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亚成
目的:观察柔木丹颗粒治疗气虚血瘀瘀毒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气虚血瘀瘀毒型慢性乙型肝炎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予柔木丹颗粒冲服,对照组(38例)予复方鳖甲软肝片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乏力、腹胀、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等症状、体征的改善较为明显;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LT、AST、TBIL;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 HA、LN、PCⅢ、CⅣ均显著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郭英君;常占杰;李京涛;李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寻采用温针灸及推拿手法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为主要手段治疗腰问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灸+推拿)58例和对照组(毫针)22例,对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2%,对照组为82.8%,两组疗效比较(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于清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上消化道穿孔(UATP) 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传统以手术探查治疗为主,但随着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效果的不断改善、广谱抗生素及强效制酸药物的广泛应用,同时与中医药相结合,使消化道穿孔的治疗方案发生了显著变化.
作者:陈育忠;王海明;王百林;王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神经节苷脂和复方丹参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的治疗效果观察,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 更为理想的疗效措施.方法:采用多组对照比较实验,对各组临床疗效及头颅B超的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方 丹参组无明显疗效,神经节苷脂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组(P<0.05),而神经节苷脂+复方丹参联合治疗组的疗效 佳.结论:神经节苷脂与复方丹参合用可作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之一.
作者:金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遣方用药匠心独具,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海内外求诊者甚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特撷其要,实录临证数案.以飨同道.
作者:王庆华;戚沁园;陈春元;毕小丽;徐小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辨证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0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推拿治疗基础上,加用辨证推拿手法.结果:150例入选患者有146例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所改善(P<0.01,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改善患者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作者:黄锦军;庞军;粟胜勇;雷龙鸣;刘泰;黄锦文;何育风;黄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醒脾健胃合荆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失健运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服用本合剂,对照组30例服用常规西药.同时随机选取健康体检儿30例作为健康组.观察治疗前后血微量元素,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尿淀粉酶等指标,并相应与健康组比较.结果:醒脾健胃舍剂具有醒脾健胃,助运导滞之功,能有效地增进食欲,改善症状,增加体重,促进营养吸收,补充和调节机体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改善失调的脾胃功能.
作者:林德湘;刘艳华;石海香;于冬梅;李永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总结周耀群主任医师行医50年医案精粹,心痛案,认为气滞血瘀是形成心痛的主要病机,结合西医诊断多为冠心病心绞痛,提出以宽胸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应用自拟宽胸化瘀汤主治,对有心气不足,肝阳上亢,心血不足兼症不同,分别结合补气养心,平肝潜阳,补血养心法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周毅;金春慧;周耀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强肝软坚中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以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硬化模型,并设普萘洛尔对照,观察各组大鼠门脉压力、门脉内径、脾指数、门脉血NO、NOS的变化.结果:中药组门脉压力、内径、脾指数、NO等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肝软坚中药可降低异常增高的门静脉压力、改善内脏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可能机制与调节门脉血中NO、NOS水平有关.
作者:王晓素;朱生梁;章利群;王家渊;方盛泉;蔡维;史燕敏;黄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对中医中风生存质量量表进行可行性、信度(包括重测信度、内在一致性、访谈员信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反应度(包括纵向重测与效标关联效度)考核.结果显示量表完成率为94.77%,完成时间(23.29±7.66)min,重测组内平均相关系数均大于0.90,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80,量表能够对治疗情况、病程、年龄等进行区分.提示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与反应度,较适合应用于中风病人生存质量状况的测评.
作者:李慧;梁伟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当归饮子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迟发相阶段重要的炎症介质白三烯B4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将合格病例随机分为当归饮子、咪唑斯汀、孟鲁司特、氯雷他定四组.比较各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期疗效、复发率,及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三烯B4的水平.结果:当归饮子组、咪唑斯汀组、氯雷他定组均有很好的近期疗效,三组近期疗效均明显高于孟鲁司特组(P<0.05).当归饮子组、咪唑斯汀组、孟鲁司特组治疗结束后4周及8周时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氯雷他定组(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白三烯B4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4周治疗后,当归饮子、咪唑斯汀均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白三烯B4水平(P<0.01),两组治疗后LTB4降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25);孟鲁司特也能降低患者血清LTB4水平(P<0.05),但下降幅度小于当归饮子组和咪唑斯汀组(P<0.05);氯雷他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TB4水平无明显变化(P>0.50).结论:当归饮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对迟发相重要的炎症介质白三烯B4的抑制作用是其药效学基础之一.
