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玲;盛卫东;俞冲;王海
目的 探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syndrome,APS)合并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例APS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情况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AP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栓形成,可发生在全身任何组织器官,其中动脉血栓以脑动脉血栓形成较多见.该患者以急性脑梗死起病,脑血管造影见大脑中动脉及后动脉血栓形成,结合2次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间隔9个月)阳性及既往3次流产史,符合APS的诊断标准.结论脑梗死是APS的常见表现,尤其对于年轻女性发生脑梗死且合并不明原因流产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应及时行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ntibody, APL)检测,确诊后可给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激素等治疗.
作者:刘超;吴海琴;王虎清;陈梦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的变化情况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伴随症状、狭窄程度、狭窄部位和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106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清检测患者血清MMP-10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按照危险因素分组后发现吸烟组血清MMP-10水平高于非吸烟组(p<0.05);糖尿病组MMP-10水平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病例组患者分组后发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单侧组(p<0.01);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且血清MMP-10水平随着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p<0.01).结论 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高于对照组,吸烟和糖尿病可增加血清MMP-10水平;对于合并脑缺血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性斑块及重度狭窄中老年患者MMP-10血清水平升高.
作者:王娟娟;贾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诊断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患者67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丹红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规治疗,丹红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连续治疗14d,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后血hs-CRP、TNF-α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第14d、治疗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均降低,2组患者第7、14d血hs-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丹红组较对照组变化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远期生活质量更高,其机理可能与降低机体血hs-CRP、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曹峰;梅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临床上较为常见,如不及时救助,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脑内各种炎症免疫细胞被激活,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被释放,介导神经系统的二次损伤及修复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时的炎症级联反应及防止神经元降解和坏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婷;易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占脑卒中患者的20%~60%[1],其显著延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1-3],因而提高临床医生对PSD的认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P300是大脑在外界刺激后300ms左右出现的正相波,可以反映大脑的注意及记忆等认知功能[4],以往研究发现P300潜伏期可作为痴呆患者的诊断指标.近些年人们发现P300与PSD密切相关,可用于PSD的早期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本研究对P300与PSD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秦鹏涛;沈翠茹;苏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iR-93、miR-191、miR-499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本院2010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96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以及招募的49例健康者中miR-93、miR-191、miR-499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脑损伤的损伤程度、临床疗效以及诊断价值的关系.结果 miR-93、miR-191、miR-499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血清中miR-93、miR-191、miR-499水平都显著性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重度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miRNAs水平高;治疗后临床疗效好的患者血清中miR-93,miR-191,miR-499水平显著低于临床疗效差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93,miR-191,miR-499三种miRNAs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52 0(95%CI,0.906 5~0.997 4;P<0.001),0.874 6(95%CI,0.793 3~0.955 8;P<0.001),0.780 7(95%CI,0.671 9~0.889 5;P<0.001).结论 miR-93,miR-191,miR-499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高表达,可以作为创作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和损伤程度指标以及诊断靶标.
