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武;陈晨;苏映军;王师平;杨阳;郭树忠
目的 观察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及其特异性配体CXCL1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25对结直肠癌及13例结直肠腺瘤冰冻新鲜标本中CXCR5及CXCL13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153例结直肠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62例结直肠腺瘤标本中CXCR5及CXCL1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XCR5及CXCL13mRNA及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及结直肠腺瘤组织(P均<0.05).CXCR5与CXCL13的mRNA及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CR:r =0.681,P<0.01;IHC:r =0.196,P<0.05).CXCR5-CXCL1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及复发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中晚期患者及出现复发的患者中阳性率都明显较高(P<0.05).此外,CXCL13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分化越差组阳性率越高(P<0.05).CXCR5-CXCL13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CXCR5及CXCL13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明显差于其阴性表达的患者(5年复发率:CXCR5:48.6%比14.8%,CXCL13:41.5%比22.7%;5年生存率:CXCR5:55.6%比91.4%,CXCL13:61.5%比84.1%)(P<0.05);CXCR5及CXCL13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阴性表达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CXCR5 (13.0±1.3)个月比(45.0±7.8)个月,CXCL13(13.0±1.3)个月比(29.0±1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CXCR5(17.0±1.1)个月比(55.0±14.4)个月,CXCL13(17.0±1.9)个月比(25.0±11.2)个月](P<0.05).结论 CXCR5及CXCL13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转移和复发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齐晓薇;华东;游庆军;吴浩荣;金琳芳;周心一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和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癌脑转移概率.方法 对165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评分、月经状态、是否进行辅助化疗、远处第一转移灶、无转移生存期进行分析,建立乳腺癌脑转移预测模型.结果 确诊年龄< 35岁、腋淋巴结转移数≥4个、ER阴性、Her-2阳性是乳腺癌发生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获得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为0.783±0.037,预测脑转移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可分别达0.786和0.765.结论 临床可利用该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脑转移的概率,且预测概率≥0.75.
作者:薛军;黄晶;杨劲松;程晶;彭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白血病-xL (bcl-xL)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xL和雄激素受体(AR)在30例BPH和16例正常前列腺标本(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bcl-xL与临床数据的关系.结果 bcl-xL和AR在BPH组中的表达分别为7.982±2.542和9.837±3.493,在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3.991±0.508和7.328±0.612,BPH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BPH组30例患者中bcl-xL与AR的表达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r =0.540,P<0.01),两者呈正相关(P<0.05);此外,bcl-xL的表达与BPH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0.684和0.379,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bcl-xL在良性前列腺增生衰老逃逸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BPH的进展明显相关.
作者:郑秋平;潘铁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高强度聚焦超声(海扶)是一种以超声波为基础的新技术,对肝癌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我们从2010年起对海扶治疗肝癌的免疫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我院50例诊断明确的肝癌患者,满足海扶治疗适应证,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9~ 72岁(TNM分期:Ⅲ期27例,Ⅳ期23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和《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作者:钟国成;张小玉;孙薏;冯怀志;郑放超;李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观察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MMP-9和FHIT的表达.结果 50例膀胱癌组织中的FHIT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0%和52.0%,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 <0.01).FHIT和MMP-9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肿瘤的复发相关;肿瘤组织中的FHIT与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2,P<0.01).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FHIT和MMP-9的表达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叶昶;程帆;祝存海;余伟民;刘小兵;宋勇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关系.方法 收集NSCLC患者592例,健康对照者636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TRAIL目的基因后,直接测序检测TRAIL基因3’非编码区(G1525A/G1588A/C1595T)3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做TRAIL单倍型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RAIL G1525A突变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 AA)的频率在NSCLC组中明显降低(P<0.01);NSCLC组TRAIL GI588A和C1595T两位点突变等位基因(A)和(T)的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Ⅰ期+Ⅱ期NSCLC患者中TRAIL C1595T突变等位基因(T)和(CT+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89%和62.01%,Ⅲ期+Ⅳ期NSCLC患者中分别为58.80%和74.6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值分别=1.553和1.804,95%可信区间(CI):1.234 ~1.955和1.268~2.567,P<0.01].Ⅲ期+Ⅳ期NSCLC患者中TRAIL G1525A突变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47.54%,较Ⅰ期+Ⅱ期NSCLC患者明显增加(40.75%,OR=1.318,95% CI:1.658 ~1.047,P<0.05).单倍型分析TRAIL基因(G1525A/G1588A/C1595T)3个位点紧密连锁,NSCLC组中AAT单倍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2.45%比58.23%,95%CI:1.525~2.824,P<0.01);GAT单倍型频率在NSCLC组中明显增高(9.98%比0.21%,95% CI:0.015~0.059,P<0.01).结论 TRAIL(G1525A/G1588A/C1595T)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NSCL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作者:吴江华;王耀勇;王桦;叶旭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前,心胸血管外科临床工作发展迅速,但基础研究工作方面,由于实验步骤程序复杂,或受各种因素,诸如经费、设备、伦理学等的限制,至今进展仍较缓慢滞后.下面就几项心胸血管外科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作简略回顾.一、组织工程器官与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组织工程学是希望通过组织再生来获得可代替病变的组织或器官.在心胸血管外科范畴内研究时间较久、探索范围较广泛的有心脏瓣膜、气管等.
