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结合饮食习惯调整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顾会芬

关键词: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 饮食习惯调整, 小儿厌食症
摘要:目的:探讨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结合饮食习惯调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符合厌食症标准的患儿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甘草锌颗粒,1~4岁,0.75g/次,2次/d;5~6岁,1.5g/次,2次/d。观察组口服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1~4岁,5ml/次,2次/d;5~6岁,5ml/次,3次/d。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饮食习惯的调整。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治愈39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27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结合饮食习惯调整治疗小儿厌食症可显著增强食欲,增加食量,改善精神,促进生长发育,临床显效快,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DR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摄像中的优势

    目的:探讨DR在脊柱侧弯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摄像中的优势。方法随机选取CR和DR站立位全脊柱X摄像各74例,对比分析图像质量、成像方式等。结果148例患者中,CR摄像和DR摄像正侧位图像各148幅。CR摄像中,图像评分为3分50幅(33.78%);评为“2~3分”或评为2分75幅,约占50.68%;评为“1~2分”或评为1分23幅(15.54%)。DR摄像中,图像评为3分的有107幅,约占72.3%;评为“2分-3分”或评为2分38幅(25.68%);评为“1~2分”或评为1分3幅(2.02%)。两种摄像方法获得正位及侧位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图像的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位图像平均质量评分DR比CR增加(0.53±0.38),约22.65%。侧位图像平均质量评分DR比CR增加(0.47±0.1),约21.96%。结论 DR站立位全脊柱摄像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自动无缝拼接,获得图像清晰、细腻,对脊柱侧弯的临床诊断、支架或手术矫形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与CR站立位全脊柱摄像比较有明显优势。

    作者:栾炜;余正贤;王坤;马一鸣;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检查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胆囊改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超声检查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3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空腹胆囊壁厚度、餐后1h、2h胆囊壁增厚量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空腹胆囊前后径、餐后1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但餐后2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相关性(P>0.05);门静脉主干内径、脾大、腹水、凝血酶原时间及胆红素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而白蛋白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P<0.05);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血尿素氮(BUN)、尿肌酐(Cr)、血尿酸(UA),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但年龄、性别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有效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关系。

    作者:莫如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及临床症状的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其他心脑肾合并症的发生率。方法老年AF患者1100例,按是否合并GERD分为:GERD组、非GERD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按患者年龄分为四组,比较各组合并GERD的发生率。结果在老年AF患者中,GERD组EHRA评分III级的患者显著多于非GERD组,且GERD组心悸、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的评分显著高于非GERD组。在年龄>80岁的患者中,GERD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患者。结论积极防治GERD有助于老年AF患者的综合管理,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作者:吴俊;曾龙欢;郑永科;徐静;丁桂英;陈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影响

    目的: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注意力干预探讨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LD)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影响。方法对57例LD儿童分别采用循序渐进并分级别增加难度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治疗3个疗程,对LD儿童训练前后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LD儿童的视觉、听觉注意缺损率训练后比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学习技能量表(LAS)各项指标在训练后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在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筛查-儿科症状检查(PSC)分别有22例和15例异常,LD组儿童心理社会功能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能提升LD儿童的学习技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

    作者:曾桂香;王红;阎利;韩剑珊;张扬;姬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严防诈骗的紧急声明

    作者: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胆总管结石患者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时代各种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患者139例,观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EST+腹腔镜胆囊切除(LC)、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LC及开腹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13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128例成功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技术行个体化微创治疗。2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选择性插管不成功转LCBDE治疗,ERCP治疗者术后并发轻度急性胰腺炎7例、高淀粉酶血症12例、胆道感染3例、胆道出血1例。LCBDE治疗者并发胆漏3例、腹腔感染1例,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失败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取净结石,术后并发症均对症治疗后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化治疗是趋势,针对不同病例的实际情况结合术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合理选择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周正辉;王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鼻腔纽扣电池异物嵌顿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鼻腔纽扣电池鼻腔异物嵌顿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取出异物方式的预后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46例纽扣电池鼻腔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14例在无麻醉传统前鼻镜常规方式下取出(常规组),32例在全身麻醉鼻内窥镜检查下取出(鼻内窥镜组)。取出鼻腔纽扣电池后,所有患儿均经鼻腔冲洗治疗并随访6个月。结果46例患儿鼻腔黏膜均存在腐蚀性损伤,常规组与鼻内窥镜组患儿鼻中隔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但鼻内窥镜组患儿鼻腔粘连恢复快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结论鼻内窥镜探查下纽扣电池鼻腔异物取出有助于明确鼻腔黏膜损伤范围与损伤程度,同时有助于术中充分的鼻腔创面冲洗,缓解纽扣电池内容物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鼻内窥镜探查下异物取出。规范的临床随访及鼻腔冲洗有助于缓解鼻腔粘连的发生。