作者:周小龙;宋建荣;吕新文;张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ar meningitis,TBM)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沉积并破坏软脑膜或室管膜而产生的,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严重的表现形式,10%的肺结核患者可能并发结核性脑膜炎,50%患者可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后期生活质量下降[1].如果患者开始治疗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15,病死率会超过50%,因此早期诊断并治疗对于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张帅杰;王满侠;李晓玲;王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CI后体外移植PKH67标记的BMSCs迁移至脊髓损伤处并进行增值和分化的动员情况.方法 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出SD大鼠第3代BMSCs,用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采用钳夹法制备脊髓损伤(SCI)模型,分为实验组(n=15)、对照组(n=16)、假手术组(n=16);SCI术后对脊髓损伤组织进行HE染色,实验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尾静脉移植含有1×107个BMSCs的0.5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7、14、21 d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做BBB分;术后21 d后取脊髓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MSCs的迁移,增值和分化情况.结果(1)镜下可见损伤脊髓形成的空洞、坏死及炎性细胞的增多;(2)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术后21 d实验组脊髓损伤部位可见移植的BM-SCs,部分BMSCs呈GFAP和Nestin阳性表达;假手术组无PKH67标记的BMSCs;实验组GFAP和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较假手术组增加不明显(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均有增加,但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KH67示踪的BMSCs可迁移至损伤脊髓部位,进行增值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促进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马娇;张雪梅;孙杨;俞冰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美金刚对帕金森病痴呆(PD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5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美金刚治疗6个月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目标实现缩放(Goal AttainmentScaling,GAS)、帕金森病问卷-8(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8,PDQ-8),Zarit负担量表(Zarit Burden Interview,ZB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照料者的负担.结果 治疗6个月后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DQ8的改变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美金刚治疗后平均GAS分数和照顾者负担评分均显著改善(P分别为0.02和0.03).结论 美金刚可以帮助患者实现更有临床意义的目标并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作者:程冬敏;吴保鑫;马正磊;王妍;石彦彦;张孝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发病的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均为非溶栓患者),同时把本院神经内科急性入院的眩晕症、血管性紧张性头痛等就诊的非脑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常规、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同时对入组脑梗死患者的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根据NIHSS水平进行分组:轻度、中度和重度;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比较2组患者及NIHSS不同评分组的RDW值的差异,评价RDW和NIHSS评分的相关性.对入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脑梗死发生后3个月随访,评定患者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情况,对mRS评分进行分组,即预后良好组(mRS≤2)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比较2组的RDW值,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组的RDW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RDW的中位值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35 P=0.001);预后不良组的RDW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RDW、NIHSS及2型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显示RDW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预测的佳界值为14.2%(敏感度,72.8%;特异性,68.6%;准确性,71.2%).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RDW对评估患者的严重性及短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葛永春;赵合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PCT)动态检测指标指导脑出血发热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年5月~2015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240例脑出血伴发热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患者需根据PCT动态值确定抗菌药的使用,对照组不参考PCT值,根据临床情况给予抗菌药治疗;记录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PCT水平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菌群、抗菌药物使用、住院及转归情况.结果 抗感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1、3、5、7、30 d的PC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18.23±2.01) μg/L、(14.34±1.87) μg/L、(7.24±1.12)μg/L、(3.43±0.34) μg/L、(0.87±0.04) μg/L比(25.04±2.3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病原菌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6.67%(68/120)比86.67%(104/120)],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9.32±1.23)d比(13.38±1.31)d],使用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2 573.21±142.15)元比(4 632.15±264.7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89±1.54)d比(11.38±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90.0%(108/120)比86.67%(104/120)](P>0.05).结论 应用PCT动态监测指标指导脑出血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能减少抗菌药物的费用,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抗菌药的过度使用,缓解了抗菌药带来的耐药压力.
作者:谢广超;李琼;蔡静月;蔡杰;梁宇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Hsp22和c-fos的表达变化及相应的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蒙古沙鼠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0 min,再灌注6h、1、3、7d.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Hsp22和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 (1)HE染色:脑缺血再灌注组根据时间点的不同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肥大,细胞间质和细胞水肿,神经元坏死;(2)免疫组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sp22的表达上调,于第3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第7d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c-fos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增高,于第1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随后逐渐减少.结论 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Hsp22及c-fos表达上调,推测Hsp22可能通过抑制c-fos的活性而起到凋亡负性调节的作用.
作者:卫杏利;胡治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收集并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10月住院治疗的首次脑卒中患者90例[脑卒中后抑郁(PSD)、单纯脑卒中各45例],同时收集抑郁症、健康对照各30例,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表达水平.结果 无论PSD组还是抑郁症组T细胞亚群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SD组更为低下,与抑郁症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PSD组还是抑郁症组IgG、IgA、IgM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下降,组内比较PSD组较抑郁症组更为低下(P<0.05),单纯脑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IgG、IgA、IgM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但单纯脑卒中组IG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下(P<0.05);PSD组与抑郁症组补体C3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PSD组较抑郁症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而4组补体C4水平均处于正常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人群机体免疫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可随病情持续进展,需加强动态监测,对于免疫力明显低下人群,可早期干预,阻止病情持续进展.