作者:肖红丽;眭道顺;朱其杰;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OPD稳定期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COPD稳定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了近10余年COPD稳定期的文献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构成COPD稳定期的证候要素有12种,但主要以气虚、痰、血瘀、阴虚为主,其累计构成比为83.24%;作用靶点以肺、脾、肾为主.证素组合形式有4种,其中,单一证素组合多见,其构成比为52.35%;而四证素组合少,其构成比为11.52%.单一证素组合中,气虚出现的频率多;二证素组合中,气阴两虚出现的频率较多;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中,痰、瘀多与气虚(气阴两虚)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出现.结论:气虚为主,兼见阴虚、痰、瘀是COPD稳定期的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王至婉;李建生;余学庆;王明航;李素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消癥注射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术建立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模型,采用囊肿腔内注射给药方式,分别观察消癥注射液和无水酒精对模型鼠外周血清、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消癥注射液对上述组织中VECF均有不同的下调或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癥注射液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无水酒精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消癥注射液低浓度组几组数值更接近正常组,以它效果好.结论:消瘢注射液对实验性异住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中抗血管生成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王桂萍;萧美茹;王素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发病7天之内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18例,进行ACE基因(D/I)多态性检测,同时进行证候分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Ⅱ型痰证比例明显升高χ2=4.882,P=0.036;非DD型气虚证比例明显升高,χ2=4.750,P=0.03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等位基因与痰证、I等位基因与气虚证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贾妮;尤劲松;黄培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肝郁气滞证及肝火炽盛证患者双手六部脉进行脉象描记与分析,揭示其脉象信息特征,探索病因病机、证候与脉象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传统中医诊脉三部九候方法,分另对34例肝郁气滞证、28例肝火炽盛证患者及25例正常人群,进行寸关尺六部脉象信息的动态采集与描记,并运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分析方法.结果:62例患者中有42例脉象出现独异或多部协同变异,其中肝郁气滞证组以弦脉或其变异类型(缓慢、圆钝的负向波)为主,脉证诊断符合率为70.6%;肝火炽盛证组以弦数、滑数脉及变异类型(较快、高尖负向波)为主,脉证诊断符合率为64.3%.结论:运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仅及中医脉象分析方法,可初步揭示肝都气滞证和肝火炽盛证的脉象信息特征及其与病因病机、证候的相关性,为该类证候的中医客观诊断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刘亚琳;魏红;刘明林;徐刚;郑洪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发肝胆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患者采用内服自拟利胆排石汤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为18.57%,总有效率为88.57%.提示:中药内服是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发肝胆结石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治愈率不高.
作者:王德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采用体外药物与血清共育方式来探讨苦参素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肝炎灵和苦参素体外与血清共育来观察其对ALT、AST和CHE活性的影响.结果:体外血清共育实验表明,含有苦参碱与苦参素的肝炎灵原液对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有直接抑制作用,而苦参素体外对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无直接抑制作用.低浓度的肝炎灵和苦参素体外对血清ALT、AST的活性反而有促进作用.结论:苦参素体外对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无直接抑制作用,而苦参素体内用药致血清胆碱酯酶明显下降原因是其在人体内可经过代谢转化成为具有强力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代谢产物或转化产物.
作者:聂红明;汪蓉;胡景辉;金树根;陈建杰;王灵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透表回春丸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WS3-B-3067-98)由防风、山豆根、川芎、赤小豆、羌活、牛蒡子(炒)、黄连、天花粉、荆芥、大青叶、黄芩、赤芍、当归、甘草等23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透表作用,用于小儿内热伤风,头痛发烧,乍寒乍热,鼻流清涕,咽痛腮肿,烦躁身倦,隐疹不出.但在质量标准中,没有建立定量方法.为了更好控制该产品质量,本实验对处方中黄芩苷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以对该制剂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张爱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药扶正在化疗过程中早期干预,长期应用,集中用药,剂量偏大,对增效减毒,如期完成化疗计划及化疗后免疫力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较晚应用或偶尔应用、剂量偏小者.在时间、强度、密度及克服耐药方面论述中药抗肿瘤的优势.
作者:赵小青;裴晓峰;张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少骨折不连接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 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在C型臂X光机监视下行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 访,180例中优100例,良34例,差46例.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是大多数股骨颈骨折病人的 首选治疗,疗效满意,可大限度的预防骨不连接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妉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