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乌头类生物碱对体外循环缺血心肌Cu-Zn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殷胜利;刘子由;张希;蔡冬梅;罗汉川;吴伟康

关键词:乌头类生物碱, 基因表达, 体外循环
摘要:目的探讨乌头类生物碱(四逆汤煎剂)对体外循环心肌Cu-ZnSO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8例成年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4例和乌头类生物碱口服(四逆汤煎剂)组14例.术前1周乌头类生物碱组依照中医辩证给予乌头类生物碱每天1剂口服,术后分别取右心耳组织测心肌组织铜-锌超氧歧化酶Cu-ZnSOD mRNA含量.提取各组心肌组织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Cu-Z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乌头类生物碱(四逆汤煎剂)组(1.310±0.135)Cu-ZnSOD基因表达显著强于对照组(1.060±0.183).结论乌头类生物碱能上调Cu-ZnSOD基因的表达,发挥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颌下腺导管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颌下腺(SMG)导管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将SMG导管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胞的生长特性.同时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导管细胞生长期间单层生长,呈多角形上皮细胞,可传代生长3~4代,存活3~4周.其中培养72 h后,原代、第2代细胞活性与第4代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原代及第2代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绍辉;邓春富;谭学新;周青;王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颅内动脉瘤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基因芯片研究

    目的检测颅内动脉瘤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U133A分别检测3例颅内动脉瘤组织和3例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对其中的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相比,颅内动脉瘤中有383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水平达10倍以上;在这383个基因中,有23个基因与细胞外基质有关,其中1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1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李明昌;石忠松;夏之柏;黄正松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七例诊治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巨脾患者则多进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1].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对7例巨脾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术.

    作者:吕海涛;刘三光;路文彦;石运明;刘建华;康建省;侯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吻合口间距对神经双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影响

    神经端侧吻合是近十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神经修复技术[1].传统的端侧吻合方法是将断裂神经远侧断端与正常神经干侧方作吻合,对近侧断端不予处置.已有学者对神经近侧断端同时与正常神经作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模式进行了探讨[2],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双端侧吻合口间距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志新;路来金;刘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细胞角蛋白在皮肤中的表达

    正常人皮肤细胞角蛋白(CK)在从基底层到角质层的迁移过程中,经历了有序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皮肤及其附属器中也这存在些蛋白的分布.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胞角蛋白在皮肤中的表达.

    作者:李海红;付小兵;周岗;陈伟;孙同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糖核酸对人肺癌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30只裸鼠建立人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原位分子杂交法测定VEGF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比较治疗组和空载组、对照组间的差异,研究以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cDNA经局部多点注射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治疗组肿瘤组织的VEGF mRNA阳性细胞数为(21.83±13.47)个/0.05 mm2、VEGF蛋白阳性细胞数(20.76±15.69)个/0.05 mm2、微血管密度计数(MVD)为(2.30±1.95)条/0.20 mm2,与对照组、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反义RNA治疗能够有效的封闭内源性VEGF的生成、使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减少,实验结束时瘤体大小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反义RNA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刘毅梅;张鹏;宋世辉;张文志;张维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应用组织工程学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临床上都采取自体神经游离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但因受到供体有限、引起副损伤、移植的神经与原有神经相在形态及功能上有所差别等因素的限制,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替代方法.近年来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周围神经修复方面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组织工程的核心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即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用以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其重点问题包括:(1)导管材料选择和表面形态修饰;(2)导管与细胞外基质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联合应用;(3)种子细胞的引入.

    作者:张涵;袁芳;安沂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性粒细胞凋亡在高容量血液滤过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变化及意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建立猪MOD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防治MODS,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在HVHF防治MODS中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HVHF防治MODS提供新的实验依据[1].

    作者:杜成辉;方国恩;赵为国;姚宁;申晓军;袁伟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奥曲肽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构建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噻唑蓝(MTT)实验、流式细胞仪、侵袭和迁移实验、Matrigel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奥曲肽(1×10-10~1×10-5 mol/L)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侵袭、迁移和分化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s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结果奥曲肽浓度在1×10-8~1×10-5 mol/L时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HUVECs被扣留在细胞周期G0/G1期;浓度为1×10-7~1×10-5 mol/L时,奥曲肽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侵袭作用,对HUVECs迁移无影响;浓度为1×10-8mol/L时,奥曲肽抑制HUVECs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浓度为1×10-6mol/L时,完全阻断HUVECs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RT-PCR显示HUVECs表达高水平的SSTR3.结论奥曲肽对HUVECs体外构建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荚卫东;王鲁;许戈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新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的建立,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的筛查提供试验理论基础.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的Sub-G1法和Annexin V法,检测10例Molt-4细胞、32例临床胃肠肿瘤细胞在抗肿瘤药物作用下,不同时间点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并与噻唑蓝比色(MTT)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nnexin V法、Sub-G1法、MTT比色法均可检测到药物对Molt-4细胞、临床胃肠肿瘤细胞杀伤率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Annexin V法、Sub-G1法、MTT比色法检测药物致细胞大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 V法检测到药物大杀伤率的有效时间点明显早于Sub-G1法MTT比色法,Sub-G1法检测的有效时间点略早于MTT比色法.结论流式细胞术的Annexin V法和Sub-G1法可作为肿瘤药物敏感性有效的检测方法.Annexin V法比经典MTT比色法具有更敏感、快速、简洁、可靠等优点,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姚静;李小兰;李伟华;吴剑宏;谢大兴;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5对放射线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15对放射线照射的T淋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从30例正常人的骨髓分离淋巴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加入100μg/L的IL-15,两组分别放射线照射,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核形态检测等方法观察照射前后T细胞亚群、bcl-XL、bax和bcl-2蛋白水平变化和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细胞亚群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bax表达则较对照组下调(P<0.01).结论IL-15能抑制放射线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改善急性放射病引起的免疫损伤.