    作者:张新钢;杨一晖;许会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传统的生理学授课侧重于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学生通过课堂笔记被动的接受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比较枯燥,教师教学效果一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校生理教研室对生理学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性改革,现总结如下。

    作者:孟巍;王邦华;余良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下肢植皮术后患者预防便秘中的作用

    ??便秘是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3次/周,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下肢植皮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术后患者体弱、疼痛、排便环境与姿势改变,饮食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极易造成患者功能性便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除此类患者的便秘尤为重要,为此作者在常规护理上,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1]。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英;郗玉芝;彭亚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变化分析

    目的:通过对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变化的分析,探讨化疗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7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2、4个周期后,进行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57例患者共回收有效问卷52例。与化疗前比,化疗2个周期后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功能)得分较化疗前下降,化疗4个周期后得分进一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领域得分(疲劳、疼痛、恶心呕吐)升高,其中恶心呕吐症状得分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条目中腹泻、食欲丧失、失眠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有焦虑情绪27例(52%),化疗2个周期后42例(81%),化疗4个周期后35例(67%),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后患者部分症状改善,但总体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情绪加重。医护人员在对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应高度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令晖;邓美玉;刘勇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ERCP治疗ABP细胞因子及小肠黏膜COX-2蛋白研究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介入治疗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小肠黏膜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有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Ranson评分<或≥3分、CT 分级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两组。分别提取两组ERCP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及小肠黏膜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及十二指肠黏膜COX-2蛋白表达。结果30例ABP患者,经ERCP内镜治疗后,术后1周较术前生化指标明显改善(P<0.01);两组30例ABP患者,血清IL-6表达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1),经ERCP内镜治疗术后1周较术前患者血清IL-6表达明显降低(P<0.05);两组30例ABP患者,术前十二指肠黏膜COX-2蛋白表达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经ERCP内镜治疗术后1周较术前COX-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ABP患者经ERCP介入治疗后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明显改善。ABP患者重症者较轻症者血清IL-6及小肠黏膜COX-2蛋白高表达,经ERCP介入治疗术后血清IL-6及小肠黏膜COX-2蛋白表达降低。

    作者:张乐;韩娟;范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4例偏头痛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若干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594例偏头痛患者,合并出现抑郁症104例,单因素分析患病时间等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患病时间(OR:1.053,P=0.001)、遗传背景(OR:4.332, P=0.000)、头晕(OR:3.890,P=0.000)、慢性偏头痛(OR:27.282,P=0.000)为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偏头痛ROC曲线下面积达0.8059。结论患病时间、遗传背景、头晕症状、慢性偏头痛对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倪健强;赵红如;王辉;段晓宇;徐敏;董万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模式对降低CDMR的效果

    目的:探讨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模式对降低无医学指征孕妇要求剖宫产(CDM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分娩的产妇509例,以产妇自愿为原则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5例与对照组254例。观察组产妇自孕28周起在整个围生期接受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产前检查和护理。比较两组孕妇孕晚期选择分娩方式意向、实际分娩方式以及CDMR率。结果观察组孕37周分娩意向选择自然分娩、剖宫产和意向不定的比例分别为93.73%、4.71%和1.56%;而对照组分别为68.11%、20.87%和11.0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选择剖宫产意向的比例下降明显(P<0.01)。实际分娩结局产妇剖宫产率及CDMR率观察组为21.18%、1.57%,对照组为40.55%、9.84%,两组产妇剖宫产率及CDM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结论改良连续性助产服务模式能使产妇更易接受自然分娩,有效降低CDMR,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玉娟;谢建英;钟少平;林玉萍;崔菊芬;葛加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祛风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祛风益气汤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肾病患者155例分为对照组69例(采用坎地沙坦治疗)和观察组86例(采用中药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治疗8周,观察服药前、后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23%,高于对照组的55.07%(P<0.001)。结论祛风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而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耐受性良好,安全性高。