作者:高尚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在膀胱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肿瘤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和1年尿液中BLCA-4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患者尿液中BLCA-4的含量中位数为39.48 A/μg protein,敏感性为93.33%,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9 A/μg protein和0.965 A/μg protein,特异性为100%,2例复发患者术后1年复发时尿液中BLCA-4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时的含量.结论 BLCA-4作为一种新的膀胱肿瘤检测指标,有助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后随访.
作者:蒋民军;吴光;侯建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癌组织及与其配对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探讨IL-8基因甲基化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并行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各52例,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检测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IL-8基因mRNA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上述两种组织中IL-8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 胃癌组织中IL-8基因mRNA的表达量是正常组织中的1.94倍(P<0.01).胃癌组织中IL-8基因甲基化率为32.7%,而正常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73.1%(P<0.01);胃癌组织中IL-8基因mRNA表达及启动子的去甲基化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浸润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具有明显相关(P<0.05);去甲基化的胃癌组织中IL-8 mRNA表达是甲基化胃癌组织的2.13倍(P <0.001).结论 IL-8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过表达;胃癌组织中IL-8基因启动子区呈低甲基化状态;IL-8基因启动子区去甲基化促进了其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作者:贺东强;李玉民;刘涛;王小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协同刺激分子B7-H3和B7-H4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随访调查157例胃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相关病理指标及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3、B7-H4的表达;胃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B7-H3、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x2检验,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拟合多因素Cox模型,用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估计不同临床指标与复发和死亡结局的联系强度.结果 B7-H3、B7-H4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特征之间无明显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较大(>60岁)、分期较晚、肿瘤较大(>5 cm)、浸润较深(侵及深肌层)、远处转移及协同刺激分子B7-H4高表达等显著减少PFS及OS(P <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与Ⅰ期[5.58(95% CI:1.27 ~24.58)]比较,Ⅳ期胃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的HR分别为6.20(95% CI:1.31 ~29.34);与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1.95(95% CI:1.20 ~3.18)]比较,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其为1.97(95%CI:1.19 ~3.25);相对于其他表达组,B7-H3低表达且B7-H4高表达的胃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的HR分别为1.92(95% CI:1.20 ~ 3.10),1.93(95%CI:1.19 ~3.10).结论 B7-H3、B7-H4不同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PFS和OS有显著影响.
作者:徐斌;吴昌平;蒋敬庭;邓海峰;李敏;沈月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大黄素在体外对胆管癌QBC93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大黄素作为干预因素,时间效应组以含大黄素的培养液分别培养QBC939细胞不同时间,剂量效应组分别用不同浓度大黄素的培养液与QBC939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增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白血病-2 (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Akt、磷酸化Akt (p-Akt)、核因子(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10、20、40、80 μmol/L大黄素对QBC939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3%、28.6%、46.5%和66.4% (P <0.05),bcl-2、p-Akt、NF-κB、p-NF-κB、mTOR、p-mTOR表达明显下降,Akt表达无变化.结论 大黄素抑制QBC939细胞增殖,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何庆良;周俊峰;潘敦;黄发昆;石铮;王家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SCN9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胃癌手术术后患者疼痛敏感性的影响,寻找干预术后疼痛的靶点.方法 选取胃癌手术患者232例,术前进行疼痛阈值以及疼痛耐受力检测,术后进行疼痛敏感性检测并记录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剂量.对每位患者的SCN9A基因进行SNPs检测(3312G>T).比较SCN9A 3312G>T和术后疼痛敏感性以及术后镇痛药使用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SCN9A 3312 T的等位基因的患者有28例(12.1%),3312G的患者为204例(87.9%);术后镇痛药的给药频率[(2.78±0.75)比(2.01±0.63)小时/次,P<0.0S]和给药量[(105.3±21.6)比(69.8±17.3) ml,P<0.05]在3312G的患者明显高于3312T的患者;3312G组患者发生镇痛不良的概率高于3312T的患者(29.4%比8.6%,P<0.05);回归相关分析表明SCN9A在3312位的基因改变以及疼痛阈值高与术后疼痛的敏感性有较强相关性[比值比(OR) =0.12;OR=0.29].结论 SCN9A 3312G >T可以降低大型手术术后患者的疼痛敏感性.