    作者:吴华;余忠华;张万清;庞伟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骨髓和静脉来源的间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研究

    目的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以大隐静脉来源的间质细胞为对照,优选出构建组织工程瓣膜间质的一种种子细胞.方法分离扩增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以静脉间质细胞为对照,比较两种细胞在形态学、增殖能力、合成胶原及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上的黏附生长能力,以及两种细胞冻存和复苏率.内皮细胞(IC)为对照,比较两者在形态学、增殖能力、合成胶原及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叶(AVL)上的黏附能力,对种植后AVL作苏木素-伊红(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光镜观察,两种细胞均贴壁生长,形态梭形;第3代骨髓来源IC倍增时间为38 h、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为(1.518±0.206)mg/L,静脉源IC为36 h、(1.432±0.204)mg/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源IC在AVL上的黏附测得A值为0.497±0.012而静脉源IC为0.348±0.0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电镜示两种细胞均能够种植在AVL,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VL上细胞表达Laminin.结论BMSCs可向瓣膜IC分化,与静脉源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黏附生长能力则优于静脉来源者可作为TEHV间质的种子细胞.

    作者:卫向阳;刘维永;欧阳辉;顾春虎;刘兴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给药对兔骨关节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给药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Hulth兔膝OA动物模型.每周经膝关节穿刺给药1次,观察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单用或合用对兔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滑膜丙二醛(MDA)含量及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的影响.结果丹参或透明质酸钠单用和合用组均能显著降低兔膝关节大体软骨分级评分和镜下Mankin/s分级评分(P<0.01),尤以合用组作用佳;同时丹参单用或与透明质酸钠合用组还明显增加红细胞SOD比活性(103%,158%),减少滑膜MDA生成量(66%,77%).结论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对OA有治疗作用,尤以合用时显著.

    作者:金伟;陈廖斌;汪晖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青年外科医生的成材之路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各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不断扩建,医疗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对医生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合格医生的成长和数量的保证,远比建造一所大楼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要艰巨得多.如何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医生,加速人才的造就,的确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青年医生应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当前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医生队伍的建设,历史地落在青年医生肩上,应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还应感受到形势的严峻和时间的紧迫,争取尽快成材.成材的时间始于今日,成材之路就在你的脚下.今就青年外科医生的成长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青年同道参考.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环氧化酶-2、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中环氧化酶-2(COX-2)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探讨与肿瘤的分级分期、远处转移的关系.

    作者:严春寅;丁翔;温端改;侯健全;浦金贤;黄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抑癌基因 DLC-1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涉及到许多基因表达的异常,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基因与肿瘤类型存在着明显相关性,每种肿瘤都有独特的基因变化谱.因此,应首先了解一些关键基因在各种肿瘤中的变化情况,然后在多种候选基因中优化选择几种相关程度高的基因,这样可以明显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基因治疗提供特异的靶基因.

    作者:刘涛;杨维良;张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凋亡素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凋亡素基因(vp3)在人乳腺癌细胞-435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1)扩增vp3基因,与pcDNA3.1连接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2)将pcDvp3和pcDNA3.1转染Hela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凋亡素蛋白表达;(3)将pcDvp3和pcDNA3.1空质粒转染人乳腺癌细胞435和正常细胞,转染48 h后用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1)核酸序列分析证明克隆的vp3基因与文献报道一致,且正确插入载体中,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vp3构建成功;(2)转染pcDvp3的Hela细胞48 h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而pcDNA3.1组未见;(3)电镜可见细胞明显形态改变及凋亡小体形成;电泳见典型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凋亡峰,于转染48 h后达高,凋亡百分率为14.42%;而转染pcDNA3.1细胞未见上述改变.结论vp3在体内能够表达并有效地诱导人乳腺癌-435细胞凋亡.

    作者:于春梅;罗丽琼;张岂凡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与CDH1基因启动子C/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CDH1基因启动子-160 C/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cSNP)和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STCCB)的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对照组50例,无复发STCCB组33例,复发STCCB组28例,其中复发组按复发后有无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升高分为进展组(10例)和非进展组(18例);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样本CDH1基因启动子-160位点基因型.结果复发STCCB组该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0.66)高于无复发STCCB组(0.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等位基因的STCCB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危险性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OR值3.54,95%CI为1.52~5.73.结论CDH1基因启动子-160 A等位基因与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密切相关.

    作者:马鑫;张旭;郑涛;李宏召;张军;傅斌;郎斌;许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外源性B7-1基因诱导抗肺癌主动免疫的实验研究

    我们通过构建了携带肿瘤免疫相关基因B7-1的重组腺病毒,并将其感染肺癌细胞,观察了转染基因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体外诱导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生成肿瘤杀伤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作者:张晓膺;郑世营;赵军;葛锦峰;李小兵;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心肌细胞移植构建生物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移植到宿主心脏后能与宿主心肌细胞形成稳定的缝隙连接并形成电活动的同步[1-3].因此,移植具有较快自身节律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到同种异体心脏将可能重建心脏优势起搏点从而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作者:蔡军;林国生;江洪;杨波;蒋学俊;王腾;余奇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