    作者:潘承锋;虞新燕;张金飞;张清奇;张灵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EV71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CD40 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EV71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中sCD40、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普通组、重症组(再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并设立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患儿不同时期血清、CSF中sCD40、sCD40L的水平。结果重症组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1),普通组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重型组和重型组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危重型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CD40、sCD40L含量显著高于重型组;重症组急性期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但恢复期血清和CSF中sCD40、sCD40L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血清与脑脊液中sCD40、sCD40L呈正相关;普通组和对照组血清与脑脊液中sCD40、sCD40L均无明显相关性;重症组血清、脑脊液中sCD40与sCD40L均呈正相关;普通组血清、脑脊液中sCD40与sCD40L无相关性;对照组血清、脑脊液中sCD40与sCD40L无相关性。结论 sCD40、sCD40L可能参与EV71脑炎的发病机制,对EV71脑炎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海萍;陈秀丽;李光乾;周朱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Lp-PLA2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0例,术前检测Lp-PLA2水平,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9例(Lp-PLA2≥200ng/ml)和对照组81例(Lp-PLA2<200ng/ml)。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Ⅱ级预防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狭窄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78.6±68.3)vs(178.2±36.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再狭窄、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非致死脑卒中比例明显升高[(9.24%vs6.17%),(5.88%vs3.70%),(4.20%vs2.47%),(5.04%vs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PLA2升高提示再狭窄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术前检测Lp-PLA2有预测价值。

    作者:陈杰民;兰军;涂昌;刘瑞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放疗技术治疗后无进展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不同技术放疗后无进展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调强放疗技术在改善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为其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鼻咽癌患者83例分为两组,常规组45例,调强组38例,根据FACT-H&N量表,制作“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功能状况得分均低,情感状况得分均高。两组比较,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附加关注及特异症状、治疗副反应及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干、交流情况、听力下降、头晕头痛、声音嘶哑、颈部活动受限、味觉减退、进食情况、龋齿、张口困难、耳鸣、记忆力下降等方面,调强放疗组与常规放疗组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无进展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晚期放射性损伤,调强放疗技术优于常规放疗技术。

    作者:陈超;李华峰;谢洪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肿瘤切除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妇科肿瘤患者97例,分为发生囊肿组(56例)和未发生囊肿组(4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与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性。结果56例(57.73%)患者发生淋巴囊肿。肿瘤类型、手术方式、引流部位、血清白蛋白含量及术后<24h引流量等5项指标与淋巴囊肿发生率相关(P<0.05)。而引流部位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是淋巴囊肿发生的独立因素。多数淋巴囊肿患者囊肿无症状,囊肿体积随时间减小。结论经皮穿刺引流及保持患者术后白蛋白浓度可以降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淋巴囊肿具有自限性,超声检查应限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而仅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才需要治疗。

    作者:黄彩平;莫莉花;王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初步探讨该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12月MPA肾损害患者3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34例患者平均年龄56.71岁。23例患者伴有肺部受累,所有患者均有肾脏累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血肌酐高、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30例患者有肾脏穿刺资料,肾脏穿刺病理检查可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球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大部分患者免疫荧光提示无或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仍有少数患者合并IgA、IgG沉积。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完全或部分缓解21例,总体缓解率61.76%;另外13例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结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多见于老年患者,肾脏受累多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病情,然而肾损害严重者肾功能预后差。

    作者:闫慧玲;王宇晖;李亚妤;倪军;俞东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宫腔镜下微型剪刀分离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微型剪刀分离粘连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宫腔粘连患者术中效果,观察术后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及术后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35例患者宫腔恢复正常,总有效率84.62%,术后月经恢复正常35例,月经量较术前稍增加9例,较术前明显增加7例,与重度粘连患者比较,轻、中度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率明显增加,正常妊娠32例,总妊娠率61.54%。结论宫腔镜下微型剪刀分离宫腔粘连安全有效。

    作者:许远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