作者:顾玉玲;盛卫东;俞冲;王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狼疮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配对原则分层抽取53例同期住院治疗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而无脑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差异,并进一步推断狼疮性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神经系统症状中为常见的分别是头痛38例(71.7%);脑血管病24例(45.3%);癫痫12例(22.6%);狼疮性脑病组中血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减低、尿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核抗体(ANA)阳性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尿蛋白阳性与狼疮脑病有关(P<0.05).结论 头痛是狼疮性脑病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血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是SLE患者发生狼疮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尿蛋白阳性可能与狼疮脑病有关.
作者:董晓宇;佡剑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ncephalitis,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与NMDA受体有关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对治疗反应良好.该病多以精神症状首发,血与脑脊液可检测出抗NMDA受体抗体,临床上易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桥本氏脑病、急性脱髓鞘等疾病混淆.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鸽;高军;律青;杨海瑶;马婧;何志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itance,CR)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入院后连续口服氯吡格雷7d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s,TEG)测得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lopidogrel sensitivity,CS);根据2组患者的临床检测水平和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CR的因素.结果 31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2型糖尿病、LDL-C水平、空腹血糖水平(FPG)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OR=13.198,P<0.05)、LDL-C水平(OR=0.349,P<0.05)是引起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2型糖尿病、LDL-C水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金龙;钟池;王磊;李文;王绍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并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颅多普勒(TCD)、CT动脉造影(CTA)及MRI观察其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1)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高度、位置偏移度及宽直径的测量值均符合VBD的诊断标准;(2)TCD检查显示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降低;(3)头颈CTA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及迂曲,形成“S”形或“C”形;(4)头MRI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在延髓或中脑部位;(5)3例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后好转.结论 VBD合并脑干梗死可能存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和结构的变异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VBD常并发脑干梗死,对脑干梗死的治疗应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魏佳军;董慧敏;曾非;刘志超;曾庆杏;毛善平;张兆辉;毛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60岁,以“右上肢麻木2个月、进行性肌无力7 d”为主诉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体麻木、近7d来症状加重,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触觉消失,痛温觉存在,于本院行肌电图检查示右尺神经出现率降低.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本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史.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醒,言语正常.双瞳孔等大正圆,D≈3.0 mm,光反应灵敏.双眼向各方向运动充分,无眼震.双侧额纹以及鼻唇沟对称,软腭及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伸舌居中.颈强阴性.左侧肌力Ⅴ级,右上肢近端肌力0级,远端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正常.
作者:李晓曦;刘文静;姜文娟;沈雪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缺少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无蛋白质编码功能,其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1],在总非编码RNA(ncRNA)中占有很大的比例.lncRNA的失调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目前的lncRNA研究覆盖了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脑缺血危害极大,病死率较高,多数幸存的患者会留下终身残疾.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上升,脑缺血发病率也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lncRNA在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血管相关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本研究针对lncRNA在脑缺血中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袁影;尤艳利;靳兰洁;周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成人贫血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例成人贫血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贫血特点、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脑MRI特点.结果 成人贫血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占同期所有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05例)的比例为8.78%.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0.56±12.50)岁(35~87岁),平均血红蛋白浓度(74.06±14.95)g/L(52~102 g/L);轻度贫血3例(16.66%),中度贫血12例(66.67%),重度贫血3例(16.66%);平均血小板计数(311.33±101.48)×109/L(136~455×109/L);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4例(77.78%)(9例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375±73.78)×109/L(251~455×109/L).无脑卒中危险因素者6例(33.33%),脑卒中危险因素1~2项者7例(38.89%),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5例(27.78%);5例有意识障碍(27.78%);12例病灶累及前循环(66.67%),14例累及分水岭区(77.78%),10例累及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55.56%);13例为多发性脑梗死(72.22%),15例为小梗死(83.33%).18例患者均行扩容治疗,4例输注红细胞;临床治愈及好转者12例(66.67%).结论 成人贫血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为中度贫血,缺铁性贫血占多数,多伴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多缺乏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变多位于脑前循环分布区,分水岭区多见,病灶以多发性小梗死灶为主,且多累及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治疗应以扩容及纠正贫血为主.
作者:张忠胜;余炳坚 刊期: 2016年第06期