对照组分别为71.1%、80.8%,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能力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活血通络汤配合电针治疗缺血性卒中早期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朱芳;夏秋;宫晓洋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国医大师成才之路的研究

    通过对国医大师所经历的中医传承模式、初学中医的学习动机及年龄阶段、对临床实践的态度的分析,探寻和研究国医大师的成才之路,他们的宝贵经验对中医药的传承有重要启发作用.

    作者:曾智;申俊龙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滋水涵木法联合美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1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滋水涵木中药联合西药美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8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给予美多巴片,第1周口服每次125 mg,每日2次,其后每隔1周每日增加125 mg,直至每日量750mg,分3次服;治疗组另加服滋水涵木中药,每日1剂,连续6个月.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2.22%)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UPDR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6个月UPD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UPD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11.11%,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滋水涵木中药联合美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孙利民;吴巍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模式的思考——以名老中医学术为中心的纵横系统研究模式建立探讨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对既往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分析,剖析了古代医学流派继承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以名老中医学术为中心,以其师承授受的学术沿革为纵轴,以与其同时代、同地域或不同地域其他名医学术特点的对比分析为横轴,以其所处时空环境疾病证因特征为背景”的名老中医学术纵横系统传承研究模式,以期更准确、更全面地从多方位、深层次认识和体会名老中医的学术精髓与思想内涵.

    作者:毕颖斐;毛静远;王贤良;李彬;赵桂峰;陆一竹;郝丽梅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伤寒论》四逆散证析疑

    关于少阴病四逆散的证治,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观点大致有热厥论、阳郁论、枢机论、肝脾不和论、寒厥论,可谓仁智各见,但以此解释四逆散证,有待商榷.根据“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可阐释四逆散证,即四逆散证为少阴阳虚体质基础上所形成的肝气郁滞证.

    作者:申子龙;庞博;宫晴;张亚欣;贾冕;赵进喜;王世东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肝病实脾”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肝病实脾”是由《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演变而来.通过追本溯源,阐述了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认为无论是高血压病的预防,抑或是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均可把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到高血压病发病的全程,以融会贯通,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优势.

    作者:杜鑫;王舒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基于“脉浊”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再认识

    脉为“奇恒之腑”,浊留于脉则致脉浊.中医的“脉”与西医学的血管系统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以中医“脉浊”概念为切人点,对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相关性疾病进行研究成为可能.“脉浊”系由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内伤、痰瘀壅滞、正气虚衰等原因所致.“脉浊”发病过程中,存在“正虚”与“邪损”两方面因素相互影响与转化,其病位在于脉,本虚标实是“脉浊”的病机关键.“脉浊”的概念充分强调了脉作为“奇恒之腑”的独立性和整体性,使临床实践中的辨证与辨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增强了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作者:陈文强;王玉来 刊期: 2013年第17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证候疗效评价的探索性研究

    目的 探索病证结合模式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 方法 收集4家医院CAP住院患者240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均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随访7天.在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的基础上,以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为参照,采用证候的消失率、向愈率、无变化率和加重率判定方法评价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有效率(试验组87.93%、对照组84.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和痰热壅肺证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与西医综合疗效判定结果的一致性检验κ=0.608,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01、0.818、0.880.结论 采用证候的消失率、向愈率、无变化率和加重率判定方法进行CAP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能够较好的区分疾病两种治疗措施或疾病某一证型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作者:余学庆;李建生;李素云;王明航;白云苹;王海峰 刊期: 2013年第17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