作者:向桂芳;段光友;张咸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及免疫调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的评价.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入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且资料完整的40例VAP,按治疗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16例);并进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GPIS).于确诊后第1天清晨留取外周静脉血,分别送检T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检测.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M、IgG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同期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其中30例VAP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留取外周血,分别送检T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 (1)死亡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CD4 +/CD8+比值[(280.32±169.58)×106/L、(212.56±122.99)×106/L、(132.73±56.74)×106/L、1.48 ±0.82]和存活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计数、CD4+/CD8+比值[(485.05±209.18)× 106/L、(352.05±116.41)×106/L、(245.68±68.69)×106/L、2.02±1.0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183±639.18)×106/L、(631±321.64)×106/L、(525±221.67)×106/L、2.7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以上指标也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10.76±4.52) g/L]明显低于存活组[(13.65±6.34) g/L]及健康对照组[(14.39 ±7.4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VAP患者给予免疫干预后,治疗组外周血CD3+、CD4+细胞计数[(676.26±220.78)×106/L、(358.87±133.53)×106/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429.28±130.46)×106/L、(216.85±106.32)×106/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51.32±150.78)×106/L、(278.74 ±75.57)×106/L,P<0.05].(4) CPIS评分与外周血CD3+、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89、-0.594,P<0.01).结论 VAP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给予乌司他J免疫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CPIS评分与细胞免疫呈负相关,免疫功能监测可预测VAP患者的病情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杨国辉;丁可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盐霉素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无血清培养A549干细胞,进行划痕、Transwell和细胞计数实验,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侧群比例,采用Westernblot检测盐霉素对转录因子Oct4表达的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组、30 mg/L、60 mg/L盐霉素组迁移距离分别为70、40、10μm,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32.3±2.5)、(21.4±1.8)、(1.3±0.3)个/HP,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74%、50%;60 mg/L组、30 mg/L组、空白对照组、利血平阻断组侧群比例分别为3.4%、10.5%、12.5%、0.7%.Western blot示随着盐霉素浓度增加,Oct4的表达量下降.结论 盐霉素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石俊杰;王哲;李阳;张翼翔;刘晶;顾春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黏蛋白1(MUC1)对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设计构建靶向MUC1基因的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载体pGC-LV-MUC1小干扰RNA(siRNA)并感染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检测其对MUC1表达的抑制作用;应用噻唑蓝(MTT)与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抑制MUC1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pGC-LV-MUC1 siRNA后,Eca109细胞内MUC1基因水平(1.000±0.061比0.612±0.019)和蛋白水平(11.230±1.120比7.440±0.970)明显降低(P<0.05);感染pGC-LV-MUC1 siRNA能显著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活性,48 h (0.393±0.028比0.281 ±0.020),72 h(0.792±0.052比0.463 ±0.028,P< 0.05);感染pGC-LV-MUC1 siRNA后,Eca109细胞的侵袭数量也明显降低[(87±4)个比(48±7)个,P<0.05];而Eca109细胞内E-cadherin基因水平(1.000±0.072比2.510±0.767)和蛋白水平(0.070±0.020比0.130±0.030)明显增高(P<0.05).结论 MUC1可能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而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侵袭.
作者:何晓鹏;刘曦;孙智;史墨;陈钢;姜文鹏;王洲;刘相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2(Ang2)单链抗体(ScFv-Ang2)对人肝癌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各组分别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 Ang2、VEGF+ Ang2+ ScFv-Ang2,通过HUVEC增殖测定、迁移实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ScFv-Ang2在体外对HU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建立荷人肝癌细胞株MHCC97的肝原位移植瘤模型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瘤内注射ScFv-Ang2 (4×1011 pfu/ml),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测量肿瘤大小、肺转移灶数目、癌组织CD31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观察ScFv-Ang2对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 体外实验中观察到ScFv-Ang2可抑制VEGF和Ang2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ScFv-Ang2瘤内注射组肿瘤体积、重量、肺转移灶数目、CD31表达水平以及MVD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cFv-Ang2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抑制HUVEC形成血管的作用,体内实验中对裸鼠人肝癌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作者:张中林;毛晓雯;张吉发;袁玉蜂;刘志苏;何跃明;刘权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围手术期患者艰难梭菌(C.difficile)的感染率,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28例炎症性肠病围手术期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中C.difficile的感染,并以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的28例IBD患者中,C.difficile阳性者为8例(8/28,28.6%),30例健康对照组中l例阳性(1/30,3.3%).全身使用激素、疾病处于复发活动期是C.difficile感染的危险因素,C.difficile感染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炎症性肠病围手术期患者C.difficile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difficile感染影响着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作者:李婷;王红玲;夏冰;秦前波;钱群;曾凡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研究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l)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对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的体外标记示踪效果,为ADSCs移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体内研究寻找佳的干细胞示踪剂.方法 分离和培养SD大鼠ADSCs,分别采用10μmol/L CM-Dil荧光活性染料和50 μmol/L EdU标记第4代ADSCs,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标记后第7、14、21、28天细胞阳性率.结果 CM-Dil和EdU两者对ADSCs生物学特性均无明显影响.CM-Dil标记ADSCs阳性率达(99.6±0.2)%,第21天后荧光开始衰减,第35天细胞阳性率仍达(64.2±3.3)%;EdU标记ADSCs阳性率为(87.1±1.8)%,7d后细胞阳性率逐渐降低,第14天后急剧降低,第28天细胞阳性率为(14.4±2.7)%.结论 CM-Dil和EdU两者均适用于ADSCs标记示踪,CM-Dil标记具有操作简单、标记阳性率高、荧光持久等优点,适用于长期标记示踪,EdU仅适用于短期标记示踪.
作者:转黎;王涛;李明超;张岩;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肥大细胞与肺成纤维细胞接触和非接触共体培养,观察肥大细胞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转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肺成纤维细胞和腹腔肥大细胞,实验分为3组:接触共育组、非接触共育组、对照组.计数各组肺成纤维细胞数量,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 各组肺成纤维细胞数目在培养的第5天均达峰值,分别为接触共育组(3.70±0.83)×106个/孔;非接触共育组(1.40 ±0.32)×106个/孔;对照组(1.10 ±0.23)×106个/孔,接触共育组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各组肺成纤维细胞吸光度(A)值:接触共育组为0.2520±0.0318,非接触共育组为0.1250±0.0212,对照组为0.1210±0.0124,接触共育组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α-SMA染色的平均吸光度(IA)值分别为0.3190±0.0436、0.1840±0.0190、0.1730±0.0226,接触共育组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共育组,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高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192.56±2.37)、(143.58±2.07)、(121.43±1.98) μg/L,P<0.05).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通过紧密接触来促进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转化及胶原合成.
作者:程真顺;谭维军;杨炯;叶燕青;江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Smoothened (Smo)基因位点阻断Hh信号通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方法 运用Smo小干扰RNA(siRNA)转染食管癌EC9706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Smo和Glil mRNA及蛋白表达,并以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mosiRNA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1)Smo siRNA转染细胞24、48和72 h后,Smo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20±1.10、2.80±1.10和1.00±0.71;Glil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60±1.34、3.00±0.71和1.20 ±1.10,与各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 Smo siRNA转染细胞72 h后,Smo和Glil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30±0.016和0.324±0.021,与各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3)SmosiRNA转染细胞72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为(88.06±7.56)%,明显高于各对照组,并随转染时间延长抑制率升高(P<0.05);(4)SmosiRNA转染细胞72h后,早期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明显增高.结论 Smo基因具有调控食管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作者:马怡晖;丁胭脂;张红新;赵志华;张虎;陈奎生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